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2023-09-18 17:55:15

  《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1、《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残障人士生活的艰辛,激发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和爱心。

  2、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3、学会设身处地为弱势人群着想,尊重并关爱帮助生活中的弱势人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或假日与家人、朋友相约在公园或郊外,时而悠闲地看书,时而开心地玩耍。在我们眼里这看似平凡简单的小事,却让我们感到幸福无比。可是,你们想过吗?就是这么简单的幸福,有些人却无法感受得到——

  1、边讲述边出示图片对比

  2、师: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谈感受

  3、师:残疾、贫困令他们不幸,我们作为健全人又拥有幸福的生活,应该多为他们想想。

  板书:多为他们想想

  二、活动体验,换位移情?

  师: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残疾人的生活尤为艰难,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小活动,来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体验一:体验盲人的学习,感受盲人的`不易

  1、体验: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写,其他在座位上体验

  2、学生交流感受

  3、数据强化,深切感悟

  师:孩子们,我们仅仅体验了短短2分钟,就感觉困难重重,(出示课件显示数据)可那些盲人却是天天如此啊!请看这样一组数据:

  一天=60分×24=1440分

  一年=1440分×365=525600分

  按残疾人平均寿命65岁计算:

  525600×65(年)=36146000分

  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体验二:体验聋哑人的交流,感受其交流的不便

  1、指名学生读第二个体验活动的要求

  幻灯片示体验活动要求:同桌合作,请你只通过动作、神态向对方表达一件简单的事情。结束后,让同桌先猜一猜你表达的内容,再谈感受。

  2、学生体验、交流

  3、教师小结

  三、明理导行,学会尊重与关爱

  (一)尊重弱势群体

  ? 1、教师导语引入尼克.胡哲视频播放

  2、学生观看视频,分享内心感受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教师小结: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板书:尊重)

  4、听故事明事理

  指名读故事(幻灯示《尊重的力量》),听后请告诉大家年轻人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答

  5、明辨是非,学会尊重

  (示明辨是非幻灯片)学生辨是非

  ? 教师小结

  (二)关爱帮助弱势群体

  ? ?? 1、 除了残疾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不幸的人?请你快速从书中找到答案。

  大家齐答

  2、师: 对这些不幸的人来说,除了渴望得到尊重,他们更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帮助他们。(板书:关爱)

  出示爱心墙图片,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大家知道吗?我们安阳也准备建立爱心墙、爱心屋,消息发布不到8小时,第一座“爱心屋”建设资金就募集到位了,爱心创造了奇迹。听到这个消息,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大家这么富有爱心,那就让我们共同关注、参与到安阳爱心屋的建设中。相信在我们大家和家乡爱心人士的努力下,不幸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3、爱心大搜索

  课件出示:爱心大搜索

  ?、我们国家把那一天设为全国助残日?

  ?、我们安阳市有哪些社会福利机构?

  ?、日常生活中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哪些公共设施和便利条件?

  学生小组内先交流,然后推选代表班内交流

  老师分享资料图片(课件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给予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助

  (三)知行统一,传递爱心

  1、师:同学们,国家、社会为不幸的人们做了这么多,作为小公民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指名学生班上交流。

  我们灯塔路小学的同学不仅有爱的智慧,更有爱的行动。看,老师将你们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示课件)

  2、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点点滴滴都是爱;爱不需要长篇大论,一个美好的心愿、一句真诚的祝福都会带给人温暖。下面就请大家把美好心愿与祝福写在你的爱心卡上吧!

  生写心愿卡(贴心愿卡,放音乐)

  3、学习手语,传递爱心

  看到同学们的爱心行动和真诚美好的祝福,残疾人朋友非常感动,聋哑人朋友让老师转达他们的感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手语表达了什么意思?(手语:谢谢!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爱你们!)这是他们的心声,也是我们想要对所有不幸的人们的鼓励。

  学习手语,传递爱心

  四、升华情感,为爱助力

  同学们,爱是沙漠中甘甜的泉水,爱是寒冬里温暖的阳光,爱是我们真诚的奉献, 让我们用行动拒绝冷漠、让爱心传递温暖,尊重关爱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多为他们想想,祝福他们平安幸福到永远!

