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说课稿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16 14:44:30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1、《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朝鲜战争中,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本文是落实了解人物内心活动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本课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本着充分放手的原则,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一、说教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认真读,认真体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

  ⑵联系实际谈自己读文中所受启发和感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4、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描写。通过“纹丝不动”这个词来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二、说教法

  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共同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都感受到了那动人的一幕。但是与那些回国战士不同的是,邱少云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邱少云战友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走近半个世纪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近年轻而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想想它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几个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

  (3)整体认识与感悟,有感情朗读

  1、再读课文,体会:一团烈火把邱少云包住了,我作为他的战友心情是怎样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2、“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段话中用了一个比喻句,是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体会两个“才”字的不同意思。

  4、“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仅仅是忘不了那一天的吗?

  (4)、总结全文

  (5)拓展思维,抒发情感:

  a、在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引导学生: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战士?让学生通过写碑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感情流露于笔端,真实地抒发对这位伟大的战士的.崇敬、爱戴之情。

  b、如果你是“我”,站在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站在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为题续写。

  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比较成功的一面。最后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2、《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写抗美援朝战争中“我的战友”的文章,作者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写下了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情感真挚,揪心感人,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忍受痛苦煎熬的顽强毅力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写法,通过“我”焦灼不安的心情,理解邱少云的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是:

  1、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

  2、从邱少云的外表(神态、动作),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理念

  (一)、导入

  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设计是通览全文――字字句句皆关情:初读感知,交流心得,再读课文,感受情境。)

  (三)整体认识与感悟,有感情朗读

  1、提出学问提示,自由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找,你觉得这篇课文的哪个词语

  最能反映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把这个词语圈出来。(这里把握形象,身临其境悟深情。)

  2、默读课文,你是从什么地方读懂“纹丝不动”呢?建议从前往后读。邱少云为什么做到“纹丝不动”?有什么原因?你能找到吗?个别学生回答,并把当时真实的感受读出来。

  3、提问:潜伏从天没亮到黄昏,时间长。我们潜伏的地方离敌人有多远?

  教师引导:潜伏时间长、距离近,十分危险,请将紧张的氛围读出来。

  4、合作讨论:少云在火中怎样做到“纹丝不动”?

  5、从“邱少云被烈火包围”中。让学生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紧张些。再找学生读

  13、教师指导读、个别读、齐读。找一个学生读

  (研读――潜心会文感真情:引发切入、交流互动、小结提升。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核心内容进行研读,可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14、总结:这就是我们的英雄,这就是我们的战友——邱少云

  (四)拓展思维,抒发情感: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课文发生背景,加深对课文理解。)

  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但又无比崇敬的心情,你想对邱少云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3、《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感受。

  2、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描写。由于学生对心理描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心理描写应为本文的重点。

  3、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课文内容及心理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的能力。

  二、说程序

  1}导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那句誓言,做了一些值得我们永远去尊敬、学习和记忆的可歌可泣的事。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做了哪些事而值得我们去追忆呢?请看他们其中的一位—邱少云。

  2)课文分析:

  重点讲解第三部分

  问题设计:

  (1)我是如何表现的?我是如何观察邱少云的?

  (2)邱少云在烈火中是如何表现的?

  (3)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3)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事,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否认真。

  (2)讨论法:因为本文作为自读课文,目的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设计:课后思考练习。

  (3)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自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何况本文有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我的心理活动是如何的?邱少云有那些表现?提问的这几个问题并不难,只要认真读课文就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提前收集材料)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4、《一抹夕阳》《我和我的祖国》教案一等奖

  将各母音结合字音交替练习,气息控制要平稳,低音、中音、高音的声区共鸣要贯穿统一,各音和母音之间的连接要圆滑润,使声音效果自如舒展、丰满连贯、流畅。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一抹夕阳》《我和我的祖国 》教案,欢迎参考!

