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英国电视电影《安妮日记》论文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评英国电视电影《安妮日记》论文
“我们(犹太人)犯了什么罪过,为仆么所有人都讨厌我们?”这也许是二战时期所有犹太人的疑问,而这句话山一个14岁的花季少女说出,感觉则更加悲凉。2009年英国电视电 影《安妮日记》以阁楼密室为主要场景,给观众描述了一段虽看不到战火硝烟、血雨腥风,看不到集中营里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但却让人心灵为之震撼的历史。
《安妮日记》1947年出版以来已经被多次改编为话剧、电影等,而2009年BBC高清电视台播出的五集电影《安妮日记》则以阁楼密室为主要场景,给观众描述了一段看不到战火硝烟、血雨腥风,看不到集中营里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但却让人心灵为之震撼的历史。
1942年7月,为了躲避纳粹军官的边害,刚过完十三岁生日的安妮与家人躲进了父亲办公大楼的阁楼密室中,与父亲的手下凡?丹先生一家以及牙医达塞尔先生开始了长达25个月的阁楼密室生活,直到被盖世太保发现抓进集中营。
影片以安妮一家三口在大雨中快速行走的镜头为开端,一开始就让人感到了气氛的危险与紧张。而接下来的大多数时间,电视的背景音乐则往往是平静的,节奏也相对缓慢,相比外而的炮火冲天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抓,阁楼密室里的生活的确比较平静,而安妮也是怀着自己是幸运的心愦来乐观地对待阁楼密室中的生活。她曾在日记中写迤“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然而密室并不是世外桃源,安妮一家与朋友们经常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响动而担惊受怕。为了确保安全,每当楼下工人工作时,每个人必须一声不吭,不发出任何响动,洗手间也不能冲水。只有当工人下班后或周末才能正常说话或娱乐。在这种令人极度压抑的平静之下,背景音乐突然间的转换和镜头无规律的晃动,就使原本宁静的深夜在炮火屮?得异常恐怖,而对少女安妮来说则得更加无助。不说那些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单单是外面轻微的脚步声和金属碰撞声,都能使阁楼密室屮原本融洽的气氛在极度紧张屮凝闽起来。一个连喘气都不能大声的世界真的是太可怕了。时间一天天过去,飞机轰炸不断在继续,食品供应曰益困难,面对这些,阁楼密室里的每个人都显得烦躁,争吵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境遇下,安妮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把自己对这残酷的世界也产生的诸多疑问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屮,如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作为一个未经历过战争的屮国人,也不禁要问,二战期间,同样是人,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是猫,而犹太人、中国人就是老鼠?当安妮说出:“我们为仆么要信仰上帝?上帝从来没有为我们做过什么!”时,她的父母也无言以对。战争使一切都变得毫无希望。而这些罪恶又有谁来承担责任?那些政治家与资本家当然楚罪魁祸首,那么那些助纣为虐、盲目跟从的普通百姓呢?
这个世界有太多可爱的事情,也许大人们经历过了,可是对于那些像安妮一样的孩子们,他们还没来得及经历与感受就被剥夺走了生命。孩子有什么罪过呢?正如安妮说的,这真的是太疯狂了。
在展现纳粹种族边害带给犹太成年人精神打击的同时,剧屮还着重反映了青春期少女安妮在阁楼密室屮对性发育的困惑,性成熟的过程。一个成长期的少女本应该和好朋友一起在自山的环境里去交流这些成长的过程,可是在阁楼密室,她没有可以倾吐这些隐秘的人,她只能孤独地成长,在洗手W为这成长的辛苦与甜蜜默默流泪。她与姐姐争夺男孩彼得的爱,在疯狂的初恋后又对这种感情漫不经心。她身处阁楼密室,心里想的却是窗外的世界,总是惦念自己的同学和好朋友的下落。她不理解父母之间的感情,经常和姐姐、母亲、凡?丹太太发生口角,因为他们总把她看成一个任性、不听话的孩子,而每当她感到委屈无助时就会向父亲求援。与同住一间房间的达塞尔先生争相同的看书时间展现安妮独立个性的形成,在父亲的帮助下达塞尔先生终于同意与安妮平分占用书桌的时间。
然而安妮的内心却是细腻、纯真的,她始终坚信“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人们内心的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她努力去与达塞尔先生融洽相处,不管结果如何。当然有时会为一些生活琐事而苦恼,但安妮仍乐观向上,她的可爱之处也在于她充满理想,她说:“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我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也冈为这个理想,当我们今天重新来看《安妮ii记》,才能更加深刻体验到二战期间纳粹的非人行径,才能使人们不忘却那段灭绝人性的历史。
《安妮日记》,一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本书是由很多篇日记组成的。
