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1 11:22:34

  《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1、《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超市》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说教材

  《上超市》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朋友,为了迎接外公、外婆来家做客,跟着妈妈上超市选购物品的情景。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超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其中两句感叹句,充满生活气息,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美德。课文中要求学生识记的6个生字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无论从读音还是字形来说,学生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这样的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培养美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说学情

  在与我班学生一个多星期的共同学习与生活中,我了解到班中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的积累,部分学生的识字面甚至更广,更丰富。所以,在本课中要求会认的六个生字,学生们几乎人人都认识。同时,由于课文所描写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要读准字音,知道笔顺、笔画的名称,甚至写生字,这就是绝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未曾尝试过的了。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游戏、模拟超市等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阶段目标的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具体见教学设计1)。识字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超、市、和、今、鱼、虾”这六个字,虽然很多学生在学前已经与它们“相识”了,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不仅帮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掌握记忆字形的科学办法,还能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识。

  在书写方面,根据学生生理、年龄的特点,不作过高要求。认识基本笔画“横折钩”,会描写“市、今”二字,目的在于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笔画,熟记笔顺规则。在课文朗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字字过目地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朗读课文的习惯。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朗读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这“独立或半独立”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言的。相信暂时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有所进步的。识字拓展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既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也是想通过活动再一次让学生体会超市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

  4、说教法

  识字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放手,让识字能力较强,有一定拼音基础的学生领读、示范,教师适时点拨、正音。例如,“超市”这两个字在读的时候要把舌头翘起来,这也是有意识地对拼音教学所做的铺垫。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帮助记忆字形。例如,看看鱼的样子,记记“鱼”的字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根据物体的样子而创造出来的字,叫作“象形字”。记住字形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的`,合理的方法,就都是好办法,教师不强求一致,这也是对学生个性学习的尊重和肯定。但适当地加以归纳、引导,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的规律。拓展识字活动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旨的。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以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识字,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于学生来说,认识笔画、知道笔顺和描写生字是难点,很多学生还从未接触过。所以,教学重在教师的指导。反复地板演、说笔顺、书空以致到最后的描写,教师不仅要示范,还要在学生练习时仔细巡视,指导到位。

  在指导朗读方面,教师不宜操之过急,拔高要求,应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语感较强,在教师指导下,进步较快的学生要积极表扬,热情鼓励,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同时创造机会,让他领读,既带动了其他学生,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可以暂时降低要求,通过不断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一定会使他逐步摆脱“半独立”状态,走向“独立”的。

  5、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至关重要。例如,当有学生表示这个字在学前就已经认识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引导,了解他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有没有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这样,就在无意中,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知识,然后还可以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学会更多的知识。母语是习得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的知识会比课堂中学会的本领多得多。

  6、说实施

  整堂课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由学生实际生活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于超市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并学习生字词。在生字的教学上,大胆开发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字字过目的朗读课文,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不同,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朗读课文。低年级学生的暂时记忆是比较强的,但记忆的持久性较弱,所以加强复习、巩固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大半节课的教学,学生已较容易出现疲倦状态,所以,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在愉快中继续学习。最后的拓展识字活动,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扩大识字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再一次得到提高,以此推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2、《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口算(含估算)的综合实践课,适合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学生或九义版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发现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二、教学目标

  1、创设“逛超市”这一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口算正确的基础上,明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并养成自觉观察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口算的能力。

  3、在学生能精确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只需要估算价钱,不必精算,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并进行估算方法的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1、口算(含估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本课以“逛超市”这一现实生活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时,不可能把纸笔或计算器都带在身上,因此算价钱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口算的形式,而对数据稍微大的就可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价钱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重要。学生感受到学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这真正把口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了,实现口算教学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优化

  学生在用口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学困生可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准确。而优生可能会去发现数据和符号的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速度快准确率较高。为此,我们不能为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句话,而让学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点上,因此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方法。

  3、独立思考与合作流交相辉映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从而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口算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当口算题出来以后,要让全体学生都独立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以后,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困生在同桌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解决。

  4、把学生的差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5、自评、互评与点评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外,还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算的方法是否最优,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比不可少的,在评价他人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应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被评的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应该点出来,让学生能来评。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学生对计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一:出示“店长推荐”图片,练习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称

