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9 16:22:19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判断: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0页例3:

  1:每2个一份,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分时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圈,表示什么意思?每个圈里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在平均分时,分别用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方式来解决。

  3: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这道题目的题意。把课本上的空白处填充完整。

  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也可用小棒、圆片摆一摆,还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连一连、圈一圈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说说分的结果。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板书课题)

  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三、交流问题

  1、学生说一说在预习和自我检测中遇到的困惑及不会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切忌教师接过来又详细讲解一遍)

  2、如学生未有问题,教师结合巡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问:

  在平均分时,给定的每份数能改变吗?怎样能很快的求出结果(用乘法口诀得出)

  四、教师讲评 明确知识

  针对交流进行引导:

  1、8个果冻,每2个一份,实际上是从8里连续减去2,直到分完(没有剩余,0为止。)

  2、在平均分时,你怎样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

  3、在平均分时,明确每一题的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不变,每份数越多,分的份数越少。

  4:第10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平均分我们学习了两种类型,课下要好好总结。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第12页第5——9题.

  2、把12瓶矿泉水,每3瓶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学

  1,师讲猴子一家的故事。提问:老三为什么说不公平?

  2,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二、学习探究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三、课内精讲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四、课堂训练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小法官。学生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3、课件出示:12瓶矿泉水平均分,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不重复)。

  五、总结迁移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3、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 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孩儿们,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你们说说看,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毛老师这里准备了有6个花片,代替6个桃,(教师贴在黑板上)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样分?先不要着急,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毛老师的要求哦,第一步:拿一拿,拿出6个花片代替6个桃;第二步:分一分,把6个花片分成两堆;第三步:说一说,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听清楚了吗?活动开始!

  按学生交流,在黑板上摆出3种分法

  把6个桃分成两堆,原来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们能将这3种分法分一分类吗?

  生1:第一种和第二种分成一类,第三种分成另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1:因为第一种每份个数不同,第二种每份个数相同。

  师:你说的有理有据,其他小朋友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2重复理由

  师:说的非常好!是的,我们可以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这一类是每份个数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小朋友们,刚刚的6个桃除了这样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同桌两人先讨论讨论,再用花片摆一摆你的分法。

  呈现学生资源

  师: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生1:每份分2个,分成了3份。

  师:为什么这样分也是平均分?

  生2:因为每份都分了2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说得真好!还有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生3:每份分1个,分成了6份。

  师:这是不是平均分?

  生:是的,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师: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请看下面两种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呢?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交流,说说理由

  师: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他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他说:有8个桃,每只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呢?

  师: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生:每2个圈一份,圈成4份。

  这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指出: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条果冻条,每2条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

  结果?每3条、每4条一份地分呢?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下来: 每()条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

  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条一份,结果分

  成——(6份);第二次每(3)条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条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

  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

4、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经历操作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导语: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文库引导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均分”。

  师:瞧,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的食品真多啊,他们都手忙脚乱了,我们来帮他们准备准备,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你是如何分配的?突出问题: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操作分物品,教师参与巡视。

  (3)学生汇报分法,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一说你们这样分的理由。教师小结:同学都知道要给每个小朋友准备的食品一样多,所以你们每份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分份分得同样多的,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深化“平均分”。

  (1)演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指名读题,并说一说题意。强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学生操作:让学生用10根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3)集体汇报订正后,根据分得的结果填空。

  3.应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例2思考并进行操作问题: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小棒分一分。(讨论进行)

  (3)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表达顺序,把多少,分成几份,一个或几个一份,这样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4)教师小结平均分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巩固练习

  1、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2、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画三个圆圈表示三个花瓶)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3、练习三的第2题。(做出判断后,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练习三的第3题。

  (1)用小棒当学具。先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小棒),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得,结果怎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5、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6、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课下作业。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7、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认识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判断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重视了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8、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又一节数学课结束了,匆忙地整理好教学用具,赶去下一个班上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因为课前精心准备的,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课堂的气氛显得轻松活泼。“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平均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编,以“老师请客吃糖”为主线,贯穿了给小组内的四个小伙伴分糖,给5个小同学分面包,分桔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让大家给小组同学分一分8块糖时,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可能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1块,另一人分5块;也可能其中两个人各分2块,另外一个人分1块,1个人分3块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个同学分2块”,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学生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于是在第二个班教学中,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理,很快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教材中第13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题材,这两个题目各自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做一做,侧重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材,第1题则侧重让学生理解“分”和“平均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可惜的是,以上我理解的不透彻,反映出我在思路上对练习不够重视,很少对练习进行恰当有效的利用,从这一点来说,也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教材资源,以后我要课前精心设计习题。

  在教学例1上,我简单地交代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要求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在实际活动中,我却发现,11个小组中只有5个组是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活动的,其他的组内大多数人都是每人拿了小棒,自己分自己的。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讲要求,但时间已过去了一多半,导致这一环节有效性差,浪费了过多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没有用清晰、简短,学生容易理解的句子来交代要求,导致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失误。在2教中,我精心地设计了要求,清楚、明白地讲完之后,再让学生操作。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成功。

  总之,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灵活些。

9、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10、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