“轰,轰”仿佛枪炮声在我耳边响过一样,那紧张的气氛都快使我喘不出气来。
作为局外人,很难想象安妮和密室里的其他七个人是如何生存到1944年8月2号的,虽然解放就在后几天,但是他们的密室的秘密被范马伦知道并告给纳粹了,于是他们在8月3号被纳粹逮捕。在这之前的两年里,安妮的知心朋友就是日记本“吉蒂”,可以给她分清负担,使她不在寂寞和孤独,不怎么为外界担心,安心在密室里生活。
安妮的日记本告诉我们了一切,我觉得他们能藏到那一天是因为他们很乐观,很坚强,面对有困难的事,基本上都是团结一心,除了范丹夫妇有时吵架以外。在几次遇到小偷时,他们以为是纳粹,所以害怕,紧张,但是后来很快镇定下来,发现是小偷光顾的才安下心来。主人公安妮是一个友好,希望世界和平的小姑娘,她的内心是多么向往解放和自由,对德国人杀犹太人不解和疑惑,而她的爸爸在她的描绘中有些真值。范丹夫妇有些让人厌恶,因为他们总是吵架,差点让隔壁的一家听到声音。帮助他们进密室的几个人,经常给他们送吃的东西,不想别人提起密室,为了可怜这些犹太人,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和不要奖金的心里收留他们,这一点好心非常难能可贵,即使之后被纳粹捉住,坐牢。
安妮的希望也是当时所有犹太人的希望,所以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而这本《安妮日记》特别让我记忆忧新。
故事中的主人公安妮是一位犹太小女孩,她原本生活在德国后来又由于纳粹兴起后和家人避难到荷兰,在她10岁生日中收到了一本日记薄,从此便天天开始写日记,可是一场战争破坏了这幸福的生活---荷兰人大量抓捕犹太人做壮丁,为了逃难他们躲进了爸爸工作大楼的一间密室,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天天在写日记。
我读后第一感就是德国人很残酷,为了战胜他国,把犹太人抓去做劳役,使他们失去自由无法得到正常人使用的权利,顽强的弗兰克一家“失去光明”躲在一个小密室里仅仅靠朋友的帮助才得以维持生计,我无法想象在这度日如年的25个月中他们是怎样生存的。在这本日记中,我看到了安妮那渴望上学、玩耍的小小愿望。也使自己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在这段时间中他们无法看见光明、无法获得快乐、无法大声说话……感受到了强烈的悲痛!安妮对别人的感觉是直言不讳,坦率的文字中表现了对生活的苦闷和对长辈的不满,希望自由的心愿。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会没有自由更不会吃不饱,穿不暖,可在安妮那里处处可以体现出战争、歧视发生的“生活约束”,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对生活的满足。从中我们感悟到安妮热爱生活永远满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还要学习她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她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值得大家永远学习。
随着炮声的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这一切,都被一个才十三四岁的花季少女记录了下来。
她叫安妮,是犹太人中的一员,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之一。战争开始时,她才十四岁,正值花季时期,本来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享受着在校园的美好时光。可是,一场无情的战争却打乱了她原本幸福安逸的生活。战争迫使她从宽阔明亮的大房子搬到了密不透风的密室。每天无法见到阳光,而且还有随时被德国人发现的危险。
试想一下,被囚禁的青春又是什么滋味?整天呆在又小又窄的黑屋子里,看不到光明的日子是多么难熬啊。还不不仅如此,食物的溃烂,小偷的时常光顾也让一家人头疼。想着以前和同学们一起骑单车回家的欢悦时光,又想想这没有光明的日子,安妮也时常迷茫。但这并不能完全破灭安妮当一个记者的梦想,正因为有梦,才让她的希望重燃。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坚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她居然还能学会法语,英语,拉丁语,速记等,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她居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完成了。
安妮真是一个大度,乐观的女孩,在迷失的日子里,她从来都不抱怨,也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她也常常会反思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读到这里,我深感惭愧。作为一个生活过得幸福安逸的人,怎么就不能像安妮那样自立自强,对任何事情都看得很乐观呢?
也许,正是这场战争才让她变得如此善解人意。这正和了那句话上帝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她打开一扇窗。她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她对遥遥无期的和平充满着希望,还有谁能对这些事情能看得如此坦然?