  单价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钢笔

  7.50元

  圆珠笔

  4.40元

  书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问题1:买1个文具盒、1个橡皮擦和1支钢笔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法的运用,简便算式为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结合律。

  问题2:买书包可以打八折,如果买1个书包要付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乘法的运用,算式为40×8/10=32(元),简便算法体现在先约分在计算。

  问题3:买圆珠笔采取买1赠1活动,相当于1支圆珠笔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除法的运用,算式为4.40÷2=2.2(元)

  问题4、淘气买1把尺子和1个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减法的运用,简便的算法为50—(12.60+2.40)=35(元)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计算。老师巡视:一是发现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看学生用的什么方法,哪些学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学生是采取笔算或脱式计算。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如果同桌两个同学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很优秀还要让我的同桌跟我一样的优秀,老师看看哪一桌的学生都很优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荣辱的意识。等全班同学都举手后,老师请开始做错后来经过同学帮助又改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并友情提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1、创设逛超市购物的情境,问题里涉及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较全面。2、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养成自觉优化算法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规的方法笔算,优生可能是用简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师安排同桌学生独立做完后进行相互交流。平时学生喜欢对答案,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答案,并相互交流算法,进行相互评讲。最后全班点评,老师把展示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二:出示日常购物单,学会估算。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肠

  13.00

  蔬菜

  8.00

  洗发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问题: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写在本子上,想出一种办法的同学再想别的办法。老师巡视。学生都有一种办法后,老师再请学生小组交流,看看哪组的办法最多。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注意比较各种办法的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去独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的方法比较有限或者没有办法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学习别人的方法。

  2、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

  最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79页,阅读教材看看书上有哪些估算的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刚才想到的,哪些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

  (1)淘气估算的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对吗?

  说明:淘气是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称为“去尾法”。

  (2) 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够吗?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说明:这个方法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是“进一法”。

  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可以估算出结果的范围。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学生向书本学习,因此安排阅读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说明:这种“四舍五入”的办法,学生容易想到,这种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时,学生汇报后就可以及时总结。

  (4)妈妈是这样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说明:以上两种估算的策略是凑整(包含凑五或凑十),学生也容易想到,这个估算的结果也比较接近精确值。

  2、方法小结,比较异同。

  小结:这些策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1、学生利用口算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种策略适应的问题情境;3、这些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运用口算方法与估算策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对吗?

  说明: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上衣每件55元,现八折出售,爸爸带了50元,够吗?

  说明: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服装价格进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后是48元,因此原价55元的服装八折后不到50元,爸爸带的钱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说明: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策略的交流。可采用“去尾法”,两袋米超过70元,牛肉和蔬菜超过20元,鱼超过10元,加起来超过100元,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各种估算策略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同时巩固口算的方法。

  五、教学预评

  本节课创设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提供“店长推荐”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和技巧进行口算价钱,并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帮助改进。第二,提供“淘气一家的购物单”,让学生运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进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比较和运用中,让学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上超市》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这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超市”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超市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尝试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尝试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售货员帽,经理牌,钱盒,文明顾客星,会员卡。布置3个柜台,设置“玩具区”、“食品区”、“学习用品区”。

  学生:每人准备2-3件商品,了解物品价格,制作价格牌。准备若干模拟人民币,自带一个钱包。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创办超市 ,招聘员工,模拟购物,经历实践,发表感想,总结延伸”的程序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创办超市、模拟购物、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下面我就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出示学生喜欢的虹元超市的图片,一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们喜欢逛超市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时出示课题。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超市”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创办超市,招聘员工。(约15分钟)

  通过抢答考题,确定3名学生为售货员3名学生为部门经理,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老师扮演超市总经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表演推销商品。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模拟购物,经历实践(约12分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四个教学环节:

  4.发表感想,总结延伸。(约8分钟)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了哪些物品,自己是怎样付钱的。

  2)分享买东西的感受。

  3)工作人员谈一谈自己的经验。

  4)表扬获得文明顾客星和会员卡的孩子。

  5)给小小超市提建议。

  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教后反思

  1.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我想,孩子们的快乐可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成人世界的向往,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我则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着,看着他们在“小小超市”里游刃有余的“经营”,争先恐后,不甘示弱。直到把“超市”的商品买完。我被他们的执着感动了。听着他们率真的回答,我被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征服了。我发现在这节课中,数学已成为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2.由于孩子第一次上这样的活动课,他们的目光被外界的变化所吸引,好多孩子课堂纪律不好,只是跟着别人玩,跟着别人快乐着,没有进行自己的数学思考。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3.由于教师的疏忽,超市开业时播放的喜庆音乐和学生购物时播放的轻音乐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

