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10 14:44:36

  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1、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2、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第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化合物的性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介绍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内容包括:铁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铁盐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因为铁单质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本节课重点学习铁的化合物的相应性质及Fe2+、Fe3+检验。并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这个难点放在下节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难度,而Fe(OH)2的性质是这两部分的综合利用,难度更大。我准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探究结果,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铁是金属中的重要元素,由于铁是变价金属,所以高考中对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说课就是中考中的地位。)通常以无机推断题形式出现。同时,铁又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国防中应用极其广泛的金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铁的化合物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课本上设置的“学与问”、“科学与探究”,是学生深入了解金属化合物的一些性质,感悟到金属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

  由于......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

  五、教学过程

  1、对于铁的氧化物的学习,我是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你实际的教学设想,大体步骤。对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授课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的理解,我设计了........,另外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作业布置。

  对于本节课我也进行了如下反思(这个必须要说,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旧两版教材除了在课程安排上又说不同外,对于教学方式由老师传授、学生被动。转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老师有意图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亲身体验。如我本节课.......,让学生........,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注明:

  1、条理清晰,说出你所要叙述的1、2、3、........

  2、几个方面全面,不能丢项

  3、彩色部分的话语是重点语句

3、高中化学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教学方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4、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一等奖

  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能力培养: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科学品质: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1:随堂检测答案

  1.二、ⅣA;三、ⅢA;四、ⅥA;五、ⅦA;七、ⅡA2.(D)3.(C)附2: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篇二:高中化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6.各族有何特点?[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2、纵列--族①概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断出它的原子序数和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随堂检测]

  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2434B、263135C、51520D、111718

  [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篇三:高一化学教学案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教学案(必修2)

  课题:元素周期表①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

  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

  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

  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

  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

  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

  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

  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

  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

  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

  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

  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转载于:www.: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

  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

  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

  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

  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

  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板书计划]: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て吒鲋芷冢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课题:元素周期表②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探究ⅠA族元素和Ⅶ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能初步学会总结

  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结构决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知道在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

  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今天,

  我们就来看看碱金属元素和卤素,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

  找出碱金属元素及卤素包含那些元素?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设问]:碱金属元素包含那些元素?

  [学生回答]: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

  [科学探究]:请同学们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完成下第5页的“科学探究”。

  [思考与教流]:通过观察碱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小结]:1、结构异同: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原子半径越来越大

  [思考与教流]: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

  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

  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过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

  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板书]:2、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

  [设问]: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归纳小结]: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实

  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

  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板书][设问]: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归纳小结]: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氢氧化物的

  碱性越来越强。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

  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归纳总结]:1、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

  学性质相似,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

  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

  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

  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5、高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等奖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解过量计算问题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解过量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忆并回答(回答内容略)

  [导入新课]在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不仅存在所投物料是否过量的问题,而且往往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我们称之为多步反应。工业上如制硫酸、硝酸、乙醇(酒精)等许多过程都是经多步反应实现的,本节课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板书]三、多步反应计算

  [师]和解决过量计算问题类似,我们还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来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投影显示][例3] 用CO还原5.0 g某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6.8 g沉淀,求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生]阅读题目,思考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多步反应问题,要想求出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应先搞清楚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思考,写出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把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来。

  [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基本上得到两种方案,分别由两个学生代表陈述。

  方案之一:逆推法

  设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为x,则由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6.8

  得 解得x=2.992 g

  再设被CO还原的Fe2O3的质量为y,则由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160 3×44

  y 2.992 g

  得 解得y=3.6 g

  所以w(Fe2O3)= =72%

  方案之二:根据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CO2作“中介”得出下列关系:

  Fe2O3——3CO2——3CaCO3

  即Fe2O3——3CaCO3

  160 3×100

  m(Fe2O3) 6.8 g

  所以m(Fe2O3)= =3.6 g

  则w(Fe2O3)= ×100%=72%

  [师]评讲讨论结果,大家不难看出两种方案中第一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而第二种方案则简单明了,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实现了从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就叫关系式法,它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好方法。下边就请同学们尤其是刚才用方案一思考的同学们把例题3用关系式法规范地解在练习本上,并从中体会并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地练习,并归纳总结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一般步骤,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内容见板书)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板书内容

  [板书]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提示]利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比例关系。

