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爱迪生孵小鸡的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爱迪生孵小鸡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孵、邻、傻、歪、搂”5字字音,正确书写前3字,理解“孵”的意思。在语境中读准4个多音字的字音。
2、学用象声词,体会其使句子生动丰富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根据爱迪生的一系列行为,开展合理想象,补充其心理活动。
4、了解爱迪生从小爱动脑筋、敢于实践,体会大发明家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教学过程:
一、图文引入课文,由关键词“爱动脑筋”展开学习。
1、图文引入
师:(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母鸡孵小鸡)
fū
师:(出示:母鸡孵小鸡时,身体一动不动地轻轻伏在蛋上,等待小鸡破壳而出。)这句话就表达了图意,请轻声地将句子读通顺。
生:1生读,齐读。
师:“孵”指鸟类将自己的卵在体外培育成雏鸟。这个字字型比较复杂,跟着老师写一写。书空:孵。
2、揭示课题
师:母鸡孵小鸡,这是件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了,可它却引发了一个5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好奇。他不是别人,正是日后获1328项发明专利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孵”前板书:爱迪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2课爱迪生孵小鸡(板书:22 小鸡)做一番学习。
3、找关键词
师:小时侯的`爱迪生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开头第一节用一个词就写明白了。默读第一节,圈出关键的这个词。(生述,师板书:爱动脑筋)
二、围绕“爱动脑筋、敢于实践”进行划、读、写、填、说
1、读文划句,体会“钻劲”
师:是啊,就连母鸡孵小鸡,爱迪生也要研究一番,课文字里行间展现了这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身上透出的一股子钻劲。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他是怎样步步追究的呢?我们来配合读读第2-7节。出示:
●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 这是怎么回事啊?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有10多个蛋。
● 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啊?他好(hǎo hào)奇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啊?”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zháo zhuó)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你,你不是暖和(huo hé)多了吗?”
● 爱迪生更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qiào ké)里钻出来了。
师:这段话中有几个多音字,轻声读一读,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生自渎,开火车读)
师: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爱迪生是怎样步步追究的。老师读每组中的前一句,你们读粗体字。(师生配合读第2-7节,师、生交换再读。)
师:和老师一起读过课文了,我相信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找
默读第2-7节,按要求划有关爱迪生表现的语句:直线划“倍感好奇不断地研究”
曲线划“每次追究得到的答案”
生:交流划句情况(非粗体为“不断研究”,粗体为“得到答案”),纠正错误。
师:你们和爱迪生一样都是能动脑筋的孩子,句子找对了,能不能把爱迪生身上的这股钻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边读边想他的这种钻劲从哪来?
生:两组--读非粗体字,两组—读粗体字。
2、推测想法,读写结合
师:先别急着回答,现在让我们透过爱迪生的言行,推测他这么做之前的一个个想法。我们来写一写,说一说,好吗?联系每组句子的前后内容,在横线中补上爱迪生的想法,在括号里填写表示声音的词语。完成了填空,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要求:先独立填,再4人小组每人交流一句。
出示:
我会说
当看见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爱迪生奇怪:?他就“()”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当赶母鸡,母鸡仍一动不动时,爱迪生奇怪:赶它,这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把母鸡抱起来看。
当看到窝里有10多个蛋时,爱迪生奇怪:?他好奇地跑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当妈妈说“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时,爱迪生更奇怪了:蛋?于是他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生:两组分别交流。
3、课文内容填空,了解“母鸡孵小鸡”经过,深切感受“钻劲”
师:妈妈的一番回答有没有解开爱迪生心中的一个个谜团?(生:没有。)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生:第8-12节。)
1生:读第8-12节。
师:尽管妈妈说得已经很详尽了,但爱动脑筋的爱迪生不由得又在想——
出示第7节:
我会填
我也要学母鸡的样,用身子把蛋(),蛋就()了,蛋里面就会(),(),(),变成(),最后,“笃笃笃!”()了蛋壳,小鸡就()了。究竟能不能孵出小鸡,我还得再试试。
师:自由地读一读,到课文里找答案。默读第7节,圈出要填的词句,并记住它们,等会儿交流时老师看谁不看书就能填。
生:1生说填空,全班说填空。
师:爱迪生这么想着,就跑开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有看到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爸爸心里也很着急,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瞧,(出示课文插图)他真的是去孵小鸡了!
请参照课文插图完成填空,
出示:
他(),(),(),正()
孵小鸡呢!
