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9-18 19:41:12

  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

  2.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活动时的组织和调控

  2.撰写活动报告

  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教具准备

  每组一个测量倾斜角的仪器(测角仪)、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Ⅰ.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及方案

  [师]上节课我们已获得测量底部可以到达或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实施.

  [教师活动]1.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并做好分工.

  2.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

  3.教师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的细节:

  (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需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

  (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特别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读数.

  (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对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团结协作,共同解决.

  [学生活动]1.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确定测量对象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帮助完善.

  2.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活动过程中测角和距离的方法,并特别注重测量的精确度,在活动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让活动能有序、高效率地进行.

2、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课前准备:黑板上贴好两条线,作为铲子的起点和终点。

  一、用同一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10min)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是谁?认识吗?

  最近佩奇很烦恼,它想送礼物给小兔瑞贝卡,(黑板上粘贴挖沙铲)可是不知道该买多长的礼品袋,你能帮佩奇测量铲子的长度吗?(板贴:铲子的长度)

  请两名同学上台测量铲子的长度。

  (学生边测量,教师边总结,粘贴板贴:确定纸带起点和终点,一拃一拃要相连。)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粘贴纸带展示,并指导如何计数(4+,5)

  教师粘贴拃,并帮助学生填写数据,咦,为什么两位同学测得的数据不一样呢?

  PPT: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我们的结果不同。

  2、出示2块橡皮,那用一样长度的橡皮来测量呢?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刚刚是一拃一拃相连,那么现在呢?(一块橡皮一块橡皮)

  继续请这两位同学进行测量,教师粘贴橡皮并填写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PPT:用相同的橡皮测量铲子长度,结果一样。)

  3、用橡皮和手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哪一个更准确呢?

  如果你觉得是橡皮更准确请举1,如果你觉得是手更准确请举2,请选择。

  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用橡皮测量更准确。

  4、提出问题PPT:我会思考:除了橡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呢?

  生:粉笔、铅笔、水彩笔、书本、铅笔盒、筷子、勺子······

  小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可以作为工具来测量。

  5、聚焦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板贴课题)

  二、用各种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15min)

  1、大家想用生活中的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吗?

  今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体: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板贴)

  2、接下来,张老师来分配下:第一排用小棒测量铲子的长度,第二排用回形针测量铲子的长度,第三排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

  你们组用什么测量?你们组呢?

  3、为什么没有小组用橡皮测量铲子的长度呢?

  刚刚我们已经用橡皮测量过铲子的长度了,那么我们该把数据填写在哪里呢?

  (请同学上台填写。)

  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们的字要···(大大的,清楚的。)

  刚才我们测量了几次?(2次),虽然两次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测了两次,结果就要填写两次。(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填写。)

  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确定纸带起点和终点,一物一物要相连,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相对应的表格中。

  4、会测量了吗?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测量地准确,速度又快,测量完记得把表格交给张老师哦。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数据。(PPT:我会测量)

  6、汇报交流:①为什么用小棒测量的小组这么快?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那么慢呢?

  (长的物体用长工具测量更方便。)

  ②用小棒测量铲子的长度和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可以进行比较吗?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结果不一样,不能比较。)

  三、用各种物体测量桌子的长度(10min)

  1、用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你学会了吗?

  2、那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你会吗?

  你会选择哪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呢?为什么?

  3、组长上台领取你们小组选取的材料测量桌子的长度。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督促小组成员上台填写数据。(PPT:我来挑战:)

  5、交流汇报:①我们用小棒测量桌子的长度,你有什么感受?(方便、快速)

  ②用小棒测得铲子的长度是4+,测得桌子的长度是 ,我们可以知道哪一个物体更长?

  (都是用小棒测量得到的结果,可以比较。)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5min)

  1、我会思考: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用物体测量更准确。(板贴:撕去橡皮)

  2、我会选择: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可以)

  如果可以,请拍拍手,如果不可以,请跺跺脚。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不可以)

  如果可以,请拍拍手,如果不可以,请跺跺脚。

  3、拓展:你学会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了吗?

