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教学反思

2023-09-07 12:33:21

  《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教学反思

《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教学反思

1、《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教学反思

  小猪波兹对看到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觉得不可思议,真是一只“爱管闲事”的小猪。我们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面对千奇百态、变化万千的世界,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三叶草中怎么会长出四叶草?我们每天都给小金鱼换水,它们为什么还会死去?怎么有的树不是秋天落叶而是在春天落下黄黄的叶子?就连我们眼中毫无作用的小石块、小瓶子、废纸片、空盒子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研究”对象,对于那些在我们成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事物,他们却会感到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于是,他们也会跟小猪波兹一样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去一探究竟。尽管这种“多管闲事”的行为不仅会让别人感到厌烦,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孩子们却是本性难移,并且乐此不疲。

  这些是我在仔细阅读完《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于是在细心研读文学导读和美术导读后,发现小猪波兹并不是真的在多管闲事,在她多管闲事的背后还蕴含着对他人的关爱、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之心、面对困难时临危不惧的胆量和厚积薄发的智慧。整本图画书没有用怪诞的造型,更没有使用任何“不安”与“躁动”的色彩,而是用了很多的蓝色、绿色与黄色相互穿插,偶尔用热烈奔放的红色,如农夫的拖拉机,这样的色彩表现,对控制画面的舒缓节奏起到了调节的作用。翻开图画书,每一幅画面的色彩都能给读者很优美的视觉感受,这跟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图画书要表述的是关于儿童“好奇心”的主题,其实就是对儿童常态的生活真实描绘。阅读和自己生活经验如此贴近的作品,相信孩子会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喜欢上这个作品。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用“管闲事”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封面,说一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然后师生共同分段阅读,理解故事的内容。在欣赏第二段“闲事”——小猪波兹跟小牛在一起玩“别踩菊花”的游戏,教师没有继续描述故事中的内容,而是播放一段音频后再提问: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后,小猪波兹又做了什么?接下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看着PPT,孩子们的.回答有很多种答案:有的说波兹遇到树洞里的老鼠,咬掉了她的鼻子;有的说波兹被躲在树洞里休息的大熊给抓进去了;有的说波兹遇到了一群蜜蜂……孩子的阅读首先是自由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先猜测波兹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大班的孩子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大胆地猜想小猪波兹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再从PPT图片观察来大胆表达,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看懂图意和体现一种自主阅读的价值。接下来,孩子们又通过学学、做做、听听、试试的方式,欣赏故事的12~17页。从而享受阅读绘本的情趣,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幼儿的情感体验也在不断递进。以上环节中,我没有让幼儿翻看绘本,主要是考虑到我班部分孩子已经认识汉字,如果先看绘本,会阻碍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按顺序完整阅读。并留下一个讨论话题——小猪波兹因为管闲事而惹了不少麻烦,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呢?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执教绘本教学,活动目标的定位和活动过程的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次活动的中,我的目标定位是:1.通过参与猜测、讨论、动作和声音的模仿等活动,理解故事内容。2.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帮助波兹的办法。3.体验波兹的乐趣和苦恼。第二和第三点的目标都不完整,可以将两个目标进行整合:体验波兹的乐趣和苦恼,并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波兹减少烦恼。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对绘本内容进行一些缩编,让故事显得更加精悍,让孩子更易理解故事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多用自己的、完整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内容,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绘本教学活动的组织,让我更加明白,孩子的好奇心好像一颗躁动不安、跃跃欲试的种子,它需要老师成为宽容的土壤,爱抚的和风,滋养的细雨和赏识的阳光。这颗种子便会开出幻想之花,结出创造之果。因此,当孩子向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如果显得烦躁或者听而不闻,这样不仅会扑灭了孩子求知的火花,压抑和打击了他们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蹲下来仔细倾听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大胆地问为什么,和孩子一起耐心地探索与发现,陪孩子快乐学习、成长!

