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小食堂的心情日记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温暖的小食堂的心情日记
今年初,我调到一个新单位任负责人。由于家远在县城,一日三餐都在单位的小食堂就餐。虽然在小食堂就餐才短短几个月时间,但我一直被小食堂温暖的气氛感动着。
到单位工作不久的一天上午,天寒地冻,风吹得人脸如刀割般痛,我带领6名同事去一偏僻乡村执行任务。由于碰到了几个"钉子户",执行得不太顺利,中午12点还未结束。于是我打电话给小食堂的炊事员大姐,让她和另外两名同事先吃饭,别等我们。
我们赶回单位时已是下午1点半。然而,就在我们的执法车缓缓驶近单位时,他们三人正站在所门口翘望我们归来。
我“责备”他们为何不先吃午饭时,他们笑着说:“你们在外受冷挨饿,我们怎么好意思让你们吃残羹剩饭!”那天在小食堂就餐时,又冷又饿的我们个个冻得不停地战栗,但心中却充盈着春天般的温暖。
小食堂里的伙食费来源,除了单位补贴点外,就由就餐者自掏腰包。为节约伙食费,我们时常留心观察,想出了一些“小气”的办法。刚来的那段时间,小食堂的开支一直居高不下,经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餐桌上的蔬菜往往被吃得一干二净,但盘中总剩有或多或少的肉丝。由于大家都怕吃剩菜,这些剩下的`肉丝最后往往被倒掉,很是浪费。于是我们一致决定,让炊事员大姐炒菜时不放或少放肉。这样没过多久,伙食费开支比原来降低了不少。此后,每当同事们想出节约开支的办法时,我都会为大伙儿把小食堂当成自己家的厨房而深深感动。
一天中午吃饭时,一位平时爱开玩笑的年轻同事“哑火”了,只是闷头吃饭。见状,我们问他原因,原来,上午外出执法时,一违法经营户经说服教育两个小时就是不改正,还说了许多蛮横无理的话,他感到既委屈又无奈,可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所以情绪低落。听到这里,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帮他分析当事人的心态,并拟定了说服当事人的方法和步骤,十多分钟后,这位同事心头的疙瘩解开了,说笑声又在小食堂内散开。那一刻,小食堂恰似一个温暖的聊天室和议事场所。
如今,同事们都喜欢在小食堂就餐,外出工作尽量不在外吃饭,大家常说:“在小食堂就餐,一来卫生,二来可以不被强拉着喝酒,既保重身体又不违反禁令,青菜豆腐保平安啊!”
每当黄昏,小食堂里的灯光散发着温暖,案板上放着各种蔬菜和佐料,电饭煲冒着热气,闪跃的火焰舔着锅底,炊事员大姐做饭的身影协调地闪动着。吃饭时,大伙儿如一家人围在桌旁,有说有笑……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一定有不少感想,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一篇日记了。日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暖的圣诞节心情日记,欢迎大家分享。
圣诞节要到了,在女儿的房间里发现,她的床头上放着一个圣诞老人,它和蔼地笑着,令人一看到就生出一丝温暖。
这个“圣诞老人”,让女儿懂得了什么是友善和关爱,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是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对过圣诞节的欲望很淡,它毕竟不是我们国人传统的节日。
接女儿回家的路上,路过联华超市门口,有人组织孩子跳舞,并说如果小朋友坚持到规定的时间,会奖励一个布艺的“圣诞老人”。
女儿眼巴巴地望着那些可爱的“圣诞老人”,眼里充满了渴望得到的神情。
“你喜欢圣诞老人?妈妈给你买一个去。”我说。
“不,妈妈,我想去跳舞,自己挣一个。”女儿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
停停、歇歇,跳了大约两个小时的舞蹈,组织跳舞的人开始派发礼物。可是轮到我女儿的时候,圣诞老人没有了,眼看着女儿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不好意思,都怪我们估算失误,我们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坚持下来。”组织者有些无奈和愧歉。她拿出一些漂亮的卡纸给女儿,女儿执意不要,气氛有些尴尬。
“姐姐,我把我的送给你吧。我家里有好多玩具的。”一个小女孩抱着圣诞老人走到我和女儿的跟前。
“谢谢你,小朋友。我们不可以要你的礼物,因为它是你跳舞的奖励。阿姨一会儿去商城给姐姐买。”我说着,内心有一丝感动在流淌。
“阿姨,老师说过圣诞节这天,圣诞老人要送礼物给别人,就是要把关爱和温暖送给他人,那样自己会感到更开心和快乐。我愿意把这个圣诞老人送给姐姐当圣诞礼物。”我越发感动了,双手接过“圣诞老人”,小女孩愉快地跑掉了。
圣诞节,虽然不是我们中国的习俗,但要让孩子们懂得过圣诞节的意义,懂得这是一个分享彼此喜乐、仁善、感恩以及给于他人爱与关怀的日子。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所期望的吗?
