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观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越王勾践》观后感
现在每天晚上都按照学校要求看《越王勾践》,还要写感想,我先来博客上练练。
嗯,《越王勾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视剧,主要讲越国的大王勾践复国的传奇故事。这部电视剧把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忠诚聪明的伍子胥、虚伪的伯噽和美丽、为国献身的西施、忍辱负重、坚定意志的越王勾践、精干而有智慧的越王的两位忠臣:范蠡、文种演绎的淋漓尽致。
到现在为止,“伯噽”这个人物是我最搞不懂的。他既然身为一国之太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总要为越国说好话,如果当初吴王把勾践杀了,那伯噽还会这样维护越国吗?史记上是说伯噽是受了越王的贿赂才这样的,但这部电视剧里并没有提到过越王贿赂伯噽,哪怕进贡也是使臣亲自给吴王夫差送去的,那伯噽是为了什么,没有理由的呀!就算越王贿赂伯噽,但是他又不笨,表面上总要当作与伍子胥这个相国一条心,可是他相反,处处反对伍子胥。伍子胥是真的为吴王好,可是有了伯噽这样的“忠臣”才造成吴国最后败给越国的原因。
当伯噽处处帮越王说话时,我抛出两个问题,伯噽是真心帮越国吗?他是好是坏?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伯噽是真心帮越国吗?我觉得应该不是,记得有以段是讲越国的使臣在伯噽面前说什么伍子胥要故意跟伯噽作对,添油加醋的.,这就引发了伯噽这颗斗志心,也许是他想跟伍子胥作对,就帮助了越国。你是你,我是我,看谁赢。所以应该不是真心的吧!第二个问题:他是好是坏?这个问题很明确,当然坏的,可他这么帮越王,但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道:越王打仗赢后,第一个就杀了伯噽这个不义之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太宰来说,胳膊肘往外拽,想方设法帮助敌人是很恶劣的。
现在说说夫差。吴王夫差为什么到最后会败呢?从赢家到败者总要有个过程。很简单,分三个主要部分,一个是西施的美色,一个是越王在夫差表现出来的“忠诚”,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伯噽。
西施是越国派来的“贡女”,但由于她的美貌,夫差就被耍了个神魂颠倒,而且在嫁到吴国以前,为有理由,西施拜了勾践夫妻为义父义母,这样爱面子的夫差就有理由了,他说是吴越两国为了结成良好的友谊而嫁女的。事实上,越王是有点不情愿的,因为越国要想早日复国,就要多生儿育女,就得给越国留多一点年轻女子来,可是吴王这样喜欢西施倒也好,至少他很信任西施,西施可以把吴国的情况告诉给越王,中华上下五千年青少版上有一句说西施成了越王在吴国的“监控器”,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中到现在西施并没有传达信息,这是一个遗憾。有一段是讲西施为了救勾践夫人,被充满嫉妒心的王后贬到下面洗衣服,这被夫差知道了,打了王后一耳光。以此可见夫差是多喜欢西施。
勾践,他的雄心很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勾践储蓄军力,想在脱身后很快去攻吴,幸亏被两位忠臣所劝,最后才能破吴。干将说过:王的欲望是无法填满的。他的师兄欧冶子就是为了满足勾践的欲望而死。勾践在夫差面前表现得很忠实,任打任骂,决不还口,这就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这种信任导致了夫差最后一丈的失败。勾践向其他王一样也有虚荣心,而且自尊心很强,正因为这份自尊心让他最后全力以赴去攻打吴国,来报仇雪耻。
提到勾践就不得不提起吴国的将军公孙举。公孙举在这部电视剧中好像很残暴,他其实跟伍子胥一样,很爱国。可是爱的方法不对,伍子胥忠言逆耳,公孙举没有长久之计划,他只会而且只知道杀掉勾践是最好的办法,这是他的问题。
带我走进这世界,是您让我懂得了爱。
——题记
有一部电影,很美很感人;有一种爱,很平凡却很伟大——那就是《妈妈不要抛弃我》和母爱。
《妈妈不要抛弃我》讲述了一个以捡破烂为生的瘸腿老人在冬天一个垃圾桶旁发现了弃儿(小雪),并含辛茹苦地抚养她长大。后来小雪的妈妈被小雪卖身救奶奶的行为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母爱,最终她认回了小雪,还认了老太为母亲,从此以后三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平凡日子。
这部电影的爱让我想到了母亲的爱。
我想起了妈妈每次做家务的样子——总是用心的、无怨无悔的;我想起了我每次和妈妈一起做家务时妈妈的表情——总是很开心的、很幸福;我想起了妈妈每次批评我的样子——总是很严厉、很失望;我想起了……
妈妈,这个生我养我爱我的人,我却是怎样回报她的呢?
