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背起行囊走四方》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语文课文《背起行囊走四方》教案一等奖
话题新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我们设计了“背起行囊走四方”的活动内容,旨在通过观览祖国山水,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于是设计了:
1、说一说:去过的地方,描述你的观感。
2、看一看:分类展示照片,天家共享美好瞬间。
3、查一查:进行网上旅游,浓缩各地旖旎风光。
4、夸一夸:小组推选代表,介绍家乡名胜古迹。
5、写一写:以“风景这边独好”为话题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
6、想一想:活动体会。
设计意图
学习期间组织长途旅游十分困难,因此我把设计重点放在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挖掘上,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实地察看旅游景点,领略当地风光,重点是搜集该景点人文材料,如历史沿革,文化精品,独特风情,开展“这个周末去哪里”活动。设计一日游路线图。
比如采用中轴线考察西安的旅游方案,从最南到最北,承载着西安城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这些建筑凝聚着怎样的历史内涵和建筑知识,请教历史、政治老师;请教计算机老师,在电脑上做网状图来表达线路选择的优势,插入动画及具体时间设置,试图用定量方法说明观点,请英语老师帮助他们加上增添英文解说,以增添吸引力,请生物老师教制作植物标本,请语文老师辅导说服别人的技巧……
将搜集到的材料按一日游路线图顺序编辑之后再命名,最好制成网页。
同学之间网上交流,网上观览,评出最佳旅游路线,考虑时间(一日内完成)、价格(比较各旅行社价格)、文化内涵,对旅游点做客流量趋势分析,选中的小组就是本次旅游的讲解员。
在游览途中积累有关知识,可进行一个楹联收集活动,畅谈旅游感受。
之后以“风景这边独好”为话题,写一篇介绍家乡风貌的文章。
【活动目标】
1、通过照片展,让学生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创设的口语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活动重点】
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掌握名胜古迹类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活动过程】
一、展示照片,重睹祖国的大好河山
1、引言:
背起行囊走四方可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世界奇异风光;还可以长见识,炼胆量把你过去旅游时拍下来的照片精选出来,举办一个图片展,让大家共享你的美好瞬间。
2、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类别粘贴照片:
如可按纵情白山黑水、领略南国风光、感受西部荒凉(荒凉也是一种独特的美,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开发的旅游项目──出卖荒凉,竟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体验东部豪情、发现中部奇崛等类别展示照片。
3、赏鉴评价:
对各组照片编号,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出此次展览的优秀照片。
二、网上旅游,浓缩神州的人文精华
1、组织一次独特的网上旅游活动(学习期间组织长途旅游十分困难,因此这种方式最适宜学生),要求学生除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外,重点是搜集该地的人文材料,如历史沿革、文化精品、地方风情等。
2、将搜集到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辑后命名,并加上前言或后记(最好制作成网页)。
3、同学之间网上交流,观看各自的作品,互相取长补短。
4、网上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
三、真情参与,为兴旅游建言献策
1、了解本地的旅游资源,实地察看旅游景点,并绘制旅游路线图,做到心中有数。
2、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竞选旅游局长的活动,从开发或重组旅游资源等方面陈述自己的主张。
3、各小组推选一名候选人参与班上的竞争,最后全班投票,选出旅游局长。
四、笔绘彩画,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
1、题目:以家乡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的说明文,篇幅在1000字左右。
2、写作准备:选取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所得;查阅资料,筛选出自己需要的部分。
3、方法导引:
⑴要抓住特征。
⑵详略要得当。
⑶顺序要合理。
⑷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安排学生在课内完成,以减少抄袭。
5、指导学生互改,选出高、中、低三个档次的代表作进行讲评。
教材版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充分认识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作用。
2.深刻感受祖国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尤其是对联、诗歌的赏析和创作。
3.锤炼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点
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对对联、诗歌的赏析和创作,锤炼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设计思路
1.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以丰富人生经历和提升文化素养为目的组织活动。
2.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活动的环版快:旅游见闻多、 家乡景更美、 文化之旅行模拟做导游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促进作用,展开活动课的学习。
课前准备 :
1.上网查阅资料,包括风景图片和民俗风情、家乡风貌、对联知识和名胜景点的介绍等。
2.整理自己旅游的图片等资料。
3.小练笔:锦上添花说对联和自创对联,学写导游词。
4.合作表演:模拟作导游
