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2023-07-06 15:32:11

  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1、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只好推磨当奴仆要求

  夫差一只磨难上当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四、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五、作业

  1、用“建议”造句。

  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

  12 卧薪尝胆

  战 胜

  越王 卧薪尝胆 吴王

  转弱为强

  灭 掉

2、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手《掌声》优质课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小儿麻痹症的资料。(师生)

  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词语。

  学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同学们平时一定听过掌声吧!在哪儿听过?你给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要鼓掌?别人给你鼓过掌吗?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平时听到过的掌声,并谈感受。

  2.齐读课题。 1.文中是谁获得了掌声?大家为什么要把掌声送给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悟,识字学词(用时:2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落”和“调”是多音字,“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注意左右结构的字“鼓励”和“姿势”的`书写。

  2.请同学们看出示的生字:“掌”“班”“腿”“晃”观察它们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示范书写。 1.学生听课文后交流看法。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用巧记来记忆“姿、势”。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记忆“烈、述”等字。

  3.学生观察出示的生字,交流写字时注意的地方。

  4.学生看老师书写。

  5.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落下残疾(luòlào)

  姿势(zīzhī)

  讲述(shùsù)

  3.看拼音,写词语。

  zhǎnɡshēnɡrèliè

  ()()

  yáohuànɡyǒnɡqì

  ()()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学了一件什么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并说一说英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自卑、残疾、可怜、孤单……)

  2.学生在小组内读文交流,弄清课文是按照“鼓掌前,鼓掌,鼓掌后”的顺序来记叙的。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是

  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再读课文,总结延伸(用时:5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评一评,哪儿读的好?

  2.想一想:英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3.引导学生了解小儿麻痹症是怎么回事。 1.学生分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议。

  2.读资料了解小儿麻痹症。 6.把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整体感知是深入阅读的前提,教师采用范读和学生听读,即可以给学生一种感染力,又训练了学生听读后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写字,教师要求学生先观察感知,掌握写字要领,教给了学生写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3、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习作练习: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2、自主发现: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3、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一首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

  4、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

  教学重点: 习作

  教学难点: 习作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习作、指导

  一、交流

  1、在上次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乐趣。现在,让我们大家再来交流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

  2、同桌交流观察日记。

  3、评一评同学的或自己的'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明白:日记内容重点将观察,以及观察中的新发现。

  二、再写一则观察日记。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观察中有什么新发现。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3、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是否写通顺了,写出了自己的新发现没有。

  4、再把自己的习作给同伴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改一改。

  5、誊写作文。

  三、讲评作文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让小作者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3、四人小组内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评议。

  修改誊写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张贴栏内张贴。

  四、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带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article/。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的发现。

  5、区分这些带点字。可以用带点字组新词,可以说说不同的意思。

  6、布置课外作业:从本期学过的生字中,举一些形近音同、音近形近的例子,并给它组词。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重点是习作,通过一节可的讲解,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分组讨论,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观察中有什么新发现。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的习作给同伴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改一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四,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4、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并表达感受

  教学重点: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并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并表达感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学习"大舞台"之"花海流连..

  一、学生读"花海流连"

  1.学生自读,明确其内容及活动要求。

  2.学生交流自读感悟二

  (1)"赏花姿"养花.与家人一起欣赏。

  (2)"解花语"花代表祝福,花种不同,代表的祝福也不同。你知道哪些花语?

  (3)"赞花魂"花似人‘也有她的'品质、精神。唱一首花的赞歌或吟一首小诗。

  二、教师引导

  1.展示一盆花,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欣赏花的色、香、形。(1)这种花具有什么特点,能表达什么语意。

  (2)教师吟诵有关这种花的小诗。

  2.学生交流欣赏体会。

  三、学生"赏花姿""解花语""赞花魂"

  1.学生展示自己的盆花。

  2.学生"解花语",吟诗或唱歌来"赞花魂"。

  3.学生评议,教师点评。

  4.学生完善自己的小诗或赞歌。

  四、活动小结

  将本节课的收获,归纳总结一下,与同学们共赏吧。

  板书设计:

