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秋魂》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课文《秋魂》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感受秋天的意韵;2.学习文章的语言
二、课型:品读课
三、课时:一节课
四、教学设想:听读(知内容)——品析(赏美点)——练笔(学写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当我们走过隆冬的冰清素洁,感受了阳春的明媚艳丽,领略了盛夏的激情奔放之后,今天我们来品尝金秋的累累硕果,解读秋的灵魂和精神。(2′)
听读,进入秋天的意境
1.以小标题为中心,说一句理解的话,如《秋实》这一节可以这么说:虚怀若谷的秋实。
2.针对各章节内容,找一句感悟的话,如《秋实》这一节可以寻这一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或: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8′)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虚怀若谷的秋实;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秋色: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丰富多样(酸、甜、苦、辣)的秋味:在我的收获里,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慈母心肠的秋风:感谢秋风吧,别曲解的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
寻找真谛(不同寻常)的秋叶: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心地诚实的秋土: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
胸怀博大的秋景:(面对薄情者)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由谦逊的秋实、多姿的秋色、多样的秋味、慈祥的秋风、真挚的秋叶、诚实的'秋土、博大的秋景,同学们对秋天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秋天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这就是秋魂!
寻读,积累写秋的词句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来学习文章的语言。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词语的角度说“发现”的话(注意:同学们说的时候,要“一组一组、一类一类,一些一些,”地说,而不是“一个一个”地说):
比如:
我发现文中运用了一些精美的成语:弱不禁风 自我陶醉 孤芳自赏 忧心忡忡 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 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 饱经忧患
我发现文中运用了一些精美的二字雅词:苍白 憔悴 霉烂 干瘪 萌生 吞噬 撕碎 严霜 莠子 谄媚 糟糠 盘旋 寻觅 萌生 延续 卸下 殷勤 冷漠 薄情 理睬 温馨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形容词:霉烂、干瘪、苍白、憔悴,突出了风雨光热的巨大作用。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近义词:不单、不只、不光、不全,突出了秋味的各式各样。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单音节动词:(秋景)哑、躲、谢、枯,写出了薄情者的无情。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叠词:“闻闻、尝尝、嚼嚼”突出了秋味的丰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句子的角度说“发现”的话:
比如,同学们可以这么说:
我发现,文章每一章都有一段或几段排比:秋实——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秋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味——苹果说:秋是香的,不信你闻闻;甘蔗说:秋是甜的,不信你尝尝;槐籽说:秋是苦的,不信你嚼嚼;秦椒说:秋是辣的,世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红果说:秋是酸的,连山里的石头都晓得……秋风——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秋叶——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阴,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妖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秋土——“春天的土地是温馨的,它使万物萌生;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秋天的土地则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如果你种下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秋景——黄莺来了,为大地唱着殷勤的歌儿,以求得到地的喜爱;蝴蝶来了,为大地舞着诌媚的翅膀,以求得到地的欢心;花儿来了,为大地披红戴绿,以求得到大地的青睐;杨柳来了,为大地情意绵绵,以求得到大地的亲昵。
我发现,文章每一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秋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第一个层次的发现)
我发现,文章所有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写给或说给秋天的“话”、秋天说的“话”,其中秋天说的话大多是有哲理的话。比如:秋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写给给秋天的“话”)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秋天说的“话”)
我发现,文中有许多问句,有的问句加强语气——“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有的问句引起下文——秋是什么颜色?有的问句即回应上文又引起下文——“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
(第二个层次的发现)
其实同学们还可以从如下角度去发现:
我发现,文章人格化的写景非常富有情味。——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阴,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妖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不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⑴ 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
⑴ 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⑵ 通过电视屏幕放映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⑶ 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⑴ 理解六、七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⑵ 教师介绍材料,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感情。 在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它不断地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
⑶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⑷ 教师引导:“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⑸ 说说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而以“黄河魂”为题?