说说爱迪生是怎样孵小鸡的。
生:2生交流,全班齐说。
师:这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好孩子!板书:敢于实践。生齐读“敢于实践”。
师:有意思的是这个爱动脑筋的小爱迪生直到父亲拉他回家,他还嘟着嘴说——(出示: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生: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三、利用预习内容,开展语言实践
1、师:谁来帮帮爱迪生,出示:“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把预习时得来的“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科学道理告诉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却一时找不到答案的爱迪生,好吗?
生:讲述以上两问题的科学道理。
2、师:爱迪生,他的善问,他的刻苦,他的钻研,使他最终成为响誉世界的——和老师一起读。
出示: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多种,像留声机、电灯、有声电影、蓄电池等。
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发明家,经历了许多的艰难曲折。他留给人类的财富是这样多,以至于很多人称赞他是天才,但是爱迪生说“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爱迪生”这个名字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3、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一、教材分析
《“神童”的秘诀》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老一代革命家陈毅小时候认真读书的事。揭示了陈毅学习好的“秘诀”,告诉我们要想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勤奋,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是什么。通过具体句子学习冒号、引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做到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经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读课文,明晰“秘诀”——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拓展思维,联系实际等环节,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这种结构更加明晰化。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读书习惯。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第二课时: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神童”的秘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神童”是?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呢?“神童”多么令人兴奋的赞赏!同学们想知道神童的秘诀吗?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既为下面学习作铺垫,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明晰“秘诀”。
1、要求: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它将告诉我们神童的秘诀是什么。找到了请用“。”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
2、生读文,圈画。
3、交流:神童的秘诀是什么呢?
4、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齐读
过渡:陈毅小时候用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勤奋学习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在读中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
1、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①(出示插图)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幅图,想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呢?(找出来后,指名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告诉我们陈毅是个学习勤奋的孩子呢?
班级汇报交流。
③师:陈毅这么勤奋学习,难怪毛老师这么喜欢他,当妈妈要打陈毅时,毛老师是( ),谁能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呢?你能把毛老师亲切,惊奇的语气读出来吗?(对比读、同桌读)注意评价。
④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读得非常认真,并且能把毛老师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配合一下,一起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如何?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⑤师:嗯,同学们进步真大,声音也非常响亮。老师这里有一组对话,请看出示课后第3题,谁来当当毛老师,谁来当当陈毅呢?我们来听听看谁读得更好。(指名读)要求注意:标点符号。提示: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
2、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师:同学们真聪明,读得入情入境,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你能从第五自然段里找出陈毅小时候的学习方法吗?请同学们轻声地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班级汇报交流
②师:陈毅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 ),打半圈圈的是( ),打黑点的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③上课的时候,陈毅格外留心,留心什么呢?
④你觉得陈毅的这种学习方法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呢?
⑤师:既然陈毅的学习方法这么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怎么样?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3、师:现在谁能来说说题目上的神童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勤奋。”把这句名言读一读。
4、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指什么?(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秘诀的真正含义。
四、拓展思维,联系实际。
1、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小组交流)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总结谈话。
师:其实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和陈毅一样,既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又很认真地读书,老师相信只要做好这两点,我们班也会出现很多的神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旅行家树无论在什么环境都为人类造福的品桔格。
2、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发挥的作用。
3、理解“修长”“灸烤”“贫瘠”“肃然起敬”“不毛之地”等同语的大意。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练习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介绍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及所发挥的作用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了《旅行家树》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旅行家树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村?它生长在哪?)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介绍厂旅行家树的什么?(样子、生长环境、名字由来等)
三、指导分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默读,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
四、阅读第一段
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发现旅行家树的?(结合解释”腹地”就是靠近中心的地区J旅行家树外形L有什么特点?(树干上没有枝”厂,挺拔修长,叶子长在顶上,整齐徘列。)作者是怎么形象地描绘旅行家树的叶子的?(打了两个比方)
五、阅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二段,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环境里”(住宅:别墅前和沙漠中)为什么这种树被人们称为旅行家树?它与旅行的人有什么关系?
2、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翠绿欲滴、别致
3、课文中说听了非洲朋友的介绍,“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入或事产生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为什么“我”会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是因为被旅行家树为解旅行者的于渴甘愿受防,这种造福于人的精神所感动,心中对这种树充满敬佩之情J)
4、旅行家树是不是口和旅行的人有关,概括起来说,它有哪些作用列在住房前可增添情趣,在茫茫沙海可解人干渴)
5、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贫瘠”指土地下肥沃。“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土地,形容土地荒凉贫瘠。”跋涉”就是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通都大邑”就是指大城市。
六、阅读第三段
默读思考:离开非洲时“我”为什么开始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明作者决心向旅行家材造福于人的品质学习,做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
七、朗读课文
八、总结
旅行家树给我们什么启示?
