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年级《找不到快乐波斯猫》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语文年级《找不到快乐波斯猫》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安排在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一篇童话故事,说的是一只波斯猫向别人请教快乐是什么滋味,燕子说衔泥造窝是快乐的,蜜蜂说采花酿蜜是快乐的,青蛙说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是快乐的,波斯猫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快乐,它非常失望,仍然为找不到快乐而哀叹。课文借这故事告诉人们,依赖别人的生活是找不到快乐的,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服务别人、风险社会,才是最快乐的。
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尤其是“斯、滋、蹦、哼”的读音,会写8个生字,特别是“决、算”的写法。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积累词语。
(3)懂得只要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课文的对话,尤其注意问句和感叹句的朗读。
难点:懂得劳动是最快乐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需要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以课题中“找”字为线索: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燕子、蜜蜂、青蛙找到的快乐各是什么呢?找出文中的重点句,从而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问题提得过于频繁,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三体并重、全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为了便于学生课堂参与得更多,应充分利用个体、群体、集体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助学、集体合作交流等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增加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适时评价鼓励调动情绪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如果我们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不佳,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笑对每一位学生,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利用对学生评价之机,及时穿插鼓励、培养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专心听、努力说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老师评价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互评,是他们在老师的表扬,肯定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4)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中国的俗话“举不离手,曲不离力”也都阐明了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应捉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训练。如词句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
在学习《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的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指明读、比赛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特别是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探究,尝试读一读,小组探究,合作读一读,集体交流表演读”的学习活动,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学会结合插图,捉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在朗读中感受问句的表达效果,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便能信手拈来了。
2、手法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一个过程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快乐。
1、激趣谈话,认识波斯猫。
2、描述: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3、板书课题。
4、随文识字“波”。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捉住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采用图画导入的方法,极有识字方法的积累,还有表述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在主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寻找快乐
1、课题质疑,提炼问题:波斯猫卫生么找不到快乐?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又是什么?
2、自由读书,并交流收获。
3、同桌互读生字,全班订正困难生字。
4、认读词语(带拼音—不带拼音)
5、再读课文。
6、交流这次朗读的进步在哪里?小结读书要求。
7、思考波斯猫找谁寻找快乐?“——”勾画。相应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齐读对生字新词有了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将生字新词送回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一步识记,在反复朗读中,学生逐渐读准字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感受快乐
1、出示本课时的学习方法
我会学:读一读,朗读课文相应内容,划一划,“——”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画出波斯猫的话,说一说,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快乐?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
2.2—3自然段
(1)燕子的快乐是什么?“——”勾画并朗读。相应理解“一口一口、很”。
(2)随文识字“温暖”。
(3)指导朗读波斯猫的话,理解“软绵绵”。
(4)合作朗读2—3段。
3.4—6自然段。
(1)根据“我会学”合作学习4—6段。
(2)理解“千千万万、特别”。(板书)
(3)指导朗读波斯猫的话,尤其是感叹句。
4.7—9自然段
(1)根据“我会学”自学。
(2)随文识字“蛙”和多音字“炸”。
(3)理解“最大”,指导朗读感叹句。(板书)
5.10自然段
(1)齐读。
(2)理解中心词“失望”。
设计意图:首先出示这一时段的学习需要,意在赶到提纲顿领的作用,使这一要求统领提纲,避免在精读中出现过多过杂的问题,让课简洁明了,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品词读句,简洁不简单。
四、拓展延伸,创造快乐
1、波斯猫问什么没有找到快乐?
2.2、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快乐?(板书)(体会“很、特别、最大”用词的丰富)
3、风角色朗读。
4、说生活中自己快乐的事。
5、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
6、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把你最快乐的事告诉家人。
(3)续编故事:找到快乐的波斯猫。
五、板书设计
11、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燕子 一口一口 衔泥造窝
蜜蜂 千千万万 采花酿蜜 劳动创造快乐
青蛙 蹦来蹦去 保卫庄稼
一、说教材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语文版第四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一只波斯猫向人请教快乐是什么滋味。燕子说衔泥造窝最快乐的,蜜蜂说采花酿蜜是快乐的,青蛙说捉害虫、保护庄稼是快乐的,波斯猫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快乐,它非常失望,仍然为找不到快乐而哀叹。课文意在借这个故事围绕“快乐”的主题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特点鲜明,有很强的吸引力,易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仍然是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所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斯、滋、衔、软、碌”等12个生字,会写“保、决、波”等8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服务他人,才会感到快乐;依赖别人生活,是没有快乐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读生字,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动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波斯猫,和教师绘声绘色的童话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形成阅读期待;二是利用可爱的动物头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以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愉悦教学。
2、探究体验,培养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探究,再进行合作探究,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研读、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时,我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先自我探究、合作探究:燕子认为什么是快乐,波斯猫这样认为吗?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理解了波斯猫和燕子对快乐的不同认识,感悟了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读波斯猫和蜜蜂、青蛙的对话,思考:蜜蜂、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这样认为?从中明白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果实,服务他人,才会快乐。在多角度的对话、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更是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3、朗读感悟,积累语言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捂情,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
在学习《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的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比赛读、评价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等。特别是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探究、尝试读——小组探究、合作读——集体交流、表演读”的学习活动,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学会结合插图、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在朗读中感受问句、感叹句的表达效果,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日久年深,便能信手拈来了。
三、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生字,把它读准读好。
2、读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情况。
3、检查初读学习成果。并说说:波斯猫因为______-而先后询问了______、______ 、______,结果_________。
(三)自主研读,了解内容
1、自读2、3两个自然段,思考:燕子认为什么是快乐?对燕子的回答波斯猫如何看待?
