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观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又见敦煌》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又见敦煌》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到敦煌给我的第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浸入式的舞台剧,采用流线式表演方式,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汇入历史长河里的点点尘埃,带我们回到千年之前。
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让我觉得很意外和惊喜。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T台上向我们走来,名字被深情呼唤时,他们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回答的那一声“我在”,眼睛瞬间就红了。
神秘莫测而又美丽慈悲的飞天,从窟中走出又隐去,对于王道士的背叛,她们选择原谅。演员演绎的`极为精彩,搞得我一直在抹眼泪。
妃子们盛装打扮,对镜梳妆,一声声问着,我美吗?我美吗?可是因为逐年风化,人们保护不够,她们
最后一幕是坐着看的。十多人马,为传丝路畅通的口信葬于大漠,仅仅生还一人,眼看着唐、宋、明、清、晋王朝从繁华热闹逐渐埋没于沙间……
每一幕的场景都设计的很巧妙,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历史瞬间在这一刻,汇聚重生。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看完出来的时候,我和云姐都忍不住对王潮歌这个天才型的导演啧啧称赞。
要不是这场剧,以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容阔了多少故事,背后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
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11月28日,网综《见字如面》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录制现场,林更新与何冰每人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作为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据悉,节目组目前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众星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据悉,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
关正文表示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秦国将士的家书,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都在其中
面对节目组的设置,林更新喊话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认真最走心的一档节目。他表示:“以前参加节目只要带肉体过去就行,参加《见字如面》,必须肉体和灵魂同行。”
录制现场,何冰用绝对专业的表现,震撼全场。据悉,从不参加任何综艺节目的他,看到《见字如面》的节目形态,立马决定参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对他这样的老戏骨都是新的挑战。他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它。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属于治愈系,细细品味,足以化解天底下诸多父母儿女之间的.怨怼之气,让观众心潮涌动,两眼含泪,重温每个人都曾拥有的天底下最无私而伟大的人间情感——母爱
还是很想说英子的那个反转实在是太好哭了女儿的愿望是完成妈妈的愿望而妈妈的愿望是帮忙女儿完成女儿的愿望实际上妈妈已经不在了她深知就算完成自我的愿望自我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为了满足女儿的遗憾一次次迁就努力可是当她明白女儿的最终愿望是期望妈妈生一个比自我争气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第二天就去和贾爸领了结婚证走上注定和玲相逢与这一世相同的人生路
就算回到母亲的少女时代就算应对着人生几百几千繁多的岔路口面前有无数个重来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只要她记得你她爱你会保护你她的选择永远都是你因为妈妈爱你,所以你永远是妈妈选择的第一顺位
这部电影,最终为观众昭示了一个道理: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我的儿女,天底下也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讨得父母的欢心,只是,很多时候,儿女们一向被父母之爱所包围而不知觉,父母之爱真的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而当你突然醒悟,深深感受父母之爱时,这种因平凡而被你忽略的爱却已不再,尤其是人到中年,丁忧之痛,无以名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黑白的电视,军绿色的大衣。破旧的瓷缸,一次贾晓玲的穿越经历却带给我了一场心灵的旅程。
贾晓玲是个从小就不让人省心的女孩,她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自己就会给母亲惹麻烦,而不会让母亲开心。就在她高考后,她打算让母亲高兴一回,便做了一本假的录取通知书,想让母亲为她骄傲一回,可最终还是被母亲发现了。贾晓玲坐着母亲的自行车回家,并承诺要给母亲买车,让她高兴一回,可承诺还没实现,意外就发生了,就在回家的路上。她们遭遇了车祸,母亲躺在了病床上。
随后,她们便一起穿越回了母亲年轻的时候,贾晓玲时时刻刻陪伴在母亲身旁,尽全力想让母亲高兴一回,弥补自己的遗憾,母亲也看破不说破,默默陪贾晓玲走完了剩下的日子,最后贾晓玲发现了母亲是与自己一起穿越来的事实,便抱头痛哭…
虽说是讲述了贾晓玲的故事,可我还是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经常调皮,不让母亲省心,还总是嫌弃她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可我也曾忘了母亲也是第一次一母亲,她也曾在别人的庇护下长大,现在却为我撑起了一片天地,我不是一个满分的孩子又凭什么要求她做一个满分的母亲?
趁现在,母亲还陪伴在我身边,好好爱她,不要偏偏等到失去了,才学会珍惜……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加速,书信,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功能已经退化。但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依然有着独有的魅力。
有些话,写下来就更郑重其事,一笔一划间,都能体会作者彼时的心境。
卑微的倾慕、颤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无法承受之痛。这些统统都难以当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写给母亲的信。他不忍当面诉说,害怕见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间徘徊,对于母亲而言都是一次炼狱。这痛不会因为熟悉而麻木,只会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倾覆而来,带给你似死的窒息。
作为一个父亲我深刻体会这种情感。不计代价的燃烧自己,去挽回儿子的生命。
到了我这年纪,死亡,已经成了生活中反复被提起的词汇。我的外婆在我读大学时去世,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而郑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连三降落在我的亲人身上。但其实,这都是必然。
最近母亲也总提起身边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最近一个星期就听到三起。母亲的闺蜜因为癌症离世;二舅妈的侄子(37岁)被确诊肝癌,余生无多;对面超市老板的儿子抓鱼时溺水而死,年仅29岁。
死,当以一种意外的形式降临的时候,是随时而至的。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琼瑶说,能健康活到80岁已是上天的恩赐。与我初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触一样。
当这些悲伤的故事一个一个涌进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该做是上天的恩赐,而不应视为理所当然。
琼瑶用冷静、充满温暖的文字去描绘死亡,用平和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死亡。而李真一家,却在拼命厮杀,为搏来一线微弱的生机。这就是人生,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运。
命运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决定这些的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分配。想来可笑。
命运亲手书写太平轮幸存者的名单,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活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
所以当自己成为幸存者之后,劫后余生的喜悦远不能治愈这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周迅的悲咽,还原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死神擦身而过,该心怀感激,却也眼睁睁看着他带走那些无辜如我的平民,那里甚至有我的亲人。终于还是高兴不起来。
命运让天空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以死相逼,也让重洋之外的两个女人有了一生的羁绊。
即便终不得相见,即便半个世纪之后那封信才姗姗来迟。可这一封书信,却一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它的价值也远比慰藉两个受伤的家庭更重要。
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书信,关乎生死,也在诉求命运。讲述者生动的还原功不可没。
所以,该为《见字如面》点个赞!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解放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平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xx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