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 品,传诵千古而不衰。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叙述和描写的景物,都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折射和体现。这是了解柳宗元主要思想脉络的重要途径,所以,这虽然是一篇课标外的古文,可是鉴于这篇文章的重要地位、艺术特色、描写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考虑用两课时学习本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 ”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 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 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 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品,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
教学目标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诵读积累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
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穷回溪:极、尽。披草而坐:拨开。
更相枕以卧:互相。 意有所极: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 外与天际:交会。
引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二)诵读,品析技法
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
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三、翻译
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四、研读探讨
(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
神游:与万化冥合
从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
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阅读课文
1、同学自读
2、同学分段朗读,大家听读正音,教师点评
3、教师提醒以下词语读音
j惴栗(zhuì lì)k榛莽(zhēn)l衽席(rèn)m灏气hào)n颓然(tuí)o冥合(míng)4、大家齐读
三、同学对照注释默读翻译
四、作业:抄写课文并口头翻译
五、教师投影小结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投影)
(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3、书面翻译课文
第2课时
一、同学齐读
二、同学逐句翻译,同学点评,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
第3课时
一、课文主旨把握
1、请同学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明理由
2、教师点评
寻找点明主旨的文句
提供自己的概括和学生进行比较
A、点明主题的文句: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文章主题:
历遍永州山水,与山同醉;始得西山宴游,万物同归:西山怪特我独行。暗抒特立独行之人格。
3、重点检测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难解句子
①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③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
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⑤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⑥ 悠悠乎与灏气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⑦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附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在那些空闲的时候,我就外出缓缓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们攀登高山,深入树林,沿着曲折的溪流一走到它的源头,无论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石头,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拨开草丛随地而坐,把壶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就和同伴们互相依靠着睡上一觉,在睡眠中进入梦境。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认为,凡是这永州山水有奇异形态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怪异特别。今年9月28日,我来到法华寺西边的亭子赏景,远眺西山,这才指点就感到西山的奇异。于是,让带领仆人渡过湘江,我们一起沿着染溪行进,砍掉杂乱丛生的树木野草,烧掉茂密难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才停下。当我们艰难地登上西山顶峰之后,便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尽情赏玩西山的美景。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都在我坐席之下了。那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山谷深幽,有的溪谷低洼。山峰有的像蚂蚁洞外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压缩、累积在眼前的视线之内,不会隐藏不见。西山周围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向外与天空连在一起,向四周了望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样以后才知道这西山高高耸立,与小山丘不是一类。这里空旷浩渺啊,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看到它的边际;仿佛飘飘然与造物者同游天地间,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我拿起酒杯倒满美酒,歪歪斜斜快喝醉了,也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苍茫的暮色从远而止;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还是不想回去。我的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了一切的思虑,形体也像消散那样忘掉了本身的存在,自己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这次)开始了。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叙我今天的游历。这年是元和四年。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课文写法研讨
一、文章题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 四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形释
↑ ↓
╱ 万化冥合
坐西亭
↑
↗游赏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游的无目的性
↑
(概写)
本文的个性特征:
1、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设计);
2、比照与映衬
文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本文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最后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疏通课文
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僇(lù)人⑵惴(zhuì)栗(lì ) ⑶ 施施(yì)( yì )
⑷榛(zhēn)莽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⑻岈(xiā)然⑼若垤(dié)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遁(dùn)隐
⒃颓(tuí)然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翻译全文
2.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而~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认为。。。。。。奇异始指~之
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成为自余~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2、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三、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进行了几个星期的长文短教的尝试,加上专家的指导,在教学本课时,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读文,提出疑问,交流解答,效果不错。
