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2023-10-01 11:22:23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1、《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 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上讲台同时演示不同的闻氧气方法,由学生判断正确,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3、 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由于硫的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而且在电教室上课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这实验就改为演示实验了。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的操作能力很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最失败的'就是因为是隔夜制好氧气很多集气瓶中的氧气漏气了,导致一些小组的实验不成功,这是我从教三年以来上课遇到的最大的突发事件,很多同事都暗暗为我捏了一把汗。幸亏同事及时帮我制取了几瓶氧气,我又重新演示了一些实验,为此我非常感动同事的热心帮助。但这些都是我执教的宝贵经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课后及时反思,改进收集氧气的装置,例如在瓶口适当涂点凡士林可防止漏气,用塑料软瓶收集二氧化碳时沿瓶盖和瓶身缝隙处滴蜡烛可防止漏气。还有就是在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需要及时关注学生,适时引导学生的提问。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上公开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争取做到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备课,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2、研讨课《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学习一种新物质时,氧气是初中化学中学习的第一种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物质。上好这节课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很有帮助。上课前要把上课需要的氧气制好,但是我校没有条件做实验。所有的实验只能够“讲”,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讲解。效果当然不理想。为此我们也无法,孩子们选择了刁家,就放弃了(初中)优质教育的机会。

  还好,我准备利用网上的实验视频来补上这节课,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当然教学进度就只有放慢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放在第二节课讲比较好。这样可以把元素符号的表达式也能告诉学生们。碳燃烧的现象说错了一点,应该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对。

  本课重点:反应表达式,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硫和铁得燃烧放水的作用。

  下节课开始讲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处理上节课练习。

3、研讨课《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上讲台同时演示不同的闻氧气方法,由学生判断正确,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3、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由于硫的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而且在电教室上课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这实验就改为演示实验了。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的操作能力很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最失败的就是因为是隔夜制好氧气很多集气瓶中的氧气漏气了,导致一些小组的实验不成功,这是我从教三年以来上课遇到的最大的突发事件,很多同事都暗暗为我捏了一把汗。幸亏同事及时帮我制取了几瓶氧气,我又重新演示了一些实验,为此我非常感动同事的热心帮助。但这些都是我执教的宝贵经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课后及时反思,改进收集氧气的装置,例如在瓶口适当涂点凡士林可防止漏气,用塑料软瓶收集二氧化碳时沿瓶盖和瓶身缝隙处滴蜡烛可防止漏气。还有就是在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需要及时关注学生,适时引导学生的提问。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上公开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争取做到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备课,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4、研讨课《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在本课题中,主要学习了氧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了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而化合反应的特点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授课方式,(尤其是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如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初三的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从来都是老大难问题,这节课就是培养他们掌握方法的启蒙课,教师要认真细致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描述现象。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出结论。这节课不可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方法,但起码初步入门。为以后娴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并通过观察现象比较、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奠定基础。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在探究氧气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5、研讨课《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本节课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出氧气化学性质的特点,掌握氧化反应和氧化物概念。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本节课处理较好之处

  1、引入阶段: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天宫二号”发射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成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氧气物理性质:由于课本上该知识点有比较直观地呈现,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将点拨放在引领学生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确定氧气的收集方法及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空气中的放置方法,学以致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知识,形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氧气化学性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到现象清晰,留下印象深刻,课堂中教师通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出木炭、铁、蜡烛在空气中及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论,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和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并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现象描述、表达式书写,规范了学生科学表达能力。

  在铁丝实验中,由于该实验操作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即实验前先通过ppt给出铁丝实验操作步骤,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打磨铁丝;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铁丝为什么要绕在火柴上,火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将铁丝自上而下缓慢插入到集气瓶中等问题。然后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这既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引起了学生对该实验关键步骤的重视。

  4、氧化物概念:对氧化物概念的学习,通过练习判断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区分氧化物,效果较好。

  5、总结阶段:氧气既能与单质反应,又能与化合物反应,从而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前面已学习过的例子,如:氧气与镁反应,氧气与磷反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导致铁丝实验现象不明显。

  2、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

  3、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课堂效率。

6、《氧气和氧化》的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为燃烧和缓慢氧化,第3课时为灭火与火灾自救。

  1、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与氧气的关系,再来探讨氧气的性质,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研究燃烧的条件时,最好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一样?氧气本身能燃烧吗?通常情况下,木柴、煤、酒精等在空气中并不燃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酒精、汽油等物质比较容易着火,而木柴、煤等相对而言不容易着火?以上述问题为铺垫,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会更加的顺理成章。

7、《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学习一种新物质时,氧气是初中化学中学习的第一种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物质。上好这节课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很有帮助。上课前要把上课需要的氧气制好,但是我校没有条件做实验。所有的实验只能够“讲”,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讲解。效果当然不理想。为此我们也无法,孩子们选择了刁家,就放弃了(初中)优质教育的'机会。

