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22 09:11:44

  《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1、《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线、纬线和赤道》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们的地球村中》的第二个小话题《经线、纬线和赤道》,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课后说课:第一,说教学达标情况;第二,说教法运用情况;第三,说学生活动情况;第四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方面:教学达标情况。

  1、屏幕展示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2)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搜集材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地球有关知识的趣味性,激发起孩子对相关知识的渴求。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区分经线、纬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对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也基本能够掌握。孩子的观察和合作能力在本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欠缺的地方在于第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是很好,由于时间关系,教学中有一个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经纬线作用的环节没有应用的上。

  2、说教法运用情况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合作交流法与启发式目标教学法,围绕目标,通过教师诱导、学生观察思考,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讲授法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老师会适时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和讲解。演示法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地球仪的同时对地球有了了解,也能够切实地区分经线纬线,了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合作交流法作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相互探讨、学习中自己总结知识,共同进步。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降低了学习坡度,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到知识点,学会观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学得主动,有兴趣,知识点感到易学易懂。

  3、说学生活动情况

  (1)教学中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对地球仪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记忆。亲自动手绘制经线、纬线,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小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对南北半球的划分记得更加牢固。

  4、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1)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是顺理成章的。没有遇到学生思维的障碍,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基本上都能完成当堂目标测评。

  (2)在具体的课堂操纵中,老师还是没有做到彻底放手让学生去学,个人认为,老师的话比较多,没有真正地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本节课结束后,发现板书没有预想的美观,我想提前做好恰当的布局效果会更好。

  《经线、纬线和赤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感觉是比较顺手的,学生表现反映是满意的。下次讲授这节课时,大体上可以不动,仅需在几个方面稍加注意改进:①教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知识点,老师没必要再重复。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一个学生概括不好,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没必要着急地自己说出答案。

  这就是我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际情况,拟写的说课稿,期待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2、《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墨 梅 元 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

  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

  〈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

  〈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

  〈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

3、《经线、纬线和赤道》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 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4、《受宠的象》、《蚊子和狮子》的教案一等奖

  《受宠的象》、《蚊子和狮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以小见大、含意深刻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中动物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体味寓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分角色朗诵、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情感与态度: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交流: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寓言作家?

  (让学生知道,学习寓言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2、揭示单元主题“小故事,大智慧”,明确:本单元通过短小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

  二、简介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寄托,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

  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寓言创作成就很高,许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古希腊的伊索、17世纪法国的'拉封丹、18世纪德国的莱辛、19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四 位享有盛名的寓言大师被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雷洛夫和伊索的寓言。

  三、《受宠的象》

  (一)散读《受宠的象》,整体把握。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这些动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语。

  如:“它的尾巴轻轻地摇动着哩”通过动作写出了狐狸的得意之色。

  “插嘴”写出了熊的急不可耐。

  “或者可能”“也许”表现出公牛的貌似谦虚。

  “难道”这一反问句写出了驴子的气势汹汹。

  2、体会故事中这些旁观者对象获得恩宠后的心理和态度。

  明确:象得到恩宠,大家都觉得奇怪,因为大象在它们眼中一无是处。狐狸以“尾巴”媚人,所以它议论的是“象尾”;熊以“脚掌”著名,所以它议论的是“象 脚”;公牛以“牛角”取胜,所以它议论的是“象牙”;毛驴以“耳朵”见长,所以它议论的是“象耳”。由此看来它们都拿自己的长处跟象的短处来比。

  这充分表现出他们: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不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三)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提示:同一寓言,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可以有不同启示。允许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不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

  归纳寓意:①不要自以为是

  ②待人要宽容

  ③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或成绩

  ④讽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人。

  四、《蚊子和狮子》

  (一)初读《蚊子和狮子》感知课文内容

  (二)请一位同学表情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复述后由同学们作一个评价

  (三)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蚊子第一次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情绪)

  ② 子第二次吹喇叭是什么心情?(得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四)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开放式讨论,允许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不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

  归纳寓意:

  ① 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了。

  ② 骄兵必败

  ③ 一物降一物

  ④ 得意于一时的胜利往往会导致失败……

  五、比较两篇寓言,归纳出寓言的特点

  1、故事篇幅短小,形象生动。

  2、大胆想象,情节虚构。

  3、给人做人处事的启示,充满智慧哲理。

  4、大多以动植物作为主人公,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六、作业:尝试自己写一则寓言,200字左右。

5、《长歌行》、《七步诗》、《出塞》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6、小学音乐《欣赏乐曲《春》和《百鸟朝凤》》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听赏乐曲,指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用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难点:用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

  该乐曲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第一乐章,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第一乐章音乐所描写的内容:春天来,鸟儿欢唱,欣喜若狂,来把春报。泉水潺潺,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闪电雷鸣,转瞬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

