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2、感读课文,读懂故事。
3、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弄弄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幻灯片放映“大手拉小手”的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图片的内容吗?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组织交流)
小结:
一幅构图简单的画面让我们产生了如此细腻的感受,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爱的心灵,发现和感受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阅读更深刻,,今天我们就在发现和感受中品味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甜甜的泥土》。
二、 走进一段故事。
1、 配乐朗读带领大家走进故事。
要求:听准字音,听出故事。
2、 幻灯片展示字音。
3、 大家七嘴八舌说故事。
找出本文的线索------奶糖。用一些动词将这条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 体验一种滋味。
妈妈给孩子送奶糖,本该是一件平常事,可这包奶糖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故事,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语段或者一个细节,用心朗读,感受其中的滋味。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并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小结:
同学们读得真好,用我们那颗善于感受的心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读得也特别棒,用我们那声音语言和表情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小亮的遭遇也牵动了我们的心。
四、收获一点启示。
同学们小亮是不幸的,你觉得小亮是完全不幸的孩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请同学们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继续阅读故事。
组织交流。
小结:
小亮的家庭遭遇是不幸的,但小亮又是幸福的:亲妈的疼爱,同学们的友爱,老师的关爱,传达室老爷爷的帮助,也许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萦绕身边。小亮依然生活在巨大的爱之中,所以故事的结尾将母爱的奶糖化作了“甜甜的泥土”,就是想告诉我们:人间的至亲至爱正如这广阔而厚实的'大地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五、 传递一份真情。
家庭如此不幸却又如此的小亮,自然牵动了我们的心,那我们又能为他做些什么呢?更何况今天是他的生日,你想送给他什么礼物呢?
组织学生送礼物!
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啊!相信小亮收到大家的礼物一定会很开心很幸福的!
六、 表达一句心声。
和小亮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小亮收到妈妈的礼物连一次当面谢谢妈妈的机会都没有,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妈妈的呵护下享受着母爱,现在侯老师给大家一次机会,你对自己的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相信爱会有感应的你的话妈妈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组织学生说。
学生说着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七、 一个普通的日子,一间普通的教室,一位普通的老师和一群不普通的孩子一起感受了一次爱的旅程。大家表现得真棒!最后侯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礼物作为大家的奖励:也送给天下所有的孩子们!
把母爱凝成一颗颗香甜的奶糖,
让我们分享并回味那浓浓的爱意!
把母爱化作一片片丰润的泥土,
让我们感受并传递那深深的情意!
珍惜爱,储藏爱吧,让爱永驻大地!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探究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无私、宽厚的母爱,理解人间的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的主题。
2. 进一步探究作品的主题。
2.新奇的立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四幅图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
二、预习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划出重点生字词。
3.分别以“王小亮”和“奶糖”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复述课文讲述的故事。
4.理清课文思路。
(故事的情节都与“奶糖”有关,概括一下本文写了和糖有关的几个故事片断。)
送奶糖 ——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三、探究研讨
1.课文写的小亮“过去的妈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一位离异后,很久没有见到自己儿子的母亲。她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一位具有无私、宽厚而博大母爱的母亲。
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2.熟悉王小亮。
(设置情境)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个采访节目
角色分配:小组长模拟节目主持人提问 ,小组组员模拟王小亮回答。
提问储备
a.今年生日你收到了特殊的生日礼物,你怎么知道是妈妈送的?
b..你特别珍惜这包糖,为什么不留着自己慢慢吃,还要分给同学和老师?
c.你平时生活得怎样,你的爸爸和现在的妈妈对你好吗?
d. 如果能满足你一个愿望的话,你此时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①这包糖是王小亮“最喜欢吃的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
②当王小亮吃了糖后,当晚就梦见了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
小亮是一位懂事、坚强、机智、可爱的小朋友
3.“……那泥土,甜丝丝的”,这甜丝丝的泥土里蕴含、寄托着什么?