2、交流、探究,并指导反复朗读,读好人物对话。
3、学生自读后小组合作学习4至8自然段,重点讨论:蜜蜂、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对快乐认识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4、交流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波斯猫失望的原因。
(四)分角色朗读,进一不步体验
1、小组合作,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
2、小组表演,鼓励评价。
(五)扩展延伸,明文悟理
1、创设情境,说说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
2、继编故事。
一、说教材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语文版第四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一只波斯猫向人请教快乐是什么滋味。燕子说衔泥造窝最快乐的,蜜蜂说采花酿蜜是快乐的,青蛙说捉害虫、保护庄稼是快乐的,波斯猫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快乐,它非常失望,仍然为找不到快乐而哀叹。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课文,从燕子、蜜蜂、青蛙的'话去理解“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特点鲜明,有很强的吸引力,易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仍然是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所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复习“波斯猫、软绵绵、滋味”等11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
3. 在品读中体会:只有辛勤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才会感到快乐;依赖别人生活,靠别人为自己服务,是没有快乐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快乐。
教学难点: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这一目的而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动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先以“快乐”一词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快乐,感受自身快乐的前提下认识波斯猫。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学习过程和教师绘声绘色的童话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形成阅读期待;二是利用可爱的动物贴图激发学生的情趣,激起表现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以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愉悦教学。
2.探究体验,培养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先自我探究、合作探究:燕子认为什么是快乐,波斯猫这样认为吗?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理解了波斯猫和燕子对快乐的不同认识,感悟了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感悟波斯猫和蜜蜂、青蛙的对话,思考:蜜蜂、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这样认为?从中明白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果实,服务他人,才会快乐。在多角度的对话、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更是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朗读感悟,积累语言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悟情,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学生有目的性的自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方式的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领悟课文。
课堂中本应该实现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比赛读、评价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等。特别是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时,应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探究、尝试读——小组探究、合作读——集体交流、表演读”的学习活动,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学会结合插图、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在朗读中感受问句、感叹句的表达效果,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三、说程序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快乐吗?什么时候最快乐?(学生交流)
2.复习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汇报交流,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说话:“波斯猫为了找到快乐,它去问的小动物有 ,有 ,还有 。”结果它还是 。
2、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燕子、蜜蜂、青蛙的话,用“——”画出波斯猫的话。(出示学习方法:用“—”画出燕子、蜜蜂、青蛙的话,用“——”画出波斯猫的话。)
3.指名读交流反馈。
三、品读感悟,体会“劳动创造快乐”。
(一)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
1.学习燕子的话
(1)教师范读燕子的话,引导学生理解:燕子的快乐是什么?它为什么觉得快乐?
(指名交流,板书衍泥造窝)
(2)从一口一口、 天天、飞来飞去这些词语中体会燕子是怎样造窝的和造窝的辛苦呢?用三角符号标出再读一读。
(3)设置悬念:燕子如此辛苦却为什么是快乐的?让学生理解燕子快乐的原因。
(4)想象燕子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让大家都来分享燕子的快乐。指名读、师引读、齐读等方式。
2.学习波斯猫的话
波斯猫听燕子这么说,他又是怎么认为的?
多种方法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
小结方法,按这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方法:小组内交流体会:蜜蜂的快乐是什么?它为什么快乐?波斯猫又是怎么认为的?请大家用朗读表达出来。
(1)学生在小组内读书,交流。
(2)汇报交流(板书:采花酿蜜)(由一人读蜜蜂的话,说说蜜蜂的快乐是什么?它为什么快乐?再谈感受: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蜜蜂采蜜很勤劳)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千千万万)你还能说几个像“千千万万”这样的词吗?(扩词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指名部分同学读:
师:蜜蜂往返飞行10次,采集1500多朵花的花粉才能酿一滴蜂蜜,它多么不容易但它却又是快乐的!请喜欢勤劳的蜜蜂的同学一起,我们一齐读一读.
