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2023-07-25 16:22:09

  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1、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教材简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批评和赞扬,你知道批评和赞扬对于成长中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吗?你是否想过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肯定与否定?《“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一定能给我们许多启示。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体会到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我”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难点是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或)、录音磁带。

  2. 学生准备: (1) 用词典查不明白的生词。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七、教学反思

2、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学生练习书写。

3、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电脑、录音机、课件光盘。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情况

  1、谈话导入新课。

  2、让学生浏览课文,相互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觉得巴迪有个慈爱的母亲,可能会感觉巴迪的父亲太严厉;但因为读过课文,所以学生最有可能说的就是妈妈和爸爸对巴迪的评价,虽然感情色彩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他的爱。)

  三、品读重点语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为什么说爸爸妈妈对巴迪的评价都是出自对他的爱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并说说哪些地方给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2、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全班交流,深化理解: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个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诗的本身的质量。另一个是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糕透了的。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告我。只因为我的成长中一直有这两种声音,才使我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1、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谈的情况,进行相应地引导和点拨。

  五、回到整体,体会写法

  1、读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谈收获:

  重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堂实录】

  师:美国的作家马德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他你们也熟悉,真了不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出示词语:

  兴奋 誊写出 皱眉头 谨慎 歧途 出版 腼腆。

  师:都会读了,看了同学们都预习了。现在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

  生浏览课文。

  师:谁能来说说,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

  生:我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巴迪在八岁时写了一篇作文,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长大后才明白都出于对巴蒂的爱。

  师:说得不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了解了题目为什么要打引号,是父母对评价说的话。

  生:精彩极了是出于妈妈对他的评价。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顺序。

  师:说得真好,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通过预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非常幸福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十分爱她。

  生:爸爸妈妈虽然对他评价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但都是对巴迪的爱。

  师:评价尽管不一样,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可以想一想,可以有感情的读读,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和同学说一说。大家需要多长时间?

  生:2分钟。

  师:好。

  生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想你们一定有收获了。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父母对他不同的评价都是对他的爱。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的嚷着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母亲十分爱巴迪。

  生:十六自然段最后两句:一个作家,我从这句话读出都是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如果爸爸妈妈的评价都很糟糕,他就会泄气。

  师:说得很深刻,其他同学能不能继续从巴迪的成长历程说一说。

  生:他需要鼓励。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非常爱他,母亲希望给他力量,让他坚持写作。

  生:看第十五自然段第三句话:母亲,因为有母亲的鼓励,他才一直在写作。

  师:哎哟,这首诗糟糕透了,从这句话能看出父亲很爱巴迪,你说这是一种什么语气?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父亲说这句话是什么感受呢?

  生:父亲不想他太骄傲。

  生:十四自然段:趴到床上痛哭我从这里体会到巴迪还不知道父亲很爱他,他心里十分难过,觉得父亲在责怪他。

  师:想一想都描述了人物的'什么?

  生:语言动作神态。

  师: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当他听到爸爸对他说糟糕透了妈妈对他说精彩极了时他的心情。

  生读母亲的话。

  师:听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整个下午我都怀着我用漂亮的花体字──

  指名学生读。

  师:等啊等啊,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了,心里特别紧张──

  指名读:

  师:爸爸看完诗了,他对诗的评价是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这时候我的眼睛──

  生:湿润了

  师:父母为了我的诗争吵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

  生读。

  师: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你通过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不同的爱呢。

  生:我从父亲对他写的另一首诗的评价。

  生:第六自然段第三句话:我有个慈祥的母亲体会到母亲十分慈祥,也十分爱自己的儿子,短短几句话,鼓励了巴迪写诗的信心。

  师:母亲对巴迪的评价是

  生:精彩极了。

  师:体会到他的爸爸非常严厉,说他的作品糟糕透了就是因为妈妈表扬了他,不能使他骄傲,说他糟糕透了,才能使他有改进。

  师:你说爸爸对他说的话是一种警告,怕巴迪骄傲。

  出示: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因为用上越来越表明巴迪以前不知道,慢慢长大了就知道的多些了。

  师:的确是这样。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这样细细的揣摩。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一个作家注意,总结,提高)

  师:读到这真正明白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生:爱。

  师:冷静的分析自己,完善自己,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收获。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我的收获是我知道了无论是母亲表扬我,还是父亲怎样批语我都是父母对我的爱。

  师:说得很好,不单理解了还联系实际。还有呢?

