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8-01 19:22:12

  《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2、《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课题

  声音的长短

  课时

  1

  课型新授

  目的要求

  l.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发现声音是有长短的。

  2. 引导学生倾心地聆听、模仿,培养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体会和感受声音的长短

  难点

  三声部的合作练习

  关键

  通过学生的聆听和模仿感受声音的长短

  教具

  头饰、图片、录音机、打击乐器

  板书设计

  声音的长短

  教学内容

  教师的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组织教学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到大森林去玩好吗?

  二、新课学习

  1.师:大家扮演的小动物真可爱,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好朋友,你猜猜它们是谁?能模仿吗?

  2.师:你还想模仿准的声音?

  3.师:小花猫的声音和小鸭子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小鸭子和小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 师:好,那么,老师有一个建议,你觉得你扮演的小动物声音长就坐到左边,你觉得声音短就坐到右边好吗?开始行动。

  5. 师:看,老师送的礼物(打击乐器),你来敲一敲,它们怎么来表现长音和短音?

  6.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长音我们找一个小动物做代表(小花猫),短音找一个(小鸡)。好,老师手里的小音符哪一个表现小花猫好些?哪一个表现小鸡好些?(出示节奏谱)

  7. 师:合唱加打击乐器合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有长短的,你再来听一听哪些声音长?哪些短?生活中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

  生:模仿扮演的小动物,律动进教室

  生:聆听小动物的声音并模仿。

  生:小组合作讨论汇报小花猫的声音长,小鸭子的声音短;小鸭子的声音长,小鸡的声音短。

  生:分组坐好。

  生:用打击乐器表现、感受长音和短音的不同。

  生:讨论汇报长音用 表示,短音用 表示。

  生:小组合作合唱练习打击乐合奏。

  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找出长音和短音。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聆听,模仿,感受青的长短,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其模仿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环节,在学生发现了音有长短之后,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受音的长短的表现作用,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课后

  感想 这一课是学生欢乐的一课,也是难忘的一课,孩子们头带头饰,通过“模仿→比较→合作实践”的环节进行学习,效果都很好。

3、《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P9-P10;练习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 7、8、 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短、高矮》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比高矮,利用手边的铅笔、尺等来比长短,使学生理解长短、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的见、有体验、说的出来、易于理解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能够正确的加以运用。

  不足: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长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5、《比长短》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6、《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

  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直线最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渗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正如今天校长所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可是我在这方面做得欠佳!

  几天下来,自己对于课堂时间把握得不够,花太多时间在探讨上,以致于每次的课堂作业都是勿勿而过,忘却了如今的学生还是才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新生。所以后序的订正工作烦重而杂乱。留给学生独立观察,审题的时间太少太少,我的主导地位太过于明显。

  唯一值得庆幸地是自己在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正方形,所以在数格子教学中比较容易。对于天天伴我学中,哪只猴子先吃到桃子,感觉学生接受得并不是很好,不知道哪位有好方法?

7、《比长短》

  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验操作,感知以小组合作形成“长短、高矮”的概念,同时实行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乐学、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反思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想知道纸袋里装的是什么吗?”使学生产生了用学具袋里的东西进行活动的心理需求。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泼,进而高兴并自然进入新知的学习。之后,我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比,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一下子提高。最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主动探索,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我在教学时,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小组完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比的方法,并由此产生了不同比法,这正体现了《标准》中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交流汇报中,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感到“我真棒”“我能行”,有助于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整节课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由于在课堂对比长短的起点有给予强调,故在作业中也完成得较好,但发现在比高矮中,起点不同比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一点完成得较差,所以在下一节中综合练习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强化。

8、《比长短》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