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9 12:33:39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1、《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二、说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引导。

  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得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课堂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更方便、直观、灵活,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改进原因:

  1. 用刻度尺测量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时准确度差。

  因为钩码的位置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时不能同时测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按原装置操作,必需测量了钩码的初位置以后,要移动刻度尺去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这时,钩码的初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弹簧测力计是用手提着,没有固定不动的,造成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时准确度差。同样,钩码提升一定高度以后,再次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末位置也会出现类似的误差。

  2.效果不明显。

  用刻度尺测量出四个数值后,需要进行运算才能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移动的距离s,即h=h2-h1,s=s2-s1。显然,实际实验时有部分学生测量出四个数值后,不会进行数学运算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操作不方便。

  实验时,要匀速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时很难控制匀速向上拉,再加上做多段绳子承担物重的时候,多数学生就会站在凳子上或桌子上拉,还要一手拉弹簧测力计,一手用刻度尺测量。浪费了大量实验时间,造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过长。

  (二)导入新课:

  1.使用滑轮组提起20牛的重物,使它上升0.4米,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8牛,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米,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它的机械效率是。

  (三)师生交流:

  1、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原理: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或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5、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3)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6.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重物(或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G)匀速升高。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组装滑轮组时要先在动滑轮下挂钩码,测力计要竖直向上以较小的速度匀速拉动。实验时每位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4)实验要严肃认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下来。

  (5)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7、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或钩码)的__________,并记录表一中。

  (2)如有图甲所示,组装好滑轮组。

  (3)沿竖直方向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________,记录数据在表格一中。

  (4)计算出滑轮组甲的机械效率 。

  (5)更换重物(或钩码)的质量,多做几次,把结果记录到表一中。

  (6)更换滑轮组,如图乙所示,重复上面的步骤,再测量几次,并记录数据在表二中、处理数据。

  8.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9.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同一个滑轮组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3.不同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板书使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复习巩固。

  (六)课堂检练习: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利用投影做练习、例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1、 如右图所示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1)实验时,必须 ____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

  (2)要想提高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采用( )

  A.增加钩码的个数

  B. 增加动滑轮的个数

  C. 减小钩码上升的 高度

  D. 减少定滑轮的个数

  2、如右图甲所示,用一个滑轮组,将180N的物体匀速提升的高度为h,拉力F为12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 / W总 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 说学情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

  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新课教学(约30分钟)

  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并指出η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

  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

  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

  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三) 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1、 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 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3、《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一等奖说课稿

  导语:对于物理课《滑轮》,各位有怎样的说课?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滑轮》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http://www.akqp.com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 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 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 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 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 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4、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方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理解S与h的关系。

  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二.预习提问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三.实验指导

  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在测量中,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必须在拉动中读数。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

  2、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可先量出钩码到

  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h1,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面)的距离h2那么h2-h1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钩码前后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数。

  3、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h的方法进行,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再拉弹簧测力计,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s 。

  4、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实验结束,要整理仪器,并放回原处。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启发实验

  回顾已学知识,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为动手实验做准备。

  四.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安排实验分工

  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观察、指挥。

  安排实验

  学生“各尽其职”,相互合作,学会合作学习。

  五.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

  1、分组实验: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2、数据分析:

  ①由于W总总是大于W有用,所以η<1;

  ②从实验可见,不同的滑轮组,η的值一般不同;

  ③在实验中,对于已经组合好的滑轮组,只要用尺测出了钩码上升的高度h,数出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n,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来,即s=nh。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教师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观察、动手、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学的态度,掌握实验方法。

  能通过实验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六.学生实验情况小结

  总结实验中的优缺点,及时纠正。

  七.习题和实验探究(内容见《实验报告》)

  1、习题讲解:(略)

  2、实验探索:

  ①即使没有刻度尺,h和s可以不测出具体的数值,因为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的高度h的比值为:s:h=n,n是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再结合测得的重力G、拉力F就可以计算出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表示为:

  ②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并非是固定的,η的值随滑轮组所提升的重物的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③用不同的滑轮组来提升同一重物,越省力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④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减小动滑轮的质量;B.减小整个装置的摩擦。

  分析、讨论,对知识再探索。

  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拓广学生的视野和实验内容。体会“发展与创造”的乐趣。实验创新

  八.实验设计或改进建议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根据实际,提出实验设计的方案或实验改进建议。

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来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教具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提问:重物为什么能上升?

