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8-13 18:44:49

  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1、引入活动:

  游戏——我是谁(20~25分钟)

  目标:

  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

  准备:

  几组动物卡片、衣服夹子或别针。

  活动过程:

  (1)教师根据班级人数选择一些绘有动物图像的卡片用衣服夹子夹到孩子们的后背上,孩子本人不能看到自己背后的动物卡片。

  (2)提问的过程中逐渐知道自己背后的动物是什么。

  (3)作为逐步探询正确答案的要点,要从哺乳、鸟类、虫等大范围中考虑是很有必要的。实在找不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可以给予启发暗示。如果知道自己后背上卡片的名称,可以说“我是××”然后把卡片挪到胸前来核实一下。

  (4)孩子们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回答,猜自己后背上贴的`是什么动物。例:“我有四只脚吗?”回答仅限“是、不是、不知道”三种。

  (5)如果有五六个人都猜不出,可以由一个人对这些人分别进行提示。

  2、问题银行开业了(25~30分钟)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准备: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

  活动过程:

  (1) 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

  (2) 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2、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境中认识“怪,科,提,却,扎,胖,第,误,知,溢”10个生字。重点拼读“怪、扎、却、误、知、溢”的音节,借助媒体理解“溢”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6节。

  3、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提示想象说话,知道问题的奇怪之处,理解科学家提出错误问题的原因。

  4、通过对比3个孩子的表现,知道遇到问题应像伊琳娜那样敢于质疑,善于实践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学习生字“怪”

  (1)、拼读连词“奇怪”。(指名读——齐读)

  (2)、记字形,复习竖心旁的笔顺。

  (3)、再次读好词语。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课题:43、一个奇怪的问题

  3、围绕课题提问。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预习要求: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交流记字好办法。

  师:谁提出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课文。先请大家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反馈预习。

  (1)正音“扎”。

  师:刚才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课文中这个字的字音很容易读错,谁能来拼读。

  出示卡片:zā

  扎

  “扎”在表示动作的时候读平舌音,男、女读。

  请一个同学来领读这两个词语

  出示卡片:包扎扎灯笼

  (2)开火车拼读音节,读读词语。

  出示卡片:错误、却、溢出、知道

  4、分节轮读课文,思考:谁提出了一个奇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知。

  (一)学习第1节。

  1、反馈:谁提出了一个的问题?

  出示:一位科学家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2、听记句子,了解“科学家”。

  师:怎样的人才能称为科学家呢?请你仔细听,用心记,等会儿告诉大家。

  (科学家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人。)

  3、反馈: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呢?

  出示:“在满满的——为什么?”

  4、指导长句朗读。(

  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许多长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请你先仔细地听老师读一遍。

  (自读——指名读)

  5、借助媒体理解“溢”。

  引读: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放进去,水——。谁能看看动画,然后说说溢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卡片:溢满

  溢就是液体满了流出来,所以溢和满的部首都是——

  6、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2——6节。

  1、分角色读读2——6节。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呢?请你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读2——6节。(贴卡片“胖墩墩的男孩、扎辫子的女孩、伊琳娜”)

  (自读—指名读)

  随机正音:伊琳娜

  2、师生配合读2——6节,边读边思考: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引读中穿插说话练习:伊琳娜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结合科学家当初提出的问题来说一说。(自说—指名说)

  3、四人小组讨论: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关注描写3个孩子不同的动作词。)

  4、交流,板书:说(猜)想、问、做

  5、小结引读板书。

  6、联系上文,借助句式想象说话,理解“奇怪”。

  师: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呢?请你联系上文和刚才听记的内容想想,然后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伊琳娜挺生气,她想:真奇怪,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交流——指名说)

  (三)学习第7节。

  师:是啊,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名交流后相关句子翻红)

  引读:原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他很欣赏伊琳娜的表现,所以才哈哈大笑。伊琳娜从小爱动脑筋,并能动手实践,长大后也成了一位——科学家。

  板书:

  科学家

  ↓提出

  43、一个奇怪的问题

  (错误)

  ↓发现

  做

  ↑

  问

  ↑

  说(猜) 想

  ↙ ↘ ↑

  胖墩墩的男孩 扎辫子的女孩 伊琳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板书,说说故事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运用一定的句式练习说话,进一步懂得“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的道理。

  3、通过竞赛巩固字词,复习音序查字法。

  4、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却、都、提、扎、溢、满”,重点指导“都、满、扎”。

  教学过程:

  一、利用板书讲讲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奇怪的问题》。你能借助板书,讲讲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自己说——指名说)

  二、运用句式练习说话。

  1、简单介绍居里夫人。

  师:是啊,伊琳娜遇到问题首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再去问妈妈,我们都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出示)居里夫人。你知道居里夫人吗?谁能介绍一下?