遗憾的是,奇迹并没有发生。,她也没有等到和平的那一天,她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就在她离自己的生日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安妮最终还还是离去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毁灭了多少个家庭?对于这场战争,我无言以对,只是在心中默默记下这永远一刻。
最近,我怀着惋惜与气愤的心情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处境。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全面追捕,安妮与其他八个人一同住进了父亲奥托公司的一个隐蔽房屋里(分别是安妮、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戈·弗兰克、凡·佩尔斯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和牙科医生阿·杜瑟尔)。他们就在这整天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里,度过两年的时间。对于安妮来说,这可是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时间。我不禁为安妮这个原本活泼可爱的犹太姑娘而感到失望与同情。
在这封闭式的两年里,安妮并没有虚度,她在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写作、学习各国语言,并与她唯一的知心朋友——日记本“吉蒂”倾心交谈。我也从她的日记中,深刻的了解了安妮。我也十分敬佩她的乐观。想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可能不出两天就会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渴望获得自由。而安妮并没有对这种生活而反感,而是满怀自信,来度过每一分一秒。当读到描写外界飞机轰炸的镜头时,我也同安妮一样心惊肉跳,我仿佛看到一架架飞机在空中纵横交错地飞着,一阵阵燃料弹雨“轰轰”地下着,无情的“杀手”噼啪地炸着,一条条“红河”,带着人们无比憎恶的心缓缓地显出狰狞的面目……
同时,我又万分感谢“犹太人秘密据点”的提供者和保护人:艾莉、米普、亨克、克莱斯、库拉勒。他们无私地向他们提供着食物及生活用品;如果没有他们,安妮八人也不能活这么长时间。还有,我真想对告举安妮他们的人大声痛喊:“人们永远恨们!”
安妮日记给了我许多感悟,也教给我许多事情,更让所有读者都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合上《安妮日记》,我长舒一口气,回想安妮的遭遇,我不禁感叹万分,安妮是多么地坚强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安妮是个犹太小姑一娘一,正直花样年华的她,本该拥有一段纯真快乐的岁月,却因为无情的战争。被迫与家人和朋友躲在“秘密后屋”中避难。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她担惊受怕地度过了两年,原本温良恭俭的人们,渐渐变得敏一感自私。“秘密后屋”的生活并没有使安妮绝望,她始终坚强乐观,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在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安妮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而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了。但安妮的坚强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上,同时,《安妮日记》带给我强烈的震撼和影响。
以前,我是个非常没有毅力的人,有些事情通常做到一半便会觉得困难,于是就放弃了。今天,我觉得跟安妮相比,我所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而我却不像安妮那样坚强,这使我万分羞愧。从此以后,我不论遇到什么难事,都会坚持不懈,把它做完。就像那次,要背一篇很长的文章,刚开始我还信心满满,相信能把它全部背出来。可过了很长时间,连一半都没背出,我脑子里放弃的念头越来越大,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安妮,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又使我坚定了信心,我仔细地读了几遍,把很长的段落分开记忆。我一字一字细致地读背,轻轻在嘴里一遍一遍默念。遇到背不出的就再去读。慢慢地,这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扎了根。 可以说,苦难、屈辱、恐惧并没有把这位弱小的女孩压垮,同样,这些也不能压垮我们。
学会坚强,像安妮那样,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安妮日记》出版以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我也不例外。这不,緾上妈妈硬让她给我买了一本。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了。书中安妮的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因为当时德国人的占领使荷兰这个国家鸡犬不宁,盖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犹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亲的好朋友范达恩一家也搬了过来。两家人在这里一起躲避灾难。之后又来了一位避难者牙科医生迪赛尔,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两年难熬的岁月。虽然忠诚的朋友们帮忙,但是整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之中。
为了不让库房的工人知道,他们每天说话轻声细语,走路都要轻轻地,只能等下面的人开始吃午饭时,才能洗浴,开水等。在“秘密后屋”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一个个整天担心受怕,就怕一个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们最后还是被一个工人给举报了。于是,在1944年8月4日,她们落入纳粹的魔爪。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安妮的母亲绝食而亡,范达恩先生在毒气室中丧命,范达