当她叮嘱我时,我嫌她罗嗦、烦人,暴躁时甚至大声反驳几句就冲回房间,或者随便敷衍几句就作罢……原来,我一直是这样对待她的啊……真对不起,妈妈……
是什么使老太毅然决定抚育小雪长大?是爱——人间的大爱。是什么使小雪的妈妈良心发现回到小雪身边?是爱——苏醒的母爱……又是什么,无论我怎样伤她心,我的妈妈却永远都会原谅我呢?是爱——人世间最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爱。
因为爱,就会常常遗忘自己,眼里只有那个最在意的.人,处处为他着想。
我想,我对妈妈的爱还不够,还不够包容,还不够温柔,还不够体贴,还不够呵护……我会尝试做到这些,更深更浓地去爱着我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据说由畅销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前半部分描述小女孩卡洛琳与父母沟通不畅,觉得寂寞无聊。她父母似乎都是吃文字饭的,整天码字,对其关心不够。某天卡洛琳透过家里的一道神秘门来到一镜像中,镜像中的人与物与现实一模一样,包括爸爸妈妈,但更加梦幻。小女孩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镜像中都能够得到,包括亲情,食物,服饰,总之美梦成真。
这部分使我想起《潘神的迷宫》,还以为小女孩为逃避现实而进入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中。但是,当镜像中的妈妈说坚决要把小女孩留下,且把她眼镜用钮扣缝合起来时了,电影的气氛陡然变得诡异起来。看来电影叫做《鬼妈妈》倒不是故弄玄虚。
后半段小女孩认识到现实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总有温馨的地方。她极力逃出幻境,但是现实中的父母却被困在另一空间当中。于是她斗智斗勇,最后战胜鬼妈妈,一家人回到的现实中去,俗套的结局。
整体上,可能思考到要应对小朋友,全片对恐怖气氛渲染不够。少有使人觉得背脊凉嗖嗖地方。
看完电影生出一些个想法:即千万不要忽略小女孩的感觉,此年龄段的丫头古伶精怪,喜欢胡思乱想,父母稍有忽视,很易使她们像卡洛琳一样误入岐途--镜像中的鬼妈妈隐喻凶险;再就是,邪恶的东西很喜欢化妆成完美的事物,比如骗子,引你入彀,不可不防。所以小朋友们啊,千万不要吃那些叔叔阿姨给你糖,而且越是笑容可掬,越是牛奸似鬼;现实再怎样不完美,父母还是最爱你的人,不要为自己的一些所谓“感觉”而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
当然电影的主要功能不是教化,而是要让你觉得爽。这片主角形像是玩偶式的,初看不习惯,慢慢就理解了。还能够一看的电影吧。
一个孩子的愿望,一个纽扣的世界,门那边的纽扣世界是一个可以实现所有理想的地方,那里的生活十分惬意,爸爸妈妈可以为她做一切,可以陪着她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以她为中心。这么美的地方谁不向往呢,她一次又一次前往那个美好的地方寻找快乐……
卡洛琳的父母为了工作,搬到了郊外的别墅里,因为无聊在数门窗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门,用一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了这个特殊的门,把卡洛琳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纽扣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与现实截然相反,房子是粉红色的,里面有一切可以吸引卡洛琳的事物:美味的食物、可爱的卧室、乖巧沉默的韦伯,很久不见的同学,但他们都是纽扣眼睛。还有另外的一对父母,这么美的地方使她甚至不想回到现实中那个无聊的真实世界了,但她却不知道危险正向她一步一步靠近。
她的“另一个妈妈”并不是爱她的,只是一个专门吸孩子生命的老巫婆,她先制造假象,迷惑孩子,让孩子们爱上这里,想要永远留在这里,再给孩子们缝上纽扣眼睛,吸食她们的生命,卡洛林在被关在黑房子时,其他孩子的鬼魂告诉了她老巫婆的阴谋,并希望可以帮他们找回眼睛。乖巧沉默的韦伯也被残忍的杀死了。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卡洛琳惊慌不定,因为他的爸爸妈妈又被老巫婆抓走了,她只得又带着猫去了门那边的世界,和老巫婆定了一个契约,找到了三个孩子的眼睛,并救出了父母,打败了老巫婆。
在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卡洛琳,她勇敢、乐观、开朗,能及时克制住自己,不让老巫婆为自己缝上纽扣眼睛;拥有别样的勇气,为了找到孩子们的眼睛她多么勇敢,她很执着,当发现父母被抓走时,又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她们,她不轻言放弃,不会抛弃朋友和家人,这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电影的最后 ,卡洛琳得到了母亲送的手套,一个漂亮的卧室,在花园里种上了郁金香,并把邻居们、韦伯和他的奶奶请到了家里参加聚会。一个美丽的结局,结束了卡洛琳的惊险之旅。
一部电影,催人泪下。生活就这样考验着每个人,在困境中长大。
——题记