⑹ 有感情地朗读六、七自然段。五、延伸拓展 1、教师: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2、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六、布置作业
1、展示交流你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23 黄河魂
黄河的象征 壶口瀑布 民族精神的体现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耳听、目睹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3、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感情,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魂”的含义,感受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祖国的眷恋。
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体会梅花所表现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冬天开放吗?听到有同学说是梅花。那么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过哪些描写梅花的诗歌呢?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见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和梅花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梅花魂》。(板书题目)
我们先看一看题目,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在课下预习课文了,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将生字词提前放在投影上,指名读,并进行纠正。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
明确:这
3、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
1段:因梅花而回忆
2—15段:教作者读唐诗宋词;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痛哭;把墨梅图赠给作者;送手绢给作者
16段:照应开头,赞扬老华侨的爱国
(根据回答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课文共写了5件事,那件事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明确:珍爱梅图。
2、这一部分的哪些句子能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呢?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句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顿时”“第一次”等词语都能看出,外祖父对于墨梅图是非常宝贝的。在训斥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慢慢”抹净,都能看出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
3、外祖父说:“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明确:“赠墨梅图”部分:“这梅花,是我们
外祖父这里所说的是梅花的
4、外祖父仅仅是在说梅花有品格、灵魂、气骨吗?(小组讨论,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小组派代表回答。)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
由此可见,老人喜爱、赞赏梅花,实际是在赞美中华儿女,赞美中华民族的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课文中的老人,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并播放《我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五)
师生共同
五、板书设计
梅花魂(
中华民族的
眷恋
六、教学反思
梅花,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人们常把她当作理想的寄托。《梅花魂》这
【教学目的】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
2、配乐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这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梅花魂》,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齐读课文,想知道什么?
“魂”在本课指什么?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这是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还要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放音乐,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词语障碍
(自己能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好。不行,可请工具书或同桌帮忙。还不行,请做上记号。)
检查、汇报。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大抵”、“秉性”、“眷念”的意思)
三、自由快速读课文
看看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珍爱梅花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四、再自由读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讨论、汇报:
1、读唐诗宋词,表达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外祖父有不少古玩,但最珍爱梅花图。为什么?
⑴ 找出课文有关内容再细读。
⑵ 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珍爱?
① 梅花本身的特点:
梅花不是春暖才开花,愈……愈……愈……愈……。她是最有……有……有……!
② 中华民族具有梅花一样的精神:
不管历尽……受到……从来……不肯……。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二。
③ 把梅花作为祖国的象征:
这梅花寄寓了他对祖国的思念、眷恋、热爱。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三。
(板书)
师:这正是梅花魂的内涵。魂指的是有……有……有……,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⑶ 配乐朗读这段。
3、外孙女回国时,外公竟像小孙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为什么?想念祖国却不能回,伤心、难过)
4、外祖父送墨梅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为什么?一是希望外孙女保持梅花这种秉性,这种气节。二是借此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之情。)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五、再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发现什么?
1、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按“眼前──回忆──再回到眼前”的顺序分段。
六、放音乐,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七、总结,谈收获
1、“魂”指什么?
2、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统领全文的内容;紧扣读者的心灵;透示文章的情思。)
3、了解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八、课外作业
画一幅梅花或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情感,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哭起来。有的间接表达这种情感,如因为我弄脏了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说起梅花,我们学过许多有关梅花的诗句,你还记得吗?梅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预设: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是呀,傲骨凌霜的梅花不畏严寒,不畏风雪,古今中外多少人画梅,咏梅赞梅。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梅花的小故事。
板书课题:梅花魂
齐读,强调“魂”的写法。组词,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课文讲了有关梅花的什么事?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谈一谈你初读课文的感受,你最想说什么?
3、检查预习。
(1)生词:缕缕幽芳颇负盛名抹净低头折节衰老秉性
(2)交流感受。
预设:
a、外公久居他国,非常思念祖国,家乡。
b、外祖父喜欢梅花。
4、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那几件事来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预设:
a、读诗词落泪。
b、分外珍惜墨梅图。
c、不能回国,失声痛哭。
d、送墨梅图。
e、临行送梅花手绢。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而这种情感作者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自己回忆的几件真实的小事来表达的,使文章更真实,更感人。而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以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来表达情感。
三、作业。
熟记生字词,熟读课后的阅读连接《故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通过回忆外祖父和梅花的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谁还记得这几件事?
二、精读感悟,入情入境。
大问题:你从那些事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要求:默读课文,在自己体会深刻的地方作简要的批注。
预设:
(一)“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你还小呢,不懂!”