  4.上完这节课后,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班容量小点,学生的自控能力好点,课堂效果是不是要比这节课好。于是我在一二班做了试验。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小班,分别安排了同样的活动内容。虽然平时一二班的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及一一班,但当时课堂上孩子畅所欲言的场景真的感动了我。

4、小学一年级语文《上超市》教案一等奖模板

  教学目标:

  1、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

  2、能评判有关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欣赏并愿意表现出文明的行为。

  3、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在活动中能尝试着自主购物。

  教学重点:

  1、学习超市购物时的一些常识。

  2、学会文明购物。

  学生分析:

  1、低年级的小朋友都有在大人的陪同下到超市购物的经历,知道一些购物的常识。

  2、小朋友们上超市购物一般较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计划性,但他们都有自己独立购物的愿望。

  教学: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2、采用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好《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填好课本第20页的“小调查”。

  2、学生准备好10元购物经费,在家长陪同下到附近超市自主购物一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回顾购物活动。

  二、观看录像,认识超市的布局。

  小朋友们,你们昨天都到哪里去购物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购物时的情景:

  播放超市购物的录像。

  三、学习超市购物的基本程序和常识。

  1、你在超市里是怎样购物的,能把经过说一说吗?

  2、昨天你买了那么多东西,能给大家看看吗?

  小朋友们向大家展示自己购买的商品。

  小结:看来小朋友们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了商品,真是能干。

  3、下面就请四人小组互相交流,看看自己买了哪些东西?你平时上超市购物,会碰到哪些问题呢?

  例如:超市这么大,东西这么多,找不到要想买的东西。

  同类商品太多,不知挑选哪一样好。

  (大家讨论解决)

  4、观看超市分类录像。

  5、超市购物有许多小常识,李老师把它们编成了一段,帮助小朋友记住它。出示童谣,师生共念。

  商品多,摆放齐,

  自己选,自己拿。

  看清价,记心里,

  排好队,把账算。

  文明购物要做到,

  少先队员莫忘记。

  四、学习文明购物。

  1、说说在超市看到的不文明现象。

  李老师挺爱逛超市,但有时会在超市里看见这几种情况:

  出示照片,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乱放商品给超市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顾客的乱放,大型超市不得不专门派几个员工整理这些,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播放录像)

  2、你以前在购物时,有没有把不想要的物品送回原先的地方?你今后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看来超市购物也要讲文明。出示一位小顾客在超市哭闹的图片,学生评议。

  4、师生共演小品,老师表演插队,学生评议。

  五、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上超市,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生共唱《小鬼当家》。

  六、延伸。

  自主到超市购物一次,请爸爸妈妈评一评今天上超市的成绩。

  课后:

  依据的特点和教材的特色,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本课的。

5、小学一年级语文《上超市》教案一等奖模板

  教学目标

  1、听录音,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超、市、和、鱼、虾、菜”6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独立或半独立地朗读课文。

  3、复习笔画“捺”,能正确地说出“个”和“木”的笔顺,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描写。

  4、开展识字拓展活动,让学生认一认物品包装袋上的名称。

  重点和难点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6个生字的字音。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写字本、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巩固旧知

  1、开火车读词语:小学生爸爸妈妈白玉兰小区银行医院邮局

  2、齐读词语

  出示练习:用所给的词语完成填空。

  小学生爸爸妈妈白玉兰小区银行医院邮局

  玲玲是个()。她家有三口人,有(),()还有她自己。他们住在(),生活可方便了。小区附近有()有()有()还有一个大超市。

  3、师:谁能把这些词语放入句中相应的括号里,使句子读通顺?(点名完成填空)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卡片放入相应的括号中)齐读句子。

  玲玲是个(小学生)。她家有三口人,有(爸爸),(妈妈)还有她自己。他们住在(白玉兰小区),生活可方便了。小区附近有(银行)有(医院)有(邮局)还有一个大超市。

  板书:超市(师边板书边说出该字的笔顺)

  5、学生字:“超”“市”

  (1)读词语:超市

  师:在读这个词语时,要注意把舌头翘起来。

  (2)交流: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超市?