亚男,一个坚强的小女孩,从小失去双亲,母亲送她给了卖盒饭的奶奶,奶奶有个女儿,就是她的小姨,就这样,艰苦的生活开始了。当她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小姨和奶奶都会为她高兴。可以就在她拿到重点中学入学通知书时,奶奶因病离她而去。生活重担压在了小姨身上,为了亚男,小姨放弃了出国,放弃了学业,而亚男也因为没钱交借读费而四处求各学校的校长,直到有一天,一位好心的校长收留了她,在开学学典礼上,她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把思念寄给天国的奶奶,把微笑送给像妈妈一样的小姨。那句“不是妈妈,胜似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我,不像亚男有着悲惨却幸福的生活,我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姨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的我却不懂得满足,亚男省吃简用,而却成天买着零食大口大口地吃,亚男能理解别人,关心别人,而却只顾自己,怨恨别人,一切的一切,差距就那么大,怎能和需强的她做比较呢?
我有四个妈妈,妈妈,姨妈,二妈,姑妈,她们给我的爱远远超出了亚男的像妈妈一样的奶奶,小姨所给她的爱,而我不懂得珍惜,似乎它们本归属于我一样,以后,我要倍爱她们,超出亚男给自己“妈妈”的爱。
妈妈,我爱你!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属于治愈系,细细品味,足以化解天底下诸多父母儿女之间的.怨怼之气,让观众心潮涌动,两眼含泪,重温每个人都曾拥有的天底下最无私而伟大的人间情感——母爱
还是很想说英子的那个反转实在是太好哭了女儿的愿望是完成妈妈的愿望而妈妈的愿望是帮忙女儿完成女儿的愿望实际上妈妈已经不在了她深知就算完成自我的愿望自我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为了满足女儿的遗憾一次次迁就努力可是当她明白女儿的最终愿望是期望妈妈生一个比自我争气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第二天就去和贾爸领了结婚证走上注定和玲相逢与这一世相同的人生路
就算回到母亲的少女时代就算应对着人生几百几千繁多的岔路口面前有无数个重来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只要她记得你她爱你会保护你她的选择永远都是你因为妈妈爱你,所以你永远是妈妈选择的第一顺位
这部电影,最终为观众昭示了一个道理: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我的儿女,天底下也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讨得父母的欢心,只是,很多时候,儿女们一向被父母之爱所包围而不知觉,父母之爱真的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而当你突然醒悟,深深感受父母之爱时,这种因平凡而被你忽略的爱却已不再,尤其是人到中年,丁忧之痛,无以名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越王勾践观后感800字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强盛是因为有了伍子胥,伍子胥侍奉了两朝君王,帮助吴王治理朝政,建立了真正强大的吴国,吴越两国交战,所以吴国才战胜了越国。
越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国力不如吴国;二是越王发动了一场不合时宜的战争;三是没有听取范蠡军师的劝告(劝告是逆耳的)。
吴国战胜越国之后,伍子胥一直劝吴王杀掉越王勾践,以解除吴国的后患,吴王夫差总是听不进去,伍子胥设计想替吴国杀掉越王勾践,计划也屡屡受挫于吴王。吴王决定讨伐齐国的时候,伍子胥一再提出反对意见,直言讨伐齐国之前一定要先灭了越国,并且以身家性命来劝诫吴王,声明吴国真正的敌人是越国,勾践一天不除,吴国的危险就存在一天。这些建议都不和吴王的心思,吴王是根本听不进去的,时间长了,反而觉得伍子胥烦叨,碍手碍脚,于是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杀掉了伍子胥。伍子胥一死,吴王再也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了,耳朵里听到的全是夸赞之词,顺心又顺耳,时间一长,吴王的自大就膨胀到了及至,认为自己就是天下老大了,可以向其它国家发号施令了,结果老大还没当上,就被越王勾践给灭了。
历史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兴旺,当政者必须要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当身边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时,当政者可以从中辨别方向和好坏,两种相反意见可以使当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事事都有警觉,自己也更有智慧;而当身边只有一种赞颂的声音时,当政者就会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变的自大,变的无知,其结果就是衰败、灭亡。
