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整首诗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优美。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在朗读感悟诗歌,感受阳光对世界人们带来的美好。
首先,根据第一节诗歌的特点,我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走进诗中想象去感受太阳所带来的美丽,领悟一首优美的诗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再在图片欣赏中领悟一副美丽的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然后通过朗读将所有美丽留在孩子们脑海中。这样的过程既注重了“理解重点词句、读文章想画面”等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在这能力培养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其次,第二小节的.教学,我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说话的场合。因为相信孩子们那颗敏感的心灵,相信他们那双敏感的眼睛。在指导学生读好了“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这一节后,借助诗歌中原有的“……”,让孩子们看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并指导孩子用课文里的句式来说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句子:“她让春天变得更加灿烂美丽!她让樱桃笑红了脸”……一句句诗意的话从一张张稚嫩的小嘴中脱口而出,一颗颗诗意的心在这个诗意的课堂上尽情跳跃。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时间关系,思考不够深入,语言不生动。
另外,我也重视引导孩子领悟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第二节中的“洒”和“拔”,生动形象,不仅人格化了太阳,而且表现了她的情怀和神奇的力量。通过让学生换词、比较和表演的方式,有效的地促进了学生对这两个词语表达效果的感悟。同时,在三、四小节的教学上,我主要引用了地图和一些其他国家的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说、读的方式感悟到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为了升华主题,我还设计了“种太阳”的游戏,让学生再次感悟。
虽然这节课在设计时感觉还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一方面,在朗读的指导上下的功夫不够,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其二,学生没有如我想的那样在说的环节中,畅所欲言。虽然我在此也利用图片做了一些铺垫,但学生写得还是没有我预料中的精彩。今后还要多思量,扬长避短。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用拟人化写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为了分散这一教学难点,我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教学的: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
第二、仿写第二节诗,想象太阳在别国的活动,通过仿写能更进一步感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欣欣向荣景象,领会到只有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各国的小朋友才会有这样的快乐。有的同学写道“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阳光布满大地,她把温暖送到人间;她把美丽的火烧云给我们欣赏,看着我们兴奋地叫好……”也有的这样写“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小草上洒,她把庄稼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去上学,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第三、通过课后的泡泡“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同学这样写道:亲爱的各国小朋友,你们好!美好而又温暖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它也一定会给你们带去无穷的欢乐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世界也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吧!让我们为拥有这样快乐的生活而欢呼吧!还有的同学写道:亲爱的小朋友,那红红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你们在梦里甜睡的时候,我们已经迎来了温暖的阳光,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她也会悄悄地来到你们身旁,给你们送去了快乐和希望。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世界也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地生活吧!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还有的这样写到道:外国的小朋友,你们好!我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地球上。我们应该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爱。欢迎你们到
第四、再让学生联系收集到的别国资料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第五、课外布置了一道拓展题,仿照课文学写诗句。
从上课情况和学生的小练笔看出,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歌的含义,难点突破了。
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采用“合作交流、展示、想象画面畅谈感受、朗读、文本对话、拓展思维、背诵”等学习方式,以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升华对太阳的热爱,对世界和平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创作诗歌的欲望。
课后针对几位老师的研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进行了反思,现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得与失。
一、 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如教学第一小节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时,我出示了“朵朵白云、红彤彤的晚霞”画面,学生惊叹不已,“多么美呀!”让学生在朗读、想画面的基础上再次展示图画,让学生再次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语言,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以“读”为本,阅读中体验,入情中感悟。