  还好,我准备利用网上的实验视频来补上这节课,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当然教学进度就只有放慢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放在第二节课讲比较好。这样可以把元素符号的表达式也能告诉学生们。碳燃烧的现象说错了一点,应该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对。

  本课重点:反应表达式,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硫和铁得燃烧放水的作用。

  下节课开始讲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处理上节课练习。

8、《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一、课前设计

  1、课时分配:(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概念、分解反应。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发生装置、收集的选择、实验步骤等。

  2.媒体及教学用品的使用:

  (1)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视频。

  (2)氧气用途的四个生活情景的图片

  (3)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3.设计思路:一个重要的理念,体现化学课的特点,“从生活走进化学,在从化学走向社会”,体现学科价值。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4.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环节二:播放视频归纳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环节三: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

  (2)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环节四: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环节五: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环节四:演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归纳总结用高锰酸钾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分解反应的概念。

  环节五:课堂练习、总结提升。

  二、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只讲完催化剂的概念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原因催化剂概念的探究用时太长,课前过于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学情分析,对学生估计过高,当提出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学生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猜想,也不知怎么设计实验。原因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接触得少,不知怎么猜想假设,不理解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着不着边际,与目的不相符,再加上教师对引导不到位,问题的设计台阶太大,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因而浪费时间。课没讲完,播放的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显得与本节课的关系不太大。

  三、再实施后反思

  因为有了一节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调整了教学进度,本节课只讲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和催化剂的概念和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对于猜想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我做了如下铺垫,在给出的资料: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可以缓慢放出氧气且生成水之后,讲解:“含氧化合物在加热的条件有可能放出氧气”接下来引导学生猜想,根据查阅资料内容:常温或微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可以缓慢分解放出氧气,演示过氧化氢和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通过实验不难看出加二氧化锰后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了,那么二氧化锰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猜出出:(1)二氧化锰也可能产生氧气。(2)二氧化锰本身不放出氧气但有某种特殊的作用能够加快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等两个猜想。这时我接着引导,如果二氧化锰不放出氧气,它们两种药品放在一起还可能怎么样?顺利学能够说出猜想(3)二氧化锰与双

  氧水反应放出氧气。接着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前两个实验学生经过讨论都顺利设计出来,关键是第三个实验困难很大,接着我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假设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了,生成物是什么?要想知道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是否发生反应,只要知道试管中的黑色固体能否重复使用,如能重复使用,说明二氧化锰没有和过氧化氢没有发生反应,那么该如何设计实验?学生很快说出在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过氧化氢溶液,用带起火星的木条检验。其问题的设计有了梯度符合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也就个顺利,由于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设计实验,真正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课堂气氛和谐,效果也很好。

  从而更加深深体会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是课堂顺利时的保证,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但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恰当教学手段,还要对学生知识储备、实验技能、思维水平认真分析。

9、八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本节课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出氧气化学性质的特点,掌握氧化反应和氧化物概念。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本节课处理较好之处

  1、引入阶段: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天宫二号”发射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成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氧气物理性质:由于课本上该知识点有比较直观地呈现,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将点拨放在引领学生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确定氧气的收集方法及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空气中的'放置方法,学以致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知识,形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氧气化学性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到现象清晰,留下印象深刻,课堂中教师通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出木炭、铁、蜡烛在空气中及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论,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和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并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现象描述、表达式书写,规范了学生科学表达能力。

  在铁丝实验中,由于该实验操作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即实验前先通过ppt给出铁丝实验操作步骤,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打磨铁丝;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铁丝为什么要绕在火柴上,火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将铁丝自上而下缓慢插入到集气瓶中等问题。然后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这既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引起了学生对该实验关键步骤的重视。

  4、氧化物概念:对氧化物概念的学习,通过练习判断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区分氧化物,效果较好。

  5、总结阶段:氧气既能与单质反应,又能与化合物反应,从而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前面已学习过的例子,如:氧气与镁反应,氧气与磷反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导致铁丝实验现象不明显。

  2、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

  3、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课堂效率。

10、《氧气的性质》的课后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 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上讲台同时演示不同的闻氧气方法,由学生判断正确,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3、 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由于硫的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而且在电教室上课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这实验就改为演示实验了。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的操作能力很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最失败的'就是因为是隔夜制好氧气很多集气瓶中的氧气漏气了,导致一些小组的实验不成功,这是我从教三年以来上课遇到的最大的突发事件,很多同事都暗暗为我捏了一把汗。幸亏同事及时帮我制取了几瓶氧气,我又重新演示了一些实验,为此我非常感动同事的热心帮助。但这些都是我执教的宝贵经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课后及时反思,改进收集氧气的装置,例如在瓶口适当涂点凡士林可防止漏气,用塑料软瓶收集二氧化碳时沿瓶盖和瓶身缝隙处滴蜡烛可防止漏气。还有就是在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需要及时关注学生,适时引导学生的提问。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上公开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争取做到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备课,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