吴王如此,商纣王何尝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历史是这样,科学也是这样。当只有地心学说的时候,科学停止不前,当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相互碰撞的时候,科学就在进步,就在发展;波动学说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对波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当出现了新的粒子学说的时候,两种学说争论、碰撞,光的理论学说才向前发展了,建立了光的波粒二向性学说,科学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这样例子举不胜举。所以,一个国家和一个单位的当政者,还有个人都得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牢牢记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进步一定要听到相反的意见,要虚心听取相反的意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少犯了很多错误。”
《越王勾践》观后感600字
绍兴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越王勾践》,令人耳目一新。它从历史故事的演绎中带给了我们一种精神力量:卧薪尝胆、奋发图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结下了怨仇,战场上的峰烟连绵不断。由于越王勾践不听忠言,被吴国打败了,越王勾践夫妇和臣子们都成了吴国的俘虏。勾践受尽了欺辱,他为了能活着回国,表面上装出对吴王十分忠诚。三年后,吴王夫差见勾践很顺从,信以为真,就放他回了越国。 越王勾践返回自己的国家后,发奋图强,立志要报仇复国。他为了不忘记在吴国受到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就在自己的床边挂了一个苦胆,喝水和吃饭时,都要用舌头舔一舔、尝一尝胆的苦味;晚上睡觉时,不睡床,而是躺在柴草上。这样,勾践能时刻想起、始终牢记失败的痛苦……在越王勾践的带领下,越国经过十年的发展生产,积蓄力量,渐渐强盛起来了,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取得了胜利。
电视连续剧《越王勾践》,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还有着更多的人生启迪:越王勾践以他的身体力行实践和体现了永不松懈,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剑胆精神。历史不可能重复,我们也不是越王,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都不相同,但是人生处处有危机,人生都会有困难,需要我们自己去克服、去奋斗!因为,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一个人不会面临困境,更没有一个人不接受命运的挑战!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拼搏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要学习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精神,在逆境中保持高昂的激情与斗志,抓住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经验教训,给自己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就一定能突破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越王勾践》观后感400字
公元496年,吴王攻打越国,惨败回国,在路上,吴王因受伤走上了“不归路”,不久,儿子夫毅也死了。
在3年里,吴国艰苦训兵,再次向吴国发起战争,3年的苦心没白费,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向新吴王夫差提出讲和,吴王最终看到了勾践的诚意,答应了他的请求到自国做奴隶。
在吴国的勾践,受到了奇耻大辱,还被安排在了一间小草屋里,房梁上还倒挂着一袋苦胆,勾践每次吃饭前都要舔一下苦胆,尝尝味儿,好时刻提醒自己不王吴国对越国的'羞辱。
在范蠡的惜舍和西施的帮助下,趁吴国攻打齐国的机会下,攻打吴国,令吴国防不胜防,最后大败,吴王后悔极了,当时不该不听伍子胥和太子友的劝告,如今后悔莫及。打败了吴国的勾践当上了中原霸主。
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有许多的感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一国之军君,为吴王做奴隶,心中一定愤愤不平,但为了自己的百姓还是忍着愤怒为夫差当牛做马,他的不顾牺牲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但我认为,还有一个人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那就是西施,她不顾自己的情感,做勾践打败吴国的一颗棋子,以自己“沉鱼落雁”的美,为越国做出贡献。