  板书设计:

  多为他们想想

  尊重? 关爱

2、《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多为他们想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残障人士生活的艰辛,激发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心和爱心。

  2、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3、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弱势人群着想,尊重并帮助生活中的弱势人群。

  二、学情分析

  对于弱势群体,孩子们有一定的认识,去设身处地为弱势人群着想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同在蓝天下,还有无数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弱势人群缺乏更全面的认识,对于如何帮助他们、如何与他们沟通也等待探讨,对于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弱势人群,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还要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难点:

  1、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2、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弱势人群着想,尊重并帮助生活中的弱势人群。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

  1、出示课题,全班读课题

  2、全体学生玩双手戴红领巾和单手戴红领巾的游戏,教师采访前后两次的感受。

  师(总结):是啊,少了一只手臂,生活很不方便,真不幸哪,我们要多为他们想想。

  3、对比体验,体验难处

  玩《贴鼻子》游戏。请三名同学,越过障碍物,将小熊的鼻子贴好;再增加难度,请两名同学将眼睛蒙上,越过障碍物,将小熊的鼻子贴好,然后说一说体会。

  【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了解残疾人的内心感受。】

  (二)激发情感、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不幸的人?

  2、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3、让学生观看图片,了解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者等的生活现状,说出心中最想说的话。引出课题:多为他们想想。

  【通过“演、看、说”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心,树立关爱弱势群体的思想。】

  4、行为辨析,加深理解

  (1)、作为小学生,我们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呢?说出经历及感受。

  (2)、观察图中同学们的做法对吗?同桌讨论:不幸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3)、结合教材,说说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弱势群体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学生交流汇报。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遭遇不幸的.群体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要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和爱护他们。】

  (三)面对这些人,国家、社会是怎样做的呢?

  师:结合教材,说说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弱势群体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学生交流汇报。

  师打开课件: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下国家、社会是怎样做的。

  (四)爱心大行动

  1、师:孩子们,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了,让我们也行动起来吧!下边进入爱心大行动。每组一个题板,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看谁最会帮助他们,将你们的办法写在题板上。

  ①你的同学小明爸爸下岗,妈妈长期卧病在床,生活特别困难,学校组织春游,小明没有报名。你怎么办?

  ②你家附近有位陈爷爷,是孤寡老人,年纪很大,没人陪伴,总是闷闷不乐。你怎么办?

  ③陈小芳脚部残疾,看到同学在跳皮筋,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你怎么办?

  2、分小组交流,然后各组C号学生汇报

  3、师打开课件: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五)爱在延伸

  师:孩子们,我以你们为傲!刚才,你们的一句句话、一个个动作都饱含着理解、尊重、帮助、关心。不过,同学们想过没有:对于聋哑人,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对,学习常用的一些手语,

  师打开课件:我们来学习常用的一些手语,

  五、课堂检测

  打开课件

  六、布置作业

  1、帮助身边的不幸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学唱歌曲《 爱的奉献》。教师打开音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一 、图片导入 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或假日与家人、朋友相约在公园或郊外,时而悠闲地看书,时而奔跑嬉戏。在我们眼里这看似平凡简单的小事,却让我们感到幸福无比。可是,你们想过吗?就是这么简单的幸福,有些人却无法感受得到——

  (边讲述边出示图片对比)

  师:我们眼里五彩缤纷的世界,在盲人的眼中却是漆黑一片。(盲人图片)

  我们每天衣食无忧、轻松愉快,贫困的人们却奔波劳碌还得不到温饱。(贫困人图片)