  生:这篇文章语言生动。

  生:使我积累了佳词佳句,例如迫不及待。

  师:这篇文章的确有很精彩之处,现在我们拿出一部分时间,你喜欢什么地方就是背什么地方。

  生背课文。

  师:就背到这,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加以运用。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关于爱的文章,你想不想读。

  生:想。

  出示:父爱,在拐弯处(略)

  师:你想说什么?

  生: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觉就像文章所说那样爸爸虽然在表面装作很冷淡,只是他不善于表达罢了,但他心里非常爱你。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这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生:这里详细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这个不经意的动作给了弟弟多大的爱。

  师:其实文中这样的地方还很多,能用哪个词概括。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回响你感受到的爱,你会写什么,会怎么写,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评课】

  1、亮点:

  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笛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2、讨论:

  在本节课引入拓展文章《父爱,在拐弯处》,时机似乎早了一点。这篇文章是从父爱特点的角度与课文构成联系,冲淡了课文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另外,为了阅读这个拓展材料,老师只能把前面的两个环节:

  ⑴ 让我们从头再来读一次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⑵ 读课文,想想你喜欢课文什么地方?为什么?)匆匆走过,使学生失去从局部感悟再次回到整体理解的机会,有点得不偿失。

4、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期,父母对他的作品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本文的重、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依据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的本次教学活动分四步:激情、讲故事、辩论、感悟。以辩为重点,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2、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教学过程:

  一、激情。

  1、请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表扬与批评。(学生自由发言)

  2、师问:同学们有因一件事而同时受到了表扬与批评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没学之前,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由同学们说出自己心中的疑虑。)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讲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以四人为一小组,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相互讲讲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故事。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相互讲故事,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己与同学的共同努力,既充分掌握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辩论。

  1、由学生说出巴迪得到的两种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老师问同学们支持哪种评价,为什么?(以六人为一小组,展开小组辩论。)

  3、依据学生所持的观点,各小组选派代表分成两支代表队,在班级内展开辩论。(由教师或学生代表主持,两支代表队所持观点分别为:甲方支持母亲的精彩极了,乙方支持父亲的糟糕透了。)

  4、辩论小结:我们有了自己的观点,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巴迪又是怎样面对两种不同的评价呢?(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两种评价缺一不可,一种是鼓励,一种是提醒,二者的共同点是爱。(全班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辩论是人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看法时,各自陈述理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认识的语言交际活动。本环节主要通过辩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辩论中,让学生自己领悟母亲的精彩极了是对孩子的鼓励,赞赏我的行为;父亲的糟糕透了是给孩子的警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爱。]

  四、感悟

  生活中,同学们的父母对你们是怎样评价的呢?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可以和同学交流,或回家后与父母谈谈心,或给父母写封信,或把文中的内容讲给父母听。)

  [本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鼓励警告

  爱

  参考书目:1、《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册

  2、《语文》第十一册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5、妙极了与糟透了课程教案一等奖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出示“教育与孩子”,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什么——伴随着您的孩子?!

  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悟

  (一)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生提问题。(问题可能为:

  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

  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

  (二)师: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拼读几遍,读懂了的地方用笔做上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

  (三)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并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1.出示: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指生读。正音。齐读。

  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四)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成长为一名大作家。)

  三.品读第一部分

  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一到十四)

  师: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两部分来学,同学们自己读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1.这位作者的母亲非常慈祥,父亲非常严厉。生读有关句子。师板书:母亲慈祥赞许父亲严厉批评

  2.巴迪在听了母亲评价后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诗写得非常好,可爸爸对他评价后他伤心极了。生读有关语句。

  3.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是因为妈妈评价“精彩极了”,他今后会有自信心,父亲评价“糟糕透了”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要骄傲自满。

  四.读第二部分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小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小进步,有大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大进步。接下来我们读第二部分,会产生哪些问题?

  (生默读第二部分)

  师:好了,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谈自己的疑问。

  1.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都是爱?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受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觉得这种爱是一种幸运?

  “我谨慎地把握生活中的小船”中的“小船”指的是什么?

  作者为会把爸爸和妈妈的评价比作风?

  师:咱们现在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大家一块儿解决。团结力量大,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好了,我们现在来交流,谁来说,第一个问题。

  生汇报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放声读这句话。

  (生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句子,齐读)

  五.总结

  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

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写父母亲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读"我"听了父母亲的话后的表现,通过读,体悟父母亲的情感,正确地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后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是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自读,理解着读,读中去揣摩,去体会;指读,把个人体验,感悟到的表现出来;互读,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齐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7、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使学生懂得父母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浸透了对孩子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关键: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继续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继续学习课文:

  1、上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回答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师: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

  学生齐读: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作者听了母亲的评价后他又有什么反应呢?