观看《越王勾践》有感
观看《越王勾践》有感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
大兵压境,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吴的主张。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 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 伍子胥认为不杀勾践必留后患,夫差却不以为然,一个亡国的奴隶,是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伍子胥劝说吴王,切不可相信勾践。但勾践的谨慎行事,使得吴王渐渐地放松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劝告也被他当作耳边风。勾践和范蠡在暗中逐渐得到了好机会,并被夫差准予回越国。回国后勾践仍然谨慎从事,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休养生息。 伍子胥一再阻拦意欲北进做霸主的吴王,最终却被夫差一剑赐死。吴国实力顿时削弱。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复国。 越王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 ,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这是一部名为《越王勾践》的古代连续剧,由张敬编剧,黄健中、元彬、延艺导片,陈宝国主演。我观看了以后收益无穷。 历史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兴旺,当政者必须要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当身边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时,当政者可以从中辨别方向和好坏,两种相反意见可以使当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事事都有警觉,自己也更有智慧;而当身边只有一种赞颂的声音时,当政者就会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变的自大,变的无知,其结果就是衰败、灭亡。
吴王如此,商纣王何尝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不过,有许多事光靠聪明来取胜,没有勤奋和刻苦,就不能完成,更别说完成地十全十美了。 在生活上不要碰到一些小困难,就只等别人来帮你;在学习上,不要遇到一些小挫折,就半途而废。
我写作文时,左思右想,还是写不出,就写了一半在那看课外书,等妈妈来给我上“思想品德课”我才继续写。 在越国勾危在旦夕是, 勾践挺身而出,牺牲自己,受了那么多的侮辱,那么多的苦难,他都能咬牙切齿地挺过来,我怎么连那么小的困难都不能克服呢?我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这部影片使我从中受到了启发: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的高峰。在挫折面前,绝不能低头,要勇于面对,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越王勾践》观后感800字
《越王勾践》讲述:在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的战争,越国被打败,越王勾践在吴国过了三年牛马不如的生活,受尽了吴王夫差的侮辱。勾践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想尽方法壮大越国的实力,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地攻灭了吴国。其中,“卧薪尝胆”成为《越王勾践》中的典故,勾践正是因为睡草堆,尝苦胆,才取得了成功。
《越王勾践》已经成为一种历史,事实的面貌不需太多语言来描述,历史给我们的不是对与错,而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态度,一种对历史的感悟。 对其的感悟当然仁者见仁,把它作为前车之鉴真是我们现在需要追求的。
现今世界的和平给我们带来的只是遗忘,我们是否还记得70年前的今天,侵略者的脚步在我们神圣的领地践踏;现今的一点点幸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懒散,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的亲人饿死的那个时代,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只有无力;现在灾害还在发生,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现。我们为什么要学越王勾践,为什么我们要对一个古人念念不忘,因为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卧薪尝胆”已经不再是越王勾践的专利了,我们的民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树立在世界强者之林。如果我们不想在成为70前的样子,不想失去亲人,不想再给别人看不起,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要向什么学习。