九、指导练笔
观察并描写一种植物,要求作前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写时抓住特点,条理较清楚,内容较具体。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 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认清“酬”和“舔”的字形,辨析形近字“嫌、歉”,借助字典了解“报酬”的意思。
2、通过围绕课题质疑,通读课文释疑,了解课文内容。
3、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毕加索的办法巧在何处,体会毕加索的智慧。
4、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能以毕加索的口吻复述他巧取报酬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理解“报酬”的意思。出示词语:报酬(提醒学生注意“酬”是翘舌音)
(1)注意读准这个翘舌音,读词。“酬”是一个生字,它部首是“酉”字部(出示,学生跟读)
(2)借助字典理解词义。
师:“报酬”在字典里的意思就是——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出示,引读)
2.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聪明人巧妙地获得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的事,题目就是——(引读出示课题:巧取报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师:要想读懂课文,首先要了解故事的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为了说清楚,我们可以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谁向谁巧取报酬为什么要巧取报酬怎么样巧取报酬)
(1)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谁?为什么?怎么样?
(2)解决疑问一。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一定知道了故事讲的是——毕加索(出示)
向一位——贵妇人(出示)巧取报酬
师:毕加索可是有名的大画家,请你读好他的名字。
贵妇人就是地位和身份很高贵的妇女,一起读好这个词。
2.快速读文,圈划语句,了解内容。
师: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巧取报酬,他又是怎样巧取报酬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读课文,找到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1)读文划句。
(2)指名说故事内容。(可以请2位同学)
(3)朗读课文主要内容,辨析形近字“嫌、歉”。
师:你们已基本讲清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也将课文的内容写成了一段话,请你自己读一读,特别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出示:
一位贵妇人请毕加索为她画像。贵妇人嫌毕加索没有把她画得苗条,就借口自己的小狗不认识画像中的人而拒付报酬。毕加索灵机一动,将奶油涂在画像上,又把小狗抱到画像前。小狗不停地舔贵妇人的脸,毕加索便说小狗认出了她。贵妇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好付给毕加索画像的报酬。(生字要翻红)
(自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读准了生字的字音。而且,你很仔细,读准了“嫌”(出示)这个字,没有和课文中这个字混淆(出示“歉”字)。让我们一起读字连词,注意区分这两个字。(读词:嫌弃,抱歉)
引读: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贵妇人……贵妇人……毕加索灵机一动,想出了好办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受毕加索的智慧
1、再读主要内容,引出故事中另一个重要角色“狗”。
师: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贵妇人要——拒绝付出(出示)报酬,所以,毕加索要——(移动)巧取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他们都是利用谁来达到拒付和巧取的目的的?
交流出示板书:狗
2、默读课文,了解拒付与巧取的相关内容。
师:贵妇人是怎么利用狗拒付报酬,毕加索又是怎么利用狗巧取报酬的,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小节。自己再读一读。
3.学习第2节,了解“拒付”。
(1)指名交流,出示第2节。
(2)自读第2节,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一边读一边想,贵妇人明明是来取画的,可是她为什么又不肯付钱取画呢?
(指名交流后把第2句句子变红。)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了解贵妇人拒付报酬的原因。
师:请你联系下文想一想,这位身份高贵的贵妇人,不想付钱,她会怎么想呢?
出示:(贵妇人看着画像,心想——)(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4)小结引读第2节,了解贵妇人拒付报酬的方法。
引读:原本自己长得很肥胖,却嫌人家没有把她画苗条(出示卡片),真是无理取闹。可是当面拒绝不付钱,又有失自己贵妇人的身份,她便利用小狗拒付报酬。于是,她把画像……,对小狗说……小狗对着画像……。贵妇人说……说完,……
指导读好贵妇人说的话。
师:想想,贵妇人说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呢?
(自读、指名读、)
小结:原来,贵妇人利用爱犬对着画像上的她——吠叫不止(出示)拒付报酬。那么,为什么小狗对着画像吠叫不止,贵妇人就可以拒付报酬呢?(尽量让学生说)
(狗只有对着陌生人才会吠叫不止,她就可以说小狗不认识画像中的她了,便借口说毕加索画得不像,以此来拒付报酬。)
师:狗对着画像叫个不停,所以她就说小狗——认不出她了。
(板书:不认)以此来——拒付报酬。
4.学习4-9节,了解“巧取”。
过渡:面对找借口拒付报酬的贵妇人,毕加索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相关内容?
