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9-09 17:55:13

  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1、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2、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板书:秋天小鸟图:蓝色;小牛图:金色;小鹿图:红色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文《秋天》,秋天是怎么样的.,它有些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是、蓝色、小牛、金色、山、田野、火红火红

  指名读,开火车读,集体读。

  3、让学生带着以上生词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几种小动物,它们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句话:

  1、指名读,集体读。

  2、提问:小朋友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些什么?师板书:蓝色。

  3、再看图,认识“晴朗的天空”。

  4、指导朗读:“蓝色”、“碧蓝碧蓝要重读。

  三、同法学习第二、三、四句话。

  四、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秋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秋天的田野是金色的,秋天的枫叶是火红的,那么我们小朋友生活在校园里,我们所见到的校园秋天有些什么特征?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说出秋天的特征。

  2、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秋天的天空是()。 辽阔的田野是()。 满山的枫叶是()。

  2、复习生字,找朋友游戏。

  五、作业。

  指导写字。

3、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音乐引入情境播放《秋日的私语》)

  1、同学们,今天黄老师想和大家来谈谈秋天的雨,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有位作家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3、请小朋友读读课题。(展示个人对语言不同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个性化读书。(自主读)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的情况。

  3、通过这次读书你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说)

  你是想看看秋的颜色?还是想闻闻秋的味道?还是听听秋的声音呢?

  三、品读课文,理解体验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哪段就来学习哪段?)

  1、说说是怎样体会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的?(因为它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我们身边,打开秋天的大门)

  (1)请学生读一读不知不觉,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写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

  (2)请你读一读。即时评价读得怎样?齐读。

  (3)它打开了丰收的大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出示多媒体投影)

  a。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指名学生说。

  b。这么美的景象,你是如何读的?读读,如何读出五彩缤纷。

  c。教师范读指导。(配音乐朗读)(学生倾听)

  d。和老师比赛,相信你们读得要比老师好。学生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个别读,齐读)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是哪些气味?(学生说)

  a。请你读一读,黄老师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闻到这种气味。

  c。齐读第三自然段。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喇叭吹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说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

  四、自主选择,积累背诵

  比赛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配乐)

  五、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1、交流扩展: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2、自主作业:

  (1)写一首诗(编写歌词)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4、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秋天”,说说你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2、出示“北大荒”,读荒字,分解字形说说荒字的意思,你从这个名字,知道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3、师简介“北大荒”现在的样子。

  过渡: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读课文,说说你对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感受?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序号。

  3、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读句子

  3、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师生共同评议。

  四、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个方面来写北大荒秋天的美的?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熟字加部首;熟字换部首;熟字去部首;熟字组合而成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比一比,再组词

  先( )火( )此( )冷( )文( )

  洗( )灰( )紫( )岭( )纹( )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问: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你对北大荒有哪些了解?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指名读,北大荒的天美在哪?

  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结合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流云是什么样的?还可能有些什么颜色的流云?如果是你,将“就想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取代成另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指名读,读出天的美。

  2、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填空

  小河( ),如同( )静静地躺在( )。一群小鱼( )游过去,( )的水面顿时漾起了( )。

  理解“清澈”,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呢?

  指导朗读和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默读,这一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理解“热闹非凡”,哪几句话具体写“热闹非凡”,找出来读一读。

  (2)第二句,有什么疑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热闹的景象?

  (3)理解第3句

  比较: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好在哪里?指导朗读。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并练读第5段。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天空( )的小河( )的原野透明的( )

  五彩的( )茫茫的( )

  3、照样子写词语

  沉甸甸( )( )( )

  4、背诵课文

  板书:

  北大荒的秋天

  景色优美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

  物产丰富“大豆摇铃千里金”

5、课文《秋天》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映照

  燃烧

  顿时

  一碧如洗

  赞美

  脸庞

  挺拔

  热闹非凡

  2、听写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二、学习课文

  1、围绕听写的句子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

  2、听录音朗读2—5自然段,在你认为美的'地方作上记号。

  3、组织交流北大荒秋天的美。

  天空:(1)理解词语“一碧如洗”、“流云”等。

  (2)读“银灰”、“橘黄”、“血红”等词,照样子换个词语读一读。

  (3)读长句,进行换词换句练习。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______、一道_____、一道_____、一道_____,就像____________。