妈妈对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甜丝丝的泥土里蕴含着温暖、无私、宽厚、博大的母爱。
4.小亮享受到的只有他“过去的妈妈”给他的爱吗?
还有学校的老师、传达室的老头…… 对小亮的关爱。
“坤为地,为母”,大地是母亲,母亲的胸怀、母亲的爱像大地那样宽广,我们身边的至情至爱也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5.我们来谈谈我们自己身边的爱。
先说一个简短的事例,注意表达出一个感人的情境,然后再用富有哲理的、诗意的语句表达。
如:我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我只有在周末才与他们接通电话,每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我都会感到很幸福,我觉得家就是一段长长的电话线,这头是我,那头是爸爸、妈妈。那电话里分明有一种甜美的味道。
6.大胆质疑。(充分展开,自由发表见解)(以此展开主题探究)
小说前面写到: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现在埋藏在地里却融化了。难道地温回升能超过体温吗?
(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一类家庭、关注一个群体,给他们获得生活的勇气与动力;只要自己的心中有爱,你就能够发现爱,享受到爱……)
7.本文短小精悍,全篇没有一句废话,似乎每一句话都是作者精心布局的结果,请讨论一下:为了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题,作者有哪些精心的安排?
① 运用伏笔:“残雪”;“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不知道孩子是几年级几班;孩子“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等。
② 对比手法: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前后两个妈妈的对比;妈妈与爸爸的对比;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传达室老头对小亮妈妈前后态度的对比。
③ 环境描写:冷——已经立春
④ 诗化的结尾:意蕴丰富,给人无穷的联想,寄托着美好的的感情和愿望。
⑤ 神态、行动、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四、放飞想像
1.王小亮分奶糖给老师和同学们吃的时候,同学们都很高兴,“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请你发挥想像,揣摩一下老师当时的心理。
五、盘点收获
1.表现手法的运用。
2.感受了伟大的母爱与人间的至情至爱。
板书设计:
甜甜的泥土
黄飞
一包奶糖
↓
甜甜的泥土
↓
宽广博大的母爱
↓
人间的至情至爱无处不在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通过写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写出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深爱文章结尾意蕴丰富,奶糖融入泥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真正的人间至爱是广阔无疆,无所不在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3.真正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语言,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选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句,赏析语言,感悟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离异母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爱无处不在的情感
2.同情文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母亲对小亮的至爱亲情
2.感悟文中体现的人间温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歌曲中进入课文情境):
(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世界上,有一种爱,细腻而温柔,是清晨上学时耳边殷切的叮咛;世界上,有一种爱,温馨而伟大,是夜半灯光下细密的针脚;世界上,有一种爱,无私而永恒,是坚强的臂弯撑起的广阔的蓝天这种爱,就是我们最可贵的母爱
二.自学大比拼(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 小师傅检查徒弟《学案》完成情况,后课代表汇报
2. 字音识记请两位同学为大家展读字音
三.读一个故事(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填写以下句式
甜甜的泥土, 的母亲, 的小亮
2. 请找出文章的线索,用几个动词将文章线索练成完整的故事
四.品人生百味(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体会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异的妈妈不能陪伴在小亮的身边,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
2.体会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学生跳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按
句式说话:读“”,我体会到 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赏析:我体会到一双热切的眼神在寻找她的孩子,直至人影疏散,这个画面使我们清晰的看到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过程的母亲)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悟一番道理:(设计意图:理解文章主旨)
思考:“甜甜的泥土”为何是甜的?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奶糖母爱人间温情
六.绘一片佳境:(设计意图:展开丰富想象,活用描写方法,进一步感受人间真情)
如果你作为一名编剧,要为《甜甜的泥土》创作续集,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场景?请用200字描述一下
(注意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
七.尽一份孝心
请回去为你的至爱亲人做一件事,感恩他们的养育
八.板书设计:
送传分埋化
奶糖
甜甜的泥土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述故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成为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灾害。
在那次的大地震中,很多人都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对母子也被埋在了废墟里,母爱的半个身子被混泥土板卡住动弹不得,十多天了,没有吃,没有喝,可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可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救护人员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啊,他的妈妈在危急之时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今天啊,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甜甜的泥土》,(幻灯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幻灯片)
二、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讲述课文大概情节
三、讨论品读
1、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拿出笔来,用痕迹读书法在课文上勾、点、圈、划,找出最能打动你心弦的语句来,好吗?