5.分组和活动任务的一些安排,将同学们分成四个任务组小组,推选主持人等。
课堂活动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聆听歌曲《走四方》。
2.教师导入。
祖国的山川之美,不仅受之于天然,更得益于历代文人志士的情怀抒发,贮就了厚重的人文精神。我们也要做个有心的旅行者,行走四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探寻,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体验。
课前同学们认真准备,各个小组同学密切合作搜集整理图片、回顾自身旅行经历体验,进行名胜古迹中的对联考证,领略祖国河山的美好。
这节课,我们将在同学们充分准备基础上开展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各个组准备版块都很精彩,而且大家推选的主持人也非常棒,下面就按版块来进行活动准备的成果汇报与交流。
二、精彩板块汇报交流
[交给各组主持人主持,课堂活动开始,教师参与其中]
【一】 旅游见闻多
1.配乐图片欣赏同学们搜集的名胜风景图片集锦。
2.四人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旅游相册、讲述旅行中的见闻。
【二】家乡景更美
1.了解学习生活的地方:人文胜地──六朝古都南京。
学生介绍南京名胜古迹,如夫子庙、雨化台、中山陵配以图片和优秀作品朗诵。
2.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乡亲所在地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例如,东北的大雪封门、四川的天府之国的印象等。
【三】文化之旅行
1.在旅游中同学们一定看到许多对联、古诗,比一比谁的知识面广。
2.两副楹联赏析
第一幅:饮龙井茶 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 论天下园林。
第二幅: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3.有趣的回文联:可顺读倒念的对联!
(1)连云港云台山的花果山水帘洞: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
(2)福建厦门鼓浪屿: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4.开动脑筋想一想: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飞坟墓)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剌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旧居)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合肥包公祠)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司马迁、司马光、陶渊明、王羲之、杜甫)
5.对联对对看:展示并介绍同学亲手书写的对联。
(1)上联:大漠纵横呼和浩特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学生展示并粘贴自己的下联,教师点评。
(2)教师现场出上联,让学生围绕上联结合本次综合性学习对出下联。
上联:日日学何畏千卷万册
(下联:天天走不怕万水千山)
6.对联小结:
(1)也叫楹联、对子,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它重视营造意境,注重立意和锤炼语言,讲究对仗与平仄,具备了诗的基本特点。)
(2)对联基本特征:
①字数相等 ②词性相对 ③结构相应
④节奏相合 ⑤意义相关 ⑥平仄相协
7.考一考,看谁对的好?
例:白──黑
去── 丑── 非── 蓝天── 绿树── 风萧萧──
花溅泪── 潮平两岸阔── 大漠孤烟直──
8.如画如诗:给图片说出诗句、文章。
【四】模拟做导游
1.选一个熟悉的景点,写一则导游词,向大家进行介绍
2.模拟做导游──小品表演:游三峡。
3.以我想去 ,去 。的句式说出心中想去的地方和理由。
「活动由主持人组织,师生互动讨论、发言。」
三、教师小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衣食住行,行是最高境界。古人用行动证明了走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理想实现的过程。现代社会,无论媒体还是个人,也在行走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身健体、开拓视野,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走出书斋,畅游天下。强健体魄,开拓视野,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愿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能去更多的地方,获得更广阔的见识。
四、课后拓展练笔:(任选一题完成)
1.题目:远方最美
要求:根据题意写一篇游记,字数不低于500字。
2.题目:探访
要求:先补全题目,在题中横线上填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胜景,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种求知的氛围之中。师生积极投入,学生的精彩发言一个胜过一个。课上完了,学生似乎还是兴犹未尽。
一直以来,我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怎样的学。而这节课尝试让我改变了看法。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做的不再仅仅是交给学生更多知识,而是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表现、表演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主动获取知识,增强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课前充分准备,课堂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积极有效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教师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师生间不再是施受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和谐的对话氛围,不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感悟,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实现有效语文综合性学习。
