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花》语文五年下册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赶花》语文五年下册教学反思
《赶花》这篇课文主要讲养蜂人天南地北千里迢迢马不停蹄地赶上花开的季节让蜜蜂采蜜。课文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养蜂人为了赶花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难点是使学生领悟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与“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所含哲理。
教学后自己进行认真地反思: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一下两点:
一、本人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处理教材。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抓住“我入神地听着养蜂人的话,暗暗地震惊: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充满诗情画意。”这段话为切入点,指导阅读文本。过程如下:
1、解释“艰辛”理解词义;
2、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养蜂人生活艰辛的章节(12、14、16三个小节);
3、指导精读“12自然段”;
(1)默读整段话,划出能说明养蜂人生活艰辛的句子或词语并批注好为什么?
(2)集体交流并随机解释“天南海北”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①学生自己默读,并边读边悟突出哪些词句能读出养蜂人的生活艰辛。
②指名感情朗读;
③评议后齐读。
(4)指导学生回忆小结这段话的阅读方法。
4、扶放结合,要求学生用同样的阅读方法自己阅读14与16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并随机点拨学生在交流时所出现的各种错误;
(3)集体感情朗读;
5、用同样的方法读懂“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二、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重点词句的语境。
例如:指导学生抓住“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这句话,体验养蜂人的生活的艰辛。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月初时,春游大金山爬山的亲身感受,再说说养蜂人搬运整车蜂箱,天南海北地去赶花的艰辛。
教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对“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感悟和体验不深刻,只停留在表层上的感悟和体验,并对“诗情画意”的内涵的体验得不全面。没有像《参考资料》所说的那样全面、深刻。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教师本打算要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也许预习透彻吧,直奔主题说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他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两次作者看到花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谈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惊喜——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本次教学是在“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按照导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用上四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学到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线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即情感串联法。然后再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及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教学时,让学生自学,用四字词语概括出作者有这样的情感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花躲草下”和 “花开原野”两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让学家生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学生深入了文本,入境入情的朗读,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谈谈花的勇气是什么,面对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揭示了文章主旨。
教学本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没在缺憾的课不是一堂真实的课,教学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课中的不足。
《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学。然而我在教学中处理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时,用时过多,未完全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学习,让我的课堂教学泛发出勃勃生机。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 花藏在草下
惊奇 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心头怦然一震 花的勇气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通过反复诵读“心头砰然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了解这是全文的中心,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让他们明白花都有如此的勇气,我们更应该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你有勇气就会有希望。谈到激情处我顺势让学生课后写一篇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感受,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效果很好。
遗憾的是课文较长,含义较深,一节课内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读赏析,积累运用。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 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 箭,为什么要用‘借 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 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 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抓住时机 ,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并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主要抓住鹿弟弟的两句话:“你的玫瑰白栽了!”,“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展开教学。在教学理解鹿弟弟对哥哥的第一次谈话时,我让孩子们讨论了白栽的原因。经过讨论,他们也明白了“白栽”是因为鹿哥哥付出了辛勤劳动,自己却没看到玫瑰花的遗憾心情。正当我想分析后面的内容时,坐不稳的傅湘同学高举了小手。她不停的把手摇晃,示意她有疑问。这孩子的思维一直都很独特,经常能想到别人不能想到的一些问题。于是我便示意让她说:“老师,小鹿受伤了,怎么不让弟弟帮忙带他去看玫瑰花呢?”傅湘撅着那厚嘴唇,作纳闷状。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不由得好奇地问。
“有呀,鹿弟弟可以把哥哥背出去看玫瑰花呀!”
听她这么一说,有些孩子也来劲了,纷纷举手,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反驳傅湘的意见。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孩子们,你们赞同傅湘的观点吗?你们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马上安静下来)
傅海涛说:“鹿弟弟比他小,可能背不动哥哥吧?”
肖伊涵说:“脚受伤了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否则可能受伤更严重!”
……
我说:“是呀!大家还有其他办法吗?”
熊毅杰说:“可以让鹿弟弟用照相机把花拍下来,小鹿不就可以看到了吗?”
刘祥文说:“可以让小鹿坐在轮椅上观看啊!”
“孩子们,你们考虑得非常周到,给小鹿出了这么多点子。既然小鹿辛苦地种下了玫瑰花,而且这么想看到,咱们就来编一编故事,让小鹿看到玫瑰花吧!”孩子们便马上拿出本子,开始写自己的改编小故事。
过了一会,孩子们便开始展示自己的.小作文。有的描述鹿弟弟给哥哥准备了轮椅,小鹿也就看到了鲜红的玫瑰;有的描述鹿弟弟给哥哥准备了一个花盆,然后采了几朵玫瑰插在里边,小鹿也看到了那美丽的玫瑰;还有的描述小鹿透过窗户看到了漂亮的玫瑰,一阵微风吹来,它还闻到了淡淡的香味……他们每读完一篇,只要是独特的想法,我都大力的表扬了他们,大部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很多时候老师并不能预设到他们所有的回答。而作为“组织引导者”角色的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打断了自己上课的思路,把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扼杀了,把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给抹杀了,而应该根据课堂的生成,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正因为自己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做了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畅所欲言,顺便还进行了小练笔。因此,大部分孩子都露出了微笑,那是因为他们真正的走进了课文,真正体验到了当“学习小主人”的乐趣,从而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作为引领者的我们应时刻去呵护孩子们的每一次创新,
在课堂上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能激发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不受约束,能畅所欲言;他们碰到问题还能互相启发,在质疑解疑中,定会迸出智慧的火花。
《赶花》这篇课文主要讲养蜂人天南地北千里迢迢马不停蹄地赶上花开的季节让蜜蜂采蜜。课文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养蜂人为了赶花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难点是使学生领悟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与“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所含哲理。
教学后自己进行认真地反思: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一下两点:
一、本人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处理教材。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抓住“我入神地听着养蜂人的话,暗暗地震惊: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充满诗情画意。”这段话为切入点,指导阅读文本。过程如下:
1、解释“艰辛”理解词义;
2、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养蜂人生活艰辛的章节(12、14、16三个小节);
3、指导精读“12自然段”;
(1)默读整段话,划出能说明养蜂人生活艰辛的句子或词语并批注好为什么?
(2)集体交流并随机解释“天南海北”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①学生自己默读,并边读边悟突出哪些词句能读出养蜂人的生活艰辛。
②指名感情朗读;
③评议后齐读。
(4)指导学生回忆小结这段话的阅读方法。
4、扶放结合,要求学生用同样的阅读方法自己阅读14与16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并随机点拨学生在交流时所出现的各种错误;
(3)集体感情朗读;
5、用同样的方法读懂“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二、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重点词句的语境。
例如:指导学生抓住“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这句话,体验养蜂人的生活的艰辛。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月初时,春游大金山爬山的亲身感受,再说说养蜂人搬运整车蜂箱,天南海北地去赶花的艰辛。
教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对“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感悟和体验不深刻,只停留在表层上的感悟和体验,并对“诗情画意”的内涵的体验得不全面。没有像《参考资料》所说的那样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