  我们的教室温暖明亮,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却只能站在寒风中上课,他们多么渴望有一间明亮的教室,有一张像样的课桌啊!(贫困山区图片)

  师: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残疾、贫困令他们不幸,我们作为健全人又拥有幸福的生活,应该多为他们想想。

  板书:多为他们想想

  二 、 换位移情 深层体验

  师: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残疾人的生活尤为艰难,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小活动,来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体验一:盲人生活,蒙上眼睛掏书本、写字

  师:残疾人的生活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是如此的不方便,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盲人生活中有诸多不便,那么聋哑人呢?我请一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个体验活动的要求

  体验二: 同桌合作,请你只通过动作、神态向对方表达一件简单的事情。结束后,让同桌先猜一猜你表达的内容,再谈感受。

  师:那你可以把当时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

  三、尊重关爱 明理导行

  (一)尊重他们

  1、师:两个小小的体验活动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与艰难!而残疾人一生都要这样度过啊!尽管他们的人生充满了艰难坎坷,但许多残疾人不畏艰难,勇敢挑战自我,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生命奇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媒体示尼克胡哲视频)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师:向尼克一样的残疾人还有很多,他们虽然残疾,但却同我们一样拥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命运待他们不公,他们却永不言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板书:尊重)

  2、尊重的力量是强大的,请认真的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故事(出示《尊重》)读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残疾人发生了什么改变,原因是什么?

  师:这就是尊重的力量,残障、贫困的人更需要尊重,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的尊重?(示明辨是非幻灯片)

  是非分明的孩子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

  (二)关爱帮助

  1 师: 对这些不幸的人来说,除了渴望得到尊重,他们更需要我们从行动上去关爱(板书:关爱)、帮助他们。

  在刚刚过去的寒冬,伊朗的爱心墙感动了整个世界。在这面墙上,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上,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随时将它取走。“如果不需要,请留下;如果需要,请带走”“不让任何一个无家可归者在寒冷的冬季里瑟瑟发抖”这面墙,没有让人走向隔离,反而让人们走得更近,这面墙,让需要帮助的人尊严不受伤害;这面墙,自伊朗传到了世界各地,墙上的东西也从衣物到食物到书籍,让更多不幸的人感受到了尊重与关爱。大家知道吗?我们安阳也准备建立爱心墙、爱心屋,消息发布不到8小时,第一座“爱心屋”建设资金就募集到位了,爱心创造了奇迹。听到这个消息,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

  大家这么富有爱心,那就让我们共同关注、参与到安阳爱心屋的建设中。相信在我们大家和家乡爱心人士的努力下,不幸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2师:关爱体现在许多方面。课前老师布置了爱心大搜索活动,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爱心机构、公共设施等,(出示爱心大搜索内容),请大家先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各组推选代表班内交流

  课件出示:爱心大搜索:

  1、 我们国家把那一天设为全国助残日?

  2、 我们安阳市有哪些社会福利机构?

  3、 日常生活中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哪些公共设施和便利条件?

  学生交流

  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看得出课前调查很充分。老师也参与了调查活动并把资料做成了幻灯片与大家分享。(出示设施图片)

  这些都是国家公共设施和日常生活方面对弱势群体给予的关爱

  党和国家、社会各界还通过更多的渠道给予弱势群体关爱与帮助

  出示图片

  (三)导行

  师:同学们,国家、社会为这些不幸的人做了这么多,作为小公民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指名学生班上交流。

  展示学生献爱心活动照片

  生写心愿卡(贴心愿卡,放音乐)

  四、激情结束 爱心相传

  师示范带领学生学习手语:谢谢!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爱你们!