  ——引出定滑轮概念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物体移动而移动。

  2、出示教具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提问:这是定滑轮吗?它是固定不动的吗?

  ——引出动滑轮概念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3、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什么不同?

  提示课题:定滑轮和动滑轮

  二、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

  1、当我们提升重物时,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向上用力

  当我们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我们是怎样用力的?——向下用力

  说明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

  2、那么动滑轮也有这样的作用吗?——不改变力的方向(板书)

  3、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滑轮来提升重物呢?这两种滑轮是不是有省力的作用呢?

  4、小组讨论汇报:如何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

  5、领取记录单,完成实验后准备汇报

  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用定滑轮提升重物的力(N)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N)我们的发现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

  三、拓展应用

  1、你能找出图中使用的是什么滑轮吗?

  2、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动滑轮呢?

  3、如果既想要使用方便,又想要省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四、板书

  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固定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动滑轮不固定不改变力的方向省力

6、小学科学《动滑轮和定滑轮》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7、《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

  做的功是不等的;

  2.知道W总、W有用、W额外的含义,并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及其计算方法,并利用上述实验探究的数据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机械效率的存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引入

  在使用简单机械提升或移动物体时,我们要对机械做功,机械又要对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对机械做功和机械对物体做功相等吗?

  二、新课

  (一)活动:以动滑轮为例,比较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1.设计方案:

  2.需测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

  3.实验注意点:

  A、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秤。

  B、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为宜,若方向向下,操作、读数均不方便。

  4.设计表格,进行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5.得出结论: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_______(等或不等)的。

  (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记作:W有用;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需克服摩擦力作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这部分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们叫做额外功,记作:W额外;如果把手的.拉力(即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功,

  学生复习列举出常用的简单机械。

  学生设计方案并指出测量功的步骤。

  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并得出结论。

  记作W总,则总功应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2.以捞水桶或用水桶打水为例说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使用斜面时:将重物举高h所做的功(Gh)为有用功;使用斜面时,沿斜面的推(拉)力所做的功(Fs);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三)机械效率

  1.定义:物理学中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η表示。

  2.表达式:

  3.说明:

  ①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个比值,所以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

  ②因为W有用总小于W总,所以机械效率η总小于1。

  ③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优劣的物理量,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性能优良。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所使用的机械工作时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无关;与机械工作时的快慢程度无关;与机械工作时所完成的功的数量多少也无关.

  4.活动:

  ①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计算不同情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②实验、讨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5.例题:

  (1)用定滑轮缓慢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当物体提升2m时,求有用功、总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g=10N/kg)

  (2)由于在使用杠杆时的摩擦非常小,故杠杆是一种机械效率非常高的简单机械,若用一根机械效率为90%的杠杆将一个18.0kg的物体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总功?(g=10N/kg)

  三、学生总结归纳;

  四、课堂训练。

  指出在捞水桶、用水桶打水、使用斜面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学生讨论、总结。

  学生活动:计算不同情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讨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计算例题

  学生总结

  (可就所学的几种机械讨论)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1.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你能区别有用功和额外功吗?

  2.什么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大于1吗?为什么?