课堂上,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在交流中,我让找到句子的同学不仅要朗读句子,还要说出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然后,还要另外的同学读此句,还要说体会。
这样既逼迫每个学生要认真读书,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以往多了。第二,明白课文内容后,你还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真多:格列夫的乐观、勇敢、宽宏大量……写作方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地心游记》的主要内容共有三个,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我"——阿克塞尔起初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优柔寡断的大孩子,在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逼迫下,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在汉堡的温暖的家,糊里糊涂地踏上了地心探险的征程,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地道的一个叛逆英雄,脑子里除了吃喝和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更谈不上为荣誉和真理而献身了。他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像小说第三十二章所提到的原始海洋里的盲鱼一样随波逐流。但是,在经历了晕眩、饥渴、黑暗、迷路、炽热等一系列考验之后,他逐渐成长了起来,并且从最初对叔叔的惟命是从,逐渐发展到与他平等地讨论问题,最后竟然对他发号施令起来。
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个精力充沛却又性格急躁的人物,他是科学界泰斗,他急躁、专制的性格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三人探索小队的首领。但是,这位固执得有时显得可笑的教授,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相信科学,相信数字。
冰岛向导汉斯是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对立面,他冷静、平和,对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甚至连说话都简洁到了极点。他参加探险的动机与他的同伴们毫无相同之处。如果说后者进行这次探险纯粹是为了知识,那么汉斯则是为了谋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他也会雷打不动地向教授索取自己三块银币的周薪。
在书中,每个人都成长了,无论是阿克赛尔,还是李登布洛克教授,他们都成长了,阿克赛尔从一个从叔叔惟命是从的毛小子到成了一个聪明,勇敢的男子汉,李登布洛克教授从一个固执的可笑的急躁人成了十分幽默,爱笑的科学泰斗。汉斯从一个沉默,对于什么都漠不关心的"闲"人成了一个勇敢,开朗的向导。但他们都遇见了坎坷,挫折,他们都克服了。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刚学自行车时一骑就摔,还要爸爸妈妈帮我掌握平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我可以熟练的驾驭自行车了。我懂了只有磨练,才能成长。
《地心游记》是我最喜欢的书,我向大家推荐它。我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本课内容依次是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比较生熟玉米和肉、阅读资料了解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深入研究了食物煮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同时也是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技巧的进一步巩固,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他们对食物的认识较多,但没有仔细比对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对有些食物为什么要熟吃知道的更少。因此,针对生熟食物的观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体会生活中奇妙的科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为保证营养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阐明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养成细致认真地观察的习惯,感受自己动手煮食物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阐明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教学难点
1.经历用酒精灯烧熟食物的过程,观察描述食物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 教学流程 |
6分钟 | 一、导入:给食物分类 PPT:食物卡片 1.这些食物从市场里买来后,能直接吃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板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2.分类活动:我想看看我们班同学对这些食物的了解,请大家按生吃、熟吃或生熟都可的标准给它们分类。 |
8分钟 | 二、探索:把食物烧熟 实物展示:玉米 1.今天,老师带来了新鲜的食材,请看这是什么?我们都吃过,你是怎么吃的? 2.光说可不行,今天我们都来露一手,这里有这样一套工具,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PPT:实验工具照片 3.特别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谁能告诉我上面这些做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PPT:使用酒精灯 4.动手做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这些:PPT:使用酒精灯5.先完成的小组将会得到更多的材料(演示:肉片以及煮肉的工具),加热的时间各不相同(PPT展示:加热时间开始的标准、时间的设置),先阅读实验单,然后举手示意老师给你们加上热水。等会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用的最规范。请各小组材料员上来领取工具 |
15分钟 |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的小组开始阅读资料卡) |
10分钟 | 三、交流:由生到熟 (提示:整理好材料,准备交流) 1.爆玉米花的现象和结论(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成果——玉米花,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变化:颜色、形状、气味等)2.煮肉片的现象和结论(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成果——肉片,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1)观察时,你用到了镊子吗?为什么有四块肉?(2)为什么有的食物我们生吃,而有的食物却要熟吃?3.回顾: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组的食物分类,你能说一说,适合生吃的一般是哪一类食物,需要烧熟了吃的是哪一类?(从韦恩图中可以看出,生吃的一般是水果以及少部分的蔬菜,而熟吃的则是肉类的食物) |
六、教学后感
顾云涛老师的讲座“我的阅历——为《科学》教学导航”让我深受启发。在科学教学中,通常用实验作为学生了解和认知事物的途径,但在实验了之后,学生收获的往往是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感知体验,如何深层挖掘现象背后体现的原理呢?这就要通过阅读来及时反思在实验时想法、与先前的思想理论交汇,同时与科学家进行思想的碰撞。科学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学生会主动认识科学概念,从中发展科学本质观,增强科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利用好科学阅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性。在信息化时代,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强化科学阅读,是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围绕“用实证丰富感知 将阅读融入科学”的主题设置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道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用韦恩图给食物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第二部分是“实证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在爆玉米花和水煮肉片两个活动中亲身体验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三部分是“阐明食物生吃和熟吃的优缺点”,通过阅读资料卡认识到食物加热之后的变化,总结出生吃和熟吃的不同原因。实证之后的阅读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和熟的不同,认识到由生到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结合多样的实验现象,用营养学的知识解释了为什么有的食物要煮熟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