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第2教时三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爱迪生第2教时三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精神。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垃圾瓶瓶罐罐燃烧聋瞎
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价钱便宜
(二)教学另一部分生字词。
爱迪生做实验,要用上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如:
磷(l0n)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化学物品。
(三)继续学习课文。
第2、3自然段
1.12岁的爱迪生在火车上卖报。卖完了报,他做什么?请你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这一自然段中,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使你很感动?(12岁的报童卖完报,想尽办法在火车里做实验。)
4.车长同意他在吸烟车厢占一个角落。我们可以想见,爱迪生怎么向车长提出要求,车长才同意的。如果你是爱迪生,你会怎么说?
5.后来,车长又为什么把他赶走了,而且还打聋了他的耳朵?
当车长把爱迪生那些心爱的瓶瓶罐罐、化学药品扔到车外时,他会怎么样?
6.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小结: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着了火,被车长赶走了。
(四)继续学习课文。
1.爱迪生为了研究科学,耳朵被打聋,对于12岁的少年该是一次多么大的打击!生活又是那样地贫穷,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是爱迪生是怎样做的?
指点:这一段开头第1句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
2.整个这一段都是讲他钻研科学的决心怎么没动摇的。紧接这总说的一句,后面讲了几句?每句讲的是什么?第1句与后面几句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3.齐读第一句。第2、3、4句各指名一人读,以弄清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
4.这一段的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指点:这就是“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作者把这一句概括全段内容的话,写在全段的开头,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从上一段学习的内容,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3.指点:写的是“爱迪生试制电灯”。这一内容也是用一句话写在段落的开头。
4.谁能根据全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5.提示:这一段中的“常常”“实在”“不懈”“终于”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什么?(不懈:即不放松。)
6.齐读全段,突出上面这些词句。
7.结合教学“躺”,发准后鼻音;突出字形教学,写好“身”最后一笔。
教学“供”(g3ng),就是“给”的意思。组词:供给、供应、供不应求、供销。
8.现在看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第1句):总的说爱迪生试制电灯。
第二层(第2、3句):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废寝忘食地做实验。
第三层(第4句):说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最后一段
1.上课一开始,我们说爱迪生是“发明大王”,这是为什么呢?读了最后一段就明白了。
2.齐读。
(五)复述课文。
各自准备,从第3、4、5自然段中择其一段,讲讲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刻苦钻研。
(六)课后练习及作业。
1.造句:节省顽强合适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孵、邻、傻、歪、搂”5字字音,正确书写前3字,理解“孵”的意思。在语境中读准4个多音字的字音。
2、学用象声词,体会其使句子生动丰富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根据爱迪生的一系列行为,开展合理想象,补充其心理活动。
4、了解爱迪生从小爱动脑筋、敢于实践,体会大发明家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教学过程:
一、图文引入课文,由关键词“爱动脑筋”展开学习。
1、图文引入
师:(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母鸡孵小鸡)
fū
师:(出示:母鸡孵小鸡时,身体一动不动地轻轻伏在蛋上,等待小鸡破壳而出。)这句话就表达了图意,请轻声地将句子读通顺。
生:1生读,齐读。
师:“孵”指鸟类将自己的卵在体外培育成雏鸟。这个字字型比较复杂,跟着老师写一写。书空:孵。
2、揭示课题
师:母鸡孵小鸡,这是件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了,可它却引发了一个5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好奇。他不是别人,正是日后获1328项发明专利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孵”前板书:爱迪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2课爱迪生孵小鸡(板书:22 小鸡)做一番学习。
3、找关键词
师:小时侯的`爱迪生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开头第一节用一个词就写明白了。默读第一节,圈出关键的这个词。(生述,师板书:爱动脑筋)
二、围绕“爱动脑筋、敢于实践”进行划、读、写、填、说
1、读文划句,体会“钻劲”
师:是啊,就连母鸡孵小鸡,爱迪生也要研究一番,课文字里行间展现了这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身上透出的一股子钻劲。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他是怎样步步追究的呢?我们来配合读读第2-7节。出示:
●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 这是怎么回事啊?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有10多个蛋。
● 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啊?他好(hǎo hào)奇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啊?”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zháo zhuó)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你,你不是暖和(huo hé)多了吗?”
