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的奥秘,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写我观察金蝉脱壳的起因,第二部分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第三部分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整个过程分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
(二)说教材目标
依据课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科教材的训练重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刚生入五年级,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之一确定为教学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即: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另一个重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神气,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在学法方面,尤其注意对学生预习方法,默读,理解课文中的读,画,谈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写文本对话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复习导入,整体把握;明确学习任务;深入研究,感悟体会;摘抄积累;总结课文体会写法;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1、复习导入环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后则,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明确学习任务
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预习,它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很中要的方法,所以,在前一天晚上我布置了预习任务,即课后第四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在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3深入研读,感悟体会环节。
课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而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谈感受,随后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设计,给学生一个缓冲的空间,让个人收获融入集体,形成集体智慧,尤其是让学困生得到同伴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倾听能力。
在全班交流时,我遵循读句子—————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以读贯穿始终。并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尤其重视学生在学读中读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
4、在这一环节中,我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完成了课后习题的处理,一举两得。
在研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已感受到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作者精彩描述。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摘抄积累已水到渠成,同时也落实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多积累的目标训练。
5、总结课文,体会写法环节
(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安排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谈到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和学本课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有顺序,有耐心。善于观察。叙述时写清楚,有顺序等在谈收获的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统一标准,只要做到有理有拘就表示认可和赞同。
6、拓展延伸环节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所以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课外作业。观察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则日记。目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说教材
《金蝉脱壳》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现了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情景,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本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金蝉脱壳过程写得生动形象,适合学生阅读想像和学习的迁移。根据教材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4、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二、说学生
我们的学生来源广,有来自实验小学的,有原西关小学的,也有从田楼小学转过来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学情而异,因材施材,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法
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比较金蝉脱壳前后蝉的不同特征,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圈点勾画,对文章提出质疑,写出个人感受,另外让学生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程度差的同学也能从讨论中得到提高。
因为本文篇幅长,内容多,所以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预习收获
我们学校倡导高效语文课堂,推行3+X教学模式,每上新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展示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预习收获,可以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可以展示朗读,或者学生对课文的简单理解。(这样既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激发了他们的预习热情)
2、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教师给学生指出“金蝉脱壳”中“壳”读“qiao”,其余地方如“脱壳”中读“ke”。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较难写的字,师生讨论怎样可以把它记的更牢固。
(字词的解决为下面读通课文扫清了障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指名分段读,做到让学生读正确流利,学生朗读时照顾班内程度较差的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感,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学生把课文读熟后便可以更好地感知课文。
(3)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讨论明确。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本文写作顺序
(5)重点朗读课文四、五段,通过朗读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学生进行对比朗读,边读边画出感受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个人感受,小组讨论脱壳过程,及脱壳后的变化,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品尝合作学习的快乐。
(6)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指导背诵。
3、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学生讨论本文对金蝉脱壳过程描写生动、细腻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课外延伸
(1)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观察所得
(2)把金蝉脱壳的过程讲给父母听一听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板书设计
脱壳前
金光闪闪
说教材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金蝉脱壳》,描绘大自然的美妙景象,展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奥秘。本课的语言细致入微,准确形象,对蝉脱壳的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生动搞笑,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文本的脉络清晰,整个脱壳过程能够分为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教学时,我们能够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脑中清楚地映出没有脱壳的蝉是什么样貌,然后重点感知蝉是怎样脱壳的,感受脱壳的顺序。脱壳后的蝉又是什么样貌。在让学生了解感知了蝉虫脱壳的情景过程时,还要典型性、适当地体会作者的观察习作方法,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理解课文资料,透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去。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制定,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图片,理解课文资料。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比较金蝉脱壳前后蝉的不同特征,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来进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并透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还原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说过程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制定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诗文,揭示课题
透过让学生回忆刚学过的清代诗人袁枚《所见》这首诗,引导学生去发现令一路高歌的牧童忽然闭口立的正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蝉!透过揭示课题,让学生读准多音字qiao,并适时补充成语,在《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中,它一般用来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透过这种方式能够做好与先前学过资料的衔接,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本课堂中来。
二、精读课文,积累内化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我提出问题:“作者围绕《金蝉脱壳》到底写了些什么?”帮忙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样,学生简单地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结构
紧扣“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这一中心,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脱壳前的部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自由朗读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圈点的方法,划出描述金蝉脱壳前有什么奇特动人之处,出示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金蝉”名称的来历。指导朗读,采用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让画面鲜活起来。那里,我们还进行了作者细致观察的渗透,为下文的学法指导做铺垫。
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离不开充分的朗读。
