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教学反思

2023-09-13 18:44:24

  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教学反思

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教学反思

1、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教学反思

  《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是我这学期带领孩子们共同阅读的第三本绘本,这本绘本在我初读时,就觉得特别有趣,这个可怕的大“怪物”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而且最近孩子们总是到我这里告状,说别的同学说自己的坏话,冤枉自己,结合这样的情况,所以觉得这本绘本特别适合我们班现在的孩子。

  在初读这本绘本时,一出示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孩子们就议论纷纷,怪物,什么样的怪物呢?孩子们都很好奇,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并指导孩子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在孩子们有这么强烈的学习愿望时,立马带着孩子去认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莫夫里太太,跟着她的脚步一起去阅读这个故事。

  这本绘本描写了莫夫里太太一个星期的生活,莫夫里太太每一天的生活都让孩子们十分诧异,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让孩子们来编故事,把隐藏在文字、图画背后的故事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出来。而到了星期天,孩子们才明白莫夫里太太这样做的缘由,才明白人们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的,懂得对于别人说的话要自己去辨别真假,而不能一味的听信,而我们说话也要有根据,不能凭空捏造。

  这节课,课堂活泼有趣,可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是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完,莫夫里太太这一个星期的生活过完了,下一个星期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还可以带领孩子带着这样的思绪来编写绘本,孩子们不仅可以阅读绘本,还可以创作绘本,这是一件多门有趣的事情啊!

2、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简要的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删去那些次要的、解释性或描写性的部分,抓住文章中主要的东西来复述。简要复述又不能等同于概括大意,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重点,去除文章中描述性的枝枝蔓蔓,抓住主线作有条理的连贯的叙述。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学生辩论的环节,这个环节实际就是训练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我请到的第一个学生,就是简单地在一开始要求他们概括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加上“他算是个男子汉”。这显然不符合要求,因此我指导学生要根据每块内容中的具体事例,抓住重点、条理清晰地进行复述,接下去的学生的复述基本符合要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作者运用了列小标题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这个知识点既设计了学,又设计了练,但在实际上课时缺少了一个环节——打开学生的设计小标题的思路,以至学生写小标题时都是“他对……”的格式,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百花齐放,这一点以后应注意。

  另外,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教师们可根据班级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和取舍。

3、家的语文教学反思

  《家》是一首儿童诗,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先预习,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课堂上,我先进行了检测,学生基本都能熟练朗读了,于是,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把课文读美上和模仿写话上。教学中,我借助挂图画面创设情境,再加上优美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感知、联想、体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读得很有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发散思维训练,模仿说话,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下子说出了许多。

  蓝天还是谁的家?学生说蓝天是太阳的家,蓝天是星星的家,蓝天是月亮的家,蓝天是飞机的家,蓝天是飞船的家,蓝天是老鹰的家……

  树林还是谁的家?学生说树林是松鼠的家,树林是小鹿的家,树林是猫头鹰的家,树林是老虎的家……

  小河还是谁的家呢?小河是蝌蚪的家,小河是龙虾的家,小河是螃蟹的家,小河是水草的家,小河是青蛙的家……

  (在这里,有的学生说小河是鲨鱼的家,我反问,小河里有鲨鱼吗?鲨鱼生活在哪里?学生大声地说是大海,于是学生又说开了:大海是海豚的家,大海是章鱼的家,大海是乌贼的`家,大海是轮船的家……)

  泥土还是谁的家呢?学生答:泥土是蚯蚓的家,泥土是花生的家,泥土是土豆的家,泥土是萝卜的家……

  接着我们又玩了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  )是企鹅的家,(  )是熊猫的家,( )是骏马的家,( )是骆驼的家。

  这样一拓展,学生说的面越来越广了。

4、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教学反思

  《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是我这学期带领孩子们共同阅读的第三本绘本,这本绘本在我初读时,就觉得特别有趣,这个可怕的大“怪物”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而且最近孩子们总是到我这里告状,说别的同学说自己的坏话,冤枉自己,结合这样的情况,所以觉得这本绘本特别适合我们班现在的孩子。

