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2023-09-09 15:02:13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1、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描写扫路人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引导同学弄清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再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好的。)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学习的目标。)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对扫路人的形象的理解是正确而全面的。)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同学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同学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这一步的'要求是高的,需要进行研读。通过研读,初步知道直接抒情的方法。)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又回到了整体,也能再现两人交谈时的情境。)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溢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同学填后,齐读。

  (这一步的设计很有发明性。不只协助同学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而且理解了课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只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身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假如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身的感情。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2、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3、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

  (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教后感:

  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上,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

4、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到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去玩天游峰时,途中遇到一位可敬的老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者面对面地去认识这位老人。

  一、讲读课文

  引述:那天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寂静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这时,我看到一位老人,(出示图片)你们看这位老人正向我们走来,谁来说说他的样子。(先自己看图介绍)

  1、现在请大家打开书,用笔划出有关老人外貌描写的句子。

  交流:(1)介绍这位老人(有两处)

  (2)每说到一处,分别出示(这段话)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给你初步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理解:炯炯有神)(有精神、身体好、简朴)真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一下(如:精神焕发、老当益壮等)

  2、能把你体会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吗?(在介绍的时候,出示的话里,有些词换成红色)

  3、师述:这位老人就是游览区的扫路人,他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台阶。老人非常热情,他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理解心灵沟通吗?说说看。

  4、现在就让我们与这位老人面对面聊聊,来体会心灵沟通吧!

  请看下面的要求:(1)请你们自己默读(412)小节,用()括出与这位老人的对话。

  (2)读读对话部分,从老人的语言中,你对老人有了怎样的认识?师:自己思考完小组讨论,讲清要求,小组组员在发言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听完补充。

  5、交流:

  师:与这位老人聊好了吗?与老人的对话一共有几处?现在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

  (1)谁来把第一次对话给我们读读。谁读作者的语言,谁读这位老人?

  师:我倒觉得这位老人读得很累。老人是怎么说的,画出这段话的提示语(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谁再读一次,齐读

  (2)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自己快速浏览课文。(引到课文第7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

  A:当说到(第7自然段):相机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半途而返理解(数字上游客表现:理解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说到这些词时,用红色显示)你们去过天游峰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看看天游峰(出示图片)

  师:感觉如何?累阿!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但听你的朗读爬天游峰悠宰悠哉,谁能让我听了你的朗读能听出爬得累?(一生读)你听他读,好在哪儿?顶天立地高,900多级,900多级,1800多级台阶真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读得好,

  生:要稍慢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气喘得厉害,要慢些。(生读此句)谁来挑战?读得比他还好。

  齐读

  B:当引到(1、2)自然段时,出示第二段内容,自己读读,这天游峰给人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什么字?引导学生理解险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如;比喻句(像仿佛)(出示天游峰的一组图片)

  师:面对这样险的峰,我终于登上了峰顶,什么心情?(得意,)会怎么想?我好不容易登上一次山顶开心阿,而这位老人呢?你说说看?出示书中这句话(可是这位老人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什么感觉(敬意由然而升)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吗?这后面一个省略号,此时作者又会怎么想?

  师:谈到这儿扫路人的工作累不累?(太累了)可这位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师生接读)老人是不是吹牛、撒谎?

  生:老人已经习惯了。

  老人根本没想到累,只想到把好山好水看一遍。

  师:我不同意,为什么游人累,不也看山水?

  生:老人只想扫地,游人想登山顶。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感受。

  大汗淋漓也许是冷汗,老人老马识途,认识路。

  师:我不同意,上山就这么一条路。

  生:老人把上山下山当做快乐的事。

  师:老人扫干净了路,山水变得更好,老人心里高兴、快乐。我信服。(板书:开朗乐观有毅力)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会读这段话吗?(通过朗读,要把老人不累的这种感觉流淌出来。)

  师:此时,你对老人有了怎样的认识?(开朗乐观有毅力)

  (3)下面我们继续来和这位老人聊聊,谁来读读这段话(文中第2处对话)

  A:请大家自己读读老人的话,你对老人又有怎样的认识?从哪儿感受到的,用笔划一划(如:可实在)

  B(最后一句反问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帮我们读读吗?谁再来读读,齐读什么意思?

