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下面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说我的这节课将要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
首先,我来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
《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最后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路程时间和速度是小学阶段常见的几个关系量中单独拿出作为新授内容讲解的`数学模型,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理解了量的意义,明确了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路程、时间和速度”目的就能达到。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并体会速度的提升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主动学习知识的情感提升。
重点:建立“路程÷时间=速度”的数学模型。
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会书写速度的单位。
其次,我说说学法指导和教法设计
1、学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我准备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并以四人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根据学习任务单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2、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情景激趣法,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同时配合启发式谈话法,比较质疑法,讲解法等展开教学。
3、学与教的思考
(1)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的教学预设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首先表象感知“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就是速度,然后深度理解“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行驶的路程”,最后才是建构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
(2)体现数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所以,如何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体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是我本节课重点思考和将要践行的教育理念。
(3)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课标》要求我们:“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鉴于此,本节课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进行探究,学习。
(4)体现学科综合型
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在数学学科的体现和应用,既有物理学科对速度的两层定义,同时有语文学科的诗歌创作,还有地理历史学科的古代蓟州是现在北京等知识点,这也是我本节课的创新思考之一。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使学法和教法收到实效,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探究,建构模型”“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总结回顾,情感提升”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从刘翔比赛的多媒体动画切入,引入速度的感念;
2、通过刘翔和其他两位对手的比赛,引导学生得出: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并让学生质疑:路程、时间均不同如何比较?
设计意图:设计精彩的开头,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设疑提问,揭示主题,促其产生学习的内需。
(二)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活动一
【设计意图】创设校园中女生比赛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路程时间均不同,怎么比较速度?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调动已有经验,联系除法知识,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学关系式,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初步感知“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2、活动二
(1)速度的单位
【设计意图】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对于9岁的孩子们来说较难以理解。通过计算得出:飞船的速度是8千米,人的速度也是8千米,这样的半成品单位,迫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质疑,启发学生不得不在原来的表达形式上进一步完善单位,即复合单位来表达速度,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效果。随后结合生活中的人的速度,飞机的速度,电闪雷鸣等四幅情境图,再学生例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速度。
(2)速度的定义
【设计意图】在突破速度单位这个难点之后,我准备再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对速度自主归纳其精准定义,让学生逐步达到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学习效果。
3、活动三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校园中男生跑步的情景,有了前面五次对速度的计算,加之对速度概念和单位的深层次理解,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进一步得出要求路程和时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唐朝时,从长安(西安)到蓟州(北京)约1200千米,马车不停歇的走60小时才能到达,马车的速度是多少?
2、现在高铁的速度约为300千米/时,去北京需要几小时?比之前坐马车节约几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时空穿越的时间情景串,巩固三个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感受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品质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在知识层次上得到提高,还让学生在情感受到了一强烈的震撼,深刻体会到速度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
(四)总结回顾,情感提升
1、学生回顾知识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2、诗展示:
以前,老师想你们的时候,翻过绵延不绝的山岭,走过几个昼夜;
现在,老师想你们的时候,收拾好行囊坐上高铁,经过两三小时;
未来,老师想你们的时候,()。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感慨,达成共识:速度改变世界,知识创造未来!激发学有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增强责任感,在情感上受到更大的鼓舞。
最后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突出比较速度的三种方法,以及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x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 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 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
(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 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2、议一议:笑笑和淘气走路上学用的时间:6分钟、8分钟,他们两人谁走得快呢?
3、算一算,比一比
继续出示420米、640米,(板书:路程)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
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引出“速度”一词。
6、揭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激活内需,目标导学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什么方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三、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写法、读法教学:70米/分,读作70米每分;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2、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练一练:
(1)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驶16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2)国产小型飞机6分钟飞行了48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3)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40千米,飞船的速度是。
4、设置冲突,引发问题,进一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1)它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它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但要看路程还要看时间,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
5、速度概念提练,概括
(1)小组交流: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概括地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2)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物体每小时、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叫做单位时间。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速度的快慢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引导感受速度的快慢。
1、刘翔8、5米/秒
2、动物界的猎豹30米/秒
3、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300000千米/秒
五、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先出示图片,认识限速标记。
2、再出示文字: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行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那你建议张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
3、同学们给出了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按这个速度来解决两个问题
(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要求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六、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
七、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镇政府与北团中小的距离大约是1500米。今天早上,吴老师7:30分从北团镇政府出发,以100/分的速度赶往北团中小上课。我能在7:50分到达学校吗?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每分钟行的路程
笑笑:420÷6=70米/秒 读作:70米每秒
淘气:640÷8=80米/秒 读作:80米每秒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