  语段二: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师: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他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父亲回来。

  语段三: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师:你发现这句话的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巴蒂非常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

  小结:巴蒂既焦急又甜蜜地等待着,想象着父亲会比母亲更加赞赏他,可是,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语段四:“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1)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话?(2)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3)我们看完一样东西的一般动作是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扔?(这首诗确实不怎么样,很糟糕。)

  小结:是啊,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态度,一种感情,小巴迪听到听到父亲的评价后是什么反应?出示课件。

  语段五: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可是,文章当中还有一处说了巴迪长大了些后自己也承认了小时候写的诗很糟糕,找一找是哪句话?

  语段六:“几年后?糟糕的诗。”

  学生齐读:说明父亲当时的意见是()?(对的)其实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子女,只不过作者的父亲比较(公正)。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但当时的巴迪那么小,他能够体会父亲的心吗?(不能)母亲对他的表扬使他得意洋洋,父亲的批评就好像对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请大家猜猜看,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不再写作了?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自由朗读

  语段七:“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

  语段八:学生回答:“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因为作者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把作者成长道路上需要的两种动力都包含了,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作者说自己“多么幸运”啊。

  好,现在同学们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停止了写作?

  学生回答:不是,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段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的每一个人?总结、提高”

  其他同学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虚心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并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过渡:若干年后,巴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爱。接下来看着课文第17自然段,随音乐齐声朗读。

  恩,读的非常的精彩。

  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下面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

  “精彩极了”代表着妈妈的赞许、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代表着父亲的批评、提醒,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的爱,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二者都是希望我努力奋斗,争取好成绩,二者的共同出发点都是爱。导读:你体会得真好,来,再读一次给同学们听听。

  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其他同学又是怎么理解的?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3、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四、总结

  课文中的巴迪从父母的评价中感受到了爱,他是幸运的。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爱与母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健康成长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对他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写下来。

  教学反思:本文的文字浅显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学生易于理解。教学中,应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8、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如释重负,终于把这节课讲完。

  昨晚失眠到很晚,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轻松对待这种公开课。

  真正讲这一节课时,我想到了贾志敏老师的“目中无人(听课老师)和目中有人(学生)”,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真真正正的走进文本。

  这节课,很流利的上了下来,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也能应付自如。自己感觉良好,开了这么多节课,觉得这是一节最成功的课。因为我真正感动了,学生感动了,有些听课的老师也感动了。这是我没想到的,现在才真正明白课堂设计的再完美,如果你没有激情,你没有对文本的理解,是讲不出“味”来的。我们班郑菲那个孩子,下了课,还在掉眼泪,在我上第二节自习课时,她还在哭。我不敢去安慰她,让她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感——想念自己的妈妈。(可怜的孩子没有了妈妈)

  我想这节课会留给孩子很深的印象,一定会留下抹不去的东西。

  但是,还是要真正的反思这节课,给芜湖来的史老师讨论,还是发现了不少瑕疵。我太注重学生体会情感了,忽略了真正的语文的东西——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为了时间的完整性,设计的问题太琐碎了,太简单了。应该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具体反思如下:

  上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文,感慨这一课不仅有“精彩”之处,还有“糟糕”之处。

  “精彩”一、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我主要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来理解;采用多种方式去领悟父母不同的爱,如: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一首父母爱的小诗,紧扣重点的板书。在学生不自觉中突破难点,微风细雨中感受父母的爱。

  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时,孩子们情到深处,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就是自动生成的亮点。

  “精彩”二、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过渡自然。抓住“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对比,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理解了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精彩”三、同学们朗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不足之处:

  “糟糕”一、教学重点有忽略的地方,如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要进行强调。而我只是在多媒体上标注出来,让学生以读来体会。没有做到先分析写作特点,再体会文中情感。

  “糟糕”二、问题有点琐碎,过于简单。如:几年后,巴迪认为自己的第一首诗怎样?父母又是怎么评价的?少年时候的巴迪是怎么做的?这个地方应该提得有点深度,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总之,这堂课留给我太多的感受,一句话,不管是“精彩极了”也好,还是“糟糕透了”也好,我会继续前行。

  后记:根据史老师的意见,还会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如果老师们对这节课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给番茄提示,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