(4)指导分角色朗读:面对勤劳的蜜蜂波斯猫又是怎么认为的?请小组用朗读表达展示。
A.齐读波斯猫的话;B.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三)自学7-9自然段。
(1)学生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用你的朗读表达感受。
(4)波斯猫对青蛙的回答满意吗?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波斯猫的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分角色读,看图助读,合作交流等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四、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1.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呢?请同学们想想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结合图片,想象波斯猫在主人家是怎样生活的,把你想象到的说出来。
2.交流反馈。
3.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波斯猫?它为什么不快乐呢?(自由回答)
4.所以说课文中的波斯猫最后找到快乐了吗?
齐读最后一段。
五、谈谈收获,明白道理。
学习本课,同学们懂得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11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燕子 一口一口 衔泥造泥窝
蜜蜂 千千万万 采花粉酿蜜糖 } 劳动创造快乐
青蛙 蹦来蹦去 捉害虫保庄稼
教材说明: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说的是一只波斯猫从来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滋味,它分别向燕子、蜜蜂、青蛙请教。但是它觉得:燕子说的衔泥造窝是快乐的,蜜蜂说的采花酿蜜是快乐的,青蛙说的捕捉害虫、保卫庄稼是快乐的,都是不值得快乐的,它非常失望,仍然为找不到快乐而哀叹。课文借这一故事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依赖别人的生活是找不到快乐的,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获得快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节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13个生字。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波斯猫不快乐和燕子、蜜蜂、青蛙快乐的原因。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4、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能力,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燕子、蜜蜂、青蛙所说的话,把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波斯猫、燕子、蜜蜂、青蛙的相关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波斯猫的头饰。这是什么动物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2、老师扮演波斯猫,自述波斯猫找不到快乐的苦闷:“我是波斯猫,我的一只眼是蓝色的,另一只是绿色的。我吃穿不缺,衣食无忧,但我却感到很不快乐。哎,这可怎么办呢?”
(教师相机解说:“这只波斯猫没有快乐,于是,他就出去寻找快乐,它都找了谁?结果怎样呢?”)
3、板书课题: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波斯猫漂亮的外貌和它的苦闷,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学习新知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个故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1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每段开头空两个字)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本课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轻音节。
(2)读顺课文,注意读出每种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3、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斯、滋、衔、软、绵、碌、糖等13个生字和“我会写”的8个生字,为其注音。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师生总结,归类识字:
<1>熟字加偏旁:波、斯、碌、糖、箱、呱、保
<2>熟字换偏旁:想—箱,棉—绵,昨—炸,峰—蜂
<3>分解部件识字:滋、软、蹦、哼、唉
<4>形近字识字:街—衔,娃—蛙,温—湿,密—蜜
(4)出示生字卡,扩词练习
(5)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4、指导写字
(1)观察“我会写”
(2)重点指导“保、波、软”的最后一笔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生字,完成本节课识字的教学大纲,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练习书写生字并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游戏导入:出示生字,让学生拿着只标拼音的卡片给生字找到适合它们的帽子。
设计理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复习中得到玩的乐趣,符合了小学生好玩的年龄特点,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给生字找到了正确的帽子了,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呢?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1)波斯猫为什么找快乐呢?
(2)他先后到哪里找快乐?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是什么?用——划出答案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上边两题的答案
(2)讨论:为什么燕子、蜜蜂、青蛙都感到快乐呢?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呢?
3、汇报归纳
燕子、蜜蜂、青蛙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快乐,而波斯猫是依赖别人生活的,没有劳动就没有快乐
4、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呢?
5、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依赖别人的生活是找不到快乐的,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才是最快乐的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以读为主,通过合作讨论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1、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2、戴上波斯猫、燕子、蜜蜂、青蛙的头饰,先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再表演课文
3、共同唱《劳动最光荣》这首歌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通过展示,再次感悟课文,分享学习的快乐。
四、作业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的,并写在日记本上。
一、说教材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语文版第四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一只波斯猫向人请教快乐是什么滋味。燕子说衔泥造窝最快乐的,蜜蜂说采花酿蜜是快乐的,青蛙说捉害虫、保护庄稼是快乐的,波斯猫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快乐,它非常失望,仍然为找不到快乐而哀叹。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课文,从燕子、蜜蜂、青蛙的话去理解“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特点鲜明,有很强的吸引力,易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仍然是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所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复习“波斯猫、软绵绵、滋味”等11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
3.在品读中体会:只有辛勤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才会感到快乐;依赖别人生活,靠别人为自己服务,是没有快乐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快乐。
教学难点: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这一目的而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动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先以“快乐”一词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快乐,感受自身快乐的前提下认识波斯猫。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学习过程和教师绘声绘色的童话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形成阅读期待;二是利用可爱的动物贴图激发学生的情趣,激起表现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以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愉悦教学。
2.探究体验,培养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先自我探究、合作探究:燕子认为什么是快乐,波斯猫这样认为吗?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理解了波斯猫和燕子对快乐的不同认识,感悟了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感悟波斯猫和蜜蜂、青蛙的对话,思考:蜜蜂、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这样认为?从中明白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果实,服务他人,才会快乐。在多角度的对话、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更是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朗读感悟,积累语言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悟情,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学生有目的性的自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方式的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领悟课文。
课堂中本应该实现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比赛读、评价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等。特别是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时,应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探究、尝试读——小组探究、合作读——集体交流、表演读”的学习活动,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学会结合插图、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在朗读中感受问句、感叹句的表达效果,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三、说程序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快乐吗?什么时候最快乐?(学生交流)
2.复习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汇报交流,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说话:“波斯猫为了找到快乐,它去问的小动物有,有,还有。”结果它还是。
2.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燕子、蜜蜂、青蛙的话,用“——”画出波斯猫的话。(出示学习方法:用“—”画出燕子、蜜蜂、青蛙的话,用“——”画出波斯猫的话。)
3.指名读交流反馈。
三、品读感悟,体会“劳动创造快乐”。
(一)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
1.学习燕子的话
(1)教师范读燕子的话,引导学生理解:燕子的快乐是什么?它为什么觉得快乐?
