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2023-09-06 15:02:16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1、《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还有着与孔子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梁襄王就是他曾经游说的诸侯之一。那么,孟子与梁襄王谈论了什么?他又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样的治国良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见梁襄王》。

  二、温故知新(文言字词梳理):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通“猝”,突然。

  ②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像。

  2、分析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之东郭墦间 最终,终于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趋向

  B就之不见所畏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3、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

  ②结构助词,的,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音节助词,不译,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由水之就下”。

  三、问题探究: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

  “卒然问曰”: 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2、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明确: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坚韧执著,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4、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阐述自己的主张呢?

  明确:比喻论证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5、用“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直接说理更生动、形象、委婉,

  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四、小结: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明确:

  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2、《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3、《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4、《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

  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5、《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6、大班主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看得见的情绪》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主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看得见的情绪》,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意图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对孩子在情绪情感方面关注得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发现孩子在活动中有时候出现情绪不稳定,不能够作及时的自我调节。幼儿园的生活相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很轻松和愉快的,压力不是很大,而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作息时间和作业量上幼儿可能不能一时适应。因此,我设计了情感教育活动"看得见的情绪",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初步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情绪,并能辨认几种基本情绪。

  2、能对自己的情绪作出确切的表达。

  活动准备

  1、六个情绪脸谱(兴奋、高兴、悲伤、愤怒、害怕、烦恼)。

  2、做有六个情绪脸谱的大色子。

  3、每个幼儿一个纸盒。

  4、装饰材料、工具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两段音乐(高兴和悲伤的)。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曲子,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好后告诉老师你的感觉怎么样?

  听曲子"赶花会"。

  提问:听后你的感觉怎样?(高兴、快乐)再请小朋友听一首曲子,告诉老师听的感觉怎样?

  听曲子"北风吹,扎红头绳"。

  提问:听后你的感觉怎样?(伤心、难过)。

  教师小结:"伤心、高兴都是人的情绪,今天教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张表情脸谱。小朋友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情绪,并学一学。"幼儿学完后,个别提问:说出你什么时候兴奋?什么时候高兴?……

  二、游戏:玩色子。

  1、请小朋友上来扔色子,色子扔到一处情绪时,这位小朋友要试着做也这种表情,并说说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情绪。

  2、玩色子的小朋友根据指到的情绪,做相应的表情,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扔到的是什么表情。

  三、讨论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1、你喜欢哪一种情绪,哪些情绪你不喜欢?

  2、如果你生气、害怕、难过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有个好心情?

  教师小结:每个人遇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那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好的,而愉快、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是有利人的身体健康的。当我们生气难过的时候,要想想快乐的事情,或找别人谈谈自己的心情、感受,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

  3、教师介绍方法:(气球、情绪垃圾箱)四、制作情绪垃圾箱。

  T:现在我们要拿出盒子,你们都知道了盒子有什么用吧?

  那现在就请你们装饰一下自己的情绪垃圾箱。这样,以后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快乐的心情。

  结束语:我们小朋友快要离开幼儿园变成一个小学生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发生许多不开心的事,小朋友要想办法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老师希望我们大班的小朋友能够天天高高兴、快快乐乐。

  课后反思: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为了让幼儿感受情绪的抽象,在"情绪大变脸"环节中,教师运用了操作性强的"表情面具"和"脸谱转盘",通过辨别表情来判断情绪,让幼儿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搭起一个体验情绪的平台。然后通过观看幼儿生活中典型的生活片段,真正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很容易感受到他们都需要的是一张"笑脸",成为他们不屑的追求,真真切切感受"情绪"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初步会想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环节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活动中的游戏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后的活动延伸我认为不错,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谓独具匠心。