  音乐通过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之间的对比,表现出春天蓬勃的朝气。

  (1)结合语文导入课题。教师选择一篇描写春天的抒情散文,用〈〈春〉〉的音乐做背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2)欣赏全曲。欣赏音乐时学生可用身体随音乐轻轻地摆动,充分感受音乐,也可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

  (3)启发学生谈对音乐的感受: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用动作感受音乐。当听到音乐中出现小鸟歌唱或电闪雷鸣时做出相应的.动作

  (5)唱熟主题旋律。教师板书出示主题旋律,教师带领学生唱熟主题旋律。

  主题

  1 | 3 3 3 2 1 5 . 54 | 3 3 3 2 1 5 . 54 | 3 45 4 3 2 7 5 |

  (6)复听全曲。指导学生倾听主题旋律,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举手的方法,让学生听到主题旋律时举起右手,计算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二、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1)看看、说说。可采用看彩图、听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教师可用一幅百鸟为凤凰庆祝生日的图画,边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课题。用形象的语言、美妙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景象。

  (2)听听、动动。模仿音乐中的动物形象或听音乐做律动。

  三、听听、谈谈。

  通过欣赏了《春》和《百鸟朝凤》两首乐曲,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两首乐曲有什么区别?

  2、“一年之计在于春”请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出自己的学习计划。

7、《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8、《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策略】

  情境表演、寓意新探。

  【创意说明】

  文所选《伊索寓言》两则故事中的人物语言、神情、个性十分鲜明,适于情境表演,在文章结尾都点明了寓意,教师应鼓励学生突破原有的寓意,大胆地、多角度地、创造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赫》与《蚊》两则故事。

  2、每人准备一则《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其它寓言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3、选定两组学生排演《赫》《蚊》,三人一组(一人旁白,两人表演)。

  4、搜集或查找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二、情境表演

  1、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2、表演《赫》与《蚊》(情境一:由三个学生或素描代替宙斯、赫拉、赫耳墨斯雕像;情境二:支一网子)

  3、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三、寓意新探

  1、看表演后,师生再读故事,同找故事寓意。

  2、抛开故事原有的寓意,再读故事,你有新的见解吗?

  (师生同读、同说,教师可先从一个方面说出自己的见解以此给学生以思维的导引。如:从赫耳墨斯角度:人要有自知知明;人要谦逊,但不等于不自信;要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价值;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从蚊子的角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如果你是赫耳墨斯或是蚊子或是狮子,你想说点什么?

  (师生同说,教师可先说,也可在学生说完后说。师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4、教师小结: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简介,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寓言的欲望。

  四、拓展延伸

  1、分小组讲寓言故事──小组推荐一人上台讲故事──师说寓意

  2、教师出示准备的寓言故事──学生说寓意

  3、自由编写寓言故事──师生共同编写──全班交流评比

9、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内容:

  《掩耳盗铃》。引入课题。

  二、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其他事物。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寓言故事集。

  三、 分析情节,感悟寓意

  1、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情节,感悟其寓意:

  学生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⑴ 本文主要写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其中也穿插了赫耳墨斯的神态和心理描写,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描写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概括寓言的寓意: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带着对寓意的感悟,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收获。

  ⑶ 小结:

  寓言,寓理于事,所以读寓言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概括寓意。

  2、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⑴ 诵读感知,思考:

  ① 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② 蚊子为什么败给了蜘蛛?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智者胜,骄者败。)

  看起来,不管是神,还是动物,都能给人启迪,就看我们是不是有一双慧眼,能从有限的故事情节里抓住它。

  3、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

  下面,我们抛开前面的分析、结论,换个角度,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⑴ 蚊子是很聪明,但也有失败的时候,说明智者也未必常胜。

  ⑵ 蚊子战胜了狮子,但蜘蛛却战胜了蚊子,说明一物降一物。

  教师示范第一题,第二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一篇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人很多不同的'启示。激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情节,概括寓意。

  4、要表现以下寓意,该选用那些情节呢?

  警示人们,危险常在麻痹大意时发生。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5、师生共同总结:

  ⑴ 故事表现寓意,读好寓言,就要从情节入手,概括寓意。

  ⑵ 寓意决定情节,写作寓言,就应该根据寓意安排情节。

  ⑶ 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要写好寓言,就必须好好想象并安排具体情节。

  四、拓展与延伸

  读故事,说寓意。

  狮子和兔

  狮子发现兔子正在睡觉,便想趁机吃掉他。这时,狮子又看见有只鹿走过,便丢下兔子去追赶鹿。兔子听到声响,马上跳起来逃跑了。狮子使劲追鹿,仍没有追到,于是又回头来找兔子,却发现兔子早已逃之夭夭。狮子说:我真活该!丢掉已到手的食物,却贪心去追求那更大的希望。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伊索寓言》,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在下节课向同学们讲述。

  2、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一篇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

  【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事 蚊子和狮子

  讽刺 妄自尊大 理智者胜

  爱慕虚荣 骄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