  教师总结

4、《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残障人士生活的艰辛,激发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心和爱心。

  2、 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3、 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弱势人群着想,尊重并帮助生活中的弱势人群。

  二、学情分析

  班上一年级时有个视力只有0.02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当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去照顾这个孩子。因此,对于弱势群体,孩子们有一定的认识,去设身处地为弱势人群着想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同在蓝天下,还有无数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弱势人群缺乏更全面的认识,对于如何帮助他们、如何与他们沟通也等待探讨,对于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弱势人群,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还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体验

  1、 出示课题,全班读课题

  2、全体学生玩双手戴红领巾和单手戴红领巾的游戏,教师采访前后两次的感受。

  师(总结):是啊,少了一只手臂,生活很不方便,真不幸哪,我们要多为他们想想。

  (二)走进生活

  1、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不幸的人?学生汇报

  (三)猜心大行动

  师:假如这些不幸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为他们想呢?让我们走进猜心大行动( 媒体:猜心大行动)。

  1、猜猜他们想什么?

  2、猜猜他们最喜欢你怎么做?为什么?

  (四)爱心大搜索

  ⒈师:孩子们,我看到大家的爱心在闪烁。其实,对于不幸的人,社会也给予了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下边请小记者们向大家汇报他们课前的爱心大搜索。好吗?

  ⒉师:总结并介绍一些身残志坚的人(课件演示)。

  (五)爱心大行动

  ⒈看谁最会帮助他们

  ⑴师:孩子们,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了,让我们也行动起来吧!下边进入爱心大行动。每组一个题板,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看谁最会帮助他们,将你们的办法写在题板上。

  ①你的同学小明爸爸下岗,妈妈长期卧病在床,生活特别困难,学校组织春游,小明没有报名。你怎么办?

  ②你家附近有位陈爷爷,是孤寡老人,年纪很大,没人陪伴,总是闷闷不乐。你怎么办?

  ③陈小芳脚部残疾,看到同学在跳皮筋,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你怎么办?

  ⑵学生汇报

  ⒉快乐同行

  ⑴师:(多媒体:快乐同行)孩子们,接下来,我们玩一个爱心传话游戏,好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媒体演示、老师讲解,一个小组配合)

  ⑵师:采访各种角色的同学的感受。

  (六)爱在延伸

  1、师:孩子们,现在我们这里不只是教室,还是爱的海洋。刚才,你们的一句句话、一个个动作都饱含着理解、尊重、帮助、关心。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

  2、 (唱《 爱的奉献》)

  3、总结

5、《多为他们想想》教案一等奖

  多为他们想想

  一 、图片导入 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或假日与家人、朋友相约在公园或郊外,时而悠闲地看书,时而奔跑嬉戏。在我们眼里这看似平凡简单的小事,却让我们感到幸福无比。可是,你们想过吗?就是这么简单的幸福,有些人却无法感受得到——

  (边讲述边出示图片对比)

  师:我们眼里五彩缤纷的世界,在盲人的眼中却是漆黑一片。(盲人图片)

  我们每天衣食无忧、轻松愉快,贫困的人们却奔波劳碌还得不到温饱。(贫困人图片)

  我们的教室温暖明亮,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却只能站在寒风中上课,他们多么渴望有一间明亮的教室,有一张像样的课桌啊!(贫困山区图片)

  师: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残疾、贫困令他们不幸,我们作为健全人又拥有幸福的生活,应该多为他们想想。

  板书:多为他们想想

  二 、 换位移情 深层体验

  师: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残疾人的生活尤为艰难,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小活动,来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体验一:盲人生活,蒙上眼睛掏书本、写字

  师:残疾人的生活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是如此的不方便,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盲人生活中有诸多不便,那么聋哑人呢?我请一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个体验活动的要求

  体验二: 同桌合作,请你只通过动作、神态向对方表达一件简单的事情。结束后,让同桌先猜一猜你表达的内容,再谈感受。

  师:那你可以把当时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

  三、尊重关爱 明理导行

  (一)尊重他们

  1、师:两个小小的体验活动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与艰难!而残疾人一生都要这样度过啊!尽管他们的'人生充满了艰难坎坷,但许多残疾人不畏艰难,勇敢挑战自我,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生命奇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媒体示尼克胡哲视频)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师:向尼克一样的残疾人还有很多,他们虽然残疾,但却同我们一样拥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命运待他们不公,他们却永不言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板书:尊重)

  2、尊重的力量是强大的,请认真的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故事(出示《尊重》)读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残疾人发生了什么改变,原因是什么?