  在初读这本绘本时,一出示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孩子们就议论纷纷,怪物,什么样的怪物呢?孩子们都很好奇,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并指导孩子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在孩子们有这么强烈的学习愿望时,立马带着孩子去认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莫夫里太太,跟着她的脚步一起去阅读这个故事。

  这本绘本描写了莫夫里太太一个星期的生活,莫夫里太太每一天的生活都让孩子们十分诧异,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让孩子们来编故事,把隐藏在文字、图画背后的故事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出来。而到了星期天,孩子们才明白莫夫里太太这样做的缘由,才明白人们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的,懂得对于别人说的话要自己去辨别真假,而不能一味的听信,而我们说话也要有根据,不能凭空捏造。

  这节课,课堂活泼有趣,可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是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完,莫夫里太太这一个星期的生活过完了,下一个星期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还可以带领孩子带着这样的思绪来编写绘本,孩子们不仅可以阅读绘本,还可以创作绘本,这是一件多门有趣的事情啊!

5、《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 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⑵ 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⑶ 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肖像、语言、行动特点的句子,思考这些名人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最想在家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进入情景,感知氛围

  1、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了星期天福楼拜家的一场聚会。)

  2、这是一个怎样的聚会?(充满学术气氛的、气氛热烈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充满生活色彩的、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充满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志同道合的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哪几位?(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你能根据课文猜出插图中分别画的是谁吗?请说出你的依据。(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并依次给人物标上代号。)

  生:A应该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

  生:C是都德。文中提到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C是图中胡须和头发是最多最长的。

  师: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C是都德的?

  生: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插图中除了福楼拜他的手势最大。

  师:这些句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活跃、好动。

  师:是啊,你看,一进来他就说个不停。(齐读第五段)

  师:他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就能勾画出某人的轮廓?

  生:他善于思考和观察。

  师:而他眼中的巴黎是什么样的?

  生:贪图享受、寻欢作乐的。

  师:可见他对于当时社会是什么态度?

  生:痛恨。

  生:厌恶。

  师: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愤世嫉俗。都德的代表作《小东西》也就表现了一位破产商人的悲惨生活。

  生:B可能是左拉。第八段中提到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还有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我觉得B比较吻合。

  生:不对,B应该是屠格涅夫。因为屠格涅夫 仰坐在沙发上,而左拉是歪在沙发上。相比较而言,B向后靠的幅度要比D来得大。所以B应该是屠格涅夫。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坐姿以外,屠格涅夫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呢?

  生:还有蓝色的大眼睛白皙的脸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

  师: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是怎样的?(因为屠格涅夫是背对大家的,所以在这里插入屠格涅夫的图像,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他的外貌特征。)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虽然屠格涅夫和福楼拜是好朋友,但他们的个性是不同?他们的个性各是什么样的?

  生:屠格涅夫是个内向平静的人。一件普通的事到了他的嘴里就带上了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说明他非常善于思考也善于观察。

  师:很好,福楼拜呢?

  生:他是个热情外向、个性张扬的人。比如:朋友来了,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又比如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又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生:我反对。那是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但结尾他分别送到前厅,倒可以看出他对待朋友非常热情。

  生:但佣人不是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文中用了几乎二字,和前面的总相结合,说明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屠格涅夫都会亲自为朋友开门的。因此我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反驳的同学嘟囔着说:我又没说他不热情,只是最后一句话更能看出来嘛!)

  师:同学们看得都非常仔细。那福楼拜还有怎样的魅力能吸引这么多客人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络绎不绝,以至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呢?

  生:博学多识。他可以用一句话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在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师:这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比喻什么?

  生: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

  师:福楼拜的思想可以跨越几个世纪,找到相似的事实或格言,可见他的确博学多识,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莫泊桑对他的老师有什么态度?

  生:敬仰。

  师:此处用了迸发一词,和前文什么语句相呼应?