2、《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每次总是很害怕教学这样的新诗,因为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讲解诗句、词语意思的怪圈,把整首诗支解得支离破碎,把整首诗读得味同嚼蜡。总想改革自身的教学,于是在集体备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回忆恩师,读好课题。

  吴老师陪伴了你整整三年,现在面对严肃的我,你一定记起了吴老师温柔的笑颜;面对陌生的我,你一定记起了吴老师熟悉的话语;吴老师关注的眼神,关爱的抚摩都震动了你的心弦。现在你能说说吴老师对你的好吗?

  带着这样的怀念、赞美、感激、敬重,一起对吴老师深情说一声——《老师,您好!》

  二、初读,检查预习。

  课前,你已经读了很多遍了,现在请你再读一遍,注意用边读边做记号。

  交流你已经理解的词语,说出你的困惑,老师来考考你。通过这三个环节扫清字词障碍。

  本文一共几小节。(借助《秋天》,明确新诗以自然空行为分节。)

  三、精读感悟。

  请你自身读一读第一小节,想一想,本小节的重点词语是什么?(高尚)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哪些人是高尚的?

  对对子练习,认识对偶。

  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句子吗?直接赞美教师的事业高尚——诉说教师的事业为什么高尚——抒发赞美之情。

  投影,练习说话:吴老师,你 !…………虽然我们已经分开,但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对你说:老师,您好!

  自读第二小节,考虑是围绕哪个重点词写的,分为三层。

  想一想“春晖”“朝霞”“甘露”“春蚕”“新苗”“鲜花”各指什么?

  读好全文,体会感情。

  四、组织诵读

  1、聆听范读。

  2、同桌自由赛读。

  3、鼓励能感情诵读的同学站起来起声诵读。

  教学反思

  就是这样一份平实的设计,在我的激情下有了真实的课堂,尽管不完美,但我知足,因为平平淡淡总是真。

  课堂的重点很明确,理解词语和诗的感情,迁移总——分——总的写法,初步认识对偶。

  在说说自身困惑时,记下了一个学生很精彩的问题:课文前面写教师的“心血”与“辛劳”,为什么后面不用“老师,您辛苦”了,而用“老师,您好!”疑问发生时,就是获得理解、知识时,我喜欢这样深邃的考虑,有个性的质疑。让我更加佩服培养他们三年的语文老师,也感到肩膀上责任的重大——如何使这样一群有灵气得小朋友更上一层楼。

  上课时,听着学生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发言,有些着急。听着他们大声而乐滋滋的朗读,有些欣慰——他们是喜欢语文的,也有些担忧——高声叫,并不是朗读好啊!

  现在我终于明白:老师,您好!是一份真挚的赞美与感谢,是一份来自心底浓浓的情感,要让初入四年级的小朋友用语言来倾诉,总是有困难的。不如,把精力放在有效的感情朗读指导上。

3、《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现代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现代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因此如何把握好对诗意和诗情的教学是难点。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解读,但仍然让人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如何将浓浓的抒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师生交往中获得呢?我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

  首先我从课题着手,看看能从文题中读出些什么。结果学生很成功地找出了“您”这一第二人称表述的方法,体会到了文题中“!”所饱含的深情。“老师,您好!”是诗歌的诗眼,也是诗中反复吟唱的句子。而后抓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说出诗歌的一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老师,您好!”,有同学读出了“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有学生找出了“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再围绕关键词崇高、美好来阅读,重点落实到诵读上。在作者创造的一个个意象中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整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取得了还算满意的效果。学生的朗读告诉了我,他们真的读懂了这首诗,体会到了诗歌表达的情感。