1、外公为什么教我读唐诗宋词,为什么流泪?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3、指导朗读。
(二)体会另外两次流泪。
1、师:在莺儿的回忆中,外公几次流泪?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1)不能回国,失声痛哭。
(2)临别流泪。
(三)“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有什么稀罕的呢?”
1、你从哪体会到了外祖父对墨梅图格外珍爱?
预设:从动作、语言。顿时拉下脸、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玷污。
师:几个细微动作的描写就使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之意跃然眼前,这就是文学大家的功底。
2、指导朗读。(训斥中读出对墨梅图的疼惜)
3、对于一幅墨梅图,外公为什么会如此珍爱?
师:是呀,在外祖父心中,它不是一幅普通的墨梅图,而是祖国的象征,是值得用全身心去爱的。爱墨梅图,就是爱祖国啊。
在这里,作者用外公对墨梅图的分外珍爱,间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真是巧啊。
(四)“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关于为什么喜爱梅花,外公还有一段话,谁来读读?
1、外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师:是呀,外公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国,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了我,又向我讲述了这样一段话。
2、再读,想一想,外公的话讲了几层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三层意思。
(1)赞美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精神。
(2)赞颂中华民族出现了许多有梅花精神的人。而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折节的民族魂。
(3)感慨每一个中国都要有梅花的.精神。同时希望莺儿也要做一个具有梅花品质的人。
细节:她:梅花为什么用“她”。
体会:
1、外公漂流海外,却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本性,是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2、梅花魂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3、我看到了外公不变的中国心。
(五)送手绢。
外公除了送我他最珍爱的墨梅图,还送了我什么?
(六)师:是呀,这梅花图,这手绢上的梅花,它不仅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1、齐读最后一段。
2、哪段也写了同样的意思?(第一段)
作者首尾同样写了梅花,写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让我们对这种感悟更为深刻,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
三、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完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读出一位身在异国的老人对祖国的眷恋;
读出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坚强品格;
读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折节的民族魂。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应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规律,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我正是做到了这几点,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本节课令我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把握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恩德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巧妙的方法,干巴巴的说讲,不如学生一见,因此,我课前采取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梅花特点,并利用挂图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了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为什么要写梅花,本节课课堂上通过同学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上看,也确实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本课很感兴趣,这也是我本节课成功的第一步。
二、读中感悟,大胆创新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多悟。本节课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也真正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自己读书,大家评议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探究性的解决问题,课堂上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的很透彻,特别是人物的品质,学生也感悟到了课文中以物喻人的写法和好处。
三、重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本节课我考虑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相信课堂上同学们把文章内容改编成了课本剧,表演出来了,而且是比较投入的,尤其是我班李奇同学表演的更出色,从中反映出他真正体会到了华侨老人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重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
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反复体会,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每个孩子都真正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这节语文课,我认为教师只要方法得当,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理解“绝招”,导入新课
1、你怎样理解“绝招”?查再看看“绝招”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二、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三、组织交流
1、同桌检查读书,看是否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读文,指导读准生字字音。
交流;朗读。
⑴ 几个孩子都比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
⑵ 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可以各抒己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说得有道理即可)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续编故事
下次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
五、课外延伸
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样练成的。
【板书】
16、绝 招
勤学苦练
小柱子
受到称赞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自学提示开展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答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问题轻松解决,在读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
“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的课件、贴图、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还可以用的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这一课了,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个问题引起悬念,学生自由发言。
三、识字
你们说得对不对,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边读边圈。)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老师要考考你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在黑板上贴字)读音,怎样记住,组词,说话等等。
(小老师领读,猜字游戏。)
四、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听范读全文的课件,学生自由读并划好自然段。指名读,分组读,男生女生比读。
第一自然要让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并且体会小白兔与雪孩子在一起玩的有多开心。
五、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这几个问题是关键,但不提出来,而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到各组,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六、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问了一个问题:“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七、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讲解“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八、指导朗读
(通篇)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3:我觉得她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生4:我觉得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九、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放音乐,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十、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雪孩子》是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善良的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通过今天的教学我有几点感触。
可取之处是在设计识字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回家预习,课堂上汇报预习内容,字音,怎样记住这个字,组词,说话等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记忆生字时,我采用小老师领读,猜字游戏的多种方法强化记忆生字,学生喜欢多种多样的形式,易于记忆。
在进行感情朗读时,抓住“开心”“着急”“伤心”三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读到哪些句子心里会产生这三种不同的感受,再用这种感觉来读句子。“雪孩子看到好朋友家着火的时候,一定非常着急。不然不会飞快地跑过去。我觉得要读得快些,紧张些。”有的说:“小白兔看到雪孩子变成美丽的白云,好开心。”孩子们的感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不足之处是,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计的内容太多。
【情景说明】
《笋芽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本课认生字、写字是重点,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人物不同语气,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大熊猫爱吃什么呀?