  过渡:有位小朋友和他的妈妈也来到了超市,他们买了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

  6师板书课题,学生看教师板书:8、上超市(生齐读课题)

  说明:

  本课通过复习,引出课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生字。

  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应有意识地渗透字的笔顺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写字时应按正确的笔顺规则进写。在读“超市”这个词语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把舌头翘起来,渗透有关翘舌音的读法,为后阶段的拼音教学奠定基础。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师:这位小朋友和妈妈在超市里买了哪些东西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出示填空: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了()、()、()、()、还买了()。(点名回答)

  2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填空

  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了(鱼)、(虾)、(鸡蛋)、(蔬菜)、还买了(水果)。

  3、齐读句子

  说明: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还未养成静心听的习惯。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出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填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向明确,告诉学生该认真听什么,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

  4 、学生字。

  师:句子中红色的字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字宝宝。(和、鱼、虾、菜四字变红)你认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点名交流)

  (1)交流记字方法

  例如:

  生:我认识“鱼”,这个“鱼”就是一条鱼的鱼。

  生:我认识“虾”,这个“虾”左面是个“虫”右面是个“下”。(你说得真好,你不仅记住了这个字,还知道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我们一起来给它编个,左虫右下虾虾虾)

  生:我记住了“菜”,这个“菜”就是“菜场”的“菜”,我经常和妈妈到菜场去买菜。

  (你真了不起,在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识字乐园,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记,就会认识许多字。)

  师:谁能给“菜”找找朋友。

  (2)读生字

  ①生按顺序齐读生字。

  ②交换顺序读生字。

  ③做“我说你举”的游戏。(师读字,生就举起该字的生字卡片)

  说明:

  由于学生刚入学,识字不多,故识记生字的方法比较有限,也比较独特,大多都是联系生活或是记某一部件来记生字。作为教师,我们应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用独特的方法识记生字,用激励性的言语,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能用更为正确易记的方法来记住生字,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

  三、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师:生字放入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跟着录音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到哪,指到哪。

  2、跟着老师读课文,试着读正确。

  3、试着自己轻声读课文。

  4、多种形式朗读全文

  (1)指名读。

  (2)小组挑战读。

  (3)做“滚雪球”读课文的游戏。

  (4)齐读课文。

  说明:

  本环节利用多次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而言,读一段话有点困难,故让学生先听录音读,目的在于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又请学生跟着老师读,而后又提供学生自己尝试读文的机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较正确的读课文,最后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在反复读文的同时,生字也在不停地复现,这也是在复习巩固生字,一举两得。但要注意的是,在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到哪指到哪,做到字字过目。这样既能使学生再次接触所学的字,同时在耳濡目染中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字。

  四、课后延伸,识字活动

  1、交流:说说自己在超市里认识了哪些字?

  师:生活中到处是识字的乐园。超市里,物品包装袋上就有许多字。喜欢识字的小朋友请你们把它剪下来粘在我们的语文书上,并认一认上面的字。

  2、小组合作交流。

  五、指导写字,描摩汉字

  1、知识竞答

  (1)写字时做到哪三个一?

  (2)握笔时要做到什么?

  (3)你能说出下列笔画的名称吗?(ノヘㄧ—)

  2、指导写字:“个”“木”

  (师在田字格中写“个”“木”,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这两个字是按什么样的笔顺规则来写的?)

  3、集体书空。

  4、复习“手腕操”,开始描写。

6、小学一年级语文《上超市》教案一等奖模板

  教学目标:

  1、听录音,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超、市、和、鱼、虾、今”6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认识笔画横折钩,能正确地说出“市”和“今”的笔顺,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描写。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独立或半独立地朗读课文。

  3、开展识字拓展活动,让学生认一认物品包装袋上的名称。

  4、在模拟超市的活动中,让学生喜欢识字,并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六个生字的字音,能正确描写两个生字;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在超市购买的小货品,如:薯片、沐浴露、小等。

  学生方面的准备:请学生在课前到离家最近的超市去逛一逛,认识超市的名称,还能认识一些超市中商品的名称。上课前,选一样自己在超市中购买的小商品,准备到课堂上来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包“乐事薯片”。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请学生猜猜是老师从哪儿买来的?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超市”二字

  谁认识这两个字?

