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初中语文面试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面试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 ,毕业于 ,至今已经 (教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 单元的一篇 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 (单元所选课文介绍)。这篇课文, (课文介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 ,教学难点为 。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学法,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课程。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为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针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由我示范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同时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思
考通过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的。
第三个环节,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逐段地阅读分析,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第四个环节,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知识水平的有限性,不能完全由学生的自学代替老师的讲授。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讲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本课来说( 边板书,边解释板书内容 )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海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20年,那时正是俄国1920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大量的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三)预习检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请学生说说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情况,要求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通过预习检查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对孔子的有关情况更明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
(四)学生自学:
给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为:参阅预习材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划上线;能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为熟悉,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为后文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导读课文:
逐段导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让学生逐段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具体内容略)
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译课文,同时达到能基本背诵课文的目的。
(六)总结课文:
首先是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通过讨论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 [4] [5] 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4、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让学生各抒已见。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用法(多媒体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结合现实来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巩固练习:
1、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论语》中的一篇,做好笔记,准备同学间相互交流。
以上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也能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
第3题的设计意在使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让)
则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尔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赤,尔何如?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惜之)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更谦虚)
点,尔何如?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之)吾与点也。
(洒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XXXXXXXXX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XXXXXXXXX(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五、尝试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
七、布置作业
写
板书设计
《台阶》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光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
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
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估计会有的反应:
1、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2、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
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4、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如: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4、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教学目标 :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