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6 12:35:18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1、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依据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

  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

  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②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堤组成。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

  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李冰父子的评价

  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

  (四)研习文本

  设疑:

  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

  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 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第三部分,把握李冰形象。

  第三部分: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为官之道相比较,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的业绩和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一) 讨论: 第10一24自然段中,第10、14、19、20、24自然段高度评价李冰的贡献,哪些贡献?

  其他自然段均用对比方法肯定了李冰父子的做法,哪些做法?

  第11自然段,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第12自然段,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濡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僚理念比较;

  第13自然段,用现代一个有作为的市长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

  第15自然段,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实干形象,同追求虚名、富贵、权势的当权者比较;

  第16自然段,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

  第17自然段,用李冰朴实的治水经同看上去浩繁实际可能无用的“典籍”比较;

  第18自然段,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人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

  第21自然段,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蛮吓、残忍比较;

  第22自然段,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

  第23自然段,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与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驰骋想像,上下追索,把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关或相反的事理都拿来比较,极力称赞李冰父子的行为和精神,文章第24自然段把它提高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高度。通过对比,可以确信,“都江堰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论断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虚枉之言。

  (二) 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后面又再一次提及出土的石像。请找出有关的内容,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重点研读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五)

  1、“守”是个会意字,上面表示屋宇,“寸”是一只手掌加上一横。“守”字原表示这是脉搏跳动的“寸口”。但这里则用”守 字的原始造型”,象征李冰坚守治水的岗位,以民为本,忠于职守的精神。

  2、“金杖玉玺”指权力地位。“铁戟钢锤”指武器,这里象征战争和破坏。“反复辩论”是指长锸所象征的建设水利工程与争权夺利,战争连绵的反复纷争;“失败”就争权夺利、征战杀讨而言,李冰既没有爬上高位,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他始终不过是一个郡守,所以说“失败了”。“胜利了”则指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年,泽被后代的成就,也指李冰受到了世世代代的民众永久的敬仰。

  3、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三) 第23自然段又写到“手中紧握着长锸”,为什么要反复写“手中紧握着长锸”?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关系?

  文章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 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长锸”在文中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忠于职守、造福于民的本领和精神。反复写“长锸”,表明了作者对务实、恤民、术有专攻的为官精神的赞美。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是为了把笔触从历史评价直接延伸到现实。

  二、总结课文

  作者余秋雨近年来以一系列“大文化散文”独步文坛,是文学散文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都江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篇。

  作者从游览“都江堰”起笔、借助山水风光的描绘,赞颂了李冰父子身先士卒,为民造福建设都江堰的业绩,反思了民族文化中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为官之道,抒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作者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功底,历史、现实、想像等材料顺手拈来;写景、抒情、议论诸方法使用娴熟,结构、开合、过渡技巧自然从容;立意深刻,促人思考。代表了当今“大文化散文”的水平。

  文章很少从正面描绘李冰父子临江治水的形象,而是善于使用对比手法,一连使用了近20处对比,并伴随含蓄、精当的议沦,有力地塑造了两千年前一个不求私利,为民造福的官吏的高大形象。

  文章的语言简练。白描手法运用精熟,往往用三言两语就能写出人物和景致的特征,言词考究、文笔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

3、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不少同学读过课文后对文章的开头提出了质疑。现在大家一起来齐读课文开头:我以为,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众所周知,在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地位无可替代。余秋雨为什么偏偏说: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呢?到底是他故作惊人之语,还是确实慧眼独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一探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师:本文分为三部分。那么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尝试着概括一下。

  生答师明确:

  第一部分:都江堰和长城的对比。

  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

  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的形象。

  四、研读第二部分

  过渡: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对都江堰情有独钟。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位散文大家呢?还是让我们借余秋雨的眼睛先到都江堰看看吧。本文集中写作者游都江堰的是哪一部分?

  生答:第二部分。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并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游览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点?