● 爱迪生更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qiào ké)里钻出来了。
师:这段话中有几个多音字,轻声读一读,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生自渎,开火车读)
师: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爱迪生是怎样步步追究的。老师读每组中的前一句,你们读粗体字。(师生配合读第2-7节,师、生交换再读。)
师:和老师一起读过课文了,我相信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找
默读第2-7节,按要求划有关爱迪生表现的语句:直线划“倍感好奇不断地研究”
曲线划“每次追究得到的答案”
生:交流划句情况(非粗体为“不断研究”,粗体为“得到答案”),纠正错误。
师:你们和爱迪生一样都是能动脑筋的孩子,句子找对了,能不能把爱迪生身上的这股钻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边读边想他的这种钻劲从哪来?
生:两组--读非粗体字,两组—读粗体字。
2、推测想法,读写结合
师:先别急着回答,现在让我们透过爱迪生的言行,推测他这么做之前的一个个想法。我们来写一写,说一说,好吗?联系每组句子的前后内容,在横线中补上爱迪生的想法,在括号里填写表示声音的词语。完成了填空,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要求:先独立填,再4人小组每人交流一句。
出示:
我会说
当看见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爱迪生奇怪:?他就“()”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当赶母鸡,母鸡仍一动不动时,爱迪生奇怪:赶它,这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把母鸡抱起来看。
当看到窝里有10多个蛋时,爱迪生奇怪:?他好奇地跑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当妈妈说“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时,爱迪生更奇怪了:蛋?于是他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生:两组分别交流。
3、课文内容填空,了解“母鸡孵小鸡”经过,深切感受“钻劲”
师:妈妈的一番回答有没有解开爱迪生心中的一个个谜团?(生:没有。)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生:第8-12节。)
1生:读第8-12节。
师:尽管妈妈说得已经很详尽了,但爱动脑筋的爱迪生不由得又在想——
出示第7节:
我会填
我也要学母鸡的样,用身子把蛋(),蛋就()了,蛋里面就会(),(),(),变成(),最后,“笃笃笃!”()了蛋壳,小鸡就()了。究竟能不能孵出小鸡,我还得再试试。
师:自由地读一读,到课文里找答案。默读第7节,圈出要填的词句,并记住它们,等会儿交流时老师看谁不看书就能填。
生:1生说填空,全班说填空。
师:爱迪生这么想着,就跑开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有看到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爸爸心里也很着急,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瞧,(出示课文插图)他真的是去孵小鸡了!
请参照课文插图完成填空,
出示:
他(),(),(),正()
孵小鸡呢!
说说爱迪生是怎样孵小鸡的。
生:2生交流,全班齐说。
师:这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好孩子!板书:敢于实践。生齐读“敢于实践”。
师:有意思的是这个爱动脑筋的小爱迪生直到父亲拉他回家,他还嘟着嘴说——(出示: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生: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三、利用预习内容,开展语言实践
1、师:谁来帮帮爱迪生,出示:“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把预习时得来的“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科学道理告诉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却一时找不到答案的爱迪生,好吗?
生:讲述以上两问题的科学道理。
2、师:爱迪生,他的善问,他的刻苦,他的钻研,使他最终成为响誉世界的——和老师一起读。
出示: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多种,像留声机、电灯、有声电影、蓄电池等。
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发明家,经历了许多的艰难曲折。他留给人类的财富是这样多,以至于很多人称赞他是天才,但是爱迪生说“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爱迪生”这个名字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3、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2、弄懂发明靠天才还是靠勤奋,为其中的一种说法找到理由。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内容。
1、读第1~2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热爱科学实验呢?
四、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读第3~5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2、在火车上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爱迪生受到什么打击?