不足之处就是,活动中一部分学生牢牢把握话语权,少数学生参与极少,热闹中也有寂寞。在大班教学有限的45分钟内,那些性格外向、准备充分的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这也使得有些较为内向、反应较慢或课前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参与机会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既要备好教案,也要备好学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前要布置并落实好学生的预习准备,课堂注意调节,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相应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只有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更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上真的需要教师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努力践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益的尝试。试着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究感悟,在质疑中成长壮大。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
2、通过综合性学习,尤其是对对联的赏析和创作,让同学们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3、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锻炼和提升语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锻炼和提升语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导入
祖国的山水之美,不仅受之于天然,更得益于历代文人志士的情怀抒发,他们借山水而抒情言志,山水因他们而更具灵气。岳阳楼因李白、杜甫而名声远播,更因范仲淹的名篇而熠熠生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浓缩了古代仁人的旷达胸襟。的确,正如欧阳修所写,历代文人志士之意不仅仅在乎山水,祖国山河早就贮存了厚重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图片欣赏,进一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我们将要回顾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关于走的故事;我们更要做有心的旅行者,进行名胜古迹的对联考证。暑假将至,同学们也在积极准备,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旅游,因为生活中能获得比语文书更丰富更直接的体验,它不仅可以增补我们语文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老师语)
──交给四位主持人主持,学生活动开始。
二、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走的故事
三、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走的发现
四、活动的第三个环节:走的文学
老师介绍走的文化。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环节的学习,我不难发现,衣食住行,行是最高境界。只有生活好了,我们才能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只有志在四方,才能增长我们的见闻,开阔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还是《西游记》《徐霞客游记》,古人用行动证明了走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理想实现的'过程。现代社会,无论媒体还是个人,又在行走中找寻人类精神的家园。
1、走的文化:凤凰卫视的追求。
2、走的文学:现代文化人的采风。
余秋雨、唐师曾、周国平与他们的作品。
3、我们与走的文学
五、课后拓展性学习
制订并落实暑假旅游计划,在旅游中去发现最细微的美,写旅行札记。
图片欣赏:
1、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旅游相册。
2、讲述旅行中的故事。
3、谁不说俺家乡好。
1、名胜古迹对联考。
2、后生斗胆对对子。
由同学自创上联,其他同学对下联。
四位主持人代表全体学生说出学习后的心声。
【活动目的】
1、把语文与实践活动结合,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在活动中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重点】
1、按要求上网查寻并整理重庆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
2、感悟名胜古迹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
3、选择小组内同学感兴趣的一个地方,写一篇导游词。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自己喜欢的重庆某名胜古迹旅游线路图。
【活动准备】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6人活动小组,上网查寻重庆名胜古迹相关资料。
2、小组成员互助合作,把查寻结果制作成一本小册子、一份手抄报或一个课件,内容包括重庆名胜古迹简介(含相关图片)、重庆名胜古迹的故事和楹联、重庆名胜古迹的自然和文化魅力、重庆名胜古迹的民俗活动概况、请到山城雾都来(制作旅游线路图、撰写导游词)和我心中的重庆名胜古迹(重庆名胜古迹对学生的影响或学生自己对某地的印象)等。
【活动时数】
二课时。
【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地方:20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老的巴文化、巫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神秘的色彩;一年四季除八月外总是雾气腾腾,好似氤氲着淡淡的忧伤但又隐藏着醉人的美丽;压抑而高亢的川江号子喊出生命最凶猛的浪,击打着听者的灵魂;数不尽的台阶像钢琴琴键,勤劳的人民在上面踏出生活的最强音;麻辣火锅香飘万里,辣出一个地域火火的情怀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重庆!今天,让我们走进重庆的历史和文化,去它的秉性和内涵!