  3.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且运动时,力对物体就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快

  D.做功快的机器其机械效率一定高

  4.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重物G=200N,每一个滑轮重25N。当绳自由端拉力F拉力为N时,恰能让重物G匀速上升。

  5.一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这样一定( )

  A.不能改变机械效率

  B.提高了功率

  C.改变了动力的方向

  D.节省了力

  6.斜面长5m,高1m,把重为5000N的物体匀速地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______N;如果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125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7.通过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可得出下列各措施中能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8.两台机械完成的有用功之比W1:W2=4:7,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60%,η2=75%,则两台机械所做总功之比为( )

  A.5:7

  B.7:5

  C.16:35

  D.35:16

  9.如图所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其中机械效率最高的是( )

  A B C D

  10.滑轮组将重500N的物体,举高80cm的过程中,机械效率为80%,则此过程中有用功为J,额外功为J。若不计滑轮摩擦及拉线质量的影响,则可知动滑轮重N,当提升重物为40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11.芳芳和兰兰运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它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 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 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重有关;

  猜想3 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和被提升的钩码重都有关;

  猜想4 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芳芳和兰兰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进行了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1)请帮助兰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俩的实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俩的实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

  12.一保洁工人,要清洗一高楼的外墙,他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升降,已知工人的质量为60kg,保洁器材的质量为20kg,人对绳的拉力为300N,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1min匀速上升了10m,求:

  (1)此过程中的有用功;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情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掌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该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巧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送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1>: 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2>意义和作用:评估机械的性能,效率。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实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实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

  后来改为观看我所做的实验视频

  (三)课本例题分析处理,明确规范解题格式、方法和要求。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分析题目,讲解思路。强化解题格式。

  (四)深层次的分析理解机械效率

  1、公式的变形应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练习题。

  练习1、已知某工地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5%,要把质量为200千克的砖块提升10米,则滑轮组自由端拉力应该做多少功?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练习,记忆强化。

  2、机械效率 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效率大越大,则说明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机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种功大小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只说明有用功在总功当中的比例、份额。当控制变量时,讨论相互之间大小关系。

  3、讨论思考:机械效率的范围

  机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种机械可以按照我们需求省力或者省距离,但是绝对不省功。

  4、讨论思考: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能否说机械效率越大,则功率越大,或者说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机械的性能

  5讨论回答: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当有用功一定时,尽量减少额外功(减小总功)提升相同质量的砖头一定高度

  当额外功一定时,尽量增加有用功

  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尽量增加重物质量,好比打的包车,尽量多座人

  当总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尽量减少附载物

  6实际操作中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减小摩擦,给滑轮组添加润滑油等

  减少、减轻附载物

  组合机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观看实际生产生活中机械的使用,掌握选择机械的方法

  (六)、简单习题训练,检测知识掌握程度。

  ①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

  D.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②为了提高机械效率,下列各种措施中有效地是( )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总共一定,增大额外功

  C.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

  D.额外功一定,减小总功

  ③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④一滑轮组,不记绳重和摩擦,用它来提升一重为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为80%。若用该滑轮组来提升一重为2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 )

  A.大于80%

  B.等于80%

  C.小于80%

  D.无法确定

  (七)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节教学内容,安排课后作业。

  下节课学习内容预告及安排:

  1.实践探究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别且根据猜想设计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法,提前设计好数据采集表格。

  九、课后作业:

  1.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1000 N的物体提高2 ,所用的力是550 N,则有用功为_____,总功为_____,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动滑轮的重力_____N(不计绳重及摩擦)

  2.如图1所示,用此装置拉一重为100 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所需拉力为8 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实际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欲使物体以0.6 /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进,那么实际拉力为_____N,拉力在 5 s内做的功为_____。

  3.用500 N的力拉着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8 时,可将滑轮组悬挂的重为1500 N的物体匀速提高2 ,则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是 [ ]

  A.25%

  B.75%

  C.15%

  D.85%

  4.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 ]?

  A.总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

  B.总功不变,额外功减小了?

  C.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起重机在1 in内能把5.0×104 N的物体匀速提高30 ,它的机械效率是60%,在 1 in内,起重机所做的有用功为多少?所做的总功为多少?总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十、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2、额外功:

  3、总功:

  4、机械效率:

  ①定义:

  ②表达式:

  ③理解、强调:

  练习题分析,作图,说明,草稿等

9、《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在稳定运转时,机械的输出功(有用功量)与输入功(动力功量)的百分比。下面是关于《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