  师:这就是尊重的力量,残障、贫困的人更需要尊重,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的尊重?(示明辨是非幻灯片)

  是非分明的孩子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

  (二)关爱帮助

  1 师: 对这些不幸的人来说,除了渴望得到尊重,他们更需要我们从行动上去关爱(板书:关爱)、帮助他们。

  在刚刚过去的寒冬,伊朗的爱心墙感动了整个世界。在这面墙上,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上,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随时将它取走。“如果不需要,请留下;如果需要,请带走”“不让任何一个无家可归者在寒冷的冬季里瑟瑟发抖”这面墙,没有让人走向隔离,反而让人们走得更近,这面墙,让需要帮助的人尊严不受伤害;这面墙,自伊朗传到了世界各地,墙上的东西也从衣物到食物到书籍,让更多不幸的人感受到了尊重与关爱。大家知道吗?我们安阳也准备建立爱心墙、爱心屋,消息发布不到8小时,第一座“爱心屋”建设资金就募集到位了,爱心创造了奇迹。听到这个消息,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

  大家这么富有爱心,那就让我们共同关注、参与到安阳爱心屋的建设中。相信在我们大家和家乡爱心人士的努力下,不幸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2师:关爱体现在许多方面。课前老师布置了爱心大搜索活动,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爱心机构、公共设施等,(出示爱心大搜索内容),请大家先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各组推选代表班内交流

  课件出示:爱心大搜索:

  1、 我们国家把那一天设为全国助残日?

  2、 我们安阳市有哪些社会福利机构?

  3、 日常生活中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哪些公共设施和便利条件?

  学生交流

  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看得出课前调查很充分。老师也参与了调查活动并把资料做成了幻灯片与大家分享。(出示设施图片)

  这些都是国家公共设施和日常生活方面对弱势群体给予的关爱

  党和国家、社会各界还通过更多的渠道给予弱势群体关爱与帮助

  出示图片

  (三)导行

  师:同学们,国家、社会为这些不幸的人做了这么多,作为小公民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指名学生班上交流。

  展示学生献爱心活动照片

  生写心愿卡(贴心愿卡,放音乐)

  四、激情结束 爱心相传

  师示范带领学生学习手语:谢谢!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爱你们!

  教师总结

6、《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引导学生从一些知名的残疾人入手,了解他们身残志坚的崇高品质,感受他们在平常生活工作中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事迹,引发情感共鸣,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且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因此我觉得本课设计应该先从形象感知入手,让学生从这些残疾人的实际入手,考虑他们的种种难处,由此奠定情感基础。然后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知道他们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感。认识与情感已经形成,接下来关键的是要指导行动,让学生知道对于身边的那些残疾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在上课时,我临时改变了教学导如入,没有按原来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而是要求学生用左手写几个字或蒙着眼睛写几个字,追问学生:与平时写字相比,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普遍意见是:困难,不方便。我进而导入:让你们这样写一会字,你们就觉得很不方便,可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一辈子要这样写字,这样干别的工作,他们的难处有多大?揭示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让学生在情景模仿中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进行考虑,换位思考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种种不便,让他们从心底明白,残疾人真的非常需要他们的帮助,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同时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

  课堂上学生对霍金的故事很感动。他在那样的情况下,只用自己的手指,写下了科学巨著。相比自己有手有脚,有健全的身体,不好好读书真是太不应该了。在教学中我应抓住时机对平时学习缺乏自觉性的孩子交流,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在这方面我还存在着不足。