3、面对这样的挫折,爱迪生怎样对待的?
4、从哪些地方表现他顽强做实验呢?
5、爱迪生怎样发明电灯呢?找出重点词语。
五、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读第六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
2、什么是“发明”?爱迪生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
六、总结课文。
1、有人说爱迪生发明是因为他的天才,而爱迪生自己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究竟那种说法对。
2、爱迪生是怎样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
3、看课文插图的意思,说说在什么地方?桌子上摆着什么?爱迪生在干什么?根据插图的意思,说说自己的体会。
七、巩固练习。
教后记:
通过重点段的分析讨论,学生了解到了爱迪生是怎样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也从中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精神。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垃圾瓶瓶罐罐燃烧聋瞎
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价钱便宜
(二)教学另一部分生字词。
爱迪生做实验,要用上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如:
磷(lin)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化学物品。
(三)继续学习课文。
第2、3自然段
1.12岁的爱迪生在火车上卖报。卖完了报,他做什么?请你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这一自然段中,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使你很感动?(12岁的报童卖完报,想尽办法在火车里做实验。)
4.车长同意他在吸烟车厢占一个角落。我们可以想见,爱迪生怎么向车长提出要求,车长才同意的'。如果你是爱迪生,你会怎么说?
5.后来,车长又为什么把他赶走了,而且还打聋了他的耳朵?
当车长把爱迪生那些心爱的瓶瓶罐罐、化学药品扔到车外时,他会怎么样?
6.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小结: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着了火,被车长赶走了。
(四)继续学习课文。
1.爱迪生为了研究科学,耳朵被打聋,对于12岁的少年该是一次多么大的打击!生活又是那样地贫穷,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是爱迪生是怎样做的?
指点:这一段开头第1句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
2.整个这一段都是讲他钻研科学的决心怎么没动摇的。紧接这总说的一句,后面讲了几句?每句讲的是什么?第1句与后面几句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3.齐读第一句。第2、3、4句各指名一人读,以弄清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
4.这一段的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指点:这就是“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作者把这一句概括全段内容的话,写在全段的开头,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从上一段学习的内容,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3.指点:写的是“爱迪生试制电灯”。这一内容也是用一句话写在段落的开头。
4.谁能根据全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5.提示:这一段中的“常常”“实在”“不懈”“终于”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什么?(不懈:即不放松。)
6.齐读全段,突出上面这些词句。
7.结合教学“躺”,发准后鼻音;突出字形教学,写好“身”最后一笔。
教学“供”(gong),就是“给”的意思。组词:供给、供应、供不应求、供销。
8.现在看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第1句):总的说爱迪生试制电灯。
第二层(第2、3句):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废寝忘食地做实验。
第三层(第4句):说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最后一段
1.上课一开始,我们说爱迪生是“发明大王”,这是为什么呢?读了最后一段就明白了。
2.齐读。
(五)复述课文。
各自准备,从第3、4、5自然段中择其一段,讲讲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刻苦钻研。
(六)课后练习及作业。
1.造句:节省顽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同具体事例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根据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2.激发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理解爱迪生怎样不顾一切困难,挫折与危险,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
教学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生读中了解课文,读中圈画,读中感悟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案。
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1.利用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学是谁发明的?
2.师简介爱迪生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
三.自主实践,探究感悟
再读课文,了解爱迪生怎样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学生有不理解的字词用笔画下来)
1.请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2.细读课文,动笔画出“从哪儿看出爱迪生爱科学?”
3.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且说说看法。(请同学自由发言,结全课文插图)
小组讨论,爱迪生是不是从此再也不做实验呢?你是从那些的地方看出来的
4.读中感悟,爱迪生是怎样试制成功大家使用的电灯,说说感动的地方
四.自主交流,感悟道理
有人说爱迪生的发明是因为他的天才,而爱迪生让那个自己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空间哪种说法对呢?
