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教学反思年级《纳税问题》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税率教学反思年级《纳税问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纳税问题》教学反思前两天就想该找一张真的存折来导入利息问题,一直想着利息问题,结果浑浑噩噩之中,竟然跳过纳税问题而直接去教例3了,仅仅发现,已经过去了近五分钟。刚刚教学完“本金、利息、利率和存期”就紧急刹车,去教例2。本单元的总标题叫“百分数的应用”,所谓应用就是某种理论的演绎,公式应用的具体化。我认为不需要探索,需要的是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准确分析,用准公式,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这几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练习为主,外加对具体问题的数学化分析,完成生活问题与数学公式的对接。秉承这样的理解和思想,我展开了本堂课的教学。为什么要缴税?解释“营业额”“营业税”“营业税率”——一些学生把利润理解成营业额了——板书:营业额×营业税率=营业税。学生依据公式,完成例2的计算,教师板书和展示60×5%的两种计算方法。从自己的买车经历解释车辆购置税,现在小排量的汽车的车辆购置税已经下调到5%,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车辆购置税?”板书:车的价格×车辆购置税率=车辆购置税。怎么理解“他买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回答:要把摩托车的价格加上车辆购置税。然后学生独立解决。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预计练习二的第四题将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实际上确实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难在哪儿呢?难在找单位“1”,或者就是如何确定缴个人所得税的那部分收入;其次是难在如何选择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对于书上的“不超过500元,超过500~2000元的部分,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这部分的表述我总觉得非常别扭,对他的理解要结合上面的“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些语句进行理解。解决难点的唯一办法是教师改变表述形式,给学生一个清晰表述:对超过1600元的部分进行征税,超过部分小于等于500元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5%;超过部分在500元~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10%??把这些话制成表格就更清晰了。理解了题目的真实的意思,学生再解李明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容易的多了。接着,学生独立做练习二的第1~3题,问题又出现在第3题了。虽然在新授时,我一再强调税都是交给国家的,但不少学生用5000×20%算出来的1000元就当作张叔叔实际得到的奖金了。一经提醒,又都改正了错误。是审题粗疏的造成的问题?抑或是“实际得到的奖金”的理解有困难?还是我没有板书“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所引起的后遗症?还是做了前面几道都是直接求税的.题目而造成的思维定势?总之,教师最难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我的学生总是给我惊喜,这也是我辛勤付出后得到的些许回报。有一学生说:“张叔叔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应该是15%,因为按照第4题中的征税标准可知,张叔叔的5000元成果奖,中5000-1600=3400,属于”超过2000元~5000元,所以税率是15%——多锐利的观察力啊。第四题的征税标准只使用于工资收入,不适用于科技成果奖、彩票的奖,但教材并没有作特别说明。所以,我后来指出了两者的区别,但该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的精神还是令我感到欣慰。
活动区活动刚刚开始,娃娃家就传来了争吵声:“我想当爸爸!”“我当!是我先拿到进区牌的!”“我先拿到的!”我随声望去,只见小于浩与大冯东正在争夺爸爸的角色牌儿。
于浩的小脸儿气得通红,一双小手却毫不放松地紧抓着角色牌儿。大冯东也不甘示弱,一手抓着牌儿一手还叉着腰。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让谁!
“有意思,我倒要看看他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来到娃娃家的隔壁――小小餐厅,边吃水饺边“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争吵已经升级:小于浩瞪圆了眼睛,大冯东的脸涨得通红,两人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僵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着急了:“别抢了!老这样抢谁都玩儿不上!”两只“小公鸡”听到妈妈的话,就像见到了“大救星”。
“是我先拿到!”“不对!我先拿到的!”两人争着向“妈妈”诉说,期望得到“妈妈”的同情。做“妈妈”的听了也很为难。
“妈妈”歪着小脑袋,紧锁双眉想了又想:“要不你们两个猜拳吧!谁赢了谁就当爸爸。”两人想了想,同意了。
“了磕!丁丁磕!”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冯东赢!虽说这一结果使于浩有些不高兴,但他只好服气,去别的组游戏了。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吃”水饺的我暗暗高兴:孩子长大了,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幸亏我没有急于纠正,幸亏我给了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幸亏―…?