  《一抹夕阳》《我和我的祖国 》教案

  教学目标:保持气息的通畅,喉部的放松统一、能够完整并且有感情的演唱此歌曲。

  教学重点和难点:节奏的准确把握,歌曲气息的控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发音练习:

  1 2 3 4 ︳5 4 3 2 ︳1— ‖

  mi ma mi

  音阶上行和下行时,声音的共鸣位置不变,由低音到高音要统一流畅,时值均匀。要始终保持支持点的稳固状态,不能因音高变化而变化,各音之间的的衔接过渡一定要做到圆滑连贯,位置不变。

  1 3 5 6 5 3 ︱1 3 5 6 5 3 ︳1- -‖

  mi yo mi

  将各母音结合字音交替练习,气息控制要平稳,低音、中音、高音的声区共鸣要贯穿统一,各音和母音之间的'连接要圆滑润,使声音效果自如舒展、丰满连贯、流畅。

  歌曲演唱

  同学演唱: 《我和我的祖国 》(1=D)------- 张藜词 秦咏诚曲。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也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演唱曲目。6/8拍,圆舞曲的典型节奏,所以在唱歌曲的时候要有圆舞曲的那种律动性在里买面。歌曲为二段体曲式结构。旋律流畅,音域较宽。深情地表达出对祖国的情和爱。演唱第一乐段时,开始两句要唱得舒展流畅,唱到“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时,可唱得轻巧、亲切些。第二乐段出现高潮,应唱得高亢、奔放,声音力度増加,气息要托住。在起伏回荡中要富有激情。由于歌曲的音域跨度较大,所以在唱高音“我和我的祖国”可以改唱为“啊……”,喉咙腔体打开,富有音律而有感情.

  同学演唱:《一抹夕阳》(1=F)-------王泉、韩伟词,施光南曲。这首乐曲是歌曲《伤逝》中子君的唱段之一。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比较大,中低音的时候,演唱要注意声音要沉下去,歌曲的节奏也是本曲的一个特色,前面一段较为平静,节奏缓慢,从“破网的鱼儿”情绪开始激扬,直到“啊…….”歌曲进入高潮,并伴有三连音的出现,此时在时值唱准确的情况下,情绪也更要兴奋起来.唱完“姑娘的心声”.渐渐归于平静.回到开始,也是歌曲“首尾照应”。气息平稳流畅,在平静中结束。

  总结

  针对上课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同时不断提高声乐演唱的能力。

5、《我想》和《童年水墨画》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三、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四、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七、课后小结

6、《大雁歌》与《我乘上小马车》优秀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

  《大雁歌》

  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认识音名与唱名,并了解各音名与唱名之间的全音和半音关系。

  2、进行连音与断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两种不同的唱法的表现方法极其作用,并在歌曲中运用。

  3、通过学唱《大雁歌》,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音名和唱名极其断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要求:声音位置统一,→I→a转换时口型变而位置不变。断音要音断气不断。

  三、读谱知识

  四、教唱歌曲

  1、听教师范唱

  2、教师讲解有关大雁的知识,如随季节迁徙的候鸟特点及结群列队飞行的习性等等。

  3、分乐句识谱

  4、朗读歌词

  5、学唱歌词,注意力度处理,第一乐段保持稍弱,第二乐段力度适当加强,以表达坚定不移的决心。第三乐段从弱开始,模进部分稍作增强,以后随旋律逐渐上升,力度也要相应作渐强的变化。

  6、集体练唱

  教后札记:

  小结: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欣赏《我乘上小马车》

  课 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二)、综合训练(一)2

  2、欣赏:《我乘上小马车》

  教学目的:

  初步感受“重唱”的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

  1、识别半音。

  2、初步感受“重唱”的表现效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大雁歌》

  三、综合训练(一)2

  教师弹琴,学生听,比较(1)、(2)的区别?(旋律音高相同,节拍上起了变化,采用了三拍子,并在断音练习时再插入休止符,与连音练习部分形成了更大的对比)

  四、综合训练(二)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欣赏

  1、简介:此曲是木偶片《谁唱的'最好》中两个小主人公演唱的歌曲。

  2、初听

  3、分段赏析: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都从弱拍开始。第二乐段由强拍开始,歌曲的两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以三度音程为主,给人以柔美舒适之感。

  4、复听并完成听听想想。

  教后札记:

  小结:

7、《长歌行》、《七步诗》、《出塞》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