(指名交流,板书衍泥造窝)
(2)从一口一口、天天、飞来飞去这些词语中体会燕子是怎样造窝的和造窝的辛苦呢?用三角符号标出再读一读。
(3)设置悬念:燕子如此辛苦却为什么是快乐的?让学生理解燕子快乐的原因。
(4)想象燕子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让大家都来分享燕子的快乐。指名读、师引读、齐读等方式。
2.学习波斯猫的话
波斯猫听燕子这么说,他又是怎么认为的?
多种方法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
小结方法,按这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方法:小组内交流体会:蜜蜂的快乐是什么?它为什么快乐?波斯猫又是怎么认为的?请大家用朗读表达出来。
(1)学生在小组内读书,交流。
(2)汇报交流(板书:采花酿蜜)(由一人读蜜蜂的话,说说蜜蜂的快乐是什么?它为什么快乐?再谈感受: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蜜蜂采蜜很勤劳)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千千万万)你还能说几个像“千千万万”这样的词吗?(扩词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指名部分同学读:
师:蜜蜂往返飞行10次,采集1500多朵花的花粉才能酿一滴蜂蜜,它多么不容易但它却又是快乐的!请喜欢勤劳的蜜蜂的同学一起,我们一齐读一读.
(4)指导分角色朗读:面对勤劳的蜜蜂波斯猫又是怎么认为的?请小组用朗读表达展示。
A.齐读波斯猫的话;B.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三)自学7-9自然段。
(1)学生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用你的朗读表达感受。
(4)波斯猫对青蛙的回答满意吗?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波斯猫的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分角色读,看图助读,合作交流等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四、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1.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呢?请同学们想想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结合图片,想象波斯猫在主人家是怎样生活的,把你想象到的说出来。
2.交流反馈。
3.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波斯猫?它为什么不快乐呢?(自由回答)
4.所以说课文中的波斯猫最后找到快乐了吗?
齐读最后一段。
五、谈谈收获,明白道理。
学习本课,同学们懂得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安排在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一篇童话故事,说的是一只波斯猫向别人请教快乐是什么滋味,燕子说衔泥造窝是快乐的,蜜蜂说采花酿蜜是快乐的,青蛙说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是快乐的,波斯猫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快乐,它非常失望,仍然为找不到快乐而哀叹。课文借这故事告诉人们,依赖别人的生活是找不到快乐的,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服务别人、风险社会,才是最快乐的。
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尤其是“斯、滋、蹦、哼”的读音,会写8个生字,特别是“决、算”的写法。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积累词语。
(3)懂得只要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课文的对话,尤其注意问句和感叹句的朗读。
难点:懂得劳动是最快乐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需要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以课题中“找”字为线索: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燕子、蜜蜂、青蛙找到的快乐各是什么呢?找出文中的重点句,从而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问题提得过于频繁,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三体并重、全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为了便于学生课堂参与得更多,应充分利用个体、群体、集体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助学、集体合作交流等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增加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适时评价鼓励调动情绪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如果我们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不佳,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笑对每一位学生,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利用对学生评价之机,及时穿插鼓励、培养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专心听、努力说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老师评价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互评,是他们在老师的表扬,肯定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4)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中国的俗话“举不离手,曲不离力”也都阐明了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应捉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训练。如词句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在学习《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的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指明读、比赛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等,特别是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探究,尝试读一读,小组探究,合作读一读,集体交流表演读”的学习活动,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学会结合插图,捉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在朗读中感受问句的表达效果,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便能信手拈来了。
2、手法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一个过程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快乐。
1、激趣谈话,认识波斯猫
2、描述: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3、板书课题
4、随文识字“波”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捉住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采用图画导入的方法,极有识字方法的积累,还有表述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在主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寻找快乐
1、课题质疑,提炼问题:波斯猫卫生么找不到快乐?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又是什么?
