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范文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27 13:11:18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范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范文

1、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天游峰是什么样的”、“扫路人怎么样”、“课文为什么要写一个扫路人”等几个问题,然后就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读全文,认为该画那几就画那儿”,“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进行充分地体验、自主地表达。

  是放开,还是开放,是个性化阅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凸现,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等于忽视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教学中,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启思,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要用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未知欲,使他们积极走进文本。教师不能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放开了要求的标准与尺度,不敢深入地点拨,深刻地赏析,深广地指导,甚至不带领学生深入反复地吟读课文,体会真意。

2、《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在县教研室组织教学视导中,我有幸成为一名送教者,执教了六年级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短短的一周送教的过程,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在实验与反思中,经历了一次从最初的寄在蛹中的蛾到翩翩起舞的蝶的过程。正是由于每节课后给我留下的收获与遗憾让我对执教这一内容后有了更深的感触。

  一、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凭借词句品味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作者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中我通过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圈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探究环节,让学生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该不该回去?”、“三十年后,能不能见到老人?”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与作者对话——透过文本积淀作者的情与价值观。。

  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之中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辅以“我想对()说: 。”的句式训练让学生理解与表达做到有机统一,既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也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结合。

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前曾听同事上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着手教学时,我就有意引导学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几方面展开学习,再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理解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来感悟老人的勤劳、朴实、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丰满了。天游峰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对于这数字,通过与同学们上四层楼梯相比较,从而体会天游峰的高、险、陡,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从而为体会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处于一种惊叹、激动的氛围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变得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就高了。

  教学反思: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4、《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扫路老人“累”与“不累”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来朗读品味,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特别是“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体会天游峰的险,才能体会老人扫路的辛苦。

  一、从“累”出发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进行有感情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从“不累”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另外,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从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这节课,我始终以扫路的“累”与“不累”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等品词析句,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回答问题了,不是他们不会,而是缺乏自信,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

5、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由《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三篇课文和习作五、练习五共同组成。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继续实施了批注式的教学,近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一直鼓励孩子在书上圈圈画画,批批写写,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与评价能力,实现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除了环境的衬托,我让学生走进文本抓住人物的语言,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本课时,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写法,学习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生活背景衬托出人物的可贵品质。而在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会忽略对环境的描写,本课描写的是自然环境,作者在第一和第七自然段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天游峰的高而险的特点,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和“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何要花笔墨来写天游峰”这两个问题来思考,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自主品读这些句子,做适当的批注,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学生抓住了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最终感悟出作者描写天游峰的高而险,是为后面理解老人扫石阶的艰辛作好铺垫。同时,还用游客爬山的疲惫衬托老人的劳动的辛苦。最后进行写法总结,对学生提出要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之一,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批注”这一手段,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那学生学习一定会更主动,一定会更好地越过阅读的障碍,开创出一片阅读的新天地。

6、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一读课文,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

  4、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天游峰的高与险,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导入学习还是要扣题而下,师生介绍天游峰,收获一个感性的认识。齐读课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组织学生读上一轮课文,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这是常规做法。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好“颇”、“褪”等字。

  第三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然后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一任务。

  有学生根据第3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艰苦朴素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自强不息的老人。

  唐凯亮根据第6自然段发表意见,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的老人。我说:“是吗?”他还演读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闲吗?”为了“打消他的嚣张气焰”,我发动大家一起来研读课文。联系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大家读一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起了“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问:老人自在吗?悠闲吗?我再引导学生比较写游客与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词,再细细地品味一番。实际情况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当时似乎“脑筋转得慢”了,于是我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pK,读游客们的表现;等二人读完之后,我再“强调”说“可是——”,学生们领悟了,这儿是把游客和扫路老人进行对比。我说:课文是怎么对比的呢?这儿的省略号是要说什么呢?学生做补充。我说,这儿运用的就是侧面描写,用游客反衬扫路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任劳任怨。我对唐凯亮说:“现在还能说扫路老人自在悠闲吗?”他摇了摇头。我说,但是为什么老人的神态是如此的.自在悠闲呢?这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地去思考,从他的神态看到他的内心。这一句启发了学生,有的说老人豁达开朗,有的说老人乐观自信,有的说老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第二自然段,这个并不是问题,通过体会比喻句,学生能顺利地体会到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我有意说,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都表现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学生们都点头,邵菲感觉到“有陷阱”,举手说,第三句不是。我说: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过来:“不,我说错了,第三句也能表现天游峰的高与险。”我“不依不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她找出了“终于”一词。我再引导学生再读第7自然段,大家拿游客的表现来比较,深入地体会到了登上天游峰峰顶的不易。

  读过第2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天游峰呢?这与我们这篇写人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及时地发表看法,这也是侧面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有学生说了,这儿写天游峰越险,越能反衬出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

7、《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反思

  一、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高”、“险”进行教学。通过“气喘吁吁”“飘飘悠悠”“一根银丝”“抛”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二、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

  在学生品味了天游峰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再现天游峰的高、险。可是一开始学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时地进行范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得更深。

  三、难点,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这一难点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大,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应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高险放到第一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吗?”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8、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天游峰是什么样的”、“扫路人怎么样”、“课文为什么要写一个扫路人”等几个问题,然后就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读全文,认为该画那几就画那儿”,“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进行充分地体验、自主地表达。

  是放开,还是开放,是个性化阅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凸现,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等于忽视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教学中,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启思,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要用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未知欲,使他们积极走进文本。教师不能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放开了要求的标准与尺度,不敢深入地点拨,深刻地赏析,深广地指导,甚至不带领学生深入反复地吟读课文,体会真意。

9、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质朴而又自信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文章写作极具特色:抓住特征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细致入微,不仅说明了老人生活俭朴,且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个性。另外,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品质。课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苦,衬托出老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本课的设计基于文本的写作特色,着重在两方面进行设计:

  1.通过语言、外貌、环境等描写,突出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课文层次清晰,写环境与写人穿插并进。所以设计让学生先找到描写天游峰的语句,组织品读。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体会天游峰的高而险。接着,采用一个采访,让生想象体会游客登山的艰难。这样,从环境的险峻、游客的切身体会侧面烘托出老人扫山路的困难,为体会老人的顽强不息奠定感情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一一找到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语句,逐一品读,感受老人生活俭朴、爱工作、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描写,所以不能交换位置,由此让学生感受要根据观察的角度来描写。其次,品读老人的语言,则抓住两个“不累”和舍不得离开天游峰,明白老人深爱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再累也高兴的轻松心情。最后从“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体会到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借景抒情,借文中笑声的写法,迁移至30年后的扫地声,突现人物主旨。

  文中对老人笑声的描写,一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提升了老人的精神的灵魂。所以,在读完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发现老人的笑声惊起了宿鸟,并伴我回到住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由之前的教学,学生已深深体会到老人身上的'乐观开朗、自信豁达,其实他的笑声就能传递出这样的感染力,鸟儿熟悉他的笑声,作者也钦佩这样的笑声,且会一直伴随他一生。

  最后,再让学生仿照笑声的写法,也用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来写扫地声。让学生在课堂巩固写法的练习,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3.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板块较多,课堂环节虽环环相扣,但平均用力,重点反而不够突出,亮点也随之弱化。尤其感觉学生是被牵引着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例如学习描写老人的内容,并非一定要切成块来学习,外貌归外貌,语言归语言,就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老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由此让他们充分读书,在写下自己的体会后充分交流,教师则在关键处进行质疑、归纳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