  1、朗读课文

  生单独读第二部分第一段。师对其朗诵作评价和指点。

  生齐读第二部分第二段。

  师读第二部分第三段。

  2、师生共同探讨两个问题,并明确:

  (1)游览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游览前:懒懒地、散散地——不屑

  游览后: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被震撼,情有独钟。

  对比的好处:前后态度的大相径庭,突出了都江堰的水的魅力。

  (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点?

  关键词:狂野、强悍、驯顺、规整

  在研读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延伸出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对比?

  生答师明确:

  游览前后作者态度的对比,水的狂野与驯顺的对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的对比。

  五、研读第三部分:

  过渡:这就是都江堰的水。既强悍狂野而又驯顺规整。而在这水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站着一个人,千百年来指挥着这滔滔清流,灌溉巴蜀良田,换来鱼米满仓。这个人,就是李冰。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2、学生自由提问不理解的词句。师引导学生互相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点拨。需要关注的词句:

  冰清玉洁的政治:

  含义:是一种心中装着百姓,服务于百姓的很简单很清亮的政治。它就像岷江的水、像冰和玉一样清亮。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含义:“手握一把长锸”代表着一种为百姓服务的政治。“金杖玉玺”代表着权利;“铁戟钢锤”代表着武器,合起来代表了一种暴力统治。反复辩论,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斗争。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甚至无视百姓疾苦;或者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走向,即有利民忧民的胸怀和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的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此时的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暴力统治可能会一时逞强,但是终将被人民唾弃。而拿着长锸为人民服务,修筑都江堰滋润民生的人,终将被人民铭记。这又是一种胜利。

  以使命为学校

  含义:使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使命感,就有了动力,有了决心,也就有能力完成治水的使命,造福于民。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

  含义:他的学问,是从实践中来,是浸泡在岷江水中才得出的经验。这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治水经验的鲜活实用、富有生机。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含义:大愚,是说李冰不擅长蝇营狗苟而又无所专攻的为官之道,而是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正是因为其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才有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淳朴善良的民本思想,才能够更清澈更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从而被人民铭记感念。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含义:长城为体面而建,对人民而言,实际用途不大。都江堰却实实在在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带来了滋养。清朗可鉴,一语双关,既是说,都江堰的水清朗可鉴;也是说,都江堰的精神——为民造福的精神清朗可鉴。

  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含义:李冰的精神熏陶着代代后辈,使得他们认定评价对错是非的标准就是是否对百姓有利;对百姓有利的就是对的,就可以做。所以,他们会把李冰的雕像放在江水中镇水测量。

  活着或是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含义:站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就像李冰那样。

  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含义:中国历史上只要有李冰这样抛弃一己私利,尽心为百姓谋福利的杰出人物,只要这样的精神代代流传,中华民族就会更加富强,更加生机勃勃。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含义:遗言的内容是:为官一任,就当造福一方,贴近苍生,心系百姓。

  3、生探究总结:李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明确: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六、研读第一部分。

  过渡: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李冰心系百姓、造福苍生的崇高,触摸到了余秋雨对李冰父子的深深景仰。他充满深情地遥想当年李冰父子筑堰治水的音容,热情地赞美他冰清玉洁、至圣至善的政治纲领。他要赞美,他要激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他要深深地吸引每一位读者,让他们一读惊心,一读倾心,一读留心!于是,他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开头:我以为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部分,再来看看作者这些充满了个性与思辨的对比。并思考(课件展示):

  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1、朗读课文。

  一二两段写长城请同学单独读,第三段师读,四五六段生齐读。

  2、学生讨论: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师明确(课件出示):

  多处对比:

  长城     都江堰

  影响上:    晚辈      早数十年

  年代上:  占据辽阔的空间   占据了渺远的时间

  功用上:  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规模上:  宏大、突兀在外   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气质上:  僵硬的文明,摆老资格  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七、总结拓展:

  由《都江堰》观照余秋雨文化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特色

  过渡:在理解了这一系列的对比之后,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回答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了。不得不承认,都江堰感动了余秋雨,而余秋雨也确实是慧眼独具,所见非凡。这样的开头,真是语出惊人,开篇奇崛,引人入胜。而熟悉余秋雨先生散文的人都知道,开篇奇崛,正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

  而这开篇奇崛突兀、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用了对比的手法。是的,第一部分,作者将都江堰和长城作了很多方面的对比。其实本文中还有很多处对比,刚才咱们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遍。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的多处对比,并理解对比的意图。

  明确(课件展示):

  多处对比,凸显主旨

  一、都江堰与长城

  二、游览前后的态度

  都江堰的水与海水

  三、李冰与秦始皇

  李冰与现代官场衮衮诸公

  总结:正是这些对比,让我们明白了作者抑长城而扬都江堰的原因。多处对比,是本文的特色,也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魅力。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后生小辈在应该好好琢磨学习的。

  真正理解全文之后,我们就明白,真正最激动人心的,与其说是都江堰,不如说是李冰父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本文化。从苏东坡疏浚西湖、两筑苏堤,到林则徐被贬伊犁修林公渠、挖坎儿井,到带领农民致富、鞠躬尽瘁的小岗村书记沈浩,中华民族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至圣至善的民本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是一个多么伟大厚重的主题啊!但是余秋雨却能举重若轻地将这一厚重博大深邃的主题,浓缩在都江堰这样一个水利工程上。而这一点,也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鲜明特点(课件展示):

  余秋雨文化散文特色。

  用山水关照文化反思历史。

  用有限的山水承载无限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需要提醒大家,这不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现代散文最有魅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以小见大。(课件展示)

  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八、作业(课件展示)

  请仿照以下示例,另写两组句子,表达你学习本文的感悟。

  长城是一座恐惧的纪念碑,蜿蜒在历史的群山。

  都江堰是一座坚守的雕像,镶嵌在历史的长河。

4、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依据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

  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

  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②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堤组成。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李冰父子的评价  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

  (四)研习文本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疑:

  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那就让我们来感受下其水的魅力。

  1、播放有关都江堰水流的视频材料

  2、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感受。

  3、学生齐读描写水流的语句。

  4、设疑:

  A、作者是怎样写水的?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B、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欲扬先抑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水的特点:狂野不羁,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又是驯顺的。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岷江的水由狂野不羁变得驯顺,应归功于都江堰,而都江堰的建造者便是李冰父子。

  1、★播放李冰父子的资料课件内容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二千二百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还主持了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设疑:

  ①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的?

  学生从文本寻找信息并回答。

  提示: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大愚,大智,大拙,大巧;

  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田间老农的思维。

  ★口头作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李冰。(要求语言优美)

  教师总结。

  ②如何理解“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

  提示:失败是针对于为官之道,在权利之争中是一个失败者;成功是指为民谋福,造福百姓,精魂受到老百姓的膜拜和崇敬。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③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提示:指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信息,渗透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原文中画出来。

  ④如何理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明确:李冰可以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有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后来人会继承并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4)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先行默读课文文本。

  2、设疑:

  ①文中“先是惊吓后是惊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从原文提炼信息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惊吓的是桥高,桥下有急流,在桥上走,容易神志慌乱;惊叹的是执著进取的水会改恶从善,变得驯顺。

  ②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傩戏中的河伯水神换成了灌县李冰”,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李冰为民造福,一自身的实践为中国一批批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阐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做人方面他毫不张扬,造福万民,务真实,人民把他当神来膜拜,时代传诵、歌咏,代代不息。这种精神楷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当政者深深思考: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才会永远的记住他。

  (五)本文的主旨探讨及本文的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

  明确:本文由都江堰来审视李冰,由李冰来体悟历史文化。本文说是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写李冰,又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体现文化散文的内涵,即在古迹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寻根意识。

  (六)本文的写作风格。

  1、用游记的方式,文化视角进行文化思考,将人、自然、历史交融在一起。

  2、语言特点:语言洁净活泼富灵动性。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手法的应用。

  (七)拓展应用。

  ★片段作文:你如何评价都江堰和李冰?