我知道:这个“圣诞老人”女儿会永远保留着,因为它会温暖女儿的一生。
燃烧的夕阳正浓,
天空趁机偷了
彩虹的梦,
吮吸了血色的艳丽。
那半拉残梦,
讲述着极不动听的故事,
一颗眼泪融释了,
一世情种的虚设····
挣脱母亲的`牵绊,
重重的摔的好痛,
响天彻地的大哭,
换来慰抚的慌乱和拥抱,
从此 , 我学会了利用
利用亲情的纵容,
同时明白,
眼泪并不一定为了,
祭奠悲痛。
有时一个人的哭泣,
只会禁锢在自己的耳膜里
回响,
如同离家的孩子走入绝境,
只能, 只能,
把成堆的苦楚碾成粉末,
涩涩的沾着眼泪独自享用
或是对天怒吼!
象呼啸的狂风
日子长大了,
心却依然很小,
想懒懒的依恋谁的温暖,
想无助的靠靠谁的肩,
不想一个人忍受单程的孤苦,
不想心累了回过头却
没有那个人的笑脸!
不想··· 不想··· 真的不想···
人以食为天,是离不开吃的。吃饭可以说是人生一件大事。有人喜欢在家吃,有人乐意泡饭馆,也有人钟情于伙食团、大食堂。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喜好,也很正常,无可厚非。
据老人讲,建国后的几年,家家都不开灶,全部在人民公社吃大食堂,因为粮食供应不足,大家都得吃稀饭,如果吃得太慢,是要挨饿的`。这可能是食堂最初的一段历史。到后来,一般单位都有了食堂,上班一族谈起吃食堂的事,不需要买菜洗碗,饭菜吃好了一推了事,让农村人好生羡慕:当一名公家人多好!
记得上高中时,我便开始了吃食堂生涯。上世纪80年代初,物资供应仍然不是太充足,农村生活大多不富裕,从家里带出来的伙食费,时常用心算计着花,尽挑学校食堂里最低档的饭菜,以填饱肚子为原则,无过高奢求。上班以后,虽然月月有工资,但难免还要吃食堂。那时候,每月发工资的几天,总是耐不住嘴馋,邀上几位同事好友凑到一起,另开小灶,美美地搓它一顿。可要不了几天,荷包就瘪了,只好又乖乖回到食堂。后来有了家庭,与食堂阔别十几载。
新近,单位新成立了职工大食堂,设施齐备,清洁卫生,环境优雅,伙食价廉物美,吃得开心舒心,省时又省力。于是,老婆、孩子都慕名而来,一家人全吃上了伙食堂。不过,这时可不比当年单身那时洒脱,一人吃饱全家饱。而今,多了一份做丈夫的责任,多了一份做父亲的义务,更多了一份天伦之乐的温馨。
人们常说,办食堂是件大难事。特别是大食堂,众口难调,要想让所有人都满意,那就更难。西方有一句格言:“怀着爱心吃蔬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但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吃食堂的感受是由心态决定的,如果你把食堂当着天堂,那么你就是快乐天使;如果你把食堂看成地狱,那么你看到的只能是魔鬼。所以,食堂办得再好,还要你会“吃”,吃出其中的味道来。
我建议,那些吃惯了大餐小灶的人,偶尔去食堂里改改胃口,一定会别有一番收获。
就这样静静地坐在这个还算安静的角落里。五月的广州不知是因为天气的闷热还是因为我的心一直没有平静下来,感觉有点热闷。虽然可以到窗口看洒满金黄灯光的夜景,吹吹清凉的晚风,可是我并没有去。就这样静静地坐在这个安静的角落里。因为我想要理清心里日渐浮乱的思绪。我怕移动步伐的时候把心绪打乱;我怕清凉的晚风把心绪吹走。我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
我知道身边有着很多的亲朋好友,很多和我一样为了生活而工作的工友们,可为什么我还是觉的如此孤单呢?就连在这空白的纸上我也无法诉出心中的所想。我曾怀疑过自己的表达能力,但最后还是否定了可这种想法。因为我发现了自己只喜欢自己和自己在心里交流。不用怀疑对方所说的真实性,不用害怕对方会因某句话而生气,更不用担心所说所想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讨论内容。