7、语文课《公开课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我这时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 的杯子上喝茶”,此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小珍珠鸟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的笔头沙沙作响,不一会儿,笔头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学生写道:小珍珠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心想:妈妈告诉过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我还是乖一点,别跑远了。它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心想:我要是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我也是个“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么?茶?第一次听说,不知道好喝不好喝?这样想着它就俯下头来喝茶,边喝边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会怪我吧?它又偏过脸来瞧瞧主人的反应,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着看我,他没生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主人正在写字的笔尖,它想:这是什么?嘴巴尖尖的,还能吐出一个个黑字。主人抚一抚它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欢我,我们交朋友吧!……学生入情入境,将原文中叙述性的文字进行扩展,在写的训练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走了进去,又走了出来,在文章中走了个来回,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准确.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 是相互的,‘信赖 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课件播放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

  这次新秀课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读课文,看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概括主题,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可细想起来,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在检查预习后紧接着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前半堂课大段的时间处于“静”的状态,因此,学生的情绪难以很快调动起来;此外,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时,形式有点单一。虽然最终留有遗憾,但将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成长,使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新的里程。

8、《怀特森先生的课》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什么样?”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是善解人意的、和蔼的、关心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我们今天见识的一位老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引出文本。接着,让学生细读文本,抓住“凯蒂旺普斯”和“轿车是活的”两个故事来说说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重点内容。让学生谈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当时心情如何?该如何读那些表现心理的句子?在朗读训练中让生感受大家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现出的是愤恨,来证实怀特森先生是别有用意:明白并非书上的知识或老师教授的知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课文中所提出的“崭新的怀疑精神”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用:“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感受,平时课上活跃且爱动脑的同学都很向往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明白了这位最好的老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我布置的作业是“用我手写我心“。大部分学生受课文的启发,都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掩卷深思,像怀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我从小到大也没有遇到过,这种个性,这种充满理性,思辩色彩浓厚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敬佩。相对于中国的教育,怀特森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特例,他培养学生勇于怀疑的精神,把大胆正视他人的错误作为学生的习惯于性格来培养,的确难得。

  是啊,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除了把更多的爱给学生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及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文中的怀特森先生不仅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类型,更是我要学习的榜样。

9、公开课《名人传》之《贝多芬传》教学反思

  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学生时代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幸运的是,我成为了一名老师,而且还是一名语文老师,注定了我与书之间剪不断的缘分。我不想多年以后,我的学生也遇到我现在的这般境遇,渴望读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从我遇到他们的那一刻起,就想要带领他们走进书的世界。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真的对学生的现在或者将来有一点点影响的话,那就是带领他阅读了

  上学期的名著导读课,我选择的作品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虽然我自己很投入,激情澎湃,但是暴露了我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次教学大比武,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选取了《名人传》这部作品。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好多媒体,扩大其它学科的修养。这次做课,音乐的使用成为了广受好评的一个亮点,也有很多学生在听后感里谈到音乐的部分令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有学生说因此从一贯地喜欢流行音乐开始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就是在读《贝多芬传》的同时,把能找到的贝多芬的音乐都反复听了无数次,尤其在深夜独自聆听,有许多触动灵魂的感受,这也成为这堂课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在课堂上,音乐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既是引领,又成为情感的渲染烘托,最后达到高潮。我深深地感觉到,多媒体使用的确能帮助语文课,使它更加立体,更加感人。不过,用好多媒体一定不能为用而用,而是应该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炫耀技术,或是单纯的增添环节,而是要用得到位,“到点儿”,要少而精。

  2、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内容,一味地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留给学生自由讨论、辩论的时间相对少了点

  3、能及时体察到学生的阅读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4、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仍然不够淡定、稳重。如果说,这堂课有一个亮点的话,那就是学生们的精彩表现。

  《名人传》这本书对学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困难,书中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外国人名还那么长,书中的注释又太多,再加上那让人费解的音乐专业名词,对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认真读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全程陪读,共同完成本书的阅读。读后,应联系实际,利用一节阅读课,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勇敢、坚强。

  通过这次做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积累,扩大见识,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和科学修养,不断地增长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把课程讲美、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