  生: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

  师: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

  师:正是因为他的热情好客,客人愿意来,更因为他是博学睿智的人,大家乐意来。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愿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最后我们来谈谈左拉吧。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他很温和。在话被人打断时,他仍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同时也很执着。

  生:他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外貌中透露着坚毅的性格。

  师:对,左位个性温和,但在关键时刻同样也很坚强。在后来法国发生的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中,他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我控诉》一文,痛斥反动政府。结果被判刑,被迫流亡英国,并在那里去世。

  四、总结积累,以文读人

  1、莫泊桑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几位大作家的音容笑貌,你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

  教师预设:

  ① 细观察,抓特征;

  ② 多角度,有重点;

  ③ 要准确,求生动;

  ④ 有思想,表情感。

  2、莫泊桑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文字中,你能体会他的性格特点吗?让我们学学西门,在文中寻找蛛丝马迹。

  3、出示莫泊桑头像,试从外貌描写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

  1、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他们会聊些什么?各自又有怎样不同的表情?请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2、查找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相关资料,思考莫泊桑为什么选择这四位作家进行具体描写,他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阅读这几位作家的作品。

  【教后感】

  图文结合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插图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在莫泊桑细腻的描写中,学生了解了几位著名作家的性格特点,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学生也了解了几位大作家作品的风格。由课内到课外,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拓展。

  本单元资料介入的方式很多,比如文字资料、录像资料、音乐资料、图片资料、课内资料;介入的时间也多种多样,有课前介入,中间介入,还有课后介入。课前,教师要细心地研究,精心地指导,明确所搜集资料的特点,提高搜集资料的质量,在课堂中合理灵活运用,使资料的介入进一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6、家的教学反思

  《家》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上教材第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首小诗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知学生,自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比起《我的家》,这首小诗的内涵深入了一层,从渗透爱家、爱父母到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

  这首小诗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知学生,自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比起《我的家》,这首小诗的内涵深入了一层,从渗透爱家、爱父母到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我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尤为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自己读、生读生评、男女生互读互评、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并通过生动描述以及与学生对话交流,激发学生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带到朗读中,从而读出感情。

  根据研究的专题,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本节课学生们一共写了三个字。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认真观察,认真发现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认真写字的好习惯。从做手指操到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与检查;从复习旧笔画到学习新笔画“横折”;从看课件演示字的写法到老师黑板示范,再到学生的每个字的书空,以及学生写后的指导,我都进行了细致地引导和讲评,把写字习惯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总的说来,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我想,自己还需要在课堂语言的表达上,探索听读识字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7、家的教学反思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我,我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媒体教学展现优美的画面,创设美好的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祖国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解说,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三、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如巍峨的高山华山、黄山,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遍地的鲜花,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家有大家,有小家。学习课文时,我不仅注意课文中说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并将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有一个家,叫“地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我们的'家?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我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我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的家。树林还是()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的家。学生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识写生字,授之以渔。

  在教学生字“儿”时,我出示“儿”的笔顺,让学生看着笔顺说说笔画,在书上描红,再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以儿歌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学生兴趣浓,印象深刻,接着示范板书,最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总之,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8、家的教学反思

  《家》这首儿童诗,通过赞美鸟儿、蜜蜂、鱼儿、蜻蜓的家,过渡到赞美自己的家,使家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主旨是写家温暖幸福。表达了爱家的思想感情。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互动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为最高境界。

  开课伊始,和学生进行谈话,通过谈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

  在新课的教学中,通过不同目的的多次读文,不仅扫除了阅读障碍,而且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为后来的感悟打下基础。

  让学生对读书方法、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把学习的权力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提供了空间,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富有实效的小组学习,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在学生初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诗句读,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自然形成语感。

  课近尾声,通过“帮小主人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后,我感觉到,在对课堂生成性知识的引导上做的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入思考。

9、去奶奶家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学生们会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也会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从而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如学生对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场景,有骨有肉的把练习中的内容寓于其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既抓住了重点,又让枯燥的笔算教学生动而不呆板。让学生尝试解答新问题,自己交流归纳管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附:

  去奶奶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1.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

  2.淘气在做什么呢?

  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3.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15×4=

  竖式: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4)为什么应该写4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1  1  5

  ×        4

  4  6  0

  方法点播: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15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一,也就是2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0,并向十位进2,,4和十位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十,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十是6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6 ,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表示4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152

  × 4

  608

  3.观察、比较。

  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1     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

  板书设计:

  去奶奶家

  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115=460(千米)

  1 1 5

  ×     2 4

  4 6 0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46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