7、《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反思

  体验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价值在于每一个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那么,怎样开展体验活动,才能让学生真的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呢?上文中的案例似乎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

  一、一境多用。深入挖掘资源

  在教学中,活动情境作为教学资源并不是开展得越多越好。多不如精。过多的活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进行深入的体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体验活动的选择,但是却往往会忽略对活动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个活动情境,各有侧重点地反复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体验,能让体验活动本身发挥最大的效用。

  以上文为例,“从教室后面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一体验活动一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孩子体验常人完成此项任务的简单快捷;第二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感悟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激发学生理解、尊重残疾人的情感;第三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体验帮助残疾人的快乐,坚定其关心、帮助残疾人的信念。同一个活动情境,重复活动了三次,每次的活动意图不同,但都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实现了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提前预设。巧妙调整点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他被学生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的道德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但是,不是“灌”而是“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自己的辅助作用,任由学生自发完成。实际上,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获得深刻的感悟,很多都是教师充分预设,并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启发、引导的结果。

  以上文为例,学生第二次蒙眼完成任务时,跌跌撞撞、缩手缩脚的样子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笑声,是教师早已预设到的情形。实际上,学生会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笑了之后教师茫然无措、无法应对,任由课堂由严肃变为滑稽,使体验流于浮泛的窘状。面对窘状,教师胸有成竹,采访发出笑声的同学“你为什么笑?”,采访蒙眼的同学“被别人笑,你是什么感受?”,换位思考“那些刚才笑的同学静静地想一想,如果是你与蒙眼睛的同学调换位子,是你被蒙着眼睛,被别人调笑,你会是什么感受?”三个连贯的问题实现了课堂的逆转——笑声消失了。透过学生们逐渐严肃、专注的目光,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反省、自我构建。绝地反击,变“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彰显的是教师准确预设,巧妙调整、点播的功力。

  三、扩大参与。带入全体学生

  品德课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目标达成的受众也应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体验活动的参与面,不能让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抱着与己无关心态、作壁上观的“观众”。只有将更多的学生带入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才能出现精彩的体验活动,收获深刻的活动体验。

  以上文为例,如果教师仅仅关注蒙眼参与体验活动的同学,只对他进行采访,那么,无论以“从教室后面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写下自己的名字”为任务的体验活动开展多少遍,他也只是一个人的体验。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始终是无所事事的看客。此处无所事事,他处必然生事,窃窃私语、大肆调笑等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行为也就成了必然。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眼里有全部的学生:蒙眼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教学的宝贵资源,需要采访,观看(甚至嬉笑)学生的内心体验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需要采访;蒙眼的学生在完成体验任务,观看的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听了蒙眼学生的心声,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也在帮助蒙眼学生完成既定的体验任务,而且,这种帮助还恰恰就是本课教学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课上无闲人,人人有感受。

  四、多方互动。交流深化感悟

  马尔克林斯基曾说:“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曾指出,“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由此可见,课堂体验活动中,每个人的体验感悟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创造条件,相互交流就有可能生发出更多、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仍以上文为例。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努力地在促成学生与自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对话。前者,如第一次正常完成活动之后的采访(很简单)与第一次蒙眼完成活动之后的采访(太难了)的对比。学生在自己迥然不同的活动体验的对比中认识到:肢体健康时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肢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变得非常困难,由此更好地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后者,如面对笑声,引导蒙眼同学说自己听到笑声后的感受,再引导发出笑声的同学们针对蒙眼同学听到笑声之后的感受谈自己的感受。正是这样的互动对话,吸引了学生。在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生成更多的感悟。

  综上所述,努力做到一境多用,深入挖掘资源;提前预设,巧妙调整点播;扩大参与,带入全体学生;多方互动,交流深化感悟,是我们品德教师组织和实施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切体验的应然追求。

