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吸水吗》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它们吸水吗》教学反思
(一)
这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纸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我来造一张纸。记得以前的教材是没有第一个活动的,第二个活动是一节课,第三个活动又是一节课。想不通现在的教材为什么把两课时合二为一,还要加一个活动内容!难道我们的课堂时间35分钟就这么好用?还是要我们走马观花的进行教学?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是很花时间的。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学具袋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可以只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学具袋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作业也无法完成!(也纳闷了,这节课的作业还有这么的多!)
对这节课,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异样,可能是因为删减了一些教材的环节,也可能是因为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心里总不够塌实!
发一点对新三上教材的感慨:总课时量大,每一课时的量也大!为这个学期的教学进度担忧!
(二)
在纸的观察记录表里,原来的观察方法一栏是让学生自己写的,但几次试教都发现学生来不及记录,而且也不会记录。于是,在实验时,为了记录,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实验时间不充分,观察不细致,发现也不多。后来经过商讨,决定用多媒体,在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时,只要学生说到的方法,我就演示,并用多媒体在表格里出示观察方法的图片,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或写下来。经过这样修改以后,学生不但能细致观察,还能有目的的去观察了。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谁吸水多》,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品是否能吸水。
2、培养看图进行实验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人一份实验材料:抹布、海绵、卫生纸。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1、教师故意装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鼓励幼儿想办法。
教师:呀!水洒到桌上了,桌子上湿湿的,怎么办呢?
2、引导幼儿猜想哪些材料可能吸水。
(布、餐巾纸、泡沫板、塑料板海绵等)
教师:老师还带来一些材料,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帮助我们吸水?(幼儿猜测)
教师:咦!桌子上的水哪里去了啊?
3、教师挤出物体上的水,让幼儿观察。
教师:××真的能将水吸走。
二、迁移幼儿生活经验,猜猜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会吸水。
教师: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呢?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都来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
三、引导幼儿了解实验步骤,并按步骤做物体吸水实验。
1、教师:这里有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你觉得他们都会吸水吗?
2、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实验步骤。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看看幼儿书上是怎样做的?
第一步:在每个杯子里装上同样多的水。
第二步:把物品分别放进杯子里,让它们都浸在水中。
第三步:过一会儿,看看哪个能吸水。
四、再次实验,获得新知
教师出示装有水的杯子,水位高低相同,并在最高水位处分别用红色即时贴做好标记。
1、让幼儿确定杯中的水位
教师:杯中的水有多高?在什么位置?
2、让幼儿猜测
教师:我们把塑料板、棉花放进杯子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实验:
(1)教师示范实验将棉花放入水中,然后取出,引导幼儿观察水位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看看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怎么会变少了呢?
五、集体交流,找出吸水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找出哪些东西会吸水,哪些东西不会吸水?为什么你这么认为?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还有没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呢?
活动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应鼓励学生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材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学生只要拿到了实验材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仅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学生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学生来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
这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纸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我来造一张纸。记得以前的教材是没有第一个活动的,第二个活动是一节课,第三个活动又是一节课。想不通现在的教材为什么把两课时合二为一,还要加一个活动内容!难道我们的课堂时间35分钟就这么好用?还是要我们走马观花的进行教学?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是很花时间的。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学具袋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可以只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学具袋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作业也无法完成!(也纳闷了,这节课的作业还有这么的多!)
对这节课,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异样,可能是因为删减了一些教材的环节,也可能是因为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心里总不够塌实!
发一点对新三上教材的感慨:总课时量大,每一课时的量也大!为这个学期的教学进度担忧!