二、活动程序
1、环节一:
⑴ 课件出示:
华山论剑──重庆名胜古迹知多少。
⑵ 教师过渡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多样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历史带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我们的家乡山城──重庆也不例外,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和入文资源互相依存,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们应当了解并热爱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你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小组抢答的形式来一决雌雄。
⑶ 活动方式:
各组以抢答形式闯关。
⑷ 评价方式:
① 抢答的问题共24个,6道关,最早并准确的回答了每一道关中的两个问题的小组就视为闯关成功,没有回答到一个问题的小组就被淘汰出局,闯过6道关的小组,将获得江湖豪杰第一组称号。
② 各组按回答问题的个数计分,每题10分。
2、环节二:
⑴ 课件出示:
岁月如歌──故事会、楹联展。
⑵ 教师过渡语:
滔滔长江水,流淌着多少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故事,旧日的烟云早已飘散,但涂山氏翘首期盼丈夫大禹的曼妙倩影还依稀可见,朱熹在长江水中石头上的题字仍然笔力雄健,钓鱼城守城军民的呐喊似乎还响在耳畔巍巍歌乐山,镌刻着多少英烈的名字,当人民共和国在礼炮声中诞生之时,数百名英烈却在敌人罪恶的枪声中倒下了。于是,歌乐山飞出了不朽绝唱,引领着几代人匆匆的步履请同学们在昨天的故事中去理解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铮铮的傲骨!
⑶ 活动方式:
① 各组选一个同学讲述红岩英烈、邱少云、聂荣臻元帅的故事。
② 同学也可讲述白鹤梁和钓鱼城的传说故事、钓鱼城保卫战的故事。
③ 还可以背诵并解说旅游地(大足石刻、钓鱼城古战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楹联、红岩英烈诗抄、白鹤梁所刻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和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所写诗文的内涵。
⑷ 评价方式:
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评委,组成一个评审团,为上台表演的同学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该组的得分,把本轮的得分计入总分。
3、环节三:
⑴ 课件出示:
地域风情──民俗活动展。
⑵ 教师过渡语:
有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率真直爽、敢爱敢恨、粗犷潇洒、执著进取的重庆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巴渝风情文化。今天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也来一段重庆人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演绎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散中带几分急噪的重庆人。
⑶ 活动方式:
各组选派成员播放自己小组制作的民俗活动幻灯片或 flash 动画、用投影仪展示图片资料,播放作品时可配以采访笔记、摄影作品和实物的解说;也可以宣读报道民俗活动的新闻通讯稿,还可以就某个民俗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⑷ 评价方式:
评审团为各小组制作的作品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该组的得分,把本轮的得分计入总分。
4、环节四:
⑴ 课件出示:
──请到山城来。
⑵ 教师过渡语: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是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大量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宋军民抗击蒙哥的古战场遗址,江津开县屹立着开国元勋不老的英姿;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作为重庆人,你一定为此自豪和骄傲吧?你一定希望更多的人来到重庆了解重庆。那你准备怎么亮出自己的家乡呢?
⑶ 活动方式:
① 各组展示成员合作制作的旅游线路图。
② 各小组导游词展播。
⑷ 评价方式:
评审团为各小组制作的作品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该组的得分,把本轮的得分计入总分。
5、环节五:
公布比赛结果,教师简略小结。
三、作业
根据以上活动积累的材料和感受,写一篇游记,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对联等。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附抢答题目】
1、请举出三个我市的名胜古迹。
2、你知道本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始建于什么时候吗?历经了多少个朝代?
3、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处大型石刻群?共多少尊石像?
4、大足石刻是什么时候录入《世界文化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5、大足石刻和我国另外哪两座石窟鼎足而立?有着怎么样的美誉?
6、你能说出大足石刻石像最著名和集中的几个地方吗?
7、大足石刻的石刻群像反映了我们哪些宗教派别造像艺术的精华?
8、白鹤梁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素有怎样的美誉?
9、白鹤梁记载的水文资料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10、白鹤梁为什么有水下石铭的赞誉?
11、白鹤梁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2、白鹤梁记载的是长江涨水还是枯水的情况?记录了多少次?
