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27 09:11:31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2、《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行四边形判定(1)》数学八年级下学期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市姚世雄中学教师唐孝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下面谈一下本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掌握证明与举反例是判断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成立的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二、教法学法分析

  鉴于教材特点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提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从旧知识问题引入新课,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下面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探索方法,发现新知

  ⒈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

  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例1、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机动)演练题: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机动题,时间允许就在课堂完成。本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平行四边形判定,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让学生反复认识,学会分析,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设计意图:题1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00习题1914,5,

  2选做:P100习题19110,12

  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预习: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题2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更多的判定方法。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反馈评价及时,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期盼控制中。

3、《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马嵬》(其二)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

  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①、②

  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说教法

  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具

  多媒体、导学案

  五、时间

  一课时

  六、说学习过程

  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

  “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②、朗读指导

  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指导学生拿到一首诗时应该会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意象及一些关键词感受到一些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情感是可以通过景来感受得到的。 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设问:

  读完诗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读完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试着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确定本诗的情感基调为伤感、凄迷、迷惘、失落等。

  ④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通译全文,找出本诗所用的四个典故,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伤感凄迷的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用典产生的效果。举《关雎》首句及《孔雀东南飞》小序首句的例子分析对比《锦瑟》首句比兴的手法极其产生的妙处!

  ⑤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试着分析探究本诗的主题,可以将其多种理解画成导图直观的呈现出来。

  ⑥课堂小结

  ⑦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4、自读《马嵬》(其二)

  本诗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理解对比的手法的运用及在诗歌鉴赏中对比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学生能通过“导学案”提供的资料分析理解本诗的主题,进而激发勤勉、爱国的情感。

  七、说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预设及目标基本完成,教学各环节有序开展。但课前没有组织学生预习和诵读的不太到位,所以学生理解感受的不太好。教学过程中,我的讲解偏多,注重了讲解,给学生感受和领悟的时间过少,以至于产生了流于形式的结果,这是我本次课的一大遗憾。而备课时切入的过大、过多,又使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和啰嗦,以致整个教学过程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留给学生自读第二首诗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而拖堂。这次的竞赛课给我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真的太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了。我会努力钻研,让自己尽早的成熟起来以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教育事业。

4、小班美术《毛毛虫(纽扣贴画)》教案(附反思)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美术《毛毛虫(纽扣贴画)》教案(附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尝试在即时贴底板上用纽扣组合黏贴成不同姿态的毛毛虫。

  2.通过观察玩具毛毛虫的变化和教师所绘的毛毛虫造型,尝试用纽扣按一颗紧挨着一颗的方法连接拼贴毛毛虫。

  3.知道将不用的纽扣按颜色放回相应的盒中。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各色鲜艳的可反复使用的即时贴底板(可用废旧纸盒的内底板贴上即时贴做成)人手一块。

  2.足够数量的各色大纽扣。

  3.绒布玩具毛毛虫。

  活动过程:

  一、调动对毛毛虫的已有经验

  1.出示绒布玩具毛毛虫。谁来了?这只毛毛虫是怎么样的?你们用手来比比看。(引导幼儿注意到这是一条长长的毛毛虫。)

  (分析:让小班幼儿用动作比划“长”,利于加深幼儿对毛毛虫“身体长”的印象,为后面创作时表现长长的毛毛虫作准备。)

  2.这条毛毛虫可调皮了,它不停地把身体变来变去。(教师将毛毛虫扭成交叉状。)你们看,它的身体变成什么样了?你们来学学看。(教师用线条画出毛毛虫的交叉造型。)

  3.它又变成什么样了?(教师将毛毛虫的身体变成拱形。)这次,谁来学一学它的样子?(教师用线条画出拱形毛毛虫。)

  4.毛毛虫的头也会变。(教师将毛毛虫的头扭向后方。)你能发现毛毛虫现在想做什么吗?(引导幼儿发现:头向后的毛毛虫就好像在向后看。)

  5.如果我想让毛毛虫向地下钻,头应该怎么变呢?

  (分析:改变头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毛毛虫的造型,幼儿如果能幼儿作品:毛毛虫体会到这一关键点,便可以在后面黏贴时表现不同姿态的毛毛虫。同时,教师的提问可以提示幼儿根据头的方向想象毛毛虫所处的环境,如毛毛虫在向上吃树叶、在向下钻地洞、在草地上玩等,这样幼儿在后面黏贴时就能自发地添画毛毛虫的背景,使画面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二、明确黏贴的任务和要求

  1.今天老师请你们黏贴出~条长长的毛毛虫,而且是在做不同事情的调皮的毛毛虫。用什么来做呢?

  2.教师逐一介绍纽扣和即时贴底板。

  3.谁会将纽扣黏贴在底板上?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在即时贴上黏贴纽扣的`方法。

  4.教师讲解并演示黏贴的方法:先将纽扣直接放在你想黏贴的底板位置上,再用力向下按一按就好了。黏贴时,要一颗纽扣紧挨着一颗纽扣,这样才能黏贴成长长的毛毛虫。

  5.请全体幼儿用动作模仿并说出黏贴的方法。尤其强调要一颗紧挨着一颗,不用的纽扣按照颜色放回对应的盒子里。

  (分析: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明确黏贴的方法,降低操作难度,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快乐地投入黏贴活动。)

  三、在教师指导下黏贴毛毛虫

  1.教师提醒幼儿将纽扣一颗紧挨着一颗黏贴,鼓励幼儿摆出不同姿态的毛毛虫。可用情境性语言引导:“你的毛毛虫正在干什么呀?毛毛虫的头在转向哪里呀?是在向前爬行呢还是在向后喊朋友呢?”

  (分析:情境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幼儿展开想象,关注毛毛虫的姿态和造型,而且能自然地引发幼儿画出小草、地洞、树等简单的背景,丰富画面。)

  2.提醒幼儿将不用的纽扣放回盒中。

  四、相互欣赏作品,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1.谁能告诉我,你的毛毛虫在干什么?

  2.引导其他幼儿验证,通过头部方向的变化和身体的扭曲,变化出毛毛虫的不同姿态。

  3.针对幼儿将不同颜色的纽扣混杂在一个盒里的情况,强调按颜色分类摆放的方法和要求,并请个别幼儿示范。

  活动反思:

  从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粘贴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他们对色彩也比较敏感,本着一切从兴趣出发的原则,我设计了这个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对粘贴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他们的作品非常的美丽。

5、《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6、《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等奖(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文说明】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孔融,还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出示板书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版权所有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拟”(相比)、“未若”(比不上)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

  1.《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拓展延伸:平时写比喻句时最基本的要做到“形似”,然后不断追求“神似”的境界!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摘抄形容的飞雪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