  C:老人是怎样来说这段话的?(理解:悠然)这词与前面哪儿挺相似的?指名读,齐读

  (4)你想想,此时的我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想的?

  是啊,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谁来读读与老人的对话(一人读作者的话,其他人读12小节)

  A: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从老人的话中,你又一次对老人又怎样的认识?(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B:能把体会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吗?谁来读读

  C:本角色读(女生男生)

  齐读:(说罢回到住处)

  D: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处。笑声怎么陪伴我回到驻地呢?

  生:笑声留在脑海,忘不掉,

  自信、爽朗的笑声刻在了我的新里。

  师: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你理解的把句子改一下吗?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吗?(生写)

  生:我把句号改成了省略号。因为我不论什么地方都会记得这笑声。

  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到永远。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师:这笑声永远藏在所有人的心中。这也许是我在游武夷山时一个意外而珍贵的收获,我从内心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二、小结:让我们再一次去回顾一下老人的外貌,语言吧!(幻灯打出老人:外貌语言的句子)

  师:这就是指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感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课文的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对这位老人有着深刻的了解,我抓住两方面一是:老人的外表,另外一方面就是老人内在的精神。如:从课文中两处对老人外貌的描写结合书中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老人的简朴、勤劳、老当益壮。为了让学生感悟老人内在的精神,我抓住了课文中与老人的三次对话,在对话中,抓住老人的语言从词、句中让学生感悟到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并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如:教学中主要抓住三处对话,从老人的语言中,你对老人有了怎样的认识?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师的指导,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从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融合、到认同,最后全班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一等奖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二、走近扫路人

  (一)外表

  过渡:多么险的山峰啊,有句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天游峰上,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老人却成了作者眼中一道最独特的风景。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1、打开课本,速读课文,想一想:是老人的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流)

  2、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出示插图)从这幅插图上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老人的外貌的呢?很快找一找。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请一位同学找出,读一读。

  (2)好好读读这两段文字,你从文字中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交流: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

  (善良、勤劳、健康)

  (3)指导读好这两段文字。

  (4)是啊,透过这个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硬朗朴实的老人。

  (5)不过老师有个疑惑,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谁来帮老师解答这个疑惑?(第一次是初次见面,只能看他的穿着;第二次是跟老人聊过天,带着敬佩的心情在观察老人,所以看得比较仔细。)读书就要这样不但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6)小结:是呀,初次见到老人时,作者只是感受到了老人身上的朴实,但是近距离地接触后,作者又感受到了这是位慈善的,精神矍铄的老人。

  (二)交谈

  过渡:后来,当作者走进了老人的生活,又发现老人身上有更多的东西在吸引着他。

  (1)看,老人就是这样热情地把我带进了他的小屋。(引读)

  (2)当作者问及他每天清扫天游峰累不累时,老人是这样回答的xxxx读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过渡:同学们,你认为老人累不累?理由呢?

  累的理由: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 学生交流

  (2) 小结: “顶天立地”说明天游峰非常高。九百多级是什

  么概念啊,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的教学楼共四层,爬到四楼共72级,九百多级相当于50层楼的台阶。

  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能不累吗?

  (3)评xxxx用直接描写天游峰的险来突出了扫路的累;

  用间接描写游人的累来突出了扫路的累。

  (4) 刚才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了扫路工作的累,还有一处标点也让我们体会到工作的累。(反复诵读)

  烈日炎炎的夏天xxxx上山 下山 可是这位老人

  寒风刺骨的冬天xxxx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xxxx

  这样的工作是一两天吗?是一两年吗?一干就是几十年啊,一干就干到70岁啊,而且还在继续干哪!

  (5)同学们,你们说这样的工作能不累吗?