  接下来我们来测量书本短边的长度,这次张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以下四样物体,你可以从中选择一种,并在表格中打√,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确定纸带起点和终点,一物一物要相连,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相对应的表格中。

3、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以及联系某种物质的比重,通过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铁块3块,天平1架。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将3个不规则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那么这3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铁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2、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铁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第3块铁块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五、介绍“你知道吗”

  课前思考:

  本课时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两次实验,一是测量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二是测量不规则物体——铁块的体积。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理解等积变换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两次活动之前,我们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讨论:实验该如何进行?每一步的操作该如何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又怎样有效合作------等问题。而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仍需充分,特别是要准备好活动所用的物品,如土豆、铁块、天平、圆柱形玻璃容器等。这些准备工作要做得细致些,考虑周全些。要让活动有序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很重要,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确定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活动时不会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干扰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毕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也是本课时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整节课的节奏,提高活动有效性。

  课前思考: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包涵的内容很丰富,是一堂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课。但是这样的课最大的困难就是全班性的操作活动,既要准备充分,又要注意准确性。

  课前布置学生先提前预习,并提出要准备哪些材料和用具,接着布置——在家里自己用一个圆柱的器皿试着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如:土豆、梨、苹果、萝卜……),同时布置有铁块的带一个铁块过来。测量铁块有两重意义,一是测量出体积,二是要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因为这个比值是个科学固定的数据,所以在测量时更要注意准确性。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会很高,但是课堂纪律也得维持好。课前得布置学生预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实验,正如各位老师所说的,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在这个活动课上我打算把练习与测试中的题目让学生结合起来一起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原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两次测量活动,而且这两次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昨天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之一是回家准备一个土豆和一个小铁块。我去了科学老师处借了烧杯、天平。借烧杯的用意是便于学生计算,我将第一次测量土豆体积时教材提供的表格进行了修改,课中,我请学生思考:我们使用烧杯来测量土豆的体积,那么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表格又该如何设计。经过学生的思考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只需收集两项数据,即放入土豆前水的体积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最后根据这两项数据计算出土豆的体积。接着,我快速地给学生分组,并关照学生测量活动中的几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们开展了活动。应该说这样的活动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能体会到测量不规则物体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及能进一步理解土豆的体积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最后,我又组织学生们练习了沈老师上一节课中补充的几道解决问题,其中有几题与测量土豆体积相关,学生们有了这一次活动后解决问题时基本没有障碍。看来,测量活动还是有效果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很遗憾的是,学生们和我都一时无法找到小铁块,所以第二个测量活动无法开展。看来,只能留待他们进入初中学习物理时再作研究。

  课后反思:

  这堂活动课是忙碌的一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科学老师的不容易,光是准备一些相关的器材,我就跑了4次科学实验室,一会忘这一会忘那的。听了科学老师的建议,我把量杯改成了量筒,把土豆的体积切小了点,因为量筒的数据比较精确些。

  当我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土豆的体积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按书上的表格计算比较麻烦,只要量出放入土豆前水的体积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即可。

  我也没有找到小铁块,所以用了砝码代替,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还告诉学生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以后要学的密度,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知道一下。虽然这节活动课没有预想的顺利,但是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个活动还是有效果的。

  最后我安排学生完成了练习与测试的2题:

  “有两个同样材质的零件,一个零件重1068克,体积是120立方厘米。另一个零件重756.5克,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主要是为了巩固“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一结论。但是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看,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关键是平时缺乏这类题目的练习。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测量土豆体积这一问题,讨论测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性。再出示量杯,说说还有什么方法。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在宣布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是选用量杯直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用放入后水的体积减放入前水的体积,也有少数同学用自己所带的容器按书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交流后,全班交流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至于第二个实验,我是让学生计算两块土豆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体会到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课后反思:

  很感谢潘老师上传的内容,学习过了。文中老师的敬业精神真得好好学习!

  今天在周庄小学也听了测量物体一课,对于活动型的内容,由于存在准备工作麻烦,操作活动烦琐,课堂组织难,实验结果精确性差等问题,所以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很重视。但今天这一课我想很多老师都是精心准备进行测量的,至少第一个测量过程是肯定完成的,因为在平时的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直观的测量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所以估计老师们都很重视。但对孙老师和沈老师提出的只要记录两个放入前与放入后的体积的数据,我有不同看法。如果使用的容器是量杯或者量筒,是可以直接看量杯或量筒中的水的体积比较,但如果使用的是一般的圆柱体的容器呢?此时必须要测量容器底面直径、放入前水面高度与放入后的水面高度,再通过这3个数据计算放入物的体积,计算思路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别计算两次的体积,再计算体积差即可;方法二是用底面积乘上升的水的高度,且方法二计算过程简便。

4、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习应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培养并发展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部分: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物体的质量,采取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关于质量单位,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的比较,让学生对质量的单位感性化;托盘天平的使用,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应用过程,以达到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目的。

  书中安排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很大”。意图有两个:一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二是帮助学生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即:人们认识自然是逐渐逼真的,真理是相对的,规律的应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难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乒乓球、篮球、硬币、烧杯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的课桌、板凳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谁用的材料多?谁的质量大?