2、学生寻找并发言说说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引入朗读,要求读出语音语调来。
个别朗读,指导,再朗读。(体现、引导来凸显指导效果)
再集体读
读这段话对你有什么感觉?你认为可以抓住哪个词来表达?这句话能打动你,是因为……?
3、→总结朗读注意事项
①把握感情基调:沉重→快活。悲愤凝重——喜悦明快
②叙事部分要妮妮动听地以讲述故事的风格来朗读。
③描写内容处理为场景感、画面感较强的描述风格。
④人物语言体现人物的年龄、性格、性别……
⑤朗读节奏:轻快型、凝重型
低沉型、高亢型
舒缓型、紧张型
4、现在你明白了土地为什么是甜甜的了吗?
甜糖
爱
四、以读促写:(幻灯片)
1、妈妈把生日礼物送给了小亮,可惜啊,虽近在咫尺,母子却相见无期,小亮是多么渴望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啊,假如你是小亮,当你跪在甜甜的泥土边上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呢?你想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请你马上展纸把情感写下来,文章不在于长而在于情,要吐真言诉真情,写作《妈妈,我想对你说》。
2、朗读习作并请同学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幻灯片)
每当我们思想的幽谷中出现空虚时,每当我们人生的旅途迷失方向时,每当我们浮躁困惑时,母亲,是升起的金色阳光,是撒遍大地的雨露,是培育万物的土壤;母爱,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照亮前方的明灯,是点燃生命的巨大火焰。
让我们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您!
六、教学反思: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课程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化常识。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品味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悟伟大的母爱,进一步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说中人物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品味精美传神的语言。
2、感悟伟大的母爱,进一步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欣赏歌曲《母亲》 是啊,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可有这么一个孩子,母亲给了他生命,却无法给他一个完整的家。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飞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
二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生字词)
请看大屏幕,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读。
2、 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泥土本应该是苦涩的,怎么会是甜的呢?
明确:一夜之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
3、 那奶糖又是从哪来的?
明确:亲妈妈送的
4、 理情节 :好,老师就将它概括为送奶糖。接下来请大家在“奶糖”前加上动词,概括余下情节。
明确:分奶糖 埋奶糖 挖奶糖
三 、精读课文
1、经过大家的努力,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情节?(一起说看看大家是否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明确:送奶糖(同学们是颇有同感啊,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
2、 你能具体说说哪些语句使你感动吗?请简要分析
3、 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真切感受到小亮的生母对儿子那深沉而又伟大的爱了吧!(板书: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老师深信,在小亮收到那特别的生日礼物——奶糖,欢乐地与同学分享时,他也能品尝出那份浓得让人落泪的爱的!
4、 放学回家时,小亮的口袋中还藏着他舍不得吃的糖。无奈的孩子将糖埋入泥土中。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不敢带回家 是因为他在家中的处境
5、 哪些语句能看出小亮的生活现状的。(找文中句子)
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
6、 小亮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得不到一丝丝的关爱。此时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明确: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小亮想让亲妈妈回来,回来好好爱他,疼他,让他能过上与同龄小朋友一样的生活。(板书儿子渴望母亲的爱)
7、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结尾?理解“那泥土甜丝丝的”深层含义?
奶糖是妈妈送的,这糖已不是一包普通的糖,而是一包蕴含着崇高母爱的糖。所以,“甜甜”既指糖是甜的,也指母爱是甜的,母爱也是伟大的。
8、为什么作者要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呢?