  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精妙呢?我是否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材料,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学习诗歌要学会联想,学会联系生活,就是你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一想,读了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学生们回忆起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涵,真正懂得美来自生活,美来自内心,美来自创造。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在教师节时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来自生活,来自每个学生自身的最普通、最熟悉的事物为主,我采用了欣赏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在这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导入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直接展示了四张别致的贺卡,让学生直接感知这独特的美感,产生美的体验,激发学习欲望,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学生练习完成后的作业交流欣赏。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巩固程度的有效反馈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评析其优缺点,指导修改并最终完成作业,促使审美体验的升华。看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提问来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时,提问:“这些卡别致吗?别致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直观刺激,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注重为改善而进行评价:

  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练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对学生作业的中肯评价更是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环节。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通过评价发现他人或自己作业的优缺点,并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去指导修改作业。

  这节课我感觉还有许多缺陷。比如:环节设计上不够紧凑,以至于作业时间过少,导致总结评价时没有像样的作品;各个环节不够衔接,使得听者感觉有些乱;专业的术语还有待加强……这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学习中,不断改进、不断钻研,来弥补这些缺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5、《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老师,您好!》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教师的感激、热爱之情。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学生所熟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揭示了课题,并顺势导入了课文。在学习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在精读诗歌时,我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较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教师的崇高品质和教师工作的美好和神圣。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学生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有所悟,有所得。但如果只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也只能做到知其音而不解其义。

  必要的理解还是需要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还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老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教师工作的辛劳,有的学生就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聚精会神地为我们批作业、备课等,但除此之外,学生就没有什么话题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理解得有些生硬,让我有些失望,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在备课的过程中还要多用心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6、《再见了,北京!》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见了,北京!》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上课前,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除了集体备课外,也讨论过这课比较难上。具体表现在:1、课文中的生字比较多,虽然不要掌握,但是给阅读带来困难,如“舷梯”、“绚烂”等;2、课文中的`长句较多,学生不易阅读和背诵,而本篇是要求背诵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不难,很多都会读会认,甚至会写。综合分析后,我决定每个课时的课间我都放与北京奥运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知识,并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阅读上。

  首先,我让学生读课文题目。

  “再见了,北京!”

  “声音真好听,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大家想想,好朋友在你家做客,你把你最喜欢的故事书和他分享,可是分享到一半时,他得回家了,这是你是什么感觉?”

  “不舍得。”宋金鹏先说起来。

  “不想他离开。”叶志伟也不甘示弱。

  “对!就是这种不舍得,不愿意他离开的感情。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

  “能!‘再见了,北京!“

  ”再来一次。“

  ”再见了,北京!“

  其次,我从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让小朋友们找出体现出不舍之情的句子,并划出来。教师示范举例。

  再次,因为这些句子长句较多,在课件上用停顿符号标示出来,注意节奏、停顿,并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接着,我通过设定问题,由这些读过的句子,切换到其他句子的学习上。通过四个“啊”是否去掉,引入下一句的阅读教学。

  最后,通过图片,让学生合上课本回忆课文中出现的句子。用词串,让学生回忆整篇课文,达到背诵。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了。

  通过后期的作业和学生的反馈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7、《再见了,北京!》优秀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之前,本课的词语教学,我设计了这样四组词语:

  (1)第29届? ? 夏季? ?奥运会帷幕

  (这组词语是本课的二类生字词,读这组词语,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课文写的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落下帷幕了。)

  这组教学,在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挑选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了学生的说话训练。

  (2)几名全场运动员五环旗

  (这第二组词语是挑选了四个学生不容易读准的四个生字词,“名”“场”是后鼻音,“员”“环”是前鼻音。)

  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教学四个生字,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3)缓缓地降下熊熊地燃烧渐渐地熄灭? ?

  (第三组词语是特殊的构词特点。)

  朗读观察这三个词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明白这样构词特点的词语读上去有一种美感,也给我们留有想象的空间。

  (4)礼花四起绚烂的鲜花

  (第四组词语是描写焰火绽放时壮丽景象的,选择这两个词语意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学生先美美地读了这一行词,又翻开书本美美地读了词所在的句子,这样礼花四起的景象不仅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的确,这样的.词语教学改变了以往那一成不变的、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为激发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兴趣,并更好地为学习课文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们的才情与智慧,潜下心来对词语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坚信:“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的多!”

