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2023-09-18 15:02:44

  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1、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游园》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并能正确算出规则多边形的周长。

  ㈡、学生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游园,算出多边形周长。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㈢、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2) 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㈣、学习重难点:

  1、数据若特殊可以选择计算周长的不同解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㈤、教学时数:1课时

  ㈥、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㈦、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片

  二、说教法

  1、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应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多者之间的沟通,也较易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猜想,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说明,从而也可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并能通过已学知识,试着去解决,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的,应该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4、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无疑对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于一些实验操作,也能够提够很好的直观性与生动有趣性。这种多彩的世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进教学进度

  三、学习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有哪些公园吗?十一期间小玲去了一趟公园,在公园里,她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方法一:

  240+200+560+190+200+410=1800(米)

  方法二:

  240+560=800(米) 410+190 = 600(米)

  200+200 = 400(米)

  800+600 + 400 = 1800(米)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以及这样计算的原因。老师展示课件,进一步讲解计算过程。主要说明第二种解法的特殊性,强调在出现多个数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数据之间有何特征,能“凑整”的“凑整”,以求简便。

  小结:求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将每一边的长度全部加起来。

  引导学生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等规则图形的周长。(出示课件,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着重对错例进行讲解,对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求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将围成多边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展示,教师巡视,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并对最后一道题进行重点讲解,演示错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说出原因。

  (2)回忆一下今天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怎样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的周长是围成多边形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3)小结:

  周长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所以计算周长时图形内部线条的长度是不需要相加的。

2、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说教法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

  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以上我从课本、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四个方面临这节课举行了阐明,我的说课至此竣事,谢谢评委老师。

3、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于园》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 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 、 、 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 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我将本课的学习 目标确定为: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全文的含义; 2、了解于园的奇特之处; 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说明顺序的`写作方法; 4、体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巧和建造者技术的高超。

  二、说教法

  1、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象化,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园林 建筑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 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在问题中逐步引导学生,能使其逐渐 深入理解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其思路。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我所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 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独立完成, 然后以学习互助 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展示、 交流, 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为了节省时间, 我让他们一人一句进行解释。 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 “自主探究” “合 和 作交流”相结合,在解决课文后边四个理解性问题时,我又让他们合 作完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学生能解决的我绝对不代劳,不能 的我组织各组之间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 让他们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 我只赶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 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整个教学活动我按一个环节展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环节中学生要读 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通过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再进行小组内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于园的特点;从哪 几方面介绍了磊石;除磊石外,还介绍了哪一处景致。通过完成这三 个问题,学生会逐渐深入理解文章。

  3、感知本文的说明顺序。

  4、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准确、生动形象, 很好地表现了于园的特征,很值得学生去揣摩品味。

  5、感受我国园林设计的精巧和建造技艺的高超,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 说明,我的说课至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4、短文《黄鹤楼》《于园》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名”“园”“款”“缘”等的用法,

  2、学习常见文言虚词“于”“以”“其”等的用法。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或幻灯片。

  设计思路

  讲解这两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也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归之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闼濑乡窥巍峨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3。)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明确:(费yi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当的地方大家共同商讨修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阎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来

  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地位价值

  于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园林的`短文。(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葆生艇子娠搜剔无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出示幻片3。)

  携余往

  缘坡植牡丹、芍药

  人不得上,以实奇

  坐其中,颓然碧窈要求:记住词义。

  3.“磊石”奇在哪里?

  明确:(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然后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交流更正。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元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于园

  张岱

  第二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自己游园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游于园所见所感。

  奇在磊石。(以石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水阁和四周景色及感受。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5、初中语文《春》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圈点勾画的比较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设计理念: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的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通过画面再先后的分别用自己的话和用朱自清的原文描述画面环节,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与名家在遣词造句上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化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能用古人的诗句吟诵春天吗?你,作为新时期的诗人,又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

  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背,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说说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同学相说一说,评一评,代表全班说。

  2、你发现了什么吗?朱自清的语言和你自己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好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可与小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 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 读中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通过朱自清语言的学习,写自己的不足,写《反思》;C、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三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3、美文推荐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6、初中语文《理想》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