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完了“闪光的金子”这课,略有一点体会:
一、良好的导入,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时,我先出示徐虎的照片,然后揭题,就是这样普通的人,却被人们称为“闪光的金子”,这是为什么?这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意兴上又起了波澜,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换位思考,体会徐虎的伟大。徐虎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所以,我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徐虎遇上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使得徐虎的形象更加丰满,再来品读语言文字,就非常感动了。
教学《闪光的金子》之前,我心里直打小鼓,这是一篇类似于品德生活课的文章,我偏偏是个不会煽情的人,如何能上好这一课呢?
可是走上讲台,走进文字,我忽然来了灵感。从挨家挨户的走访,到深夜顶楼的工作,我牢牢抓住重点动词,让学生一一比较分析,在“赶到、看到、戴着、爬上”等词语的.教学中,学生渐渐领悟到徐虎的辛苦与负责,继而引出了全文的主旨——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完课文,我又把学生引导到文章开头,仔细琢磨那个“普通”,普通的近义词是平凡,但是徐虎以他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铸就了一个高尚的灵魂。我对学生说: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你的父母亲人、你的老师同学,我们可以平凡的生活,但要力求拥有一颗高尚的心。说到此,我不禁有些激动,那些在感动中国中,在新闻报道里经常出现的名字在我眼前晃动——以歌声助学不幸罹患癌症的歌手从飞,以牺牲双腿为代价救助乘客的导游文枝花,以踩三轮车助学的九旬老汉白守礼,他们的事迹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此刻如开闸的潮水奔涌而出。我打开网页,给学生一一介绍。在事例面前,在镜头面前,学生惊呼:真了不起啊。
在那一双双凝神的眸子里,我知道,这篇课文除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他们还收获了更多。
《闪光的金子》讲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内容很浅显,孩子们自己就能基本读懂。所以教学时,我不想按部就班,而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感悟、自己解答,课堂效果还是。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了课题,接着请一个学生读了课题,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全班一齐读课题。课题一读完,孩子们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叫他们起来回答,有的说:“我想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题为什么加上引号?”有的说:“本文写的是真的金子吗?”有的说:“为什么要用闪光的'金子来做课题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个个都提得那么有价值,我的心中暗喜,学贵有疑嘛。我当然没有急着告诉孩子们现成的答案,那样一定没有任何趣味。而是带着十分肯定的语气鼓励他们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课文中,相信你们认真读了课文后,答案会乖乖地跑出来的。”于是朗朗的读书声响起。
几分钟后,刚才提问的好几个同学自己都举起了手。“我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那颗心。”“课题加引号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指闪光的金子,和前面学习的《‘黑板 跑了》、《晚上的‘太阳 》的引号一样的。”
课题的疑问都解决了,我问他们:“刚才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马上就有一个同学说:“为什么把徐虎的一颗心比作闪光的金子呢?”这是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的醒目位置,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现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议议,再读读,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
小组汇报交流时,孩子们还是抓住了徐虎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事迹的。比如: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三只”“特约服务箱”;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他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们感悟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质。此时我还简单地小结了写一件事情,必须讲清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样,让孩子们初步懂得写一件事的几个要素,为以后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是怀着热情和好奇去学习课文的,带着喜悦和满足迎接下课铃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烈,在课堂上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略有遗憾的是,有些平时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的训练在课堂上落实得不够到位,回答问题不够主动。
今天,我上完了“闪光的金子”这课,略有一点体会:
一、良好的导入,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时,我先出示徐虎的照片,然后揭题,就是这样普通的人,却被人们称为“闪光的金子”,这是为什么?这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意兴上又起了波澜,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换位思考,体会徐虎的伟大。徐虎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所以,我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徐虎遇上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使得徐虎的形象更加丰满,再来品读语言文字,就非常感动了。
这是一篇描写当代人物的课文。徐虎,他是一个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虎的事迹平凡而又伟大,这个名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陌生,学习课文自然也不会体会和感悟深刻,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出徐虎的伟大。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热心、诚心、恒心”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每天”“总是”“定时”“挨家挨户”理解徐虎的坚持,引导学生想象徐虎在帮助人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刮风,下雨,生病时徐虎有没有放弃,他又是怎么做的?通过想象,使学生横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也使得徐虎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闪光的金子》讲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内容很浅显,孩子们自己就能基本读懂。所以教学时,我不想按部就班,而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感悟、自己解答,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了课题,接着请一个学生读了课题,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全班一齐读课题。课题一读完,孩子们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因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部分同学,习惯在老师上这课之前,做一些预习工作。)我叫他们起来回答,有的说:“我想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题为什么加上引号?”有的说:“本文写的是真的金子吗?”有的说:“为什么要用闪光的金子来做课题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个个都提得那么有价值,我的心中暗喜,学贵有疑嘛。
我当然没有急着告诉孩子们现成的答案,那样一定没有任何趣味。而是带着十分肯定的语气鼓励他们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课文中,相信你们认真读了课文后,答案会乖乖地跑出来的。”于是朗朗的读书声响起。
几分钟后,刚才提问的好几个同学自己都举起了手。“我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那颗心。”“课题加引号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指闪光的金子,和前面学习的《‘黑板 跑了》、《晚上的‘太阳 》的引号一样的。”(哈哈,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棒!)课题的疑问都解决了,我问他们:“刚才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马上就有一个同学说:“为什么把徐虎的一颗心比作闪光的金子呢?”这是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的醒目位置,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现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议议,再读读,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
小组汇报交流时,孩子们还是抓住了徐虎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事迹的。比如: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三只”“特约服务箱”;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他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们感悟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此时我还简单地小结了写一件事情,必须讲清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样,让孩子们初步懂得写一件事的几个要素,为以后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是怀着热情和好奇去学习课文的,带着喜悦和满足迎接下课铃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烈,在课堂上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略有遗憾的是,有些平时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的训练在课堂上落实得不够到位,回答问题不够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