8、品德与社会《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引导学生从一些知名的残疾人入手,了解他们身残志坚的崇高品质,感受他们在平常生活工作中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事迹,引发情感共鸣,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且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因此我觉得本课设计应该先从形象感知入手,让学生从这些残疾人的实际入手,考虑他们的种种难处,由此奠定情感基础。然后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知道他们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感。认识与情感已经形成,接下来关键的是要指导行动,让学生知道对于身边的那些残疾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在上课时,我临时改变了教学导如入,没有按原来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而是要求学生用左手写几个字或蒙着眼睛写几个字,追问学生:与平时写字相比,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普遍意见是:困难,不方便。我进而导入:让你们这样写一会字,你们就觉得很不方便,可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一辈子要这样写字,这样干别的工作,他们的'难处有多大?揭示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让学生在情景模仿中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进行考虑,换位思考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种种不便,让他们从心底明白,残疾人真的非常需要他们的帮助,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同时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

  课堂上学生对霍金的故事很感动。他在那样的情况下,只用自己的手指,写下了科学巨著。相比自己有手有脚,有健全的身体,不好好读书真是太不应该了。在教学中我应抓住时机对平时学习缺乏自觉性的孩子交流,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在这方面我还存在着不足。

9、品德《让我想想》教学反思

  《让我想想》是本课程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中的第一个活动主题,《让我想想》教学反思。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能理智的选择自己的需要物品,并能够初步学会买东西时,不被商家的广告宣传所左右,知道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等购物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三个关注”。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是指导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努力从学生的现实世界中,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探寻教育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实践中、已有知识中、社会中得来,最后指导学生更好地回到生活实践中。例如教材中的插图虽然精美,但由于只是范例,难免有着局限,我就让这些图片成为学生的出发点,举一反三,衍生出许多新的图片,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等新的内容。我在备课时收集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图片、视频,用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的实例,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课堂上,通过设计的'各个环节,各小组动手实践,让学生在配合默契,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我的思考、发言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反思《《让我想想》教学反思》。本班学生能如此愉快地与小伙伴进行合作令我非常满意。真没想到,他们能做得这么好!下课后我感触颇深,我们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正确点拨,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惊喜!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快快乐乐交流、在轻轻松松中表现自我,从中学到了知识,受到相互的学习和熏陶,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社会就是大学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和恰当处理教材,在这一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强调了活动性,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但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收效甚微,这是需要注意的。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就非常注意这个问题,经常考虑这个活动能达到什么目标,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如何恰当引导,问题如何设置,相关知识如何拓展,课堂活动放到什么程度,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这是课堂教学永远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本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问题,我们应该学会自己拿主意,做个自信的孩子。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10、《他们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中,以“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身残志坚故事会”通过学生调查、搜集、交流身边残疾人“身为残疾却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使学生的心灵为之一震,对残疾人产生尊敬之情;“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一定会欣喜地发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点点滴滴的关心,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渴望尽微薄之力为残疾人献爱心;而“爱心行动”,鼓励学生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能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实践、自我体验,并获得感悟与快乐。

  2、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究、体验才能最终养成与形成。鲁洁、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中通过“换位体验”,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样拿东西的”,通过这种尝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边伙伴的故事,触动孩子的心弦,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千手观音的录象、播放《爱的奉献》、《爱在人心》等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相应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发道德感想,内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通过组织“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献爱心”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体验的渠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在体验、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11、《他们相等吗》的教学反思

  案例背景

  数学《它们相等吗》从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就是左边于右边(不)相等,其实涉及到含义、内容还是比较多的。《纲要》中也突出了数学与其他各领域及生活的联系,指出应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数学不再是抽象的逻辑知识体系,而是贯穿于幼儿生活和游戏之中有待于抽象的事物。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我就根据我班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了本活动。