生:竹子。
师:对,你们知道吗?竹子小时候不叫竹子,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笋芽儿。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儿化音)
(课件显示“雨后春笋”)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生:(兴致勃勃)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或句子不好读?
生:“仍然”的仍不能读成“rēng”。
生:“撒娇”的“撒”不能读成“sǎ”。
生:“乐曲”的“乐”是多音字,不能读成“lè”。
生:“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这个句子很长,要注意停顿。
师:你们读得真用心!老师这儿有很多笋芽儿,你能送她们回家吗?
(课件出示生字)
(学生跃跃欲试,指名完成)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记住她们。
三、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师:认识了生字,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生:想。
师:那好,接下来我们“挑战读”,看谁敢向同学挑战。为了你更有把握,自己再好好儿读读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学生情绪高涨,读得更专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谁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生:(很自信地站起来,非常投入地读第四自然段)“轰隆隆……呼唤着笋芽儿。”
师:你真棒!谁敢挑战他?
生:(非常认真地读第一自然段)“沙沙沙……春天来了。”
师:请“评委们”评判,谁读得稍好一些?
(说法不一)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好一些他把“重重地”“沉重地”这几个词读得很重,让我们就像真的听到了春雷轰隆隆地响声。
生: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好。春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声音很小,所以是“低声呼唤笋芽儿”,她读出了春雨轻柔的感觉。
生:两位同学都读得好,“评委们”评得也很好,真是难分上下。
(第二位同学的读书声音、表情、感情处理都很好,得到大家公认。)
师:我们也学着她读读这一段。
(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
师:还有哪个自然段你想读?
生:我想读第6自然段,因为第六自然段里有描写春光的.句子,写得很美。
师:那你美美地读一读。
生放声朗读。
师:读得真美!
(课件播放美丽的春天)
生:我也想读这段。
师:读得真好!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再读读。
生:我通过读第七自然段,感觉到笋芽儿很幸福,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帮助她。
师:同学们真棒!边读课文还能边思考。
(学生争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笋芽儿像我们小孩一样喜欢撒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动词用的好,“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完全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师:你真会读书!让我们来读读,做做动作。
生:我觉得笋芽儿不怕困难,才能长成健壮的竹子。
(课件播放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生:我从“不停地唠叨”这句话中,感受到笋芽儿的妈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时时关心着她,惦记着她。
生:我觉得笋芽儿胖乎乎的,挺可爱的!
(学生想说的欲望还很强)
四、角色扮演,情感升华
师:这么多同学还想说,我们在小组内说说,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师:你愿意扮演谁?来,戴上你的头饰。
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积累拓展
1、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爱的本课词句。
2、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长情况,课后查找资料。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认为多种形式地朗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在教学中,我注重声情并茂地读,全神贯注地听,调动学生多种感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直接感悟。如:你觉得哪个词不好读?你觉得谁读得好?这样学生在师生听读活动中,自己体会到每句话该怎么读好,自己感悟到了文本蕴涵的内涵。同时,也正因为有这样轻松的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
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配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打开心灵的窗户,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课文,自主阅读,与文本进行交流。在学生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的语言进行情感朗读、合作表演,在表演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语言文字,学生动了情,入了境,产生了心动的感觉。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化程度很高的概念,融合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元的、丰富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从向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非常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把课文读通顺、读出声、读出情、读出味。比如: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然后比赛读,激发学生有兴趣地将课文读通读懂,最后分角色朗读,读出情、读出味,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课前透视】
《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生动的动画再现,形象的语言渲染,多种方法读文等形式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去感悟夏夜美丽的景色,去体会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夏夜的美景。
【教学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通过导语的激趣引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对夏夜的美好感觉,进入课文《夏夜多美》所构筑的情感世界。──创造美
2、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模仿读、表演读、评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使每一个学生能进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夏夜池塘边发生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感联结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品味美
3、借助课件,真切感悟:
对蜻蜓、萤火虫送蚂蚁回家过程部分的教学,播放课件,以音乐烘托,以画面渲染,配以表演,促使学生沉醉在夏夜美的意境中。──赞赏美
4、开放实践,合作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画一幅《夏夜》的图画或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对夏夜之美的认识得以升华。不仅感受到夏夜池塘的美丽景色,而且体验到睡莲、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讨论美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美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动画,在朗读中感悟夏夜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配乐动画课件,蚂蚁、睡莲、蜻蜓、萤火虫图片和头饰各一套,以便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复习生字
1、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夏夜多美》。
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
昨天我们已经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宝宝了,瞧,他们正躲在星星的后面呢,谁能把他找出来?