这首诗歌音韵很美。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展示朗读畅谈感悟时,我引导学生从“小组合作读、整体感知到个人朗读”中畅谈感悟。如读第一小节时,我先让学生组内练习,接着指名展示读,学生的读书兴趣被调动起来。我又范读了第一小节,避免了学生机械性的朗读,使得朗读有了层次感。课件演示“白云、晚霞”图,让学生更乐于参与朗读,畅谈感悟。整节课,我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读、背,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 评价语单一,没有针对性。
课堂上,我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读的好、很流利、很有感情,读的不好”等几句。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读”使评价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在读“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两句时,学生评价:“她读的好。”我只是点头默认,如果我再接着引导“她哪个地方读的好?她读出了什么?”这样学生的评价也会更有针对性,会让学生从评价中知道这一句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来读,学生的朗读指导会落实的更到位。
四、 课外知识的'延伸要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
在拓展延伸时,我引导学生模仿第二小节的写法,练习说话并作诗,学生说道“她让小草变绿了,她让桃花笑红了脸:她把金光往草地上洒,她把小草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广场放风筝,看他们脸上乐开了花。”学生说的很好,但这只是针对文本的延伸,还需要结合实际,给学生推荐一些和文本句式相似的诗歌,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的备课,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各个环节,查缺补漏,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增强,不断学习课标的内容,把语文课上的更活更有效。
《太阳是大家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着“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做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这首诗歌想象丰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非常喜欢。而且因为文辞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字面意思,但诗歌的深层含义及诗歌的语言魅力则不容易领悟,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在这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朗读、自悟来感受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这一主题。可是还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原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积极的内省和反思,从作品的阅读中能动地理解作者,而且更好地发现“自我”。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想环境,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的过程里,产生阅读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在阅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太阳忙碌了一天,她要到哪儿去?她到别的国家去干什么呢?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温暖冰冷的小手、陪伴鸟儿在天空飞翔……学生朗读后再提问: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等她,盼她去干什么呢?学生各抒已见,只要不偏离文章的主题,都可以肯定。是啊,由此可见,太阳不只是属于我们的,她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世界的,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
上完了这堂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我有时缺少了必要的引导。如:一位学生在讲到太阳要从西山落下,小朋友一定很伤心。我只是引到人们有点舍不得,并没有对她的回答作出明确的答复。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多注意抓住好时机进行有效地引导,争取使课堂更精彩!
《太阳是大家的》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这首诗写得很美,诗中没有一句“太阳是大家的”,课文共四节,第一节写太阳要落下西山时的景色,第二节写太阳在一天做了好多好事;第三节写太阳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到另外的国家去;第四节写别国的小朋友在睡梦中等着、盼着太阳的到来。整首诗以小孩的口吻来写对太阳的看法,但要理解诗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课题导入,上课播放一首歌颂太阳的歌曲开始的,由此引出课题“太阳是大家的”,在齐读课题之后,教师着重让学生说说课题中的“大家”指哪些人?学生答:指所有、每一个、整个地球、世界。学生一步步地对这个大家的意义有了较准确的认识。这非常重要,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开启作用,导入自然贴切。
接着,让学生读三遍课文,用幻灯片打出温馨提示:
1、每一遍,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每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3、每三遍,想一想,这首诗讲了什么?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学生读过课文后,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让学生按课文(诗歌)一节一节地读,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从中随机指导多音字“彤”的读音,而且教师进行了板演,要求学生照样边书空,边念笔划,写完后,又让学生在书的生字的空白处写上这个生字。
在学习第二节课文的时候,着重指导“陪”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这个词,学生用的是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如将倍字的偏旁换成左耳旁。
读第三节,则是让学生注意“!”“?”应该怎样读。
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习生字词,方法是随文识字,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思想。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学生有疑难时加以点拨,加以点醒。在扫清了文字障碍后,学习进入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答道:这篇课文主要讲太阳是大家的,它做了很多的好事。学生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由自己范读开始的,让学生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太阳升起、落下,晚霞、白云。