每每想完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其实我并不孤单。因为我还拥有最知心最真实的我。听着透明玻璃外的'阵阵声响,心里的我说:不知道那制造这声音的人是杂勤奋的工作还是在发泄着心中的不满呢?哈哈,随便吧!与我们何关呢?我门并没有过多地理会各种声响,继续讨论着未来的生活,身边的那些友情,所面对的每种困挠,所经历的每点每滴。。。。。。
有着这样的知心好友时刻陪伴着,我不该感到孤单,更不该感到失落。喜怒哀乐,或许自己也一样可以独自分享。因为,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一筹莫展,不该是我最终的选择。
我的故乡在北方一个小县城里,那里的冬天没有双制式空调,没有暖风机,也没有暖气,但故乡的冬天依旧很温暖,因为故乡人有冬季取暖必不可少的家当———火盆。
火盆大小不一,材质也不一样。人口多的人家就备大些的火盆,家境殷实点的人家就备铜、铁等金属火盆,家境稍差些的,则备陶土火盆。我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父亲不舍得买火盆,好在父亲的手巧,家里的火盆是他自己做的。父亲从田里取出黄泥,往泥里加入米汤,米汤的作用是增加黄泥的黏稠度,黄泥和好后,父亲就拿出事先用铁丝围好了的火盆状模子,把黄泥分里外两层糊到模子上,厚度要均匀。最后父亲用泥铲轻轻把火盆表面抹平。火盆做好后,放在荫凉处风干十天。父亲做出的火盆结实耐用,从两米高落下来都摔不破。
每到天冷时,人们就拿出火盆,再从厨房的灶里掏出一些没有燃尽的火碳装入盆内,屋子里很快就暖和了。火碳烧完了也可以烧高粱壳、稻谷壳、锯末,只是这些碎料烧起来烟很大,让人眼睛不好受。家乡人有围着火盆烤火的习惯。屋外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屋内合家团聚,围坐在火盆边,把手拢到火盆上,边用火铲拨着火炭,边烤着火,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家乡人围着火盆烤火也总忘不了拿些红薯、玉米、土豆烤着吃。经过火盆烤过红薯外焦内软,闻着香喷喷,成为我儿时难以忘记的美味。
火盆是家乡人的一件宝,爱喝酒的.父亲会把心爱的酒壶往火盆架子上一放,把酒温热了再美美喝上几口;早上我怕冷不起床,妈妈就把我的棉裤、棉袄先拿到火盆上烤热,再让我起床穿衣。
离开家乡多年,每当大雪纷飞的冬天,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火盆。虽然现在城里人用的电取暖器方便、卫生,但我仍对家乡的火盆情有独钟,坐在火盆边烤火时那种温馨的氛围足以让我怀念一生。
那一年,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院。我的家境并不好,学校方面安顿下来之后,我就找了一份兼职的工作。
工作的第一天,正是举国欢庆的国庆节,大部分同学都回家和父母团聚或者组队自助旅游,而我换上了公司的制服,开始了打工生涯。
天色有点阴,秋天的风已经开始变凉了。我站在街头,手里握着一大堆印刷精美的医药广告。这年头,有多少人会信任这类街头广告呢?大部分行人都厌烦我挡住去路,甚至会推开我的手,勉强接过的也会随手丢弃。而这就是我的工作,尴尬地保持笑容接受他人冷漠的'眼神,机械地重复发广告的动作和话语。我在街头行人匆促的步履中间,追着被风吹跑的广告纸,捡回来重新发。我的心情非常沮丧。
