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观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耳机线会打结?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求知欲旺盛所以会对周围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持续不断问问题是一个繁琐又烦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该只属于好奇的小孩子,而成年人更应该多问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的话,那就是理解不够透彻。演讲者就是个爱自问自答的人,他说借以自言自语的口头表达来证明自己对事物是否足够了解。而不断问问题,恰恰是启发自我思考和理解透彻事物的最好方式。尝试探索并学习新事物,我们在此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努力解决问题,这将会体验到一种探索所激发而得到的成就感。正如物理诺贝尔奖得主理查费曼所提到的,发现事物的愉悦感,就是一种探索的刺激。
探索的愉悦感是人类特有的本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最聪明的黑猩猩能用手语和人类交谈,但它们的大脑从来不会产生困惑和疑问。因为问问题是地球上生物中人类世界中才存在的现象。演讲者还提到,人们都喜欢完整的解释,即使是讨厌书和学习的人们,他们仍然会着迷于某些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东西都会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有所联系。天空为什么这么蓝?这个问题也许许多人心中早有答案,但如果将天空是蓝色的背后原理与为什么有人眼睛是蓝色的.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话,这让很多人产生更大的兴趣。况且,问问题和解答问题更是一种表达个体属性的方式之一,就像穿着打扮和其他喜好一样。人们所问的问题和问问题的方式反射出他们本身的个体属性,但探索事物的本能是人类的共同点。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丨《我为什么非得写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实说,观了《开学第一课》,我没什么感,那些什么科技改变生活、发愤图强努力奋斗、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之类的大家都在感,我也感了无数次了,我不想重复感,但我不敢不感,于是我写下这个标题,我来感点别的:
现在有很多孩子说自己不想读书怕读书,问其原因,说因为要写读后感。因为怕写读后感而恐惧读书,这深深震撼了我,然后我就去找一些所谓优秀的读后感来读读看,看看到底为什么非得写,它的价值在哪里?可是看完后,我也突然有了和孩子们一样的念头,如果读完一本书非要写上这么一段,我宁可不读书。千篇一律的道理、意义、我从书中学到了什么,读书背上了如此沉重的枷锁和压力,而且每次在读之前就领到任务,看书的过程中脑子里一直在想我要得到些什么我要得到些什么,那读书的乐趣又在哪呢?
好吧,有人说,这些不用你讲,我们都知道,但是没办法啊,学校要求,必须无条件服从,所以,写读后感、观后感的现状是什么?是百度。比的是百度范文的功夫和技巧,看谁能拼凑得浑然天成、看谁能拼凑得毫无破绽、看谁能拼凑得独具特色,一篇篇优秀的.读后感观后感应运而生,于是后人又有了新的材料可以百度,绵延不绝。
不然,能怎么办?
凉拌。除去真的有感而发的东西外,如果无感可发还非得在读书后要写点什么,我的建议是抄书,把书上最有感觉的某段话、印象最深的某段描写、不经意间打动人的某段细节快快乐乐地抄一遍,边抄边读,这也是一种“感”,不是感想的感,是感受的感、感觉的感,这份感受是真正文字带来的美妙感觉,我读它、我抄它,我沉浸其中,我不去想它有什么意义我会得到什么,我只是纯粹去感受它,打开笔端去触摸它、闭上眼睛去咀嚼它,当然,我也可以把这份触摸咀嚼的过程写下来,如果我觉得可以写得下来的话,这样的观后感读后感没有什么意义在里面,却是最有意思的。看看吧,当我不想着得到什么的时候,我究竟得到了什么:语感、美感、鉴赏力......这些很多人一辈子在苦苦追求的东西随风而至、偶然而生,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如此、文字也是如此。
至于有感而发,也不一定非得强制在某个时候而发,也许时节不对,人未至、雨未落、花未开,有时候,可以把感悄悄地埋在心头,让它生根发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一天时机到了,触景生情,我可能会发得更好。
等等,别陶醉先,你说,把我这种感交上去老师不给零分才怪,好吧,是有些冒险,这年头,分数还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把百度来的那份交给老师,自己再坚持写一份这种没有分数的观后“感”的,吃饱了撑的啊,不,也许有一天,这种没有分数的“感”会变得有分数也说不定,或者,会让你再也不用交观后感这个东东了。
《喜剧之王》里,柳飘飘指着黑漆漆的夜空对尹天仇说:“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尹天仇想了想说:“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因为相信而看到,不是因为看到才相信。
哦,对了,忘了说,“每日犊读”明日重启,我们不需要读后感。欧耶!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耳机线会打结?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求知欲旺盛所以会对周围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持续不断问问题是一个繁琐又烦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该只属于好奇的小孩子,而成年人更应该多问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的话,那就是理解不够透彻。演讲者就是个爱自问自答的人,他说借以自言自语的口头表达来证明自己对事物是否足够了解。而不断问问题,恰恰是启发自我思考和理解透彻事物的最好方式。尝试探索并学习新事物,我们在此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努力解决问题,这将会体验到一种探索所激发而得到的成就感。正如物理诺贝尔奖得主理查费曼所提到的,发现事物的愉悦感,就是一种探索的刺激。