13、合川钓鱼城毗邻哪几条江?
14、钓鱼城古战场景观主要包括哪些遗址?
15、钓鱼城是在哪一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
16、钓鱼城位于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最高海拔是多少?
17、南宋时的钓鱼城保卫战历时多少年?
18、因为南宋时长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所以欧洲人对钓鱼城有两个赞语:其中一个是 上帝折鞭处,另一个是什么?
19、当年的钓鱼城保卫战中,守卫钓鱼城的主将和副将分别是谁?
20、你能说出几个红岩革命烈士的名字吗?
21、邱少云是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牺牲的?
22、邱少云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家乡还有什么闻名全国?
23、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十位著名将领获得了元帅称号,我们重庆有哪两位?他们分别是什么地方的人?
24、你能简洁讲述一个聂荣臻元帅的故事吗?
《聪明的阿凡提》是主题“中国娃”的一节语言活动。根据主题而设计了活动目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的新疆维吾尔族人;了解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增进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根据活动的目标我首先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是先跟孩子介绍了阿凡提这个人,介绍的时候重点是要突出阿凡提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人,然后是幼儿学说新疆维吾尔族。但是开头介绍的时候漏了这个句介绍。所以在介绍完后我问幼儿阿凡提是哪里人时,他们都回答不上来。这时候我就跟他们强调了下阿凡提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我又问了他们阿凡提是什么地方的人时,他们都能回答上来了。这时候我就及时的表扬了一下他们。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是幼儿欣赏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首先我让幼儿倾听了一遍故事。听完故事我就提问了,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有一个幼儿很聪明,很好的回答了我的问题,并表扬了他,还让别的幼儿一起学说了题目《聪明的阿凡提》。在第二个环节我利用四张图片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在故事里大官和阿凡提的对话时,我又用生动的语言让幼儿学习他们的对话,在这个时候幼儿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学的很认真。幼儿正是通过表演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运用了 “气势汹汹”和“目瞪口呆”这两个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气势汹汹”和“目瞪口呆”这两个词,让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加透彻。
在活动的'第三环节个环节是让幼儿完整讲述故事一遍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就本次活动而言,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语言活动,语言生动形象,幼儿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很感兴趣的,但是也有几个调皮的幼儿总是爱抢嘴,做小动作。在本次活动中,有几个小朋友总是能很好的回答我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对于幼儿的关注度还需要增加。在对于幼儿课堂纪律方面还要加强,有几个幼儿会了,不等于全部的幼儿都会,所以关注的对象还要更全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务实
首先,在课堂上用书上的规范语言规范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初次上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出示熊猫的图片,直接过渡:文中是怎么描写大熊猫的呢?接着指名读课文。这样学习,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兴趣不浓,欠缺对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规范化的训练。在刘君老师的建议下,我有了新的设计,出示熊猫的图片后,紧接着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熊猫可爱的样子?找同学汇报。然后再来看文中对大熊猫样子的描写。这个环节的设计,力求在引导学生在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述的比较中,规范了自己不规范的语言,同时也培养孩子观察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以课文为蓝本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年级没有作文,但学生说话能力就是作文训练的基础。在首次上课讲第二段时,没有将这个重点段讲出彩儿来,孩子们没有将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在副主任顾小华的指导下,我做了如下的设计:由于本课课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自然段用“AA的”形式的词语勾勒了大熊猫可爱的样子,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孩子们已经记住了“AA的”形式的词语。我是国宝教学反思3篇。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孩子们反馈了很多诸类的词语。在多层次的朗读后,引导孩子们背诵第二段,积累语言。第二自然段的结构、词语富有特点,是仿写小动物最好的样本,所以在练习巩固的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描写小白兔样子”的小练笔,孩子们不仅积累了“AA的”形式的词语,同时会用这种总分的结构来写小短文,做到了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实现了知识迁移。
二、朗读指导到位
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对文中的每个词、句都细细欣赏、品味,要捉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内涵,在朗读中充分再现文章的真情实感。初次上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将四川、甘肃、陕西、西藏这四个地区变红,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大熊猫数量少。顺势指导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作为中国的小朋友要读出骄傲和自豪的语气。上完课后,刘君老师给出了建议,孩子们并没有理解“珍稀”一词,很难读出骄傲和自豪的语气。再上此节课时,我做了如下设计:通过观看地图让孩子们感受大熊猫数量少,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读句子:只有……才……)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关键词句,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熊猫少,进而理解“珍稀”一词。孩子们了解了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后,他们作为中国小朋友就容易读出骄傲和自豪的语气。
《我是国宝》这篇课文学生十分感兴趣,层次清楚,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首先认识大熊猫,通过观察说出大熊猫的样子。