那个行人本来已经从我的身旁经过了。突然,他又走了回来,在我旁边蹲下,帮我一起捡那些被丢弃的广告。然后,他站在路边,仔细浏览完整张广告,把它们还给我。他轻轻说:“对不起,目前我还不需要这种药品。”接着,他又说:“你做事情很认真,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他的眼神很温暖,让我差点流下了眼泪,他的那种关心,让我想起了遥远山村里的家人。
我和他的接触,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这短短的几分钟,却仿佛冬天里的一杯温开水,润湿了我的心田。那一天接下来的时间,我真心地热爱我的工作,而不再仅仅把它当作饭碗。当我热情地笑着,真诚地向路人介绍公司产品时,我发现事情变得容易了。越来越多的人接过了广告,还有人愿意停下来听我说说产品。
第二天,第三天,后来的日子里,我始终满怀热情地认真工作。业绩在上升,公司经理对我的工作很满意。而我,在这种原先有些瞧不起的简单劳动中获得了成就感。
国庆节的七天是艰苦的。当我自豪地拿着为数不多的工资买了学习用品时,同学们并没有因为我家的贫困,或我从事体力活而轻视我,相反,他们认为我很自强、自立。
至今,我始终记得那个陌生人,记得他对我的尊重和鼓励。他让我鼓足了生活的勇气,在艰难的日子里逆风飞翔。他也让我明白,生活中爱心的传递多么重要,只要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眼神,你也许就会送给对方一个春天。
我生病了,在这春雨绵绵的季节,头痛、发烧、喉咙痛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自己张罗了一些药来吃,可症状却愈来愈烈,不得已,只好上医院看看。
打算把女儿托在邻居家照管一下午,可女儿非要跟到医院去不可。女儿说:“妈妈,打针多痛啊!等下打针时,我帮你吹吹就不痛了!”我不忍拂了女儿的小小心意,带着女儿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这儿排队那儿排队的,一个半小时后,终于轮到我打针了。女儿赶紧用两只小手捂住我的眼睛:“别看别看,不怕哦!”旁边的护士小姐忍俊不禁,逗女儿:“你叫我一声好阿姨,我就帮你妈打轻点儿。”女儿小鸟似地不住嘴叫了好几声。
春寒料峭,那冰冷的药水注入体内,让我不禁连打好几个寒噤。女儿把小小的身体挨紧了我,问我烤着火为什么还怕冷,我指指药水,说这药水太冷了。女儿忽闪着大眼睛盯着药水看了一会儿,忽然想到了什么,雀跃着走到滴管的那一边,两只小手使劲搓搓,握住了滴管:“妈妈,我的手热,我来帮你把药水加加热!”药水带着女儿的体温,很快地走遍了我的全身,我的眼睛升腾起温润的雾气。
三瓶药水,打了一个多小时,女儿就守在滴管旁,手冷了,就烤烤火,再继续为我把药水加热。
女儿不过四岁,带怀孕的时间在内,我拥有她的时间还只有五年。我照管着她的吃喝拉撒,无怨无悔地,因为这是我做母亲的义务。我从没奢求过、也从没想到过这个小小的人儿能够回报我一些什么。
而今天,我是多么幸运啊!真感谢这春天,让我生了一场病。我被女儿感动了,其实不止是今天,以往,女儿那对我露出的甜甜的笑脸、一个轻轻的吻、一声轻脆的`呼唤,不都是女儿给我的礼物、给我的回报吗?
世上的一切付出都是有回报的,种花能欣赏花的娇艳姿态,种瓜能果腹,就算是种棵小草,不也能以一抹绿色靓丽人们的眼球吗?趁着春天,我们一起来播种温暖吧!到那收获时节,温暖的花朵定会盛开在每个人的心底里!