2、自由读书,并交流收获。
3、同桌互读生字,全班订正困难生字。
4、认读词语(带拼音—不带拼音)
5、再读课文
6、交流这次朗读的进步在哪里?小结读书要求
7、思考波斯猫找谁寻找快乐?“——”勾画。相应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齐读对生字新词有了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将生字新词送回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一步识记,在反复朗读中,学生逐渐读准字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感受快乐
1、出示本课时的学习方法
我会学:读一读,朗读课文相应内容,划一划,“——”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画出波斯猫的话,说一说,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快乐?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
2、2—3自然段
(1)燕子的快乐是什么?“——”勾画并朗读。相应理解“一口一口、很”
(2)随文识字“温暖”
(3)指导朗读波斯猫的话,理解“软绵绵”
(4)合作朗读2—3段
3、4—6自然段
(1)根据“我会学”合作学习4—6段
(2)理解“千千万万、特别”(板书)
(3)指导朗读波斯猫的话,尤其是感叹句
4、7—9自然段
(1)根据“我会学”自学
(2)随文识字“蛙”和多音字“炸”
(3)理解“最大”,指导朗读感叹句。(板书)
5、10自然段
(1)齐读
(2)理解中心词“失望”
设计意图:首先出示这一时段的学习需要,意在赶到提纲顿领的作用,使这一要求统领提纲,避免在精读中出现过多过杂的问题,让课简洁明了,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品词读句,简洁不简单。
四、拓展延伸,创造快乐
1、波斯猫问什么没有找到快乐?
2、2、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快乐?(板书)(体会“很、特别、最大”用词的丰富)
3、风角色朗读
4、说生活中自己快乐的事
5、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
6、作业超市:(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把你最快乐的事告诉家人
(3)续编故事:找到快乐的波斯猫
设计意图:优美的文字植根在学生的脑海,就可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我在语文教学时的期望,而自选作业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
四板书设计
11、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燕子一口一口衔泥造窝
蜜蜂千千万万采花酿蜜劳动创造快乐
青蛙蹦来蹦去保卫庄稼
【内容简析】
《我是猫》是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课文中,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写了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课文分四部分,先写“我”决定偷吃年糕并发现第一条真理,再写“我”的牙齿被年糕粘住,不能动时发现了第二条真理,接着写“我”为摆脱年糕使出种种伎俩,又发现第三条真理,最后写“我”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主人一家正在嘲笑那只猫,每个人表情不一:男主人一脸凶气,女主人指手画脚,女佣人惊讶不已,孩子们哈哈大笑。而那只猫正无奈地在地上转圈,旁边还放着粘有年糕的碗。这个画面生动再现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起到辅助作用。
文章生动而幽默,深受读者的喜爱。不论是惟妙惟肖地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还是猫发现的真理的地方,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联想与思考。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学生感悟与体会。
【设计理念】
倡导自读自悟,实现多边对话与个性化阅读。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质疑、理解、感知、体验,从中感受猫的有趣与辛酸,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与顿悟,同时揣摩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猫吃年糕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猫的有趣可爱,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猫的动作、心理去感知猫的有趣及“真理”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起阅读期待。
1.你们一定亲眼见过各式各样的猫或看到过不少写猫的文章,对猫有一定的了解。谁愿意把你见过不同寻常的、十分新奇的猫请向大家介绍?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猫。
3.你们说的这些猫,的确不是常见的猫。可是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只猫,你们通过比较或许认为它不同一般。这是一只神通广大,才高识广,公正锐敏,能发现真理的神猫、奇猫、圣猫。但又是一只自作聪明,假冒圣贤,误事吃苦的俗猫、蠢猫。这只猫就在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里面。《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我是猫》选自这篇小说。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只神奇的猫吧!
二、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掌握的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组词。注意“徘徊”“遗憾”的读音。
(2)出示新词,检查认读。
(3)了解新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4.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见《教参》)
三、熟读课文,理清段落。
学生按课后提示理清思路,有两种方法。
1.猫吃年糕的经过与猫的感受。见年糕——吃年糕——拔年糕——被嘲笑。
2.猫在吃年糕过程中发现的真理。发现第一条真理、发现第二条真理、发现第三条真理、发现人的冷漠。
四、书写生字。
1.引导读帖。
注意字的笔画形状与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匀称、端正、美观、灵动、有变化。
“糕”有九个点,点的位置、大小、方向、形状很重要,注意摆放。
“谗”“瞧”“撼”“枉”“钳”“掀”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它们左右两边的高低、宽窄不同,起笔、运笔时要注意。
“毽”字左边的“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包住“建”字。
2.个人书写练习。
3.全班展示、评议、欣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优美词语。
3.收集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交流、介绍收集的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2.说说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的感受或疑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这几种感受:文章很精彩,很喜欢读;猫可笑有趣;不可思议,猫不可能发现真理;猫发现的是不是真理;文章语言幽默,写法很独特;猫拔年糕的描写很具体形象;不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只猫;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猫……
3.带着自己的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探究猫发现的.真理。
1.速读课文,找出猫发现的真理。
2.探究第一条真理。
(1)出示
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机缘”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难得的机缘指什么?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启发与等待学生在课文中不断的发现,最终理解到:“难得的机缘”指遇到年糕,这年糕早晨见过,还没吃过,是一年才遇一次的、又恰巧是主人没吃完、而被猫无意中发现的。此时又没有人来。这好机会与缘分,是难得的。
②“所有的动物”包括谁?
