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22 18:44:43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1、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3、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 和‘式 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 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jiao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4、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正确 的计算分数的除法。

  2、全盘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解决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3、能很好的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的方法。

  难点: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小组讨论

  1、怎么样来计算分数除法

  请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好以后 再请学生进行回 答。

  2、教师强调:在计算分数除法的时候我们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请生说说你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

  二、进行练习

  1、做课本66的1

  请学生直接的在课本上进行口算,口算的时候让学生要看清题目,注意区分乘和除。

  学生做好了以后再请学生进行口答。

  对于做错的题目,让请学生自己来分析下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2、做第2题

  前面4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再请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并请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进行集体订正。

  3、对比练习

  1) 城东小学六年级有学生450人,占全校人数的2/9,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2)城东小学有学生450人,六年级占其中的2/9,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4、做66页第4题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分析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做好以后请学生进行板演

  5、根据方程或算式,将应用题补充完整。

  (1)、120×3/8

  (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8,( )?

  2)、3/8x=120

  (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8,( )?

  3)、120+120×3/8

  (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8,( )?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布置作业

  做66页第5~7题

  1、在计算练习中,可增加以下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在( )里填上“>”“

  4/7×1/3( )4/7 4/7×4/3( )4/7

  4/7÷1/3( )4/7 4/7÷4/3( )4/7

  4/7÷1( )4/7 4/7×1( )4/7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说判断的结果和理由。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数量关系的分析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加强对比有利于学生辨析什么情况下列算式解答,什么情况下列方程式方便。

  课后反思:

  通过今天的复习,部分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实际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答。于是我及时引导,再次让学生体会,从而理解乘除之间互逆关系。

  在今天学习第4题的练习中,结合具体题目,补充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体会到的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再次体会到列方程解与分数除法解的优劣。

  在处理第7题的练习中,学生对变化着的“1”不注意,部分学生将国土面积乘5/2等于草地面积。归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

5、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49~50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 ,就是 个“1”。

  板书:1÷3= 1/3(个)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3÷4=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 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1÷3= 3÷4= 这两道算式,

  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总结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b≠0)

  (4)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5)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教学例3: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7÷10

  (2)怎样计算?。7÷1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的第1、2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怎样计算。

  第3、4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5、6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作业:练习十二7----11题,选作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1÷3= 1/3(个)

  例2:3÷4=3/4 (个)

  例3:7÷10= 7/10

6、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教学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二、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

  94=9/4

  a8=a/8

  ab=a/b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

  12/7= ()() 100/6=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四、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7、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除法》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参观苗圃(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国家体育场(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秋游(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与发现(四)(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抗震救灾(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共需13课时。课时分配如下:

  买文具…………………………2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2课时

  参观苗圃…………………………1课时。

  秋游…………………………1课时

  练习六…………………………2课时

  国家体育场…………………………1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2课时

  抗震救灾…………………………1课时

  练习七…………………………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