恩夫妇的儿子彼得在俄国军队逼近时,被逃窜的德国党卫军带走了,不知死于何处。牙科医生迪赛尔被转到德国,死在诺恩梅集中营。被剃光了头发、手臂上烙上号码的安妮、玛格特、范达恩太太被送往德国的贝尔森集中营,三人都在这里夺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安妮那可怜的命运一直牵着我的心。
看完后的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情节:亲爱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眼前忽然朦胧地出现了菜丝的身影。我看到菜丝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显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哦,安妮,你为什么不管我,快把我从人间地狱中救出来吧!”菜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够让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她,我会为她祈祷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却太凄惨了,她曾说过: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她的日记让她实现了这一愿望。
记得小时候某个午后坐在家门口,坐在板凳上靠着家里的木门,一个奇怪的念头冒出来:会不会,就在我的脚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姑娘也在跟我冒着同样的想法,也在好奇通过地心直达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个小姑娘存在并且正跟她有一样的疑问。这样,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了:我,另外一个小姑娘互为依存。
最多十岁吧,应该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时,如果能有人听听我的疑问就好了。因为当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时,有一种痛苦冒出来那种痛苦和经历无关,和眼前生活无关,和学校无关,和爸妈应该也无关。
尽管这样,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么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学校就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种可能性,一种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读《安妮日记》,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小姑娘。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国,因为德国的反犹情绪,全家搬往荷兰。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下荷兰,也因此殃及在荷兰居住的犹太人,包括安妮一家。为躲避残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犹太人躲身于父亲工作的工厂的阁楼上。日常生活供给全靠别人运送。在藏身两年一个月之后,因为别人告密被发现,而带往集中营。
虽然是避难,并且有着生命的危险,两家人在这里也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切。13岁的安妮,家里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间,开始和父亲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做朋友--一个日记本。她把在后屋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看她所记录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并无不同,只需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两家人在一个封闭环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种物资的匮乏,行动上的不自由以及时刻担心会被发现,会是怎样的窘迫和艰难。
因为知道故事的结局,从开始看就知道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时常被安妮的文字带到她当天的生活里而片刻忘记结束。安妮所记录的母亲对她的不理解,父亲对她的关爱,她对peter的喜爱和担心等等,对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个封闭的阁楼。
于我,每翻一页,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来。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后进行,心情越沉重,日记停止的时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象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纳粹发现时的慌张,以及被押往集中营的恐怖和后来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即使在那样的生活下,学习也始终是安妮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那样局限的环境下她也能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言行而继续生长。而局促的空间没有填补安妮内心的空白,反而使她觉得孤独,她对生命,友情和爱情的理解,都写在日记里。摘安妮的一些话:
“一到爸爸的床上,天大的惊吓也就一扫而光”
“这位迂夫子已经按着手表站在那里,因为我晚了一分钟给他腾出桌子”
“他是善良的典范,坐在他旁边的是后屋的神经过敏者(安妮说她自己)”
“一个人五十四岁了,还是那么死板和小心眼,这是生来如此,永远也改变不了啦”
“每日例行公事:削土豆”
“做任何事都要受到双倍的惩罚“一是受到训斥。二是我自己感到绝望”
“我想感受到父亲的真爱,不是作为他的孩子,而是作为安妮这么一个人”
“有时,我相信,上帝想要考验我,现在和以后,我要在没有榜样和言语的情况下变成一个好人,好使我以后变得特别坚强”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
“我根本无法想象,对我来说世界还会恢复正常”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自百度}
《安妮日记》一度受到怀疑是伪造,荷兰政府专门成立调查委员会。我看着这些就像是自己心里流淌出的文字,对安妮的存在没有一丝怀疑,甚至她不被理解的痛苦,她对别人言行的思考,对很多很多事情的不解以及对人内心美好的坚信,如同自己心里想的一样。不想去追究细节的真实,每仔细想一下,都是命运对她的残忍。