  过渡:这样累人的工作,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请你默读文章5-10小节,找找答案。

  (出示两处语言)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7)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对大自然的爱,因为对工作的热爱,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结:1、在工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他是在享受生活,自然心理就不累了。

  2、在不停地劳动中,他和这山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对生活如此的热爱,所以他不觉得累。。

  (8)老人是怎样说这话的?(悠然xxxx悠闲的样子)

  (9)一起来悠然地读读这几句。

  同学们,听完老人的一番言语,一位勤劳乐观的老人又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学习11、12小节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老人的外貌、语言,感受到了老人是个xxxx硬朗朴实、勤劳乐观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被老人的精神深深折服,所以(引读)

  xxxx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人又是这么回答的:“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2、同学们,30年后,老人已是百岁,真的能活到百岁吗?联系全文思考一下(祝福,敬佩,自信)

  3、(引读)笑声惊动了xxxx

  4、这笑声仅仅是笑声吗?(老人亲近自然,热爱工作的生活态度,老人对生活的热爱、自信、乐观的精神留在了作者心里。)

  四、写感受,内化思想

  1、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此刻,我想到了这样两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2、交流感受。

  3、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对工作的敬业,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励着作者的一生。我相信老人的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也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题目xxxx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天游峰的扫路人

  硬朗朴实

  勤劳乐观

6、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由《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三篇课文和习作五、练习五共同组成。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继续实施了批注式的教学,近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一直鼓励孩子在书上圈圈画画,批批写写,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与评价能力,实现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除了环境的衬托,我让学生走进文本抓住人物的语言,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本课时,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写法,学习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生活背景衬托出人物的可贵品质。而在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会忽略对环境的描写,本课描写的是自然环境,作者在第一和第七自然段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天游峰的高而险的特点,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和“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何要花笔墨来写天游峰”这两个问题来思考,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自主品读这些句子,做适当的批注,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学生抓住了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最终感悟出作者描写天游峰的高而险,是为后面理解老人扫石阶的艰辛作好铺垫。同时,还用游客爬山的疲惫衬托老人的劳动的辛苦。最后进行写法总结,对学生提出要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之一,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批注”这一手段,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那学生学习一定会更主动,一定会更好地越过阅读的障碍,开创出一片阅读的新天地。

7、《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反思

  一、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高”、“险”进行教学。通过“气喘吁吁”“飘飘悠悠”“一根银丝”“抛”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二、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

  在学生品味了天游峰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再现天游峰的高、险。可是一开始学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时地进行范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得更深。

  三、难点,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这一难点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大,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应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高险放到第一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吗?”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8、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质朴而又自信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文章写作极具特色:抓住特征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细致入微,不仅说明了老人生活俭朴,且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个性。另外,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品质。课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苦,衬托出老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本课的设计基于文本的写作特色,着重在两方面进行设计:

  1.通过语言、外貌、环境等描写,突出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课文层次清晰,写环境与写人穿插并进。所以设计让学生先找到描写天游峰的语句,组织品读。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体会天游峰的高而险。接着,采用一个采访,让生想象体会游客登山的艰难。这样,从环境的险峻、游客的切身体会侧面烘托出老人扫山路的困难,为体会老人的顽强不息奠定感情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一一找到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语句,逐一品读,感受老人生活俭朴、爱工作、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描写,所以不能交换位置,由此让学生感受要根据观察的角度来描写。其次,品读老人的语言,则抓住两个“不累”和舍不得离开天游峰,明白老人深爱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再累也高兴的轻松心情。最后从“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体会到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借景抒情,借文中笑声的写法,迁移至30年后的扫地声,突现人物主旨。

  文中对老人笑声的描写,一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提升了老人的精神的灵魂。所以,在读完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发现老人的笑声惊起了宿鸟,并伴我回到住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由之前的教学,学生已深深体会到老人身上的'乐观开朗、自信豁达,其实他的笑声就能传递出这样的感染力,鸟儿熟悉他的笑声,作者也钦佩这样的笑声,且会一直伴随他一生。

  最后,再让学生仿照笑声的写法,也用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来写扫地声。让学生在课堂巩固写法的练习,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3.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板块较多,课堂环节虽环环相扣,但平均用力,重点反而不够突出,亮点也随之弱化。尤其感觉学生是被牵引着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例如学习描写老人的内容,并非一定要切成块来学习,外貌归外貌,语言归语言,就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老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由此让他们充分读书,在写下自己的体会后充分交流,教师则在关键处进行质疑、归纳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