2、让学生在课外画大熊猫。
3、让学生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在上课时拿出自己制作的卡片进行认读生字,这样学生认字迅速,效果好。
4、在朗读课文时,重点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人人都能背下来,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带读、指读、默读等形式。学生兴趣高,课文内容背记得好。
但这是对部分较好的学生来较容易,但还有部分后进生没有掌握,不能背下来。
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过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这也是我有所忽视的内容啊,今后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后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拿出来让学生来谈感想,讲故事,荐精文都是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力的,相信学生,他们一定是最棒的!
深感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也要向各位同行们认真学习啊!
本篇课文选自高二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和中外话剧,并学习其写作和表演的方法。因此,在一开始讲授文本之前,首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从中不仅让学生熟知了关汉卿,而且通过背景了解到关汉卿戏剧创作的风格。其次,为学生播放了秦腔名家马友仙的秦腔《窦娥冤》,学生通过赏析画面和戏曲音律、语调,从而对本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些均为课文的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在正式授课过程中,自己以自己深入的思考为基础,并以备课组各位老师的衷心建议为根本,将课文讲解分为三个部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总结、课后探讨。在自主学习中,将关汉卿个人简介和身世背景通过填空的形式出现,为了让学生再次回顾;紧接着在这个部分对元杂剧有关知识进行了整理,让学生可以很客观的了解到戏剧的特色;最后对文章的`字词进行了梳理,排出了障碍;而后在合作探究中,我主要通过“赏”——“赏音频、视频”,“演”——“排演戏剧”,“剖”——“剖析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三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且明晰了文本,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后在课文总结这一部分,带领同学对文本进行总结,再次明晰主题;最后,在课后探讨中,为同学留下一个问题,寄希望于同学能够再次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自我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良好,都很积极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得到了备课组听课教师及指导老师的肯定,但我不会自傲,会继续努力。
对于学生这种现状,我想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在《虹》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就进行了一些大胆地尝试。
《虹》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因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景美,教学的重点是朗读和背诵课文;而以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彩虹形成的原因是难以理解的,因此,通过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彩虹或在课后带学生到室外做实验,在阳光下喷水,看一看人造彩虹,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明白彩虹形成的原因是这一课的一个亮点。原本在设计教案时,我想利用三棱镜对照日光灯让学生看到七彩的虹。但三棱镜的透明度与水的不同,日光灯的亮度又不如太阳光,虹的色彩远不如真彩虹鲜艳。任何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人的.想法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有各种情况产生。而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对待。
我们总在提优化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示儿》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课。上这一课前,我想,这首古诗的内容不长,如果只抓读、背和对诗内容的理解,学生兴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挖掘诗里的爱国主义思想上,以爱国作为主线,去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对高段学生的古诗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文本的对话;同时,还要注意对古诗知识点的归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示儿》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丰富而深刻,陆游在古诗中除了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又有对南宋政权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对故土老百姓身为亡国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和同情,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线索。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借此首诗可以让学生复习、积累、学习,并且加深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认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在理解诗意的后面,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环节: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吗?2、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女或他的亲朋晚辈,此刻你看到了这样的一位老人: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面对这样的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学生在描述和写话之中,便能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对话,同时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是,在实际上课中,我也忽略了两个地方,一是对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没有作细的阐明,导致后面部分学生感情无法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二是在对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时,过于简单,指导不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学效果也就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