2023年,我是这样使用苹果iPad Pro8的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苹果之家 > iphone资讯

2023年,我是这样使用苹果iPad Pro8的

2015-11-14 11:58:53

以2007年iPhone面世作为起点,如今已经是移动计算的第十六个年头。八年前iPad Pro刚刚面世的时候,分析师Benedict Evans问:“如果我把一块键盘用超能胶粘到iPad上,并装上Office,算不算做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出来?”

今天的用户可能无法理解这个问题的意义,关于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的论争已经如此久远。八年前,知名分析师可以直接用“桌面电脑”作为iPad Pro测评的文章标题——管iPad Pro叫桌面电脑在当年是一件充满前瞻性和洞见的事:当别人还在把iPad Pro视为“更大更强”,我已经看出了它其实就是一台(摆在)桌面(上用的)电脑。

而我们今天会问:24寸的屏幕,不放在桌面上,难道放在肚子上用吗?

来回顾一下历史。早在2011年苹果推出Mac OS X 10.7 (Lion)时,敏锐的观察者们就看到了Mac OS X和iOS融合的趋势:Launchpad让没用过Mac的iOS用户在Mac上也能通过熟悉的矩阵图标找到自己需要的app,Mac App Store则把一间被苹果严格控制的软件商店带到了原本近似于三不管地带的Mac上。当年,这一趋势令部分人感到沮丧,而历史证明了她们的明智。2015年的iPad Pro的的确确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而至少在2018年开始,iOS已经发生了逆转,开始向Mac OS X靠拢,直到2020年iOS X的推出。

和iPhone一样,iPad自2010年诞生以来,在屏幕尺寸上也经历了多番调整。作为Pro产品线的第一代,2015年的iPad Pro首次引入了堪与笔记本电脑相比的12寸屏幕。在随后的八年里,在智能手机世界发生过的屏幕尺寸竞赛再次重演。正如2011年开始安卓厂商逐渐逼迫苹果推出了更大屏幕的手机一样,2020年,苹果也在华尔街追求增长的压力下首次推出了24寸的iPad Pro 5。而今年的第八代iPad Pro更是增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27寸选项。

“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是苹果的立身之本。很明显,更大的屏幕需要不一样的UI,”三年前回归苹果担任iOS X高级副总裁的Scott Forstall对我们说。Forstall本人是最早的Mac OS X Aqua介面的主要发明者。“苹果一直以向前看著称,但很多人忽略了我们会在必要的时候向后看。例如Mac OS X经典的、革命性的用户介面,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就是对实体世界一丝不苟的精细模拟。而当我们问自己:怎样才能让iPad Pro更加适合一个全民创作时代的复杂需求时,我们同样选择了向后看——让iOS尽量靠近OS X,而不是反之。

毫无疑问,和苹果每一代计算设备产品一样,iPad Pro 8在性能上也比上一代有了大幅提升。但消费者心中的那个问题仍然亟待解答:我为什么要升级?

答案很简单:这是第一台在工作效率上可与桌面电脑媲美的iPad。

这当然不是靠性能做到的。第八代iPad Pro的革命性新功能,是“多窗口自由缩放”。2020年的第五代iPad Pro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2019年的顶配Mac Pro,但部分用户对于多窗口的呼声正如当年她们对手写笔的呼声一样悲壮而坚定。她们永远是以前瞻自居的分析师和未来学家最先嘲笑的对象。“我理解这些人的需求,但如果了解苹果的传统,就知道向下不兼容是这家公司DNA的一部分,”《IT Review》主编Ryu Bjornment说。“1984年第一代Mac推出时是没有上下左右键的,为的就是强迫用户使用鼠标。乔布斯当年的名言‘只愿意用键盘的人迟早会死光的 在今天可以改为‘吵着要在移动设备上多窗口工作的人迟早会死光的。 ”

看起来苹果的DNA在过去八年里多少被外部DNA稀释了。她们花了五年才在2015年推出的iOS 9里为iPad加上了双窗口分屏介面,八年之后,用户在iOS X 3 Dameisha(这也是苹果第三次以中国的景区作为操作系统代号。iOS X 1和2的代号分别是Sanlitun和Lujiazui )里终于可以像在2001年的Mac OS X那样随意调整窗口大小并拖拽了。

▲刚入手的iPad Pro 8。由于27寸iPad Pro 8的ppi比24寸略低,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右上角露出的是九年前的古董Retina MacBook Pro (mid–2015),老款M-audio音频介面通过自制USB转Lightning 4转换线连接到iPad。支架与保护套系戴尔生产。

“操作范式总是不断演化的,但我们相信Mac的操作范式拥有其永恒的不可替代的价值,”Forstall说。“苹果走过一些弯路,我们在不断迭代平板的时候,曾经一度认为Windows上的窗口全屏模式更加适合iPad。这刚好和iOS一直以来的软件行为模式相符。但很明显,今天的每一位用户都是内容创作者,她们需要更强大的工具。”

虽然Forstall没有点明,但显然在这种范式转换(或者说回归)背后,是智能语音系统的成熟。正如2013年的成年人不敢相信次世代内容创作者可以完全用两只大拇指在iPhone上打出三千字的散文一样,2023年的今天,仍然有相当多的科技评论家对于靠嘴说话来写文章表示诧异。

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不习惯靠说话写文章的人迟早会死光的。而且语音输入事实上还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的界线已经不存在了,移动计算设备和个人电脑的区别也已经没有意义了,”在深圳硅谷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风险投资人说。“2015年,科技播客还会讨论移动操作系统和电脑操作系统是否有必要统一用户体验等问题,但如今语音输入在准确度和便利性上都已经突破了临界点,成为了绝对的主流。视觉介面的重要性大大减弱。语音输入是技术民主化的又一次跃进。打字能力和写字能力曾经是普通人创作内容的障碍,但在今天,只要你会说话,就能成为内容创作者。”

(本文内容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