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3-10-18 14:44:28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2、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

  新课之后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知识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现许多同学仍然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终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

  (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思索,询问学生为什么出错,知道了原因,找出症结。我的引导还是过于含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也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强化思维灵敏度,增强理解力,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盲目作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

  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纸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要让体积相等就要把圆锥的高画长,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底面积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情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如果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如果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学生的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这一方法。同时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等体等底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等体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

  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挖掘解题策略与方法,善于总结提炼一些有用的结论,获得高效学习,让学生轻松获得数学知识。

3、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实物,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妙,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

4、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5、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

  新课之后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知识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现许多同学仍然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终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

  (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思索,询问学生为什么出错,知道了原因,找出症结。我的引导还是过于含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也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强化思维灵敏度,增强理解力,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盲目作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

  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纸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要让体积相等就要把圆锥的高画长,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底面积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情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如果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如果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学生的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这一方法。同时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等体等底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等体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

  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挖掘解题策略与方法,善于总结提炼一些有用的结论,获得高效学习,让学生轻松获得数学知识。

6、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例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教学具准备:

  配套课件、一些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实物,学生四人小组准备好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例1情境图及自拍图片(茶叶罐、薯片罐、蛋筒、铅笔长方体、正方体等)

  2.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形状我们比较熟悉?你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形体吗?(生答)

  3.除了长方体、正方体还有些形体你认识吗?(学生随意说说)

  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叫出这两个新朋友的名字了。今天我们就近距离的接触新朋友,充分的了解他们。板书:圆柱和圆锥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索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 观察例1中的物体,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吗?(生答,课件显示)

  (2)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时圆柱形的?(学生举例)

  (3) 认识圆柱的面

  课件出示研究题:

  ① 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这样的面吗?

  ② 上下两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 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④ 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研究题,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意见。

  全班交流反馈。情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小结:

  ① 圆柱有3个面围成。(课件显示红色)长方体和正方体没有这样的面。教师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课件上显示名称)

  ② 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大小相等。(学生演示自己的验证方法,教师课件演示上面的圆形往下移动,和下面的圆形完全重合)

  ③ 用手摸的感觉是底面是平的,侧面是弯曲的。

  ④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明确课本上所说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4) 认识圆柱的高

  ①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里呢?是指哪一段的距离?(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柱的高)

  ② 指名上台指给全班学生看。明确:圆柱的高是上底面到下底面的距离。(课件显示)

  ③ 你能找到几条这样的高呢?(明确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5) 练习

  下面的物体,哪些是圆柱?为什么?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2.教学圆锥的`认识

  ⑴课件显示例题1中的圆锥物体。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举例说说)

  ⑵拿圆锥又有哪些特点呢?请你们观察自己带来的圆锥

  物体,完成以下表格。

  物体名称 底面 侧面 顶点 高

  圆柱 两个底面是圆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是曲面 无数条

  圆锥

  (3)交流圆锥具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课件配着演示。

  ①圆锥由几个面围成?

  ②圆锥的侧面有什么特点?底面呢?

  ③什么是圆锥的高?

  (4)把自己圆锥上各部分名称指给同桌看。

  (5)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测量一下,教师巡视辅导。

  指名上台演示,教师课件演示。

  3. 比较圆柱和圆锥

  问: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三、 巩固深化,拓展运用

  1. 课本第19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理由。

  2. 判断说理:

  (1)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 圆锥的高有无数条。( )

  (3) 圆柱两个底面直径相等。( )

  (4) 圆柱和圆锥都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

  3. 书本第20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教师讲解:从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都应该是平面图形。

  4. 操作题

  (1) 拿一张长方形纸卷一卷,看能卷成什么形状?有几种卷法?

  (2) 拿一张正方形纸卷一卷,卷成什么形状?

  5. 书本第20页第5题

  (1) 猜一猜,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形状?

  (2) 转一转,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这节课上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呢?和同桌交流一下。

  五、作业

  六、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直观图、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我及时设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