  [投影显示]例4.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 H2SO4

  煅烧2.5 t含85% 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FeS2中的S有5.0%损失也就相当于FeS2有5.0%损失。下边大家还是分小组讨论,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关系式法来解决这一工业问题。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致还是得到两种方案。

  方案之一,先找关系式,根据题意列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

  即FeS2 ~ 2H2SO4

  120 2×98

  2.5 t×85%×95% m(98% H2SO4)98%

  得m(98%H2SO4)=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方案之二在找关系式时,根据S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由FeS2 2H2SO4可以直接变为㏒——H2SO4

  由于有5.0%的S损失,2.5 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为

  m(S)=m(FeS2) w(S)

  =2.5 t×85%× ×95%

  =1.08 t

  则由S ~ H2SO4

  32 98

  1.08 t m(98% H2SO4)98%

  得m(98% H2SO4)= =3.4 t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师]评价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单地得到解决,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在下边练习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补充说明]在进行多步反应计算时,往往还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 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

  2. 产物产率(%)=

  3.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为起始原料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4. 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投影练习]某合成氨厂,日生产能力为30吨,现以NH3为原料生产NH4NO3,若硝酸车间的原料转化率为92%,氨被吸收为NH4NO3的吸收率为98%,则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应为多少吨才合理?

  [解析]设日产HNO3的质量为x,NH3用于生产HNO3的质量为35 t-y

  由各步反应方程式得氨氧化制HNO3的关系为:

  NH3~NO~NO2~HNO3

  17 63

  y92% x

  y=

  用于被HNO3吸收的NH3的质量为

  30 t-y=30 t-

  由NH3+HNO3===== NH4NO3

  17 63

  (30 t- )×98% x

  得[30 t-17x/(63×92%)]98%=

  解之得x=52.76 t

  [答案]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为52.76 t才合理。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通过讨论和比较,得出关系式法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地在找关系式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步反应中反映出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关系,如例3;也可以根据某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规律,找出起始物与终态物的关系,如例4。

  [布置作业]P26二、4、5

  ●板书设计

  三、多步反应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教学说明

  多步反应计算的基本解法就是关系式法,为了得出这种方法以及展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得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将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还是利用关系式法解决简单。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参考练习

  1.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 t,生产出79.2 t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率是多少?

  2.向溶解了90 g Nal的溶液中加入40 g Br2,再向溶液中通人适量的C12,充分反应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C12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1.3 g

  3.C02和NO的混合气体30 mL,反复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发生化学反应(假设不生成N2O4):

  2CO2+2Na2O2======2Na2CO3+02

  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5 mL(温度、压强相同),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l:l ②2:l ③2:3 ④5:4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备课资料

  在有关矿石的计算中,常出现这样三个概念: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定量关系.下面通过汁算说明它们的关系:

  题目:某黄铁矿含FeS2 x%,在反应中损失硫y%,试求:FeS2的损失率、矿石的损失率各是多少?

  解:设矿石的质量为m t,则FeS2的质量为mx%,硫的质量为m ×x%= mx%t。

  损失硫的质量= ×m×x%×y%t;

  损失FeS2的质量= =

  损失矿石的质量= my%t。

  因此有:FeS2的损失率=[(mx%y%)/(mx%)]×100%=y%;

  矿石的损失率=(my%)/m=y%。

  从上述计算中可知: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计算中完全可以代换。

  综合能力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人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 )

  A.3:2 B.2: 3 C.8:3 D.3:8

  答案:C

  2.为消除NO、NO2对大气污染,常用碱液吸收其混合气。a mol NO2和b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c molL-1 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a/c L B.2a/c L. C.2(a+b)/3c L D.(a+b)/c L

  答案:D

  3.200 t含FeS2 75%的黄铁矿煅烧时损失FeS2 lO%,S02转化为S03的转化率为96%, S03的吸收率为95%,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法一:关系式法:

  FeS2 ~ 2H2S04

  120 t 196 t

  200 t×75%×(1—10%)×96%×95% 98%x

  解得x=205.2 t。

  解法二:守恒法

  设生成98%的硫酸x吨,由硫元素守恒得;

  200 t×75%×(1一l0%)×96%×95%× =98%x× ,

  x=205.2 t。

  答案:205.2

6、《化学反应热的计算》高中化学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 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

  热量,CH4 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 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本节小结】

  【作业】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 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 kJ,则混合气体中H2与C3H8的体积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 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学习反馈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