(1)出示:3-9节。细读,找出重点。
师:请再快速地读读这几节,想想哪几节是直接描写毕加索用狗来巧取报酬的?
(根据学生交流,将6、7、8三节变红)
(2)引读6、7、8节。
师:毕加索追上贵妇人后,彬彬有礼地对她说……然后,他抱起小狗,走到画像跟前放下。小狗非但……还……。毕加索微笑着说……引读过程中将三句关键的句子变蓝)
(3)小组讨论,体会“巧”
师:请四人小组再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想毕加索巧取报酬巧在何处?
1)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板书:一声不叫、舔、认(书写“舔”字时,提醒学生关注字形)
2)请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完整地说一说巧在何处。
3)小结:
师:既然贵妇人说小狗不认识她的画像,毕加索就采用的巧妙计策让小狗认识它。于是他借口小狗的视力……留住了贵妇人,接着利用小狗非但……还……,说小狗……,令贵妇人……,只好……。这就是聪明的毕加索运用的巧妙计策——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板书)。
(4)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巧”
师:毕加索用计之巧妙还体现在他说话时的语气中。请同桌读读他们的对话,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请2对同桌)
师:毕加索明明是生气的,可是他还彬彬有礼地对贵妇人说话,从而不伤和气地取回了他应得的报酬。
(5)围绕“惊讶”展开想象。
师:毕加索的聪明、智慧,最后令贵妇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她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此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再读主要内容,加深感受。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再次感受一下毕加索那聪明的智慧吧。
四.语言实践
毕加索运用了巧妙的方法,取得了报酬。此时,他心里真是很高兴,他遇到他的朋友们,会怎样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们呢?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圣诞老人的故乡》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教《圣诞老人的故乡》一课,两个练习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个练习是:读课文,说一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学生很快读完了,很快有很多手举起来了,一些学生要抢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提醒学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着急,再仔细读读课文,等一会儿我要根据你的回答当场打分。学生有点不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难?所以又很快举起了很多手。我请了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有一座山叫耳朵山。”(课文原句: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有一座山叫耳朵山……)果然表达不通顺又遗漏了第四节写到的圣诞老人的另一个故乡——北极圈附近的圣诞老人村。我没有马上打分,先叫同学帮他改通顺。一个同学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耳朵山上。”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对全班学生说:“看来照读课文句子是不行的,必须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来回答。不过尽管通顺了,也明白了,但是这个答案我只能打50分。”
一下子大部分学生搞懵了,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举手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还有一个了……”我打断了他的回答,说:“你别急着说答案。你们看,为什么有些同学能发现问题,而你们没有发现呢?因为你们没能像她那样细心地读课文,现在知道了圣诞老人还有一个故乡,大家再读课文,用‘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还有一个在…… 或者用‘圣诞老人有两个故乡,一个在……,另一个在…… 这样的句子写下来,不过别忘了刚才我提醒大家的先读懂课文句子的意思,不能照搬。”
很快同学开始写了,在指出了几个表达上的问题(如语句不够通顺:还有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叫圣诞老人村。意思不够明白:另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后,我选了两位同学的答案在投影机上展示(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耳朵山上,还有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圣诞老人村;圣诞老人有两个故乡,一个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耳朵山上,还有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圣诞老人村。),然后说:“他们能得100分,比较一下自己的答案,给自己也打个分。然后马上修改好。”接着我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很快同学说了阅读课文要仔细,要读懂意思,把答案讲清楚将完整等注意点。
第二个练习是:认真读第三节,简要说说为什么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课文原句:芬兰儿童故事大王马尔库在故事里说:圣诞老人就住在耳朵山上,因为山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们的心声。)这次又是很快很多手举起来了,都抢着要回答。我请了一个平时学习较好的来说:“因为耳朵山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们的心声,所以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回答看上去清楚又完整,语言流畅。我问同学“你们和他一样吗?”“一样”回答整齐响亮。
我说“这个答案只能得50分,大家再读读课文,想想这样说有什么问题?”学生都懵掉了,这时一个学生举手:“山是没有耳朵的。”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学生:“对啊,只有人和动物才有耳朵,那么怎样说才正确?”在纠正了一个学生纯粹个人想象(因为耳朵山像耳朵)后,终于有同学发现:“是因为芬兰儿童故事大王在故事里说的……”我同样打断了他的回答:“对啊,你终于发现了,不是耳朵山有耳朵,而是名人说的,大家就认可了。现在,大家把正确答案写出来,不要出现刚才语言不通顺,照搬课文句子的情况,争取100分。”学生开始写答案,可以看出大家很认真,唯恐有什么闪失。在纠正了几个学生在表达上的问题后,我把一个中等生的答案在投影机上展示(因为芬兰儿童故事大王在故事里说耳朵山有耳朵,圣诞老人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心声,所以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然后说:“他的答案能得100分,也给自己打个分,有什么问题马上修改。”最后,我从文本阅读,思维习惯,语言表达进行了总结。