(这里包括猫在内的动物以及人。)
③“并非情愿”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思考猫是否不情愿?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猫?请你用一个词形容猫。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说的有道理即可。如:猫有点虚伪,它对年糕虎视眈眈、认为没人看见是机缘、心里催促自己快吃等词语都表示它想吃,可又说自己并非情愿偷吃,所以说有点虚伪。)
④读第二自然段,还可以加上动作演示,想象猫见到年糕时的动作,体会猫的心情。
⑤归纳这句话的意思。
所有的动物都会在难得的机缘面前,大胆去尝试,去实践。
(3)读描写猫的心理的句子,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条真理的?
(4)对猫犹豫不决。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螫刺shì 甲胄zhòu 绷紧bēnɡ 钳子qián 积蓄xù
诧异chà 擒住qín 诅咒zǔ zhòu 束缚fù 毅然yì
厌倦juàn 臃肿yōnɡ 颟顸mān hān 腻烦nì 作呕ǒu
2. 形似字
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 词语
昆虫: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有头、脚、腹部组成,头部有口器、触角等,胸部有三对足,有气管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如蜻蜓、蜜蜂、蚊子、苍蝇等。
遭遇战:敌对双方在行进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计穷智竭:计谋和智慧用完了,没有法子可想了。这里的穷和竭都是尽、完了的意思。
诧异:惊讶奇怪。
量力:估计自己力量或能力的大小而行事。
领地:这里指动物为自己圈定的活动场所。
陷阱:铺着野兽的深坑或害人的圈套。
惊惧:吃惊而惧怕。
精疲力竭:用尽了全部精力。
死于非命:遇到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逃遁:逃走。
臃肿:这里指身体肥胖,行动不灵便。
颟顸:糊涂而马虎。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腻烦:厌烦、讨厌。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等尊敬、信服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赌咒:发誓。
讪笑:讥笑。
温存:殷勤地抚慰、体贴。
痴胖:又呆笨,又肥胖。
畅心快意:心情舒畅而快乐。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害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5. 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二)学习目标
《蜘蛛》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
②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
《猫的天堂》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两只猫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三. 教师建议
《蜘蛛》
这一篇也是写小动物的,学习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它显然和前面几篇有根本的不同。前几篇都是文学性的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对象,用人的心理来代替虫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很艺术、很动人的。而这一篇则不同,是比较客观地写蜘蛛的,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猫的天堂》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系列写动物的文章,每篇文章在观念上、写法上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风貌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写实的笔法写动物。而这一篇却不同,一开头的题目就是:猫的天堂。这显然是虚拟。天堂是人的观念,猫是不存在天堂的问题的。全文以猫的第一人称自述,就更是虚拟了。最后的结尾又来了一句,单独成一段:我说的是猫的事。这不是废话吗?显然不是,因为文章写的是猫,但实质并不是猫。与其说是一篇写实性质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寓言,或者寓言性的小说,小说性的寓言。
四. 课文讲解
《蜘蛛》
(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二)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 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 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三)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作者的行文,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网,其体内的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一定的时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网,而是依靠隐藏和突然袭击,有时则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网。霸占和反霸占的斗争有时长达三天之久,有相当形象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用类似的手段,作者又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对于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生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知识、想象和智慧的开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而不是像文学性散文那样把人类的感情赋予动物。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读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点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猫的天堂》
(一)文章主旨。
写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例如:它感觉中好的肉是煮得半熟的、带着血的;它感到烦腻的是主人的抚摩,它向往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是可以在屋顶上随意滚来滚去,打架,晒太阳等。左拉的创造力就在于把人和猫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打架、在地上滚,算什么幸福呢?这是在屋子里关得太久的猫的感觉,是很有趣味的。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 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我就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 甜美的和水槽,烂泥和温和与柔润、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在猫的感觉中是有理的,而在读者的感觉中却是无理的。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下面的快乐、有趣、美、好和读者的阅读观感的反差继续扩大: 啊!现在是远离了你姑母的温存了!我要喝水就在水槽里喝,那美味是调糖的牛奶绝对比不上的。我觉得一切都好,都美 荒谬感带来了幽默感,猫感到肚子饿了,问它的朋友--一只老雄猫,应该怎么弄到东西吃,老雄猫带着一种学者的态度说: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生存的困境是严峻的,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五. 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两篇都写作者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蜘蛛》一文记叙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以说明为主,叙述描写也多,清晰生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意在借蚂蚁的愚蠢嘲讽现实中那些盲目劳作,缺乏思考的人。