  (让学生回答)。

  我们这节课学习第二节。

  板书:4.2 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观察P79的图4-15,分别进行比较:一碗水比一盆水少,汽车轮胎用的橡胶比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多,篮球中充的空气比乒乓球中充的空气多。

  由上述事例可归纳出: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有的多,有的少。

  板书: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体的多少。

  指导学生观察P80的图4-16,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板书: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你现在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80,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由来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2、质量的单位:千克,吨、克、毫克、斤、两等

  指导学生结合P81的图4-18阅读课文,让学生形成具体的质量单位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质量阶梯。让学生能从数量级上认识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质量的多少,小到电子质量,大到宇宙总质量。

  3、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对于托盘天平,你现在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回答(构造、作用、工作原理、正确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P82的图4-19,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作用。

  板书:3、托盘天平

  1)构造及作用

  然后,出示实物,找几位同学检查,边指边让学生说出部件的名称,同时说出主要部件所起的作用,如: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和分度盘等。

  向学生介绍其工作原理。

  板书:2)原理:杠杆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然后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对有关注意事项进行解释说明,特别强调:被测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为:左盘质量+游码质量=右盘质量。

  板书:3)正确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测液体的质量:应先测出容器的质量,再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即可得出被测液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测量质量的工具多种多样,指导学生结合P83的图4-22,了解磅秤、超微量天平、电子天平的有些知识(可上网查询)。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4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在巩固练习中,有部分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不够熟练,易出错,有待强化提高。

5、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

  1、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

  1、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

  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六、幼儿尝试(五)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6、《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在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我们课题小组集体努力下,我较成功的完成了EEPo有效教育展示课,下面我将本节课简要做以总结反思。

  一、优点

  1、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内容安排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本节课在EEPo学习方式训练指导下,学生已适应EEPo学习方式,约定用了语言约定及手势约定,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及时的鼓励了学生,在表达呈现方面用了语言表达及板卡呈现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令人感叹,团队的配合也较好,每个团队成员相处和谐,并关注其他人,能够做到专心倾听,无论大动还是小动,学生占位合理,能够顾及到别人,课堂用时恰当合理,我认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不足

  1、在教学设计上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活动时间。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要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3、不能非常熟练地应用EEPo这种教学模式,有待继续学习和实践。

  4、针对于学习方式的训练还应再从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从每个元素再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7、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会滚动的物体》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会滚动的物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尝试那些物品可以动。

  2、体验自己身体滚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球、瓶、纸盒、桶、积木、轮胎、圈、瓶盖等材料若干。

  2、适合滚动的场所、垫子。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会滚的东西。

  ①玩一玩准备的东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

  ②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

  ③找一找操场上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滚动的。

  2、探索身体滚动。

  ①介绍游戏《乒乒乓》的玩法,将手臂弯曲,按儿歌节奏在胸前环绕边做边说“乓乒乓乒乒乓,轱辘轱辘一,轱辘轱辘二,轱辘轱辘三,辘轱辘轱四,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家一起滚起来。

  ②幼儿在垫子上尝试身体滚动的方法。

  ③跃然自由滚动,说说自己像什么。

  3、自由组合练习滚动。如:身体伸直向左右翻滚,抱着膝左右翻滚,像求、坦克、圆木、小蜗牛等。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且紧密围绕着“滚动” 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淡化了“教和学” 的界限,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活动内容有趣,操作性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索活动中,层层递进加深了探究难度,但是在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引导下使得难点迎刃而解,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让幼儿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使教育极富感染力,效果甚为理想,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活动中以球为切入点,在二次操作的过程当中,逐层递进、层层加深,教师有层次、有步骤的抛出探索要求,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每个环节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助于推进幼儿较深入探究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不同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4、实效性强,面向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使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所有的科学现象都是让幼儿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真正让每个幼儿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促使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动有些单一,活动过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体能够滚动,哪些物体不能够滚动,其实不同的滚动物体他们的滚动面也的不一样的,这点应该在活动中也有所体现,让幼儿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8、观察物体优秀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一课,首先应了解教材为什么要有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整个观察物体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课占什么位置。如:观察物体的系列内容是...

  观察物体一课,首先应了解教材为什么要有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整个观察物体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课占什么位置。如:观察物体的系列内容是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观察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教材在一年级的上册安排了“位置与顺序”的单元,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在二年级,安排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使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三年级则安排了“搭一搭”的活动,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观察物体一课,物体有它本身的多样性、全面性。而观察则有平视、俯视、仰视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正对着一个面、对着棱、对着一个点来观察的视角问题等。老师只有把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才能象猎人一样捕捉学生的资源,把有用的资源抓出来,让学生来解决,真正体现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的双主作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