师总结: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
板书设计:
爱迪生
世界文明 发明家
热爱科学 节省
钻研科学 省吃俭用
试制电灯 为了 多少次 常常 几十个小时
一生 发明 一千多种
《检阅》这篇课文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人们欢庆国庆时发生的一件事。博莱克是一名残疾队员,要靠双拐走路,队员们决定把他放在队伍的最前面接受检阅,经过检阅台时,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权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现。这与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课堂上关注人,还是关注课”是一致的,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激励学习心灵
关注课和关注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媒介,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关爱学生,激励学生,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伊始,我精心设计对话紧紧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评价语,巧妙地把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赞扬博莱克真棒,进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学习也一定很棒,老师时刻关注你们这样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对人格的尊重。
二、读中悟情,注重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和儿童队员们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灵,我设计了三次读文。第一次指导学生读博莱克参加检阅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第二次指导学生读队长的话,进一步体会队员们关爱心灵关爱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导读队员的话和观众的评价语,感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采用了练读、导读、教读、有感情的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尊重差异,促进整体提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素质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设计提问时,我有意识的'做到有梯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我都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你又进步了,谢谢你听得这么认真”、“虽然你的声音不大,但你却很有勇气”等这种激励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信任与尊重,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课的和谐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名叫瓦尼亚的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尝了一个李子,《李子核》教学反思。妈妈知道后,问大家吃了李子没有,他说自己没有吃。后来,当他听妈妈说,谁要是把李子核吞下去,肚子里就会长出小树来时,他吓得脸色发白,忙说自己把李子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这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说谎话。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写尤为生动,非常真实地描写出瓦尼亚想吃李子又犹豫不决的样子。
课上完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教育论文《《李子核》教学反思》。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本节课我正是朝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一点我做得不够。
二、语文教学要“去粗取精”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
这篇课文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第二段的教学时,我开始是让学生先找出能体会到瓦尼亚特别想吃李子的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理解不是很好,于是接着让学生先读句子表演动作,在指导、评价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对瓦尼亚动作描写背后的瓦尼亚想吃李子的内心。由于变化了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理解上、语言表达上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气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但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买到李子,所以没有进行学生表演部分,所以学生理解有些难度。
在第三段的教学中,又有做动作体会的环节。为了避免重复感,在体会心情后又增加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瓦尼亚能尝出李子的香甜美味吗?”这个问题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真正走进了瓦尼亚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这是我本节课的核心关键。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教学时,我借助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感悟语言,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面我就具体地说说本课教学后的一点反思:
一、课始,我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阅读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有位博士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教学中,在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以后,并说一说“你用哪种方法学会了什么?”不断呈现学生的真实体验,呈现他们的重重疑虑足以可看出课程资源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学生,更来自师生的交流,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我们教师能完全预设的,也看不到教师受教案的束缚,整个教学在互动中进行,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向深层推进,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
三、在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利用网上优势,结合文本语言,边交流边朗读一些语句,相机理解一些词句之意。他们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完全跳出了烦琐的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认为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的实施不应以否定教师“导”的作用为代价。我认为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该点的地方还是应不失时机的加以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已成为大家的共试,但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不仅如此,教师的巧妙点拨应该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此时,教师的适当点拨不但能使课堂出现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启示。如果经常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一、第一次教授《热爱生命》时,将整体感知环节的具体做法设置为速读课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来,也无需其他人提醒补充,发言人也没什么热情。这正犯了课堂教学“你讲的我都懂”的大忌。于是,在另一个班再上此课时,将此环节调整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于结合了自身体验,不仅营造了氛围,同时与结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应,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自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 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确实不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都“引导”入“正途”,也不能一味迁就认同,对任何答案都以简单的一句“言之有理”作为评价。笔者认为,当课堂上出现分歧时,用导入正途法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味迁就认同也会使学生感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这两种做法都是虚假的课堂民主。当学生提出“病狼”的表现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教师在措手不及之时不忘了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义,不仅为自己变换教学内容和思路赢得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换一个角度、兴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探究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样的阅读才回归了阅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