  案例描述

  本活动我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首先以春天来了,美丽的花儿开放了引出活动,出示数量不同、颜色不同的花让幼儿看看、读读、比比,让幼儿认识了等号,感知了等号意思。接着我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排列不一的苹果,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发现了鱼儿的排列不同数量相等,另一张有相同数量的草莓,在这种自我探索氛围中,幼儿进一步感知了等号表示的意义,不受物体图通、排列不同的干扰。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认识和感知不等号。

  为了能让每位幼儿有参与的积极性,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抢答”游戏,提供美观的图片和等号、不等号,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幼儿读读等号、不等号,为将要开展的游戏打下基础。在游戏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出示数量少,物体排列一样的图片,慢慢过渡到数量多,物体不一,排列不一的图片,让幼儿快速说出两张图片中应该放的符号。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当孩子们出现了两种符号意见不一时,我没有给以肯定与否定,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数数,比较,让不同意的幼儿说说理由等多种手段的指导,最后达成一致,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很好的达成了目标。

  最后练习我是让幼儿完成《幼儿画册》,幼儿根据画册上的图画和介绍。依据图片上的要求,让幼儿自己做练习,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自己完成,能力稍差的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完成。在操作前我没有介绍做法,而是引导幼儿观察后说出玩法。通过这种形式提升了幼儿会看图意的经验,从而也激发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

  分析与思考

  本活动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还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能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我能注重个体差异,当能力弱的幼儿没信心发言时,我给予他们机会上来操作、表述,使他们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知识;虽然没有利用课件,但我精心设计教具,使它变得美观,有趣,丰富,特别在智力大比拼举符号的图片,我在两组实物图片的中间我贴上了白纸,当幼儿一致同意这个符号时,我就揭开白纸,让幼儿验证对错,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但也存在着不足: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没有给予更多的表述机会,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也可以与组上的朋友说一说操作活动的结果,这样就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二中的大胆的用语言来表述。这样不但发展幼儿的表述能力,也巩固用“=”、“≠”所表示的意义和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傅点评

  幼儿在认识数字1——10的基础上,来认识等号和不等号,通过教学活动知道“=”和“≠”意义,知道左右两边数量相等中间可以用“=”来表示,左右两边数量不相等中间可以用“≠”来表示,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不受实物大小、形状、颜色的变化专注于数量的变化。活动中幼儿往往数过了左边实物的数量后很难储存在记忆中而在数右边的实物时会忘记刚才左边的总数是多少,这样教师可以将数出的左右两边实物的数量写在旁边,这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一目了然。并且幼儿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例如:“左边8朵花和右边8个苹果一样多,中间可以用等于号来表示”。

  最后幼儿操作时建议张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只要数出左右两边的实物,中间摆放“=”、“≠”就行,这样幼儿容易完成任务,得到满足感。

12、《他们需要关爱》小学教学反思

  我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十课《他们需要关爱》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手势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

  活动二,比赛单手做事。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做残疾人的感觉。

  活动三:爱心加油站。开展献爱心活动,给需要关爱的人于帮助。

  活动四:夺旗子。在激励的竞争比赛中知道相关知识。

  活动五:听故事。学生倾听故事后展开讨论。

  活动六:学儿歌,插旗子。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体现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主题的板块化,而且每个活动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是这样一份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落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实效与我预想的效果相去甚远。

  课堂上,学生看似演得“热热闹闹”,却没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辛苦、困难,而几位调皮的男孩却认为用一只手做事看成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学生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却没能真正说出残疾人的烦恼与痛苦;学生看似夺的旗子多多,却没有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生活中的实事出发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精心设计却无法去课堂上顺利实施呢?结合以往的教学,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心中无“标”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道德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学目标的拟订不是建立在全面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则是不准确的。我课前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哑语,如此好的设计,利用价值在哪里。因此,课堂教学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要紧扣课程目标,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够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为活动而活动,而应注重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二、教师心中无“生”

  教师心中无“生”,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己教学步骤的落实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需要。教学中,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只有建立在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生活需要、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真情实感才能被唤起,才会真正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