(二)
在纸的观察记录表里,原来的观察方法一栏是让学生自己写的,但几次试教都发现学生来不及记录,而且也不会记录。于是,在实验时,为了记录,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实验时间不充分,观察不细致,发现也不多。后来经过商讨,决定用多媒体,在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时,只要学生说到的方法,我就演示,并用多媒体在表格里出示观察方法的图片,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或写下来。经过这样修改以后,学生不但能细致观察,还能有目的的去观察了。
评课选优终于结束了。虽然有点解放的感觉,但上完课还是有点遗憾,因为自己发挥得不是很好,总觉得能挑出许多小毛病来。但欣慰的是,经过这次上课,我得到了锻炼,也收获了许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一、应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音像资料,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因为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方便学生理解;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就用多媒体出示四张分别由金属、塑料、木头、白纸做的物品的图片,直接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学生看见了色彩鲜艳的图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尤其对动画比较感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介绍古人造纸,我也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找到一段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了以后,非常想自己动手试试造纸,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学生动手探究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上,有许多的教学需要在实验上展开,实验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由于时间关系和材料的准备,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可是。合作的时候怎样确定各个成员的角色分配?成员间如何合作高效率地完成实验?实验后怎样进行汇报?最后怎样处理实验器材等等?如果教师组织得不好,学生就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懂得在实验的时候如何参与集体活动;汇报的时候不懂得倾听,不会从实验中引发思考、得出结论。结果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大家只能玩玩就下课了。
但是,习惯的东西不是几天的时间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将这些渗透在每一堂课上,每次做实验都规定学生要按照要求来做,如老师没有说开始的时候不能动手;每组都选一个组长,其小组成员都要在组长的安排下进行探究;做实验时不能大声说话等。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能习惯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了。而这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恰恰是我欠缺的,这是一个细节,是我所忽视的,而长期下来,就会影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再培养就很困难了。我从这学期一开始,就很注重培养三年级学生的实验习惯。因此,在检验材料吸水能力强弱的实验时,学生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配合、合作完成探究。组长操作——滴水,一个同学记录,而另外两个学生观察。
三、学生进行探究后记录的表格,设计要精心。
本课的教学中有两张探究记录表,一张是《材料吸水能力的观察记录表》。一开始,我把猜想和结果分开记录。但师傅说,分开的话,显得罗嗦,因为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要求记录太多。于是
我把猜想和结果放在了一张表格里面,在中间用两条竖线分开,就明显一边是猜想,一边是结果,既简洁明了又可以直接对比。
在纸的观察记录表里,原来的观察方法一栏是让学生自己写的,但几次试教都发现学生来不及记录,而且也不会记录。于是,在实验时,为了记录,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实验时间不充分,观察不细致,发现也不多。后来经过商讨,决定用多媒体,在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时,只要学生说到的方法,我就演示,并用多媒体在表格里出示观察方法的图片,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或写下来。经过这样修改以后,学生不但能细致观察,还能有目的的去观察了。
原来,要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别说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正确、教学设计要新颖,就连记录表格的设计也要反复推敲,尽量设计得合理、精致。
两周的磨课磨出了一种感悟,一种对先进教学理念深切的感悟,这种感悟今后将一直指导我的教学。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希望我正处在这一蜕变过程的起点,正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过程,让我逐步从“经验型的教师”实现向“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科学素养教师”的转变,并终将实现‘蚕变蛾 这一本质意义上的转变。
很多的感悟,零零碎碎地存在在内心表达不清楚,或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以后的教学。只是遗憾的是课太多,又要许多时间准备材料,真的没有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只是成了一个麻木的“教书匠”了,缺乏了成就感。
(一)
这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纸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我来造一张纸.记得以前的教材是没有第一个活动的,第二个活动是一节课,第三个活动又是一节课.想不通现在的教材为什么把两课时合二为一,还要加一个活动内容!难道我们的课堂时间35分钟就这么好用?还是要我们走马观花的进行教学?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是很花时间的.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学具袋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可以只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学具袋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作业也无法完成!(也纳闷了,这节课的作业还有这么的多!)
对这节课,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异样,可能是因为删减了一些教材的`环节,也可能是因为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心里总不够塌实!
发一点对新三上教材的感慨:总课时量大,每一课时的量也大!为这个学期的教学进度担忧!
(二)
在纸的观察记录表里,原来的观察方法一栏是让学生自己写的,但几次试教都发现学生来不及记录,而且也不会记录。于是,在实验时,为了记录,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实验时间不充分,观察不细致,发现也不多。后来经过商讨,决定用多媒体,在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时,只要学生说到的方法,我就演示,并用多媒体在表格里出示观察方法的图片,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或写下来。经过这样修改以后,学生不但能细致观察,还能有目的的去观察了。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