点击星星夜空图:点击一颗星星就出示一个词语,指名读。
师:小朋友真厉害!词语宝宝高兴极了,他们正朝着我们笑呢!让我们一起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学生齐读词语。
睡莲 哭声 睁开 趴着 一根 弯腰 爬上来 非常 感激 谢谢 着急 这时
3、词语积累:
(课件出示:我会变)
师:青青的假山──假山青青的。你会变吗?
生:绿绿的草坪──草坪绿绿的;弯弯的小路──小路弯弯的。
二、朗读体验、感悟美景
1、学习4~12自然段:
⑴ 过渡:小朋友真是了不起,老师呀,就把这幅美丽的夏夜图送给你们,喜欢吗?(生:喜欢!)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⑵ 点击课件:
蜻蜓背着小蚂蚁飞进来:
师:小蚂蚁怎么爬到蜻蜓的背上去了,他不是掉进池塘里去了吗?
板贴蚂蚁(指名说说)。
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板贴:
蜻蜓、萤火虫、睡莲。
② 瞧,他们好象在说话呢!(教师把耳朵靠近板贴)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⑶ 点击课件:
播放4~12自然段的.动画朗读。
① 请小朋友打开书本:
找一找课本中哪几个自然段就是刚才动画上的内容。
② 请你自由的去读一读4~12自然段,然后找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说的话,读好它。
⑷ 反馈:
朗读指导: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好,请你把他展示给大家。
① 根据学生反馈的句子──点击放大。
②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指导,采用个别读、互评读、男生读、女生读、想读就读、全体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角色体会。
睡莲:关心的语气。
小蚂蚁:感激、着急的语气。
蜻蜓和萤火虫:热心、直爽。
③ 带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指名上台入情入境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④ 师生合作表演读:
把喜欢睡莲的同学成为睡莲组,喜欢蜻蜓的同学为蜻蜓组,喜欢小蚂蚁的同学为小蚂蚁组,喜欢萤火虫的同学为萤火虫组,老师读叙述的部分。
2、课中操:
过渡:小蚂蚁真是太高兴了,有那么多朋友帮助他,他唱起了歌,跳起了舞,让我们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吧!
⑴ 点击课件:
《幸福拍手歌》。
⑵ 师边唱边跳──师生一起边唱边跳。
3、学习13~16自然段:
⑴ 过渡:
小蚂蚁要回家了!
教师动画配乐朗诵13~14自然段。
⑵ 说话训练:
小蚂蚁对蜻蜓和萤火虫说小蚂蚁会说什么呢?蜻蜓和萤火虫又会怎么说呢?
(请学生回答)
⑶ 多感人的场面啊!让我们读读13、14自然段,来感受一下这感人的场面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互评)──全班入情入境地齐读)
⑷ 师接: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好象在说话,说什么呢?
点击出示:
啊,多美的夏夜呀!
⑸ 教师小结:
是呀,闪烁的星星点缀着夏夜的美,热心的蜻蜓、萤火虫、睡莲增添了夏夜的美,夏夜多美啊!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美美的读)
⑹ 是的,夏夜真是太美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学生再次美美的读)
三、课外延伸
那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夏夜画下来,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美丽的夏夜吧!
【板书设计】
夏夜多美
蜻蜓图 萤火虫图
蚂蚁图 睡莲图
【课后反思】
教学要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