而后用一组图片说明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生看到那绚烂至极的图片都情不自禁的发出惊讶的`叫声。这是文字与图片的完美结合。播完图片,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美好感觉用声音表达出来。一是让学生自由读,再就是指名学生个别读,并进行个别指导,如听完一男生的朗读后,问,能不能将“红彤彤”读得再红一点?学生注意了重音,将这个词加以强调,表达出了对晚霞美的感受。还有诗中的反义词,学生一般不会注意,提醒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对比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忘提醒学生动笔,用笔记下自己读诗的感受,从而在全班交流读诗的感受的时候,学生感受到了太阳给人带来的温暖、爱心。
教学至此,顺水推舟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诗中的省略号做一回快乐的小诗人:
她把
洒向大地,她让柳树长出 ,
她让森林,她……
学生做完填空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小诗。这样学生既对诗歌的省略号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对省略号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对诗歌的意思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太阳不仅属于我们,属于自然,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
一堂课环环紧扣,循序渐进,教师的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非常明确。这是一节高效的课。
今天学习《太阳是大家的》,从本单元的导读开始,先让孩子们对本单元有个整体印象吧。接着让孩子听录音,让孩子想想每个小节讲什么呢?听完后,自己和同桌再读诗,读后相互说说自己读出每小节的意思。
检查的时候到了,当然还是从生字开始,只有四个生字,从字形出发。小麦举手说他心里的疑问,说"彤"字在字典里的读音是第二声,为什么课本里是第一声?这正是我想说的问题,其实教材中对这些字的变音根本没有必要去变,增加孩子负担,毕竟读本音第二声是正确的,何必还来个第一声呢?我表扬了小麦的'细心,和孩子们一起说着这字的读音,我让他们在文中也都读做第二声,不想什么第一声了。音解决了,接着是字形和意思,孩子认识"丹",提醒他们写的时候不要多点,还引导他们知道"丹"有个意思是"红"比如"丹心",那么"彤"的意思也同样是红,"彤云"的意思就是红云。孩子们都喊出来了。
接着让孩子说说和生字外形相近的字,"霞"和假,暇,遐的区别,说说组词。"陪"和"趁"也是相同的做法。
再检查孩子们的朗读,并解决刚刚的问题,每个小节意思。读后一节一节读,用各种方式,读后说他们读出的意思。
第一节抓住太阳下山的景色。第二节抓住太阳为大家做了很多事,做了什么事?再让他们想象,说说除了书上的,还做了什么事呢?孩子都从刚学过的《太阳》一课来说,说太阳的重要作用。第三节就引导他们读,读后说出这是一段和桥一样的作用的段,他们说出了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四节难了,孩子读后,有人问"等她,盼她,她是是谁?""为什么还是女字旁的她?"她是太阳,其他孩子帮忙回答了。太阳养育了万物,就像我们的母亲,所以用女字旁的她。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在睡梦中等她盼她?孩子们说起了地球的转动,说起了地球一半是光明的一半是黑暗的,和它的转动有关系。知道当我们祖国白天时,美国那里却是黑夜。能够这么理解,我想已经足够了。
让孩子多种形式的读书后,让孩子回答泡泡里的问题"你想对外国孩子说什么?"先让孩子想想,再交流交流。没有想到孩子竟然没有话说,能说什么呢?佳第一个站起来说,"外国小朋友你们好,你们放心吧,等你们睡醒,太阳会用她温暖的怀抱拥抱你们的。"涵说:"外国小朋友安心睡吧,太阳的温暖会给你们带去温暖和快乐的。"好象没有同学再说了,我只好引着他们说:"太阳给大家送来温暖,是大家的,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太阳下,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珍惜。"唉,教师用书上的什么和平之类的根本沾不上边,我自己觉得牵强,我不再理会那些了,就让孩子这么说,说了写一写。
最后再读诗,读后说说有什么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又绕到了刚刚说的太阳的重要作用上了,他们说到要保护太阳之类的。哈,这些和教师用书上的根本是不着边际。我也不理了,课后想想,是否我在教学中对诗歌深层的含义还没有引导孩子领悟呢?孩子们才不能回答出呢?
课后我曾经和同年段老师交流,她们也有相同的感受,说孩子说出来的几乎是对太阳作用的概括。看来,不是我的问题。剩下时间书写生字,完成配套用书之类的。
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整首诗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优美。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在朗读感悟诗歌,感受阳光对世界人们带来的美好。
首先,根据第一节诗歌的特点,我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走进诗中想象去感受太阳所带来的美丽,领悟一首优美的诗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再在图片欣赏中领悟一副美丽的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然后通过朗读将所有美丽留在孩子们脑海中。这样的过程既注重了“理解重点词句、读文章想画面”等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在这能力培养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其次,第二小节的.教学,我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说话的场合。因为相信孩子们那颗敏感的心灵,相信他们那双敏感的眼睛。在指导学生读好了“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这一节后,借助诗歌中原有的“……”,让孩子们看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并指导孩子用课文里的句式来说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句子:“她让春天变得更加灿烂美丽!她让樱桃笑红了脸”……一句句诗意的话从一张张稚嫩的小嘴中脱口而出,一颗颗诗意的心在这个诗意的课堂上尽情跳跃。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时间关系,思考不够深入,语言不生动。
另外,我也重视引导孩子领悟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第二节中的“洒”和“拔”,生动形象,不仅人格化了太阳,而且表现了她的情怀和神奇的力量。通过让学生换词、比较和表演的方式,有效的地促进了学生对这两个词语表达效果的感悟。同时,在三、四小节的教学上,我主要引用了地图和一些其他国家的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说、读的方式感悟到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为了升华主题,我还设计了“种太阳”的游戏,让学生再次感悟。
虽然这节课在设计时感觉还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一方面,在朗读的指导上下的功夫不够,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其二,学生没有如我想的那样在说的环节中,畅所欲言。虽然我在此也利用图片做了一些铺垫,但学生写得还是没有我预料中的精彩。今后还要多思量,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