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教学反思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发现,这种气球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实验效果。后又出去买了较薄的那种气球,这种气球蒙上瓶口后,实验效果不错,虽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明显,但总算有些振动的迹象了。 课上,与上一课一样,学生的小组实验并不是全都成功的`。我又利用实物投影做了演示实验,结果效果让我意外惊喜。在实物投影的放大下,气球皮上沙子跳动的很是厉害,气球皮在振动音*的影响下,振动的对比很是明显,实验取得了成功。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它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来传播,这是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给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传给内耳,由内耳产生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各种声音。)
本节课有三个大环节:
一、认识耳的结构
二、观察鼓膜的振动
三、体会耳廓的作用
主要采用学案的形势。学案如下:
观察耳朵的结构(一)
观察耳朵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耳朵由:XX构成。外耳有和;中耳包括和;内耳包括和。
用鼓膜模型做实验(二)
(1)音叉与“鼓膜”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
音叉发出较强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
音叉发出较弱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
(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
声音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
这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两个:第一、采用了学案的形势,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初次试用,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第二、通过游戏的`形势体会耳廓的作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将音乐听的更清楚,不仅是体会到了耳廓的作用,还巩固了以前的知识。
有两点不足:
1、没有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在前几课中这种现象已经暴露,我已经意识到了,力求改正,但是这节课感觉做得还不够好。
2、在体会耳廓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描述的再具体些,不应由老师代劳。
这一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 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课后我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我有得有失:
1、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3、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4、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好好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气球皮、纸片、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后,又借助镲,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最后提供音叉让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学课堂。
(1)假设验证,揭示前概念。前面在听声音、制造声音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学生在“制造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生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向突破难点,就应该立足学生前概念,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物体。
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刚才的一组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引导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生物体,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
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
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镲发声的过程,由于镲的持续振动,学生们发现当两片镲停止撞击时,仍然有声音。这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 接着让学生围绕“能使镲发声时突然停止吗?”设计反证实验,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时,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指导。
同时在备课、试教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前概念和思维过程、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前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具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发现,这种气球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实验效果。后又出去买了较薄的那种气球,这种气球蒙上瓶口后,实验效果不错,虽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明显,但总算有些振动的迹象了。 课上,与上一课一样,学生的小组实验并不是全都成功的`。我又利用实物投影做了演示实验,结果效果让我意外惊喜。在实物投影的放大下,气球皮上沙子跳动的很是厉害,气球皮在振动音*的影响下,振动的对比很是明显,实验取得了成功。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发现,这种气球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实验效果。后又出去买了较薄的那种气球,这种气球蒙上瓶口后,实验效果不错,虽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明显,但总算有些振动的迹象了。
课上,与上一课一样,学生的'小组实验并不是全都成功的。我又利用实物投影做了演示实验,结果效果让我意外惊喜。在实物投影的放大下,气球皮上沙子跳动的很是厉害,气球皮在振动音*的影响下,振动的对比很是明显,实验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