8、《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教学反思

  小猪波兹对看到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觉得不可思议,真是一只“爱管闲事”的小猪。我们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面对千奇百态、变化万千的世界,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三叶草中怎么会长出四叶草?我们每天都给小金鱼换水,它们为什么还会死去?怎么有的树不是秋天落叶而是在春天落下黄黄的叶子?就连我们眼中毫无作用的小石块、小瓶子、废纸片、空盒子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研究”对象,对于那些在我们成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事物,他们却会感到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于是,他们也会跟小猪波兹一样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去一探究竟。尽管这种“多管闲事”的行为不仅会让别人感到厌烦,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孩子们却是本性难移,并且乐此不疲。

  这些是我在仔细阅读完《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于是在细心研读文学导读和美术导读后,发现小猪波兹并不是真的在多管闲事,在她多管闲事的背后还蕴含着对他人的关爱、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之心、面对困难时临危不惧的胆量和厚积薄发的智慧。整本图画书没有用怪诞的造型,更没有使用任何“不安”与“躁动”的色彩,而是用了很多的蓝色、绿色与黄色相互穿插,偶尔用热烈奔放的红色,如农夫的拖拉机,这样的色彩表现,对控制画面的舒缓节奏起到了调节的作用。翻开图画书,每一幅画面的色彩都能给读者很优美的视觉感受,这跟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图画书要表述的是关于儿童“好奇心”的主题,其实就是对儿童常态的生活真实描绘。阅读和自己生活经验如此贴近的作品,相信孩子会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喜欢上这个作品。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用“管闲事”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封面,说一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然后师生共同分段阅读,理解故事的内容。在欣赏第二段“闲事”——小猪波兹跟小牛在一起玩“别踩菊花”的游戏,教师没有继续描述故事中的内容,而是播放一段音频后再提问: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后,小猪波兹又做了什么?接下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看着PPT,孩子们的.回答有很多种答案:有的说波兹遇到树洞里的老鼠,咬掉了她的鼻子;有的说波兹被躲在树洞里休息的大熊给抓进去了;有的说波兹遇到了一群蜜蜂……孩子的阅读首先是自由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先猜测波兹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大班的孩子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大胆地猜想小猪波兹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再从PPT图片观察来大胆表达,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看懂图意和体现一种自主阅读的价值。接下来,孩子们又通过学学、做做、听听、试试的方式,欣赏故事的12~17页。从而享受阅读绘本的情趣,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幼儿的情感体验也在不断递进。以上环节中,我没有让幼儿翻看绘本,主要是考虑到我班部分孩子已经认识汉字,如果先看绘本,会阻碍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按顺序完整阅读。并留下一个讨论话题——小猪波兹因为管闲事而惹了不少麻烦,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呢?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执教绘本教学,活动目标的定位和活动过程的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次活动的中,我的目标定位是:1.通过参与猜测、讨论、动作和声音的模仿等活动,理解故事内容。2.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帮助波兹的办法。3.体验波兹的乐趣和苦恼。第二和第三点的目标都不完整,可以将两个目标进行整合:体验波兹的乐趣和苦恼,并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波兹减少烦恼。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对绘本内容进行一些缩编,让故事显得更加精悍,让孩子更易理解故事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多用自己的、完整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内容,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绘本教学活动的组织,让我更加明白,孩子的好奇心好像一颗躁动不安、跃跃欲试的种子,它需要老师成为宽容的土壤,爱抚的和风,滋养的细雨和赏识的阳光。这颗种子便会开出幻想之花,结出创造之果。因此,当孩子向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如果显得烦躁或者听而不闻,这样不仅会扑灭了孩子求知的火花,压抑和打击了他们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蹲下来仔细倾听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大胆地问为什么,和孩子一起耐心地探索与发现,陪孩子快乐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