或许是欧洲教育的发达,我羡慕安妮在十几岁时读过我没有读过的书,也哀叹她作为犹太人在特殊时期所遭受的厄运。如果厄运没有降临,她应该成为一名真正的写作者了,而并不是因为记录战争中犹太人的生活而出名。她应该能勇敢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十几岁,我开始念初中,离开家在学校住宿,学校的影响渐渐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家庭。如果我早一点读到安妮,或许会鼓励自己去读课本之外的很多书,或许会更明白怎么看待除学习之外的很多事。
读安妮写的字,仿佛找到了午后门前那个问题的答案,的确有一个那样的姑娘,就在地球的另一端;
放下《安妮日记》,有一种想要让安妮的人生延续的冲动,想让她停止的生命,在我的身体里继续流淌。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生命的停止。所有我们都相信的勇敢,坚强,美好,都要在我身上放大;所有她对人生的理解,鼓励我继续理解下去,而不苑囿于人生一时的痛楚。
不要叫安妮作家,她是那个小姑娘。
十几岁时的我,应该对号她日记中虚拟的好朋友,吉蒂。
安妮的吉蒂
《安妮日记》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反思战争与种族迫害的行为,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人性的罪恶和人性的坚强与善良。密室外是无情的炮弹,但当笔尖与纸张相遇的那一刻,一颗少女懵懂的心却在战火与硝烟中悄然绽放——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残暴的时期,一个被冰冷的钢铁和炽热的爆炸碾压和吞噬的时期,一个依然拥有爱与希望的时期。
日记是最好的寄托
“我们(犹太人)犯了什么罪过,为仆么所有人都讨厌我们?”这也许是二战时期所有犹太人的疑问,而这句话山一个14岁的花季少女说出,感觉则更加悲凉。2009年英国电视电 影《安妮日记》以阁楼密室为主要场景,给观众描述了一段虽看不到战火硝烟、血雨腥风,看不到集中营里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但却让人心灵为之震撼的历史。
《安妮日记》1947年出版以来已经被多次改编为话剧、电影等,而2009年BBC高清电视台播出的五集电影《安妮日记》则以阁楼密室为主要场景,给观众描述了一段看不到战火硝烟、血雨腥风,看不到集中营里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但却让人心灵为之震撼的历史。
1942年7月,为了躲避纳粹军官的边害,刚过完十三岁生日的安妮与家人躲进了父亲办公大楼的阁楼密室中,与父亲的手下凡?丹先生一家以及牙医达塞尔先生开始了长达25个月的阁楼密室生活,直到被盖世太保发现抓进集中营。
影片以安妮一家三口在大雨中快速行走的镜头为开端,一开始就让人感到了气氛的危险与紧张。而接下来的大多数时间,电视的背景音乐则往往是平静的,节奏也相对缓慢,相比外而的炮火冲天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抓,阁楼密室里的生活的确比较平静,而安妮也是怀着自己是幸运的心愦来乐观地对待阁楼密室中的生活。她曾在日记中写迤“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然而密室并不是世外桃源,安妮一家与朋友们经常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响动而担惊受怕。为了确保安全,每当楼下工人工作时,每个人必须一声不吭,不发出任何响动,洗手间也不能冲水。只有当工人下班后或周末才能正常说话或娱乐。在这种令人极度压抑的平静之下,背景音乐突然间的转换和镜头无规律的晃动,就使原本宁静的深夜在炮火屮?得异常恐怖,而对少女安妮来说则得更加无助。不说那些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单单是外面轻微的脚步声和金属碰撞声,都能使阁楼密室屮原本融洽的气氛在极度紧张屮凝闽起来。一个连喘气都不能大声的世界真的是太可怕了。时间一天天过去,飞机轰炸不断在继续,食品供应曰益困难,面对这些,阁楼密室里的每个人都显得烦躁,争吵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境遇下,安妮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把自己对这残酷的世界也产生的诸多疑问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屮,如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作为一个未经历过战争的屮国人,也不禁要问,二战期间,同样是人,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是猫,而犹太人、中国人就是老鼠?当安妮说出:“我们为仆么要信仰上帝?上帝从来没有为我们做过什么!”时,她的父母也无言以对。战争使一切都变得毫无希望。而这些罪恶又有谁来承担责任?那些政治家与资本家当然楚罪魁祸首,那么那些助纣为虐、盲目跟从的普通百姓呢?
这个世界有太多可爱的事情,也许大人们经历过了,可是对于那些像安妮一样的孩子们,他们还没来得及经历与感受就被剥夺走了生命。孩子有什么罪过呢?正如安妮说的,这真的是太疯狂了。
在展现纳粹种族边害带给犹太成年人精神打击的同时,剧屮还着重反映了青春期少女安妮在阁楼密室屮对性发育的困惑,性成熟的过程。一个成长期的少女本应该和好朋友一起在自山的环境里去交流这些成长的过程,可是在阁楼密室,她没有可以倾吐这些隐秘的人,她只能孤独地成长,在洗手W为这成长的辛苦与甜蜜默默流泪。她与姐姐争夺男孩彼得的爱,在疯狂的初恋后又对这种感情漫不经心。她身处阁楼密室,心里想的却是窗外的世界,总是惦念自己的同学和好朋友的下落。她不理解父母之间的感情,经常和姐姐、母亲、凡?丹太太发生口角,因为他们总把她看成一个任性、不听话的孩子,而每当她感到委屈无助时就会向父亲求援。与同住一间房间的达塞尔先生争相同的看书时间展现安妮独立个性的形成,在父亲的帮助下达塞尔先生终于同意与安妮平分占用书桌的时间。
然而安妮的内心却是细腻、纯真的,她始终坚信“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人们内心的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她努力去与达塞尔先生融洽相处,不管结果如何。当然有时会为一些生活琐事而苦恼,但安妮仍乐观向上,她的可爱之处也在于她充满理想,她说:“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我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也冈为这个理想,当我们今天重新来看《安妮ii记》,才能更加深刻体验到二战期间纳粹的非人行径,才能使人们不忘却那段灭绝人性的历史。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