探索的愉悦感是人类特有的本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最聪明的黑猩猩能用手语和人类交谈,但它们的大脑从来不会产生困惑和疑问。因为问问题是地球上生物中人类世界中才存在的现象。演讲者还提到,人们都喜欢完整的解释,即使是讨厌书和学习的人们,他们仍然会着迷于某些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东西都会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有所联系。天空为什么这么蓝?这个问题也许许多人心中早有答案,但如果将天空是蓝色的背后原理与为什么有人眼睛是蓝色的.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话,这让很多人产生更大的兴趣。况且,问问题和解答问题更是一种表达个体属性的方式之一,就像穿着打扮和其他喜好一样。人们所问的问题和问问题的方式反射出他们本身的个体属性,但探索事物的本能是人类的共同点。
《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濮存昕带来的散文与故事,属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时候有绰号 濮瘸子 ,直到小学三年级还踮着脚走路。”鲜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荣国威”的大夫,医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赎了一颗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当濮存昕从老舍散文里遇见那个改变作家的宗月大师,“便如同看见了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荣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墙外是炮火隆隆,围墙内有人生的初啼,这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真实经历。太多战争中降临的“生”给“死”带去希望,她朗读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永远被禁止……”
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译作等身,《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他荣获过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当念及生平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间令这位老人泪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由此可知,许渊冲先生能够在翻译上不止步于“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头。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几个月前在精读《朗读者》的原书,有些许感想。
好几个月之前就观看了《朗读者》节目,之后,又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去书店买了《朗读者》原著回家看,一开始只是走马观花,但经过我的细细品味,发现有很多妙处。
比同于电视节目,书本的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是一本让人们去读书的书,是一本讲读书的书。《朗读者》中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还有一些人们读这些书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感染着我们,并以此鼓励大家去阅读更多的书本,去精读更多的书籍。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读书吗?”也许部分人没有过高的思想意识。有的人说为了高考,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家长,为了老师。其实,我想说的读书不是上学读的书,归根结底,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许,这句话,你们听别人说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传犹太人用蜂蜜涂抹在书上让孩子添,人们从小时候开始读书,上学之后还是读书,毕业之后继续读书一直把书带入晚年。书本是知识的容具,书籍是人们进步的阶梯。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书,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看书了。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修改了中小学教材,出台了《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朗读者》用最正直朴实的文字让你读书,留下自己内心的感想。因为,你是为自己读书。
所以,发下手机,拾起脚边的书香,细细品味,让书本陪伴你,这就是朗读的初衷。
近日,央视综艺频道在京召开“领航中国综艺 创新改变未来”创新节目推介会,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带来的全新大型文化类创新节目《朗读者》,一档以比赛方式呈现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朗读竞演”季播节目,可谓在我国综艺市场开创了又一节目新形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创意就出自董卿本人,她提出了这个想法之后,综艺频道给予了人财物的支持。《朗读者》每一期指定一个竞演主题,包括“离别”“勇气”“乡愁”“明天”“爱”等。邀请的文学统筹团队有李敬泽、张颐武、康震、彭长城、张立宪、许知远、史航等。邀请的文学顾问有铁凝、余秋雨、王蒙、白先勇、王丽萍、冯骥才、刘震云等。邀请的朗读者目标人选有莫言、乔榛、李雪健、李安、柳传志、厉以宁、姜文、葛优、蒋雯丽、许晴、徐静蕾、胡歌、章子怡、陈数等。朗读的内容可以是古诗词、现代诗、文学经典、大家美文、影视经典片段等。
