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燃烧与灭火》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今天我在这儿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节的说课部分。版本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来汇报。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⑵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四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过程”。
三,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
(1)水与酒精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
(2)室温中的镁条与点燃的镁条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图片,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4: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特别设计了少量的练习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几根火柴,几块水泥块,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以上是我对燃烧条件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 红磷 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
三 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 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 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 , 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 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 “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来灭火?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1、有可燃物
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
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 、 课件
教学思路:
1、结合课本图7-1、7-2、7-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 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5、课本p131 页习题1、2、3、及课本讨论内容通过课堂讨论随堂解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p124-130 页,并完成下列预习题:
(1)什么叫燃烧? (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
(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星期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 常用的'灭火方法、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
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第七单元 、 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讨论] 结合课本P124页图7-1、7-2、7-3和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
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提问]: 既然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演示实验]:
按照课本P124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进行演示实验,为了减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盲目性,教师应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 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 、 课件
教学思路:
1、结合课本图7-1、7-2、7-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 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5、课本p131 页习题1、2、3、及课本讨论内容通过课堂讨论随堂解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p124-130 页,并完成下列预习题:
(1)什么叫燃烧? (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
(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星期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 常用的'灭火方法、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
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第七单元 、 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讨论] 结合课本P124页图7-1、7-2、7-3和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
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提问]: 既然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演示实验]:
按照课本P124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进行演示实验,为了减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盲目性,教师应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 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一、设计理念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 我知道”、“我质疑 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 我明了”、“我查阅 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对着火点方面问题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冬季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也不可使取暖电器靠近易燃物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 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
结论。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问题二: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
讨论
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问题三:蜡烛被吹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那么吹大量的氧气是不是就不会熄灭呢?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4、电器着火后,关闭电源,用棉被等不透气的物体覆盖在上面,及时拨打119思考、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提供物品:
长纸条两根、
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
二氧化碳(部分组有)、
沙子、
水、
空烧杯、
剪刀、抹布小结:
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 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七、学习评价设计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2.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3.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4.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一、设计理念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 我知道”、“我质疑 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 我明了”、“我查阅 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对着火点方面问题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冬季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也不可使取暖电器靠近易燃物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 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
结论。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问题二: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
讨论
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问题三:蜡烛被吹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那么吹大量的氧气是不是就不会熄灭呢?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4、电器着火后,关闭电源,用棉被等不透气的物体覆盖在上面,及时拨打119思考、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提供物品:
长纸条两根、
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
二氧化碳(部分组有)、
沙子、
水、
空烧杯、
剪刀、抹布小结: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 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