  小河:(1)理解“清澈见底”,找出与“清澈”相关的词语。

  (2)结合所找词语读比喻句,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躺”在句中的作用。

  (3)把握语气,自读“小河”部分。

  原野:(1)理解“热闹非凡”,说说生活中哪些场景也可以用这个词。

  (2)原野上是怎样热闹非凡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写法。

  (3)找一找:生活在这里的人是用哪句话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的?认识“大豆摇铃千里金”。

  (4)想想说说: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捧出什么宝物来?

  4、小结:跟着作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这时候你最想说什么?

  三、拓展阅读

  1、小黑板出示2003年4月8日《人民政协报》上的《“北大仓”可能变成“北大荒”》的资料。

  2、读一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选一选,写一写:

  1、课间的操场上热闹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日的大街上热闹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6、课文《秋天》的教学反思

  《秋天》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本组课文以描写秋天及其美丽的景色为主,本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描写出了秋天丰收的美景和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抓住了几个重点进行教学。

  一、结合生活实际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感悟,以主读代讲。

  三、自主识字写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点。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对语文没有兴趣,课文就是一堆堆毫无意义的符号。具体到本课,它的语言虽然非常优美,但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泛泛地去讲,那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导入的环节中,我与学生进行了沟通,我问他们:“都说秋天是美丽的,谁 能给 老师说一说你见到的秋天的美景呢?”刚开始学生还有些拘谨,但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就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我看到了黄色的树叶慢慢飘下。”有的说:“我看到过秋天的枫叶非常红。”有的说:“我看到了秋天的菊花很美丽。”……可能孩子们的语言还不够丰富,但我能看到孩子们内心的`兴奋和他们的积极性,经过这个简短的交流,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兴趣已经被激发。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天农田丰收的景色,对于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还是显得有些陌生,那怎样架起他们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呢?我先让来自农村的孩子和见过农田丰收景象的孩子,给大家描述一下,让大家在他们具体生动的描述下,共同感受秋天田野丰收的美丽,从而调动学生内心的喜悦之情,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也避免了教学中的空洞与刻板。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多种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那就事半功倍了,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本课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秩序还不够好,学生出现窃窃私语的现象;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不够流畅,有时学生的反应会慢半拍。这些现象可能是因为我刚接手本班,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还不够流通,但我会和学生一起努力,尽快把这座桥梁建好。

7、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虽然,我们这儿并没有北大荒那样醉人,但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我让孩子们先去预习,去找秋天。再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请学生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注意听听到了什么。

  小淳: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

  佳樊:听到了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

  。。。。。。

  师:你知道为什么说大豆发出的是笑声?

  小雯:为丰收而高兴。

  小奕:因为它成熟了,可以回报农民的辛劳。

  师:高粱这位快乐得涨红了脸的小伙子为什么唱歌呢?他想把自己的歌声献给谁呢?

  学生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甚至还有个调皮的`男孩说高粱在唱流行歌曲,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似乎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我们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内容。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来了一转折,我问学生: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要叫“北大荒”呢?接着,我展示了两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让孩子领略人们的勤劳。

8、课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听音乐欣赏图片,游戏识字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课要求一节课认识8个字。领读、开火车、摘苹果游戏等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汉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乐。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课堂上首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遍课文,把文中生字圈出来,体现了生字从文中来。先学字再学词,学生在文中能认识绳子后,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绳子提出来,强化生字的读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把绳子又放回文中。同时有创设了新的`语境,使学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巩固了生字。

  三、识字和语言思维训练结合

  在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识字个语言训练思维结合起来。如:在学生认识“梨”时,学生说:“我喜欢吃梨。”就记住了“梨”字。随即教师提出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梨?这样学生说说出了各种梨。即认字,说词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如说“勤”字时,学生说“勤劳”,教师就启发学生用“勤劳”说一句话。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拓展了识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从读中感知、感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时是自由读课文,同桌对读。大声读文来初步感知课文,待生字学完后,又回到文中。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怎样朗读就怎样朗读。同时分句进行朗读指导。有指名读,自由速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