董卿说:“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她希望,这档节目可以让喧嚣忙碌的现代人在“读”和“听”中感受到美好和诗意。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说:“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全世界最优美的语言。董卿和她的团队创新创办《朗读者》这个栏目,我由衷地赞赏,我感觉这对朗诵艺术,对语言表演艺术是功德之举。”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除《朗读者》外,大型原创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节目《国家宝藏》,创新节目《中国民歌大会》《中国广场舞大会》等纷纷亮相推介会,在这些原创节目的背后,是“综艺老大哥”秉承的一种精神——创新、引领、坚守。在整个频道、节目上全面创新的同时,坚守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同时引领中国综艺不断发展前行。
本周六、日央视一套、三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将以"勇气"为主题词。节目中,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起,聊一聊"勇气"。
热衷做公益的演员江一燕是个"多面手":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但在《朗读者》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后来是"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节目中,江一燕为燕子老师朗读了一段真挚的文字。
"体操王子"李宁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李宁坦言:"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大股东,一个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现场,李宁朗读一篇文章献给带给他勇气的李宁团队和那些伴其成长的人。
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xx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60多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度为什么这么脏》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时候曾在电视上看到印度,一度以为它是个非洲国家。直到观看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才渐渐对印度有些初步的概念。
印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宗教信仰,美食咖喱、理工计算机技术和泰姬陵闻名世界,同样在灿烂的文化背后,印度也是被贴上女性不受尊重,公众环境脏乱差等的`反面标签。
印度为什么如此脏乱差,印度人可以将自己的室内环境整理得纤尘不染,但却在公众场合随地乱扔垃圾与随地大小便。其实不只是印度,大多发展中或是发展落后的国家都存在这种问题,但是印度人的民族特征让脏乱差问题更加突出。“破窗效应”和“大众悲剧”的理论可以很好解释印度人的性格特性。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破窗”暗示与纵容印度集体可以继续脏乱差的城市环境。这导致“大众悲剧”,并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每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是各种民族的劣根性暴露无遗的过程,也是先进文化与文明意识逐渐建立起来的过程。现今发达国家英国,在工业文明时代伦敦被称“雾都”,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为环境污染付出巨大的代价。曾经的法国巴黎随处可以动物的粪便,尤其的马粪,但如今巴黎市貌焕然一新,巴黎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浪漫之都。
《无问西东》最刺痛我的,是影片的配角,夫妇二人。
丈夫和妻子二人,私定终身。妻子供丈夫读大学,大学毕业,丈夫当上了教师,却不愿娶她。妻子跑到丈夫学校,以死相逼,丈夫无奈只好娶她。婚后,他从未碰过她,而她总是打他。她说,外人只知道她打他,却不知道他打她有多狠,因为打她的,是他的态度。她说,当初他说要一辈子对她好。他说,人是会变的,为什么我不可以?二人手中的一叠碗碎在地上,她坚定地说,就是不能变。
她总是深情地望着自己的丈夫,可他对所有的外人温和,唯独没有给她一点好脸色。我可以感受到,心针扎般的疼。
一人变心,另一人便挥挥衣袖,洒脱离开。她又何尝不想拥有这番气度。
妻子,看着那门外,想着当初二人曾开心共拉手风琴的时刻,跳入了井中。丈夫大惊,赶忙跑到井边,半个身子没入井中,大喊淑芬,淑芬,后又在院子大叫,有人跳井了,淑芬跳井了。或许他从未想过,她会真的寻死吧。
她曾是善良的、温柔的,他的变心,使她性情大变。野蛮、霸道、残忍出现在她身上时,她浑然不觉。终于,当她意识到,自己间接杀死了,被她骂作破鞋,勾引她丈夫的假想敌、女学生后,她失魂落魄,选择自尽,而让她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是她的善良吧。
人生说匆匆却也漫长,又有几人可以把一切看淡。
趁着还年轻,历尽生死离别、爱而不得之苦,或许年纪大些,也会多几分淡然吧。
关于感动:
看过全片,感动来自于2个故事,一个是王力宏主演的飞行员沈光耀驾驶着飞机用降落伞给蒙自一个小村子的难民们抛洒食物,饥饿的孩子们看到飞机就冲出去,争抢着食物。即便这对于身为飞行员的他是违背规则的,然而人性的伟大之处在于以我之身涉险换你重生吧!