  赏花姿

  解花语

  赞花魂

5、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第1课时教案三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次语文园地共有四个板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预测的作用。“识字加油站”通过复习查字典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识字。“词句段运用”中共有三部分内容:结合语境读准多音字的字音、发现成语构词的特点并说出类似的成语、了解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可以有3种不同的形式。“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有关团结合作的俗语。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通过训练,能充分锻炼学生听、说、读、积累的能力。学生通过交流能梳理自己的收获,说出自己的发现,并能从谚语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

  教学“交流平台”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交流一边读一边预测带来的阅读新体验。教学“识字加油站”时,让学生自主复习查字典的方法。教学“词句段运用”,需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多音字和含有数字的成语。通过读句子,体会提示语处于不同位置时引号的用法。教学“日积月累”,要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读,然后教师范读,再齐读、指名读,最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背下来。

  【知识与技能】

  1、交流“预测”的作用,知道在课外阅读中要自觉运用预测策略。

  2、复习查字典的相关知识,认识7个生字。

  3、结合语境读准多音字的读音,读成语,发现成语的特点,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引号的用法。

  4、朗读、背诵4句有关团结合作的俗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提升自己“预测”的能力。自主探究,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俗语的魅力,明白团结协作的道理。

  重点

  能把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和同学交流。

  难点

  1、体会提示语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引号的用法。

  2、感悟俗语的魅力,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教师:多媒体课件,字典。

  学生:收集一些含有数字的成语和与团结合作有关的俗语,写写自己关于预测的收获。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预测的作用。

  2、通过查字典认识7个生字。

  3、背诵积累4句有关团结合作的俗语。

  重点:

  1、通过查字典认识7个生字。

  2、背诵积累4句有关团结合作的俗语。

  难点:交流预测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

  1、课件展示人物,请学生回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老屋的插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胡萝卜的插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小狗的插图——《小狗学叫》

  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这些课文的体会。

  3、围绕“预测”这一主题进行交流。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预测:

  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让我们读书更仔细。

  有选择性地看自己喜欢的书。

  判断资料是否有用。

  享受猜测的乐趣。

  证明自己是否有当童话作家的潜质。

  ……

  二、识字加油站

  1、投影展示下列词语。

  字典??基础??阁楼

  佳节?盲人?唐朝

  2、指名学生读词语。

  3、师:遇到不会认的字,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认半边,但是可能不准确。最好的办法是查字典,用哪种查字法呢?

  4、复习部首查字法。

  5、学生查字典,找到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注在书上。

  6、全班齐读加点的字。

  7、教师检查。

  三、日积月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和不认识的字可问老师或同学。

  2、学生自由练读。

  3、同桌之间读俗语,说说俗语的意思。

  4、指名读,集体正音。

  5、你最喜欢哪一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这4句俗语)

  (1)人心齐,泰山移。

  ①指名读。

  ②出示“移”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大家移一移坐的椅子,很容易吧!如果是一块大石头,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如果是一座大山呢?凭借你自己的力量,你能很轻松地移一移吗?

  ③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说说听后你有什么感受。

  ④教师总结:这句话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①指名说意思。

  ②教师总结: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①认识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②老师讲谚语的来历。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过一个诸葛亮。比喻集体的智慧大,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过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①理解“篱笆”的意思。

  (篱笆就是用竹子、芦苇、树枝等编成的遮挡的东西,一般环绕在房屋、场地等的周围。)

  ②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个篱笆墙,需要有几根木桩帮它夯实或支撑,篱笆才能立得结实牢固,一个坚强勇敢的好汉,需要有人帮助他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毕竟有限,必须有人帮助他才能取得成功。

  6、指名说说你从这4句话中明白了什么。

  7、指名读、分排读、齐读,然后尝试背诵。

  8、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与团结有关的俗语,教师汇总。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9、学生自由读这些俗语,并将俗语摘抄到积累本上。

6、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7、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8、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本节课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9、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