从小,我就是一个很孤僻的人,缺少父母的疼爱,习惯了一个人的寂寞。从不把心敞开,虽然有几个朋友,但我心底最私密的事情对谁都没有说过。我怕,真的很怕,怕他们说出去,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我从不相信什么天长地久,所以也不相信有永恒的友谊,我只相信我自己,把自己浑身插满刺才会觉得是安全的。所以我每天都是一副孤傲的样子,别人不接近我,我也不想去接近他们。我以为这样我会活得很快乐,可是我错了,每当我看到别人在一起谈天说地时,我多想去听听看,多想去谈一谈我的.想法。可是我不敢,我也不知道害怕什么,就是不敢迈出这一步。
我以为我一辈子都会这样下去,可是他们却对我不离不弃,关心我,照顾我,忍受我的坏脾气,我感觉我的心好像在一点点融化,阳光照了进来,暖暖的,这,就是温暖。
让温暖弥漫,让那些冰封的心灵感到温暖。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也许是因为环境,也许是因为受到过伤害,才将心锁起来,不让人进去,也不让爱出来。“温暖”是打开这把锁最好的钥匙,用一颗爱人之心对待别人,你也会得到别人的爱,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大自然,你也会得到更丰厚的报偿。
每个人都是降落人间的天使,为了磨练他们,上帝会给每个人制造一点障碍。或者视力不够好,或者听力欠佳,或者物质丰足,却无端觉得心里空虚,或者亲人长别,总觉得是个遗憾……要克服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手牵手,每个人都用爱去对待一切事物,让温暖在世间蔓延,于是,每一个天使都会找到自己的本心,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世界也会变成一个人间天堂。
让爱弥漫,让温暖弥漫,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即使没有太阳,也会感到一种灵魂的温暖。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一生中,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省会长沙市度过,精确地说,我是长沙人。但我却喜欢北方人——长江以北地方的人,这与我过去很多次去过北方,看到、听到北方的一些事儿有关吧!
第一次对北方人产生好感是在沈阳。清早,我从招待所出门,一边走,一边想事儿,竟然没有发现身边的洒水汽车。此时,洒水车显然放缓了行进的速度,洒水的操作也暂时地停止了,直到醒悟过来的我急忙回到行人道路上,洒水车才继续洒水作业。我内心充满了对司机的感激。
另一件事发生在合肥市。出差到合肥那些天,我每天都去一家小吃店吃“四色包子”。一笼包子有四个,各用不同的馅,有猪肉的,也有豆沙的,特别对我的口味。那天,我早早地去了,店子里还没有别的顾客。店主低着头为我忙着。一会,外面走进店一个衣衫不整的人,低着头直奔作业间,我侧面坐着,仍可感觉到那人在与伙计要求什么,不等我弄明白,那人又往屋外走去,透过玻璃窗,看见那人正用衣袖抹眼睛。这情景显然也让屋里的店主注意到了,他忙不迭地放下手里的活儿,急步追出门去。一会,两人肩并着肩的回到店里,店主一直在不停地用安徽话对那人解释着什么,那神情,好像亏欠了对方什么似的。他麻利地将热腾腾的两笼“四色包子”端到桌上,让那人坐下来慢慢地吃,直到一切都安排好了后,才转过身来招呼我。我从店主那儿打听到,那人与店主素不相识,因为一时遇到困难,饿急了前来讨口吃的。
2008年的夏天,出差来到青岛,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喜欢旅游的我,一下飞机就直奔海边的栈桥,看完栈桥,要转车去威海了,那儿才是我这次公差的目的地。年届六十的'我,提着沉重的行李来到路边,看到马路上刚刚停住一辆车顶安装有灯箱的轿车,一会,车门开了,有人下了车,我不等车门关上,就往车里钻,一边说:去火车站!车并没有开动,回应声却是和蔼的:“老先生,我这不是的士。”一看,一穿警服的年轻警察!我忙不迭地出得车来,才发现,刚才坐进了警车!
我被这奇遇弄得啼笑皆非,但心情却格外的好,生平第一次坐进警车,竟然是以这么一种方式。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糊涂,而受到哪怕一点点的责备,相反却得到礼貌的回应。
我曾许多次设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的故乡长沙,我的故乡人又会怎样地对待它、处理它呢?最后得出的结论常常是不能令我满意的,我想,如果是在我的家乡,像我这样冒冒失失坐进警车,警察会如何对待我呢?是一句毫不客气的呵斥:“下去!”,还是一句长沙方式的“热骂”:“发宝气吧!”