游戏结束时,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了全班小朋友听,并请孩子们想更多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可以换着玩儿,他当一会儿爸爸,我当一会儿爸爸。”
“可以一个人当叔叔,叔叔也能在娃娃家玩儿,也能像爸爸一样干活。”
“今天他当爸爸,明天我再当。”
“做两个爸爸牌儿,让两个人都当爸爸!”
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而这些良方是孩子间的经验分享和经验积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每个孩子都难免与人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忽略了,恰恰是这些让孩子、老师头痛的小问题给了孩子可贵的发展机会,他们从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侯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要说明(14-12)÷14≈0.143=14.3%,而不是等于14.3%。
六年级《纳税问题》教学反思前两天就想该找一张真的存折来导入利息问题,一直想着利息问题,结果浑浑噩噩之中,竟然跳过纳税问题而直接去教例3了,仅仅发现,已经过去了近五分钟。刚刚教学完“本金、利息、利率和存期”就紧急刹车,去教例2。本单元的总标题叫“百分数的应用”,所谓应用就是某种理论的演绎,公式应用的具体化。我认为不需要探索,需要的是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准确分析,用准公式,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这几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练习为主,外加对具体问题的数学化分析,完成生活问题与数学公式的对接。秉承这样的理解和思想,我展开了本堂课的教学。为什么要缴税?解释“营业额”“营业税”“营业税率”——一些学生把利润理解成营业额了——板书:营业额×营业税率=营业税。学生依据公式,完成例2的计算,教师板书和展示60×5%的两种计算方法。从自己的买车经历解释车辆购置税,现在小排量的汽车的车辆购置税已经下调到5%,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车辆购置税?”板书:车的价格×车辆购置税率=车辆购置税。怎么理解“他买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回答:要把摩托车的价格加上车辆购置税。然后学生独立解决。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预计练习二的第四题将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实际上确实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难在哪儿呢?难在找单位“1”,或者就是如何确定缴个人所得税的那部分收入;其次是难在如何选择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对于书上的“不超过500元,超过500~2000元的部分,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这部分的表述我总觉得非常别扭,对他的理解要结合上面的“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些语句进行理解。解决难点的唯一办法是教师改变表述形式,给学生一个清晰表述:对超过1600元的部分进行征税,超过部分小于等于500元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5%;超过部分在500元~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10%??把这些话制成表格就更清晰了。理解了题目的真实的意思,学生再解李明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容易的多了。接着,学生独立做练习二的第1~3题,问题又出现在第3题了。虽然在新授时,我一再强调税都是交给国家的,但不少学生用5000×20%算出来的1000元就当作张叔叔实际得到的奖金了。一经提醒,又都改正了错误。是审题粗疏的造成的问题?抑或是“实际得到的奖金”的理解有困难?还是我没有板书“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所引起的后遗症?还是做了前面几道都是直接求税的.题目而造成的思维定势?总之,教师最难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我的学生总是给我惊喜,这也是我辛勤付出后得到的些许回报。有一学生说:“张叔叔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应该是15%,因为按照第4题中的征税标准可知,张叔叔的5000元成果奖,中5000-1600=3400,属于”超过2000元~5000元,所以税率是15%——多锐利的观察力啊。第四题的征税标准只使用于工资收入,不适用于科技成果奖、彩票的奖,但教材并没有作特别说明。所以,我后来指出了两者的区别,但该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的精神还是令我感到欣慰。
本课的内容是特定应用中生命的百分比,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功:
1.清除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在本课中,更多的概念,如:什么是税,什么是税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是什么。这些概念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使内存更加深刻。另外,对于扩大知识到数量的学生也需要认真理解,这个概念与学生生活并不密切相关,而是对于农民,必须要求掌握和理解。
2.灵活掌握公式,正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之间的关系;本金,利息和利率关系;掌握一个计算公式:应纳税=各种收入×税率;本金×利率×时间,你可以想到另外两个公式。
不足:
着重解决数学问题,忽略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存款特点选择储蓄。例如,在前七个问题中练习二十三个:学生在设计不同的储蓄计划时,没
有让学生感觉不同的感觉 存款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教给学生简单的生活知识。一般来说,利率高于现行利率,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如存在三年,两年期比一年期利率高,但不能作为一年作为利率每年,国库券不需要支付利息税,利息收入略高于同期定期存款。
重新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时间,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现实,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