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关于“朋友”的含义。在学生多方面接触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找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结合课文的插图进一步了解这位伟人的不修边幅,为后文学习小女孩教他穿戴埋下伏笔。第12自然段,抓住爱因斯坦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他的幽默,学生很喜欢朗读,我要他们表演这个环节,孩子们跃跃欲试。
在全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不同语气,表现人物特点。既获取了快乐学习的体验,又入情入境地理解了课文。
本文的故事性很强,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复述训练,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我安排了训练的层次,循序渐进,切实提高:1、文章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2、给每一件事情假一个小标题进行概括3、参照小标题进行复述。这个方法比较好,学生复述课文有据可依,不会因为课文太长而不遗漏某个环节。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余明亮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余明亮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余明亮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把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存在的问题
“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没能全面的、立体的认识爱因斯坦,还停留在类似于小女孩初次遇到爱因斯坦时的感受。针对此况,我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他自己分析,然后再针对学生的意识情况轻声进行个别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轻言细语中和老师再一次回味了课文,最终也认识到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另外学生在朗读方面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读书时添字漏字、字序颠倒等情况时有发生。也许是和第一课时隔的时间长了些的原因(第一课时是上周五上的),但细细想来,应该跟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有一定关系。心中老想着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们读得还不是很多很透,这才造成了学生读书时也偏急了些,于是结结巴巴、反反复复的情况才会出现了好几次。
这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后的事情还没有完。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让自己的课越上越好!
6月3日上午,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本人在班级执教了一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的一颗童心。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流程时,结合本课的写作特点,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品质为自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自学、讨论,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在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课文自学重点的归纳。学生通过对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经过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于是我梳理归纳成本课的自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爱因斯坦的平凡与伟大。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只是简单提及了学生的质疑,而没有将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出示在PPT中,这样会显得更加直观,而不是形式化的一言带过。
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在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这个问题时,仅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谦虚、平易近人、潜心科研等品质,就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理解有些浅显。其实,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作为一位名人,能够如此谦虚、友爱、平等的对待一个小女孩,接受小女孩的建议,同时还能与她成为朋友,爱因斯坦的伟大是常人做不到的。在全班交流中我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爱因斯坦的平凡与伟大。
三、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在交流自学未解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缩短了学生提出未解的时间。有小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说爱因斯坦像是从童话书里走出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请其他小组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当小组回答完之后,我没有及时的评价与补充。同时,当另一小组提出:“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向小女孩做鬼脸?”其实,这体现了爱因斯坦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人。我没有请学生回答而是直接告知学生了。
四、教学中语用训练的设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体会文中爱因斯坦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写作特点,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在巩固自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这个环节,让学生抓住外貌、动作、语言中的一方面描述自己身边的人,注意说出这个人的特点。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课堂中学以致用的体现,由于给予的`时间不多,很多学生能说出一两句,但有些却不能表现人物的特点。之后,我又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课文《“番茄太阳”》和《军神》中的文字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写作特点。如果之前让学生多一些描写人物的积累,在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总之,每一次上课我都会有很多的收获。今后在“引导自学”课型的实验中,我要加强小组的训练,锻炼学生的组织及表达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关于“朋友”的含义。在学生多方面接触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找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结合课文的插图进一步了解这位伟人的不修边幅,为后文学习小女孩教他穿戴埋下伏笔。第12自然段,抓住爱因斯坦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他的幽默,学生很喜欢朗读,我要他们表演这个环节,孩子们跃跃欲试。
在全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不同语气,表现人物特点。既获取了快乐学习的体验,又入情入境地理解了课文。
本文的故事性很强,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复述训练,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我安排了训练的层次,循序渐进,切实提高:1、文章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2、给每一件事情假一个小标题进行概括3、参照小标题进行复述。这个方法比较好,学生复述课文有据可依,不会因为课文太长而不遗漏某个环节。
一、精彩缘于生成。《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案例中学生在探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衣衫不整”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由此生成了新的疑问,“既然爱因斯坦争分夺秒,为什么还要在路边等小女孩?”在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后,学生又产生了“爱因斯坦今后会不会一直照小女孩的话做下去”的新疑惑。学生思维活跃,突破了教师预设的框架,形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过程。课堂上学生真正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敏锐地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快乐来自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快乐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案例中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探究、创新,都让学生得到了喜悦;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热爱,激励性的语言更让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探究中,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
三、让探究的触角向课外延伸。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案例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探究的动力,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不满意的状态,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www.ertong6.com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如: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当然,我还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