  (八)课堂小结: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

  (九)作业:根据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历史上的文明古迹,要有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起了点拨引路的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筛选文中有效信息进行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了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的讲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做到师生互动,效果不错。

5、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依据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

  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4、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

  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②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 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堤组成。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 ①都江堰的价值;②都江堰的水势;③李冰父子的评价;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

  (四)研习文本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疑: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6、《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7、《蝉》《贝壳》教学反思

  此时此刻,我特别想说一个词是“爽”,因为我几篇课后感工程补写工作即将完成,只剩下一篇文章没写好。乘着兴子,一连写好第四单元两篇课后感与补完第二单元的文言文的课后感的情况下,看看时间还只有九点,我想在今晚把剩下的最后一篇要补的《短文两篇》课后感也写写好,了却一场心事。

  第一单元是生命单元,涉及人生感悟。其中有两篇小短文就是席慕容的《蝉》与小思的《贝壳》。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两则小短文的,作者在蝉与贝壳这两个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会人要像蝉一样生命不管是短还是长都要好好地活过;后者则是教会人要像贝壳一样执着与认真,给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馈。

  在课的设计上,我两篇文章是掺插着讲的,共花了两课时。一节课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就下课了。时间过得匆匆。主要是因为在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诵与提了不少的`小问题。而没一会儿时间就下课了,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唐突。

  两篇课文掺插着讲,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要第二节来讲,安排显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这个《短文两篇》可能还是分开讲解的比较好。下次这样做调整吧。因为这次课件问题已做了如此设置,就这样算了。

  这个课,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的一个作业设计,让学生写了篇话题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爱这个话题学生写出来的文字,觉得他们感悟得不错。

8、《蝉》《贝壳》教学反思

  以前对待这样的短文总是浅文浅教,简单的处理带来的是对文本美解读的丧失。这次通过三个板块的解构,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文本的艺术化处理。美读文章的目的是让课堂不缺少朗朗地读书声,具体的指导其实都是对学生回答的总结和点拨;文章主旨句是文眼,扣着这句话去细读文本,让学生能沉浸在文本中,这对学生的读书习惯是一种良好的熏陶和帮助;而第三个板块的用意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写法进行鉴赏和学习。通过对第三个段落从文章结构、情感抒发、主题表达三个角度的作用进行赏析,让学生理解到文章要有过渡,要有前因后果的铺垫,要有联想的缘由,可以用在自己的教学里。在一篇短小的文章里有这么多东西可以挖掘,用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用余映潮老师的话说:“创意是无穷的!” 如果每一篇文字都能用这样的态度去解构文本,去创新设计,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原本老而陈旧的课本才能焕发生机,这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才有生气,学生才能学到真东西!

9、《蝉》《贝壳》教学反思

  我还是挺喜欢这两则小短文的,作者在蝉与贝壳这两个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会人要像蝉一样生命不管是短还是长都要好好地活过;后者则是教会人要像贝壳一样执着与认真,给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馈。

  在课的设计上,我两篇文章是掺插着讲的,共花了两课时。一节课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就下课了。时间过得匆匆。主要是因为在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诵与提了不少的小问题。而没一会儿时间就下课了,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唐突。

  两篇课文掺插着讲,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要第二节来讲,安排显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这个《短文两篇》可能还是分开讲解的比较好。下次这样做调整吧。因为这次课件问题已做了如此设置,就这样算了。

  这个课,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的一个作业设计,让学生写了篇话题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爱这个话题学生写出来的文字,觉得他们感悟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