看起来就什么都会做的沈光耀
另一个感动来自于都市职场中中人张果果对医院的四胞胎伸出援手,不管开始的意图是什么,但是结果是好的不就行了,对吗?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早就学会了明哲保身,不管他人死活,但是通过这种别有用心的救赎,张果果也得到了一种自我救赎,感受到帮助他人而得到自我内心的升华。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张果果
关于恐惧和压抑:
当我看到陈鹏的老家,蒙自的一个贫穷的村子在战火的洗礼下,一片哀嚎,孩子们每天过着饥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还要每天看着敌机在头顶上盘旋,生命随时会终止的可能,只能用歌声让自己暂时忘却饥饿、恐惧。这个社会,有太多无辜的人,他们总是受其他各种原因,只能在这个世界卑微的活着,忍受着本该不属于自己的灾难。
饥饿的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眼神
王*佳本来拥有众多女孩羡慕的人生,即便是在特殊时代,她还是众多女孩中比较耀眼的,她美丽、自信、开朗和乐于助人,都让她自带女神光环。毫无意外,她有两个爱她的男生,而且都很优秀。她本该在2个男孩子中选择一个自己也喜欢的,相伴一生走下去,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可笑,她善良地想帮助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摆脱压抑的婚姻,希望自己的师母能够对老师好点。然而,善良的人总是低估了人性之恶,更可笑的就是特殊年代下一个小小的错误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灭顶之灾,她被众人殴打、唾弃,差点死去,活着也毁容了,对于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子来说毁容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真的难以想象。
这一回眸是不是跟当年的招娣一样,只是时间过了快二十年
王*佳之事让我觉得行善也是存在危险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该收起自己善良地内心,将伪装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呢,一个人一如既往的对他人较好是不是其他人都忘了她是个好人了,比如《芳华》中的刘峰,也许只有像张果果那样厚黑的人行善才会让人觉得值得珍惜呢,懂得自我保护,有效果的帮助别人,同时还升华和丰富了自己的内心,倒也不知道是谁拯救了谁,但是这种互助的意义貌似更大。
关于反思:
如果说,电影《无问西东》里这些人物,谁和生活中的我们最像,那便是吴岭南。吴岭南虽然实课成绩较差,但是国文却很好。身在洛丽塔的他处于青春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将自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即便身在国内顶尖学府,内心依旧迷茫慌乱。最终在一代文豪泰戈尔的一段演讲中与自己和解、释怀并做到影响他人。仔细想想,谁的人生中不是如吴岭南一样,有过迷茫期呢,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迷茫期的时候都有一个类似泰戈尔的人点醒自己,让自己从迷茫中解脱出来。
泰戈尔的演讲,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
中年吴岭南,已经能做到反哺他人
电影4个故事,很长又很短,像是一下子说尽了人世间的喜与乐,悲与苦,但是又意犹未尽,知道这仅仅是人物生命的某一个阶段而已,接下来还是要掺杂着悲欢离合过下去。通过此片可以看出,导演实际上是个悲观主义者,全篇传递了太多的悲观和伤感,然而也能看出她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所以她选择用“善良与爱的传递”这个意念来衔接四个看似没有多大关系的故事。
吴岭南从泰戈尔那里悟出了人生真实性的重要性,从而和自己和解并将此传递给沈光耀及西南联大的一众学生,沈因此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当空军,为危难中的国家出一份力,军中拥有较好物资补给,善良的沈光耀将军中的食物投放给蒙自村中的孩子,从而让陈鹏得以活下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陈鹏和王*佳用失去生命的代价让李想不再懦弱学会付出,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又救了“陈”姓的四位双胞胎女孩儿,也许这四个孩子从小获得过他人爱的资助,也会将这份善良和爱传递下去。。。。
最后不得不说,优秀的电影和文学等作品还是很伟大的,像是一个媒介透过另一个时空,传播世界和人性的多面性给观众,带给观众反思与爱,让我们学会在恐惧中拒绝产生恐惧的行为,在爱中散发爱的光芒,终于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