以上的教学情景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1、阅读不仔细。多数同学并没有形成围绕问题从文本整体阅读出发,容易出现大的遗漏。
2、照读文本语言回答问题。多数同学缺乏根据问题重组文本语言的意识。
3、思维简单化、感性化,缺乏理性思考。中年级学生思维处于直觉感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合理性、逻辑性的理解和判断,不容易发现其中深层问题。
4、语言表达不清晰,语义含糊甚至混乱。一部分同学由于语言基础的薄弱,不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往往出现一些语言组织上的差错。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呢?我想以上的教学有可取之处:
首先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资源,是有效教学的价值所在,不能有责怪学生的心态。
其次,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和思维的课堂活动。在这个教学中,我围绕着“说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和“为什么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这两个问题,以当场打分为策略点燃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之所以用当场打分这个策略就是预计到了学生会出现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再展开教学。
再次,以针对性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他的答案只能得50分” “你不要急着说答案,你们也来仔细地读读课文,该怎么正确地说?”“从刚才的学习中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在边读边思考的时候,不要忘了刚才我们说的注意点。”“现在我们用这样的句子写下来。”显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错误的反思中体验和认识到正确阅读与思考的方法,在再次的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巩固这种方法,当学生感悟到了以后,用书面语言写下来的方法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阅读、思维与表达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舍弃为答案而教的做法,紧紧围绕着这个根本任务,立足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以针对性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授正确合理的思维方法,训练清晰有序、正确完整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再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次。
3.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改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地设计并不是为了作秀。
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在单元整体备课时,就很喜欢这一组,都是围绕“朋友”展开的,话题集中,又从“知音”“忘年交”“互相欣赏”几个方面多维展开,不仅是语文训练,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情商发展,亦大有裨益。《乐园6》更是围绕这一话题,积累了不少“朋友”的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和“习作”,也终于和课文“接上轨”,还是难得的“无缝链接”,并不见得要怎样的牵强附会,启而不发,真是难得!
不说教法,倒是记录一部分这两周围绕“朋友”话题,结合班中实事新闻展开的几次“晨会”,及后续作业,主要是“生活点滴”和“百家争鸣”两种。既是教育,也是教学。生活及教育,生活及语文,终于有了完美的注脚——这样的单元问什么不能在鄂教版教材中多一点出现呢?
上周,我处理了几起同学中的小“碰撞”,都是些捻不上筷子的“鸡毛蒜皮”:什么谁踢谁一脚啦,什么谁写小纸条骂人啦……事情虽小,也算不上恶劣,但叽叽啦啦积攒起来,还是很能影响一个班的风气,进而影响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的。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渐渐进入“青春期”,对同性朋友之间的“嫉妒”心理,对异性朋友之间的“排斥”心理“好奇”心理,都会愈演愈烈。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我从班中一位同学的“生活点滴”作业中,选取了这样一句话:(此生与他人发生小摩擦,我与他真心对话,并要求以“生活点滴”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与我交流。)“我不应该总记住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要做个心胸开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个坦荡君子。如果总是小肚鸡肠,会活得很没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展开了《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系列晨会,并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学会互相欣赏”(18《山和海的书信》)“走进别人的内心”(16《伯牙断琴》),力争在实际生活中做心胸开阔的人,做快乐的人。并以自己这两周来的心路历程告诉学生:谁都有心情不佳的时候,谁都可能有想不通的时候,有“心胸狭窄”的时候,能够自己调节,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快乐,还能让身边人感受到你的豁达大度,拥有更幸福的生活,更自由的生活。
孩子们的作业中,展现出受启发后,在生活中的反思——关于体育课上,男女生不团结的反思;关于生活琐事中自己能否大度容忍别人小“特点”的反思;关于“心胸开阔”和“正直有原则”之间的反思;关于接受批评与想听好话之间的反思……
可以很肯定的一点:以往但方面利用晨、班会时间,进行的教育,都没有这样深入人心过,都没有这样大面积地引发孩子们自觉的思考。而单纯利用一两节语文课,也难以让学生有持久的思考动力,更难以规范自己的言行。现在,两者形成合力,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效果就出来了!
呵呵,很老土,但很实用,很高效。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两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历史悠久”;“古老”;“年代久远”,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