我喜欢北方人,我希望自己,还有我的乡亲们更多地学习北方人的质朴、爽快,还有豁达、善良。
我生活在宽泛而又温润的民间,它的包容,它的散淡,它的憨厚直率,它的粗茶淡饭;它的随意而自然,豁达而悠远,让我记忆的港湾,贮存了太多太多温暖的往事。
故园的茅屋,矮矮的泥墙上茂密的青草,熟悉的乡调,充满智慧哲理诙谐的俚语,像嵌在记忆幕布上的宝石一样清晰可见。择地势而居的人家,鸡鸣、狗吠、炊烟、车船、树木,或咸或淡的'日子,或闹或静的时光。一辈辈传递,一家家繁衍。长幼有序,秋收冬藏红白相间,迎来送往。煌煌五千年文化的火种,在皇天厚土的民间,代代相传。
早逝的母亲,把自卑的我,带到了更加沉默不语的地带,早熟的心,在一个个漫长寂寥的长夜,把书籍当成了少年唯一的亲近。通达的父亲,允喏可以把煤油灯点到疲倦为止。能够借到的书,能够托很多人借到书,走进了荒芜苍白的心地……
生活中经历的往事,不敢一一呈现在笔端,缺油少盐的日子却至今让我怀想,飘逝风,流浪的雨,裹着一颗倔强的心,一步一步执着地迈向明天。宽厚的民间,泥土般的风俗,庄稼一样相扶相携的邻里,让我珍爱,让我留恋,让我咀嚼和感激。多少个宁静的夜里仰望星空,仰望那段岁月,仰望那些仙逝的前辈和亲人,叮嘱自己,唯有铭记,唯有传承,才会在混沌的世界里,夜夜好梦。
太阳,在新的一天把我照耀。像亲友们的目光把我温暖,送走一个个平静如水的日子,记忆的花树,结下一些感恩的青果,酿成今日这些淡淡的诗句。
昨日的昨日早已过去,上帝把许多相逢的美丽栽植在我思想里的沃野。人生的路,有那么多亲人的相助,朋友的宽容,有那么多师长的提挈和爱护。
闲暇,翻动一些泛黄的照片,时常会蹦出一些鲜亮如初的故事。面对着这些善良的心灵,我深深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的美好心地而潸然泪下。
此生此世,我能够报答的,就是把这些笨拙的诗句献给他们,愿好人一生平安。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当然得使劲地闹。电视上的元宵晚会满屏喜气,空气中的鞭炮声振聋发聩,闪烁着火光、弥漫着硝烟……
童年和少年时期,我和家人在远离家乡的.北方过元宵,那是偏僻的矿山大院,生活辛劳贫困,邻居们来自全国各地,认真过元宵的家庭很少。元宵节的情形只存在于同学的转述中,知道拽兔子灯,肚囊里竖着一根蜡烛,拉着拉着,蜡烛倒了,纸兔子烧了,元宵节过完了。对于元宵节,我只有耳闻,未曾目睹。
民俗必须根植于幼年,融化于血液,才能烙印为皮肤的纹理,怎么也抹擦不去,携之于永恒。也许幼年、童年、少年与此无缘,使我至今对元宵节无知得茫然,但手机里的元宵节是怎么也躲不过去的。从2005年开始,手机里的元宵节短信开始热闹了:“今天元宵夜,天气无常,小心着凉,在此关照你几句:一戒脱衣、二戒晚归、三戒冷饮、四戒挑食、五戒冷浴、六戒酗酒、七戒蹬被子、八戒你知道了吗?”,我当即回信:“兄弟,我听懂了,你在拿我开心呢!”
2006年收到一则短信:“什么是爱情?色呗,什么是温柔?嗲呗,什么是幽默?贫呗,什么是艺术?脱呗,什么是仗义?傻呗,什么是朋友?你呗,什么人最早祝贺你元宵快乐?我呗!”落款人是一家餐厅的老板,我马上回信:“鲜花,或雅或艳,总栽在盆里;月亮,或圆或缺,总挂在天上;情谊,或远或近,总握在手中;朋友,见或不见,总记在心中。圆子,有白有黑,总在碗里。元宵,有早有迟,总在夜里。”前面是转发,后两联是原创。
元宵节里,接到有名有姓的短信,你必须回复,因为有朋友在短信里引经据典地告示: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于丹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过节)短信都不发是不可以的。春节期间男人给男人互发短信替代贺词,好比男人给女人送玫瑰替代爱情。倘若不回复,朋友要错怪我的,认为我冷淡、冷漠,是对发送者的不尊重。
一条短信一毛钱,一毛钱丢在地上,未必有人捡拾,不值得弯腰,但在元宵节里,一毛钱让我、我的朋友因为短信彼此温暖,为江湖义气赋予新的含义:“有福共享、有信共赏”,元宵节快乐!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