  这么多小朋友在老师还没教的时候就认识这两个字了呀?你们真了不起!

  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认识的?

  3、学生字:超市

  教师领读,提醒学生注意,在读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把舌头翘起来。

  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指名领读,集体跟读

  4、话练习: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带来的物品是从哪家超市买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不同超市的'名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5、小朋友,超市里的货物品种繁多,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上超市》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课文告诉我们谁到超市去,买了什么?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我们买了鱼、虾、鸡蛋和蔬菜。

  3、听老师读黑板上的句子,让学生找出生字:鱼、虾、和

  4、学生字:1)指名领读生字:选你认识的一个字,领大家读一读,并告诉大家,

  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在哪里看到的?

  1)引导学生交流记住字形的好方法。

  2)说说你认识的鱼和虾,或给“鱼”、“虾”

  3)出示并学习生字:今

  三、再听录音,指导朗读

  1、再听课文录音,学生自由仿读。

  2、老师领读,学生指着书跟读。

  3、指名读――教师讲评,重点指导读好末两句

  4、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

  5、集体齐读。

  四、巩固,指导书写

  1、找生字:在每一种“蔬菜”后面藏着一个生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读准它背后的字,这个物品就作为礼物,赠送给你了。

  2、认识新笔划:横折钩;指导描写:市、今

  1)出示生字:市

  2)教师边说笔顺,边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市”中新的笔画

  3)认识新笔划“横折钩”并指导书空

  4)指名书空“市”――集体书空

  5)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再次板演“市”――学生描写

  6)学习描写“今”(教法同“市”)

  五、模拟超市,识字拓展

  学生把各自带来的物品集中在一起,模拟超市。

  六、写字

7、古诗《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难点: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幻灯片。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来猜一个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

  二、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标出本课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读音。

  “能“的声母是“ N”不是“L”,“浪”的声母是“I”不是“N”。

  “诗”读“shī”不读“sī”。

  2.字形。

  重点指导写和记:“能”、“浪”、“万”、“斜”。

  四、理解诗意

  1.体会诗意

  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放。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竹竿斜。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2.巩固

  背诵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风

  三秋叶    二月花   千尺浪   万竿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点学生背“风”,师生共同评议。

  二、学习《江上渔者》

  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标出读文生字。

  2.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渔“整体认读音节,读“yú ”。

  “者”读翘舌音。

  “舟”读“zhōu”,不读 “zōu”。

  (2)识记字形

  “渔”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舟”指导写笔顺。

  3.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体会诗情: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课时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古诗(shī sī) 能 (léng néng)

  竿 ( gān gǎn )

  二、填空

  二月(    )   三秋(    )

  千尺(    )   万竿(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浪(     )   万(     )

  粮(     )   方(     )

  四、把诗句补充完整。

  ( )三秋叶,( )二月花。

  ( )千尺浪,( )万竿斜。

8、《大雁歌》与《我乘上小马车》优秀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

  《大雁歌》

  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认识音名与唱名,并了解各音名与唱名之间的全音和半音关系。

  2、进行连音与断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两种不同的唱法的表现方法极其作用,并在歌曲中运用。

  3、通过学唱《大雁歌》,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音名和唱名极其断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要求:声音位置统一,→I→a转换时口型变而位置不变。断音要音断气不断。

  三、读谱知识

  四、教唱歌曲

  1、听教师范唱

  2、教师讲解有关大雁的知识,如随季节迁徙的候鸟特点及结群列队飞行的习性等等。

  3、分乐句识谱

  4、朗读歌词

  5、学唱歌词,注意力度处理,第一乐段保持稍弱,第二乐段力度适当加强,以表达坚定不移的决心。第三乐段从弱开始,模进部分稍作增强,以后随旋律逐渐上升,力度也要相应作渐强的变化。

  6、集体练唱

  教后札记:

  小结: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欣赏《我乘上小马车》

  课 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二)、综合训练(一)2

  2、欣赏:《我乘上小马车》

  教学目的:

  初步感受“重唱”的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

  1、识别半音。

  2、初步感受“重唱”的表现效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大雁歌》

  三、综合训练(一)2

  教师弹琴,学生听,比较(1)、(2)的区别?(旋律音高相同,节拍上起了变化,采用了三拍子,并在断音练习时再插入休止符,与连音练习部分形成了更大的对比)