第二题
《猫的天堂》一文是从生存与自由的角度来揭示生活的。从自由、尊严的人生哲理思考表现生之机趣。最后一句是反语式风趣表达。这里的猫不同于其他小动物,它的生存条件是主人创造的,离开了主人它就无法生存,因而它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作者再一次强调了这种幸福属于猫。而非那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第三题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掌握丰富的资料。其次要进行深入思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最后,提高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也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读、演、唱,理解快乐的真正含义,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服务他人,才会感到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劳动带来快乐,从小学做一个勤劳快乐的人。
教学重、难点:
从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中理解快乐的真正含义,学做一个勤劳快乐的人。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不快乐”,切入课题
1、展示课件1,出示波斯猫动态各异的照片,介绍它们是猫中的贵族,颜色多样,姿态各异,美丽可爱,深受人们的宠爱。这时,一只美丽的波斯猫愁容满面的走出来,它一边走一边自我介绍:我叫咪咪波斯猫,我一只眼睛是绿色的,一只眼睛是蓝色的。我长得美丽,深受宠爱,吃穿不缺,衣食无忧,可我每天却感觉不到快乐。
2、学生回到课文,快速浏览第一小节,说说课文中的波斯猫和画面上的波斯猫是否一样感觉不到快乐?那它们该怎样去寻找快乐呢?
(设计一组颜色漂亮、动态各异的波斯猫,让学生直观感觉到波斯猫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宠物。作为宠物,虽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却没有感觉到快乐,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课题,为课文学习作好铺垫。)
二、紧扣“找快乐”,辐射全篇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生自由读课文2-9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不知道快乐的波斯猫都向哪些朋友请教了关于“快乐”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燕子、蜜蜂、青蛙)
2、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1)引导学生自由读2-3小节,我们先听听波斯猫和燕子的对话,用横线画出燕子说的话,想想燕子的快乐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衔泥造窝 快乐)
(2)展示课件2:燕子一口一口从远处衔来泥土、树枝、杂草等,一边飞一边高兴的拍打着翅膀,一点一点造好温暖的窝。学生通过画面体会燕子造窝很辛苦,温暖的窝来之不易,寒冷的冬天,它住在温暖的窝里,觉得自豪、幸福、快乐。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对于劳动带来的快乐,波斯猫是怎么认为的呢?默读第3小节,用曲线画出波斯猫的看法。
(4)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2-3小节,指导学生抓住燕子话中的“一口一口”、“温暖”、“很快乐”等词语,抓住波斯猫话中的“有什么快乐”、“也没什么快乐”等词语分别读出燕子的自豪和快乐的语气,读出波斯猫忧愁、看不起、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后请同学相互评一评。
3、小组学习,自悟“快乐”。
课文4-9小节与2-3小节的结构内容相似,因此教师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带领学生总结2-3小节学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前面的学到的方法组织小组探究,自学波斯猫与蜜蜂、青蛙的对话,可选自由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采用圈、点、勾、画等符号做记号,学生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悟情,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加上看课件,谈感受等,学生对“快乐”有了进一步感受,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加以“扶”的教学方法。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
4、品读重点句,享受“快乐”。
在学习全文后,我们知道了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现在,我们再次品读它们所说的话,一起来分享它们的快乐。展示课件3:
燕子:我一口一口衔泥,造好了温暖的窝,睡在里面,觉得很快乐。(重点读好“一口一口”“温暖”“很快乐”,分享燕子用劳动造窝虽辛苦,但住得温暖、幸福,因而很快乐。)
蜜蜂:我从千千万万朵花中采来花粉,酿成蜜,觉得特别快乐。(重点读好“千千万万”“酿成蜜”“很快乐”,分享蜜蜂用劳动为自己和人们酿造了甜甜的蜂蜜,因而它也很快乐。)
青蛙:捉害虫、保卫庄稼是我最大的快乐!(重点读好“捉害虫”“保卫庄稼”“最大的快乐”,分享青蛙用劳动捉害虫,自己吃饱了,还帮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所以它很快乐。)
(我设计多种形式、螺旋上升的读书活动,避免了繁杂的.讲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兴趣盎然地读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而且读懂了文,读出了情。)
三、演、唱“快乐”,回归整体。
1、(师)波斯猫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食物,就是不劳而获,或叫坐享其成,没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能帮助别人,它当然感受不到劳动带来的快乐,特别在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从波斯猫的两个动作:夹、叹气,体会它的哀叹,懒散,坐享其成的无聊,它当然体会不到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
请几个小朋友带上头饰分角色来演一演本课的故事,学生有兴趣的还可以课后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
2、展示课件4: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一起跟唱,进一步情感升华,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让学生通过演、唱活动进一步感悟快乐,结合文字、音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
四、围绕“我快乐”,课外延伸。
1、学生讨论,学了课文,说说自己的劳动是什么,打算怎样去创造快乐?