  2、理解“大名鼎鼎”,引导质疑。

  师:对呀,她是一位——(出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名鼎鼎”的意思就是……难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无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吗?(不是的)那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琳娜呢?

  3、运用句式练习说话,解决疑问。

  出示:居里夫人叫伊琳娜动手去做一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同桌说——指名说)

  4、小结。

  师:是呀,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遇到问题——————————出示: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正是在妈妈的引导下(指板书)伊琳娜遇到问题先(想),再(问),最后(动手做一做),所以长大后她也成了一名(科学家)。

  5、按句式练习说话,交流读文感受。

  师:小朋友,课文学完了。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人物他们是(出示:胖墩墩的小男孩,扎辫子的小女孩,伊琳娜、居里夫人、科学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又想向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我想对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引导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1、过渡:在课文中科学家是把一颗石子投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就会溢出来。那么……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入满满的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轻轻地放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引导:有了猜想还不够,还要有实践)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做一做,明天我们来交流实验结果。

  四、智慧宫

  过渡:小朋友们刚刚的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老师奖励大家到智慧宫里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去闯关吧!

  第一关:比比谁读得对又响

  1、自己读。

  2、比赛读。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字形

  1、辨析字形。

  2、选字填句。

  3、齐读句子。

  第三关: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请你用音序查字法,找到这三个字的页码,把页码填写在( )里。

  五、写字指导

  过渡:小朋友的本领掌握得真好,那么写字的本领呢?

  1、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却、都、螨、溢、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2、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却、都”左宽右窄,“满、溢、提”左窄右宽)

  3、仔细观察,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书写时有什么特点?(哪一部分宽,就要超过竖中线)

  4、“却、都”的偏旁。

  5、指导书写“都、满、扎”。

3、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4、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5、课文《问题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6、课文《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1.数学的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现实生活,另一个是数学的内部结构。强调数学与生活联系,更直观。强调数学内部,更抽象。直观能很好把握实质,抽象更够高度概括。两者不可偏废。这虽然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练习课,依然可以体现其数学内部的结构。不仅仅是考虑其生活的起点,也要考虑数学学习的脉络。相遇问题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最为基础的,其次是求相遇时间,再者是求某一方的'速度。不过第二和第三也可以交换。因为从教材来看,方程和算术方法同等重要。

  2.相遇问题建立模型的关键是什么?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审题,逐字推敲,也注重线段图的使用。不过相遇问题最核心的建立模型的地方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等于全程,推敲字句和画图都是为了这个服务的。我会让学生首先求全程,再让学生画图。但是我不指导学生,也不要求美观,只要画出题目意思就可以了。即使学生画错了,也可以放到黑板上(不点名)。让大家来点评这个图怎么样。让学生把题目中收集到的信息一个个来分析。画图也就成了收集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用图画出来,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图修改晚了,让学生说一下“两个人行的路程和我们要求的全程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就深入了数学的实质,数量关系的一一建立,再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后面的题都让学生回顾我们研究的过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学习经验去自主解决问题。同样抓住“两人行的路程和全程有何关系”。接下来也可以进行使用方程还是算术方法的指导,绝对不是规定,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7、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旨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虽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这些策略的特性,根据策略的特性展开教学,是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策略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解题策略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类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初次明确地学习相关策略时,要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策略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对某种策略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提供更典型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有些实际问题里,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常见的数量关系,因而很难列式计算出答案,但是,与问题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却很容易凭经验或直觉得到,只要把符合题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一一列举”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像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面积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三种(不同)杂志各一本,最少订1本,最多订阅3本,共有几种不同订法等都适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某种策略所能解决问题的特征,才能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价值性

  学生对策略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策略有热情,感受到策略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和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策略看作负担,理解为教科书和教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会某种策略对于解决某类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并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在让学生初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围法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把一一列举的策略与以前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一列举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通过体验和分析,学生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的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对这种策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会自觉运用这种策略去解决。

  三、策略的体验性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体验使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到数学事实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扩展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还是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策略的价值,我设计以下环节:

  (1)设疑启思。在出示问题“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后,我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思考,让他们尝试寻找答案。学生由于受经验的限制,他们中的一部分只能找到一两种符合要求的答案。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全部答案呢?学生又陷入了思考。

  (2)激活经验。我让学生再次理解“不同围法”的含义,即围成的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米数不同。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可以从长方形的宽是1米、2米……从小到大依次地想,也可以从长方形的长是8米、7米……从大到小依次地想,学生已有的列举经验(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被激活了。接着我还与学生讨论交流了列举到什么时候停止,初步体会列举的有序性、周密性。

  (3)回顾分析。在解决问题后,我请学生对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一方面再一次明确和消化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列举策略的价值,为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积累经验。

  (4)延伸拓展。在后面的例2(订书问题)和例3(安排房间问题)的教学和练习中,我总会让学生先谈谈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处,促使学生在例1中获得的一一列举的经验能顺利实现迁移应用。

  四、策略的灵活性

  策略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具体运用策略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在列举的策略教学中,三道例题所呈现的是填表列举的形式。在练习中,有些练习已经列出了表格,学生可以填表列举,有些可以直接在图上画画、填填,找到答案,还有一些练习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列举的形式。如练习“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学生在练习中有的运用了填表列举的方法,也有的用画图来说明问题: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形象、简洁。作为教师,要鼓励创新,提倡运用策略形式的个性化,这样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只要适合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

8、课文《找规律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当我一出示例题的情景图后,就有个别学生就把乘法算式脱口而出,但是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列式?”时,学生无语。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和画图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并发现一些规律,至于“用乘法计算”,教师不能急于提出,针对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并结合乘法的意义,表达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现在有2顶帽子就有2个3种搭配方法,共有2×3=6(种);另一种是一个木偶和一顶帽子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现在有3个木偶就有3个2种搭配,共有3×2=6(种)。然后学生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了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和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的关系,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多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课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纸上画,再涂色)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时方法多样:有用实物的、画图的、有连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按顺序搭配,及连线时图形的摆放位置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后,再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同学生们很会说,并且都知道有6种不同的搭配。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计算的规律。后面的练习,对于数量关系中几个几,我又作了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列出这样的乘法算式,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学了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搭配问题,这是继间隔问题后的找规律问题。大家都认为本课教学很简单,学生都通过连线找到结果。我在教学前就思考,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例题后,师生共同优化方法,理解连线(搭配)的过程中的有序性。然后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搭配的过程,如“一顶帽子可以分别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顶帽子就会有3个4种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别和3顶帽子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个3种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连出第一步的搭配过程,就是只拿出一类中的一种分别和另一类的几种搭配的.连线图,再让他看着这一“半成品”图表述出搭配过程及算式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别人看来或许多余,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一课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教学内容简单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简单中找出规律,理解这一规律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连线,知道用乘法解决,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连线的话,搭配的东西一多,连的线恐怕会自己都数不清吧。所以在内容较简单时我更愿意花时间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算理及过程,正如课堂总结时我问学生,今天没学时你会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收获呢,学生自己也说,没学时,我会一一搭配或通过连线找到答案,现在我还知道了这一答案的实际搭配规律。

9、课文《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学习完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今天和孩子们上了一节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今天所讲的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这样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一、故事引入,感知“多余条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多余条件”,课始我便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都争先恐后的喊了出来,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然后我又接着问:“小熊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很清楚的`说出了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我就强调了“多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观察情境图,探求解决方法

  在学生感受了“多余”后,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情境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找到问题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怎样列式,而是让他们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要想知道还有几人没来,我们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和之前对“多余”的理解,很多孩子很快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这一信息没有用,是多余的,这时我便顺势告诉他们,在数学中没有用的信息就叫做“多余条件”。找到了有用的信息,孩子们很容易的解决了问题。

  三、帮助孩子找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帮助孩子找方法,让学生找出解题所要的有用信息,然后要求他们将题中的多余条件用手指盖起来,加强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0、《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课文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及解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而且探究了用方程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共安排了三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接近现实,数量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因此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难度比以前的问题也要大些。这节课更为关注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模型的“探索”过程。它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的方法,合理优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科学依据。

  所以我觉得设计此课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基于以上原因,这节课的设计我选择了“学案导学”法,就是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其显著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补充说明两个没有体现出来的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将希望生的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体现学案的人文性:名人名言、建议的口气、温馨的提示等等,我想这些对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