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18 18:44:34

  《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1、《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2、《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墨 梅 元 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

  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

  〈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

  〈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

  〈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

3、《水龙吟》一等奖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2、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表达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高贵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石灰石、生石灰、水、烧杯、于谦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简介石灰

  1、师出示生石灰,问:“同学位,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指名回答,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板书:石灰。再问:“谁知道石灰是怎么来的呢?”指名回答,再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石灰的古诗(板书吟,再引导解题),明确学习任务:看看诗人笔下的石灰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感觉,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加强对石灰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就在身边。]

  2、出示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了解评价内容,让所有学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从而督促自己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欲望。]

  二、多读古诗,熟悉文本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并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指出生字难写之处)。

  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再一次进行练读。

  5、全班进行小组赛读。(师随机点评)

  [设计意图: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根本,读懂的前提是读好。因此,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好古诗作为重点,但不是泛泛的反复读,而是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点拨读、范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的去读,台阶式地逐步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读得有信心、有收获。]

  三、走进石灰,了解特点

  1、轻声朗读古诗,结合古诗和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烧制过程,并划下诗中关键词语。

  2、组织交流,引导提升

  师:谁知道烧制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①千锤万凿——开采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②烈火焚烧——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理解“若等闲”:可是我们的石灰表现得怎样?而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它会怎么说?(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粉骨碎身——粉碎

  师演示石灰溶解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石灰有什么变化?”再指名回答。

  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④清白留世——使用

  那么石灰经受着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⑤再读古诗,完成填空。

  不管( ),尽管( ),即使( ),也要( )。

  再引导用一个词语来赞扬一下石灰。(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意志坚强。师板书)

  师: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赞扬)。并用这种感情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文本体会了石灰石历经千锤万凿、列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痛苦的煎熬终于成为石灰的艰难历程,对石灰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描述中,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帮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意境。学生从诗句中想象意境,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无声处感受石灰内心的情感,于无声处见真情。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读出对石灰敬佩之情。]

  四、走进诗人,感受品格

  1、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歌咏言,诗言志。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他仅仅是想赞扬石灰吗?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对于谦的了解。

  2、师播放背景音乐,并朗读诗人生平事迹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节操。

  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入侵中原,明朝英宗皇帝被俘。瓦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外,明朝危在旦息。而打败瓦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立一位新皇帝,让瓦剌手中的英宗皇帝失去要挟的作用。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万一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完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当他看到,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在人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时,于谦感触很深。

  (1)此时,于谦会怎么想呢?(组织学生交流)

  (2)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组织学生交流)

  于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一边思索一边轻声地吟出这首《石灰吟》——(引导个人朗读)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他和太后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并亲自率领部队杀退瓦剌,拯救了明朝。这时,于谦想起收复江山的艰辛,不禁激动地吟诵《石灰吟》——(引导女生读)

  但英宗获救不久,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随后,于谦便遭到奸臣陷害,以谋逆之罪将于谦打入死牢。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狱中仰天长叹——(引导男生读)

  当于谦被押往刑场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前来为他送行的京城百姓,他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诉说,最后,他把千言万语都浓缩到了《石灰吟》上,于是,他手扶铁镣,仰天慷慨悲歌——(引导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老师引导学生在历史环境中去诵读品味,走进于谦的内心世界,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诗人崇高品质的感悟。这样做,赋予古诗文实在和具体的内容,由读懂到读出意境,使整首诗成为诗人一生的真实写照,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伟大情怀,给予学生心灵的润泽。]

  3、师过渡:于谦的一生是精忠报国的一生,这首诗是他12岁时所作,成了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现在,大家说《石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

  清白:对于石灰来说是什么?(洁白的颜色)对于于谦来说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光明磊落、光明正大的高洁品格)

  师:这个词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我们叫它“一语双关”。找一找,诗中还有这样的“双关”词语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4、师小结:

  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经历多大的磨难,也要保持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光明正大的高尚品格。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思考:本诗中的物指什么?志指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还有哪些古诗也用到了这种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石灰特点和诗人生平事迹之后,从“清白”一词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一语双关的词语的含义,进而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五、结合实际,勉励自我

  1、学习本首诗之后,你有何启发?

  2、让我们牢记这首诗,时刻告诫自己: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遭受多大的挫折,都要保持顽强不屈、正大光明的高尚品格,遵守清清白白做人的法则。再一起来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感受诗人高贵品质,结合生活实际谈启发,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六、课堂练习

  1、完成学生课堂评价表,展示并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课堂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分析学情,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找出自身学习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2、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青松》。

4、《水龙吟》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能力目标: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情感目标: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

  2、 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3、 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册。

  板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壮志未酬的愤慨

  教学反思: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

  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 —— 感知——体会——涵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回顾《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们能说出这首词的作者吗?

  生:辛弃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分析题目——登高之作。

  请回忆以前所学的登高之作?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12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辛弃疾名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评价辛弃疾的“登临意”;

  3、课外阅读 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附)板书:

  上片:江水 山景 落日 断鸿(凄清的意境)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