  四、综合训练(二)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欣赏

  1、简介:此曲是木偶片《谁唱的'最好》中两个小主人公演唱的歌曲。

  2、初听

  3、分段赏析: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都从弱拍开始。第二乐段由强拍开始,歌曲的两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以三度音程为主,给人以柔美舒适之感。

  4、复听并完成听听想想。

  教后札记:

  小结:

9、大班语言游戏教案《方便的超市》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游戏教案《方便的超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了解超市的功能与特点,知道超市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感受超市购物的乐趣。

  2.能在老师和朋友面前大胆连贯地介绍超市的特点和超市的食品。

  3.掌握在超市购物时应遵守的文明规则。

  【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与超市联系,争取参观活动能够得到超市的支持,外出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2.每位幼儿从家里带2元钱来幼儿园。

  【活动过程】

  1.参观、购物前教师帮助幼儿了解参观内容和参观要求。

  --提问:今天,我们要去超市参观,请大家说说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提问:你去过超市吗?超市是什么地方啊?那里有些什么啊?

  选购商品时要注意些什么啊?

  --小结: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听从指挥。超市是公共场所,是购物的地方,不能乱动货架上的东西。

  2.参观超市:(幼儿在教室的带领下,分成若干小组参观超市,教师随时解答幼儿的`提问)

  --观察超市货物的摆放,有什么样的规律。

  --观察超市收款的过程,比较和商店购物时有什么不同,了解超市购物的流程。

  --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不打扰别人购物,不乱动东西。

  3.超市购物。

  --幼儿选择商品,自行思考、解决遇到问题。

  --交费购物。

  4.参观、购物后的评论。

  --引导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超市的特点和超市购物的流程,重点培养

  和提高幼儿观察后的归纳、表达能力,教师注意总结和引导。

  --讨论: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你喜欢在超市购物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

  参观超市的过程,归纳超市的特点以及超市购物的注意事项,帮助幼儿了解超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所以越多的人喜欢在超市购物了。

  活动建议与提示:

  1.活动后可以开展创造性游戏:娃娃超市。

  2.请家长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感受超市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感受超市购物的乐趣。

10、四年级美术上册《我们的小超市》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我们的小“超市”摆设的总计划和各种小展柜的制作,获得美化生活的知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重点:学习展柜模型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出新颖的展柜,并根据超市的实用功能进行摆设,从中体现整体的设计构想。

  难点:设计多款样式新颖,大方的超市展柜、小商品,并通过制作表现出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出示几款超市陈设范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超市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要求摆设整齐、美观、舒适、大方。

  2.超市常见的展柜。用什么样的展柜,追求什么样的情调,先要作摆设的总设计。

  3.设计展柜要注意各种展柜之间的高、矮、大小、长短的配套。

  可利用前课制作的组合柜,加上本课新制作的沙发及桌、椅等组成超市,这些展柜均由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粘合而成,因此制作前可先制作出各种立方体和长方体或圆柱体,然后组合粘贴而成,也可选废纸盒进行组装。

  4.制作方法:(分组制作,四至六人一组)

  ①集体讨论:先设计超市摆设图以及展柜造型的.平面设计图。

  ②分工制作各种小商品。

  三、学生制作:各小组按设计图,分工合作,每人必须在本课内完成本人承担制作任务。装饰美化,组装在后一节课进行。

  第二节

  一、检查各组制作小展柜的情况,提出本课任务:

  1.继续制作未完成的小展柜。

  2.按设计图摆设一个美观而舒适的小超市。

  二、复述上节知识,展柜设计要美观实用,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例。

  三、按总设计的要求,把制成的小展柜涂上色彩并可加上各种材料装饰:植绒纸、石纹纸、木纹纸。但要注意色调要统一。

  四、根据总体设计摆设各种展柜,组成一个舒适的小超市(可用一大纸箱切出三面,作小超市的空间用)。展柜放置要整齐才显得美观。

  五、学生作业:继续制作,把经过装饰好的展柜,按设计图组成一个舒适的小超市。

  六、展览作品。各组把做好的超市模型放在桌面上,然后互相参观,评出最美最舒适的小超市。

  教师小结:要使超市美观而舒适,展柜造型要美观、耐用,色调要统一,高低大小配置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