在现今的社会,“卧薪尝胆”给我们太多启示,设想一个不会艰苦奋斗的人怎么在这个社会生存。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放弃一点点你将被成绩所淘汰,你会变得一无是处;努力的工作,只要你觉得太苦太累,产生邪念,你的努力将成为别人的笑柄;幸运的出身未必可以带来成功,只要你对自己沾沾自喜,那结果永远是失败。
“卧薪尝胆”正是《越王勾践》中的精髓,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牢记。我们要记得我们的民族和平还不过一百年,不知道一百年后又是怎么样的世界。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战马》观后感_电影观后感7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战马》。主人公是士兵艾伯特和他的爱马乔伊。这部电影拍自于英国,里面的战争场景非常逼真,让人感觉肃穆,庄严,残酷。
在一个农场,大马生下了小马,它们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欢乐,可是好景不长,它们被迫分离。艾伯特的爸爸花了三十金币买下了小马并带回了家。可是妈妈不同意,因为她认为小马不会耕地。艾伯特为了让小马留下来,一支训练乔伊。经过了几天的不懈努力,艾伯特和乔伊做到了。他们一起耕种,玩耍,密不可分。看到这里,我感觉到了艾伯特和乔伊的友情,让我看到了人和动物间的感情,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
后来,艾伯特家里没有钱交房租了,爸爸瞒着艾伯特把乔伊卖给了军队,艾伯特为了去寻找乔伊,去参军了。他们两个经历了无数生死的考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乔伊在穿越战地时,不小心被铁丝
影片结束后,我们又看了几张关于战争的图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摄影师在战场上偶遇了一个小女孩,他想给那个孩子照张相,可是孩子却做了一个震惊的动作。她猛然举起了手,因为她把摄影师的长镜头看成了枪。看到这里,我在想她才4岁啊!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可却知道什么是枪,我想她肯定经历过很多战争,直面过生命的消逝,这也许就是战争的残酷,它夺走了孩子的家园,也夺走了孩子的烂漫。我由衷的希望可以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不再有失去笑容的孩子。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强盛是因为有了伍子胥,伍子胥侍奉了两朝君王,帮助吴王治理朝政,建立了真正强大的吴国,吴越两国交战,所以吴国才战胜了越国。越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国力不如吴国;二是越王发动了一场不合时宜的战争;三是没有听取范蠡军师的劝告(劝告是逆耳的)。
吴国战胜越国之后,伍子胥一直劝吴王杀掉越王勾践,以解除吴国的后患,吴王夫差总是听不进去,伍子胥设计想替吴国杀掉越王勾践,计划也屡屡受挫于吴王。吴王决定讨伐齐国的时候,伍子胥一再提出反对意见,直言讨伐齐国之前一定要先灭了越国,并且以身家性命来劝诫吴王,声明吴国真正的敌人是越国,勾践一天不除,吴国的危险就存在一天。这些建议都不和吴王的心思,吴王是根本听不进去的.,时间长了,反而觉得伍子胥烦叨,碍手碍脚,于是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杀掉了伍子胥。伍子胥一死,吴王再也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了,耳朵里听到的全是夸赞之词,顺心又顺耳,时间一长,吴王的自大就膨胀到了及至,认为自己就是天下老大了,可以向其它国家发号施令了,结果老大还没当上,就被越王勾践给灭了。