(众生无言,师安排短时间讨论。)
生:作者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爱。
师:象征爱的奶糖融入了宽广的大地,我们的爱也将像大地一样变得宽广,到处都有,处处都在。也就是“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这就是小说的主旨。(板书:爱像大地一样宽广,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四、 传递爱心
今天是王小亮的八岁生日,老师也想送王小亮一份礼物。虽然奶糖和冰雪一起融化了,但母爱将永驻心间:虽然家中的父母没有给你关爱,但你有与你共欢笑的同学和为你担忧的老师,人间的至爱亲情会给你温暖。如果你能以一颗坚强,宽容,理解,感恩的心去生活,相信你定会过上甜蜜和温馨的生活!定会拥有一个属于你的,完整的家!同时也送给与王小亮有相似遭遇的孩子们!
五、 作业
拿起你的笔,书写你的父母对你的爱。选择一个让你感动的事件,至少运用三种描写方法。选择事例时要注意,能表现艰难中的爱,困境中的爱的事最能打动人。
板书: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甜甜的泥土》这一课的教学构思和教学过程,我是本着“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关注生活与现实,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第一,体会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情深;第二,借访谈的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第三,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让他们能体会出身边亲人对自己的'至爱亲情。
初一学生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曲折生动的故事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生动加入到朗读、评论、质疑、求异等学习活动中来。
针对学生的特点,围绕学习的目标,本堂课作了以下对应教学设计:
第一,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采用讲述唐山地震中一个真实的母爱的故事以及聆听歌曲《世界上只有妈妈好》,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容易走入情境,从而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整体感知环节分五步进行:提出问题——认识生字——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理清情节——对比分析,提炼中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的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特色,学生从“感知先行”过渡到“归纳、理解”阶段。
第三,朗读体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进行师生的朗读竞赛,学生作为评委进行点评,使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模拟采访。我让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初训,然后选出主持人,其余学生都作为被采访者进行模拟采访。这样将所学知识融入情景演练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借访谈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探索求异。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自己对“后母”的认识,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求异”纠正片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
最后一环节为布置作业和小结。作业设计让学生为亲人做一件事,来增进彼此的亲情,让他们体会出亲人对自己的至爱,进一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主干知识突出并得以拓展,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开发,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愉快融洽等是其成功之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上有个别学生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因此需要长期的训练。
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系统性教学思路,随着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越发深深得被文章所打动,自己也是一位母亲,也许不能真正理解一位离异母亲的内心,但是我想天底下母亲爱骨肉这点是相通的,在一遍遍的阅读下,我找到了切入口,事前也看了别人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也想借鉴和模仿,但想想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基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把教学目标设计成:感知母爱;品百味人生;再探甜味;生活链接(心语心愿);深情诵读;课后加油站。试图从情感入手,把知识能力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中。本班学生是我从初一带到初二,教室里有很多孩子是来自离异家庭或者缺少母爱或父爱的,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很是脆弱。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家庭完整,父母也给予他(她)们爱,可由于他们处在青春期,感觉不到这份爱。试图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文章中的主人公达成沟通,更好得走进文本,解读文章,完成课前的预设,从而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爱。
在课堂上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层层推进,授课语言规范,能适时启发引导,对学生的点评恰到好处。巧妙的借助歌词理清板块,配合音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过渡自然到位,板块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新课程要求。课堂学生参与积极,反应热烈,课堂氛围较好,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课堂是充满变数的,在课前预设的前提下教师要随学生的活动而改变。在走进课文,品味人生这一环节处理过于粗糙,影响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这一环节有些匆忙,学生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主旨。课堂是多变的,生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抓拍。在学生的读音和对文章没有很好把握的时候,我都能很好地处理,“生成”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教师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努力的方向。需要靠自己在教学中不段学习,逐步完善。能真正做到准确预设,巧妙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发生成,也潜伏着有价值的生成。尊重学生,学会倾听,随机应变,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一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精彩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它就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