在学习“脱壳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透过小组交流讨论。理清金蝉各部分出壳的顺序(背——头——脚——尾)让学生透过朗读和讨论体会到作者是按照蝉各部位出来的先后顺序写的,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人看了文章对金蝉出壳的过程十分清楚明白。所以说,作者写得有顺序!那金蝉到底是如何脱壳的,此时我让学生去圈出金蝉脱壳的动作,。学生从“抖动着”、“伸着”“仰去”、“扑来”、“抓住”、“一抽”这些不同的动词中,同学感受到蝉在脱壳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神奇,再现了蝉尾脱壳的奇特情景。这时候我再利用多媒体用图片展示金蝉脱壳的过程,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关于脱壳的全过程就更加鲜明,也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资料。
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喜欢哪个部分出壳的描述,整理学生的回答后,适时总结,主要渗透如下的教学资料:
1、让学生了解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蝉的眼睛比作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让学生体会到用了修辞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也体会到生动的形象源自对蝉的喜爱之情。
2、作者把出壳的每个动作都写得准确到位,但重点描述了蝉尾出壳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要有详有略。
对于蝉脱壳后奇迹般的变化,我围绕一张表格,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与同桌相互交流,寻求到答案。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奇迹般的变化”,领悟金蝉脱壳的神奇动人。
三、升华情感,体验自然
在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我提出问题:作者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他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适时点拨,在金蝉脱壳的前面学生也是仔细地观察过金蝉,此时让学生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让学生感受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和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探索大自然的的勇气。
四、抓住观察,渗透写作
在学完了金蝉出壳的过程我,我进行总结,回顾重点资料:金蝉出壳的顺序及蝉尾出壳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交流,思考体会到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述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动手的习惯、一颗对大自然热爱的心。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然后出示这个单元的关于观察的三句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务必从观察和实验中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那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母林斯基
全班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此时我再总结我们该怎样做好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
(2)观察时要有感情
(3)观察时有详略
(4)还要勤动笔多记录
五、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所以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课外作业。观察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则日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潜力。
说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的板书设计是:
7、金蝉脱壳
脱壳前
脱壳中:背→头→脚→尾
脱壳后:写作方法:有顺序
有感情:有详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分页标题#e#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
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金蝉的资料和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有趣的现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妙趣横生。今天我们一块走进金蝉家族,了解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有趣现象。请齐读课文题目——金蝉脱壳。
2你们见过金蝉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金蝉是什么样的?金蝉是怎样脱壳的?它为什么要脱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来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能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及变化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后的变化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写金蝉脱壳过程的句子,然后把金蝉脱壳的主要步骤归纳出来。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生动有趣。如:金蝉脱壳的过程作者写得活灵活现,逼真形象,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
4教师引读本段,让学生熟悉金蝉脱壳的过程。
5第3段写了金蝉脱壳后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翅膀、身上的颜色)
6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弄清金蝉翅膀和身上的颜色的变化情况。
7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8这奇妙的变化让作者一饱眼福,我们也感到太有趣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大自然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我们准备开展一次“动物趣事”交流会,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趣事,好吗?
附: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
脱壳过程:露出背——钻出头——露出脚——抽出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考虑: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考虑:课文一共几小节,应该如何分段
4.指名交流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第一局部(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局部(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局部(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指名分段落朗读
1、指名朗读
2、学生评价
3、再指明朗读
四、安排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这句话。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局部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抖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身的感受。
四、安排作业
1、把成语补充完整
守株待( ) 金( )独立 九( )一毛
胆小如( ) 万( )奔腾 画( )点睛
2、照样子写词语
枝繁叶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扎扎实实地默写词语,并有针对性指导。
2、再次品读欣赏脱壳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再次体会作者表达观察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一些配套作业,并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一、学习第三局部
1.默读这一局部,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假如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想不想看一看?
2.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用自身的话说说蝉脱壳时的变化。(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二、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2.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示出作者在“观察”呢?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农村,可以观察到许多动物,比方说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小羊吃草,猫捉老鼠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四、安排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身的脑中。接着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和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和壳。
教学目标:
1.由图片生发丰富的联想
2.能把联想到的事情写具体
3.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把联想到的事情写具体
2.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能在这里给大家上课感到很高兴(——板画笑脸 )
真的,上课之前,老师看到你们又是蹦又是跳,又是打又是闹,浑身上下无一不散发着生命的活力,看着你们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真的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啊!
二、由图联想
1.同学们看到这张笑脸(指板画),是否想起了最近发生过的令你开心的事情啊?有人说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一个人就会有两份快乐,那么你愿不愿意让我,让其他同学来分享你的快乐呢?那么就请你看着这张笑脸,回忆一下这件令你快乐的事情,然后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也高兴高兴。
2.生思考发言谈令自己快乐的事(适时指导学生讲述语言、思路)
师过渡:我发现这位同学在讲的时候一直面露微笑,就像这张笑脸,可见这真是一件令你快乐的事情。同时,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在听时候都笑得合不拢嘴啦,就像这样(——板画大笑脸 )
但是,要知道我们生活中不光有快乐,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板画怒脸与哀脸
还有人说,一个他担你的痛苦,你的痛苦就会减轻一分,在这里,杨老师很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你愿不愿意把你曾经经历的'令你愤怒或伤心的事说给我听呢?
3.生思考发言谈令自己愤怒或伤心的事(适时指导学生讲述语言、思路)
师过渡:老师真的很为你难过(或气愤),不过不要再伤心了(或生气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吸取这次教训,以后再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心地面对生活不是吗?
小结:经过同学们刚才的讲述,相信你对这四幅表情一定有了别样的体会。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四个表情中选择一个,看着它回忆曾经历过的一件事,以“令我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板书:令我 的一件事
注意要把事情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板书:写具体 真实感受
三、学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师适时指导
五、课堂小结
我发现大多同学的习作情感很真切,但还不够具体,没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待明白,希望同学们课下根据课堂上老师的修改意见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把需要补充的细节补充上,这样你的文章才会丰富起来,然后再把作文誊抄到作文本上,杨老师期待零钱的精彩故事。下课。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1)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
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1)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
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