历史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兴旺,当政者必须要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当身边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时,当政者可以从中辨别方向和好坏,两种相反意见可以使当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事事都有警觉,自己也更有智慧;而当身边只有一种赞颂的声音时,当政者就会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变的自大,变的无知,其结果就是衰败、灭亡。吴王如此,商纣王何尝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历史是这样,科学也是这样。当只有地心学说的时候,科学停止不前,当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相互碰撞的时候,科学就在进步,就在发展;波动学说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对波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当出现了新的粒子学说的时候,两种学说争论、碰撞,光的理论学说才向前发展了,建立了光的波粒二向性学说,科学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所以,一个国家和一个单位的当政者,还有个人都得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牢牢记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进步一定要听到相反的意见,要虚心听取相反的意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少犯了很多错误。”评论如是说。
现在每天晚上都按照学校要求看《越王勾践》,还要写感想,我先来博客上练练。
嗯,《越王勾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视剧,主要讲越国的大王勾践复国的传奇故事。这部电视剧把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忠诚聪明的伍子胥、虚伪的伯噽和美丽、为国献身的西施、忍辱负重、坚定意志的越王勾践、精干而有智慧的越王的两位忠臣:范蠡、文种演绎的淋漓尽致。
到现在为止,“伯噽”这个人物是我最搞不懂的。他既然身为一国之太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总要为越国说好话,如果当初吴王把勾践杀了,那伯噽还会这样维护越国吗?史记上是说伯噽是受了越王的贿赂才这样的,但这部电视剧里并没有提到过越王贿赂伯噽,哪怕进贡也是使臣亲自给吴王夫差送去的,那伯噽是为了什么,没有理由的呀!就算越王贿赂伯噽,但是他又不笨,表面上总要当作与伍子胥这个相国一条心,可是他相反,处处反对伍子胥。伍子胥是真的为吴王好,可是有了伯噽这样的“忠臣”才造成吴国最后败给越国的原因。
当伯噽处处帮越王说话时,我抛出两个问题,伯噽是真心帮越国吗?他是好是坏?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伯噽是真心帮越国吗?我觉得应该不是,记得有以段是讲越国的使臣在伯噽面前说什么伍子胥要故意跟伯噽作对,添油加醋的.,这就引发了伯噽这颗斗志心,也许是他想跟伍子胥作对,就帮助了越国。你是你,我是我,看谁赢。所以应该不是真心的吧!第二个问题:他是好是坏?这个问题很明确,当然坏的,可他这么帮越王,但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道:越王打仗赢后,第一个就杀了伯噽这个不义之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太宰来说,胳膊肘往外拽,想方设法帮助敌人是很恶劣的。
现在说说夫差。吴王夫差为什么到最后会败呢?从赢家到败者总要有个过程。很简单,分三个主要部分,一个是西施的美色,一个是越王在夫差表现出来的“忠诚”,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伯噽。
西施是越国派来的“贡女”,但由于她的美貌,夫差就被耍了个神魂颠倒,而且在嫁到吴国以前,为有理由,西施拜了勾践夫妻为义父义母,这样爱面子的夫差就有理由了,他说是吴越两国为了结成良好的友谊而嫁女的。事实上,越王是有点不情愿的,因为越国要想早日复国,就要多生儿育女,就得给越国留多一点年轻女子来,可是吴王这样喜欢西施倒也好,至少他很信任西施,西施可以把吴国的情况告诉给越王,中华上下五千年青少版上有一句说西施成了越王在吴国的“监控器”,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中到现在西施并没有传达信息,这是一个遗憾。有一段是讲西施为了救勾践夫人,被充满嫉妒心的王后贬到下面洗衣服,这被夫差知道了,打了王后一耳光。以此可见夫差是多喜欢西施。
勾践,他的雄心很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勾践储蓄军力,想在脱身后很快去攻吴,幸亏被两位忠臣所劝,最后才能破吴。干将说过:王的欲望是无法填满的。他的师兄欧冶子就是为了满足勾践的欲望而死。勾践在夫差面前表现得很忠实,任打任骂,决不还口,这就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这种信任导致了夫差最后一丈的失败。勾践向其他王一样也有虚荣心,而且自尊心很强,正因为这份自尊心让他最后全力以赴去攻打吴国,来报仇雪耻。
提到勾践就不得不提起吴国的将军公孙举。公孙举在这部电视剧中好像很残暴,他其实跟伍子胥一样,很爱国。可是爱的方法不对,伍子胥忠言逆耳,公孙举没有长久之计划,他只会而且只知道杀掉勾践是最好的办法,这是他的问题。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