讨论后教师小结:劳动为自己带来好日子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也是一种快乐,认真学习获得了好成绩也是一种快乐等等。
2、既然这样,你想帮波斯猫找到快乐吗?续编故事《快乐的波斯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波斯猫、燕子、蜜蜂和青蛙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斯、滋、决、衔、软、绵、碌、糖、箱、蹦、呱、哼”12个生字。
2.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4.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能力,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
教学难点:
通过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去理解波斯猫为什么觉得不快乐,而燕子、蜜蜂、青蛙却觉得快乐。
教学流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动画出示波颠猫自我介绍:“我是波斯猫,我的一只眼是蓝色,另一只是绿色。我吃穿不缺,衣食无忧,但我却感到很不快乐。哎,这可怎么办呢?”(教师相机解说:“这只波斯猫没有快乐,于是,他就出去寻找快乐,它都找了谁?结果怎样呢?”)
2.揭示课题: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二)学习生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拼读几遍。
2.小组内循环读课文,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波斯猫不快乐?(不需回答)
5.说说快乐的滋味是什么?
6.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训练,理解课文。
1.不知快乐是什么滋味的波斯猫努力去寻找快乐,他去问谁了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用--划出。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过程。老师相机板书:燕子 蜜蜂 青蛙
4.你知道它们的快乐是什么吗?
请三位学生以阅读的方式来表达。
<2>请三位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老师相机板书:造泥窝 酿蜂蜜 捉害虫
5.齐读第2、第5、第8自然段,提出本课学习的重难点:为什么燕子、蜜蜂、青蛙觉得生活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觉得呢?
6.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燕子是怎样造泥窝的?(用“~~~~ 从课文中标出来)所以它得很快乐。
<2>完成填空:燕子( ),觉得睡在里面很快乐。
<3>自由读燕子说的话,并说说你的体会(老师相机结合课件指导学生读“一口一口”,读出造窝的辛苦,并板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读出波斯猫瞧不起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思考回答:为什么睡在软绵绵的沙发上的波斯猫没有感到快乐,而睡在泥窝的燕子却感到很快乐昵?
<6>学生反馈,老师板书:劳动创造快乐
7.小组内学习4~6自然段
出示学习要求:
a.一起熟读课文。
b.讨论完成填空:蜜蜂( ),觉得酿蜜特别快乐。
c.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的?
<2>小组内学习
<3>学生反馈学习情况,老师相机结合蜜蜂酿蜂蜜的资料和过程的课件指导学生朗读好“千千万万”,从而体验蜜蜂酿蜜的辛苦,并理解:同样是蜜糖,为什么波斯猫没有觉得快乐,而蜜蜂却觉得特别快乐?(板书:千千万万)
8.学习第7~9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懂得了什么?
<2>填空:青蛙( )觉得是它的最大快乐。
<3>学生质疑。
<4>师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共同解决疑问,老师相机板书:蹦来蹦去
9.你明白快乐是什么了吗?你的快乐又是什么?
1O.多媒体出示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学生跟着一起唱。并说说自己的劳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创造你的快乐。
11.学习最后一段。
讨论: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并指导好朗读。
12.你们能帮助波斯猫吗?想对它说点什么昵?
(四)课外延伸,巩固含义
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以《找到快乐的波斯猫》为题编一段故事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决、波、温、软、睡、寻、算”7个字和认识偏旁:横山头。
2.以《找到快乐的波斯猫》为题编一段故事。
3.分角色朗读,更深地体会“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写“决、波、温、软、睡、寻、算”7个字和认识偏旁:横山头。
教学难点:
会用那7个生字分别说一句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回忆: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波斯猫怎样做才会找到它的快乐昵?找到快乐的波斯猫是怎样的呢?(把自己编的故事说一说)
(二)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
1.把课文和自己遍的故事结合起来,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
2.选四个好的同学在同学们前面演一演,其他同学评一评。
(三)展练习,拓展思维
1.燕子觉得( )很快乐,蜜蜂觉得( )特别快乐,青蛙觉得( )是他最大的快乐,使我明白了( )才是真正的快乐。
2.牛伯伯觉得( )很快乐,清洁工人觉得( )很快乐,( )觉得( )很快乐……
3.给课后第3题的句子加上标点
4.我想对波斯猫说: “。”
(四)书写,运用生字。
1.读一读要求写的字,并说说这些字的哪些偏旁你是认识的,哪些是你不认识的。(学习偏旁:横山头)
2.自主识记生字
3.指名说识记生字的方法,并运用它来组词,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
4.自主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班内讨论如何书写。
5.指导书写,让学生描红,再独立书写。
(五)自主积累词语。
把你在这课中学到的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并读一读。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