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和春天读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读后感

金熊和春天读后感

2023-09-10 19:41:25

  金熊和春天读后感

金熊和春天读后感

1、金熊和春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坐在树上看彩虹》一书中由汤素兰写的一篇美丽而悲伤的文章——《金熊和春天》。

  文章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姑娘叫春天,她用自己与老头儿的'智慧救了一位变成金熊的王子,并将他变了回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爱有感染力,有时这份爱很微不足道,却可以感染很多人。文中的春天,也是用自己的爱的力量感染了金熊王子,这种爱虽然很渺小,可是最后,她还不是用这股力量帮助金熊得到了活下去的勇气与决心啊,还不是用这股力量让金熊王子变会了原形啊?所以,爱像春天的风,一股股的刮,把活力和感染力奉献给了我们,才会有春天那万物复苏的景象。

  我又明白了,做事要坚定、有决心、勇气和毅力。

  春天的风,温暖而感人,这个故事,美丽又动人!春天,大地复苏,花红柳绿,还有一个金熊的传奇……

2、《金熊和春天》读后感50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熊和春天》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读了《金熊和春天》一文,讲得是:有一个老头儿正在磨房里抽着烟斗,他有一个独生女叫:“春天”她十五岁了,她希望女孩儿像春天一样美丽。

  老头经常给女孩儿讲一些很古老很古老的故事,有一年冬天,老头又开始讲故事了,他讲的是:“有一位极英俊的王子,被魔鬼施了魔法,变成了一头金熊,但是,魔鬼让金熊冬天的时候才能变成金熊,春天却成了一块石头。只有在春天里让金熊闻到春天的气息,看到春天里所有盛开的鲜花,才能解除魔法变回人形,女孩的心中充满了对王子的同情。

  第二天早晨,春天走出门,突然,在远处有一团金黄的东西,她的心急促地跳动起来。她飞奔过去,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金熊,金熊的胸前撕开了一道口子。女孩儿小心翼翼的把金熊背起来朝家走去,女孩儿用清水为她擦洗伤口,老头儿连忙翻箱倒柜地找草药,为金熊疗伤,金熊整整一个冬天,都跟父女俩住在一起。

  快要到冬天了,金熊用毛茸茸的头亲昵地蹭着他们。突然,金熊像被一种强大的魔法所驱使,他狂奔着,跑进山林回到洞中,变成了一块石头,女孩儿采摘了许多花朵,将小院子,变成了小花园,女孩希望在冬天的`时候,金熊可以看到它们,解除魔法,可是只过了一个冬天,花儿们都凋谢了,寒冷的冬天又一次降临,那天夜里,女孩儿和父亲都在等待着金熊的到来,金熊来到小屋里,静静地听着女孩儿用美妙的歌声将它的心灵带进了一个甜蜜的世界,让他忘记自己的不幸。

  春天来了,金熊又狂奔着向洞里跑去,女孩儿非常的伤心,她坐在小花圃前哭泣,枝条扎伤了她的手臂流出了鲜血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奇迹出现了,那些凋落的花竟然又一次的绽放了,金熊快要觉得自己全身破碎了,他就要变成了一块石头,突然他听到了美妙的歌声,原来是花儿在歌唱,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她拉去......

  这时女孩儿面前出现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他对女孩说:“我找了你千万年。”他为女孩擦去泪花。

  女孩用心灵战胜了魔鬼,她的泪水感动了花儿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相信所有的故事都不是真的,只要你用心去读,虚构的故事也很有乐趣,你有时也可以和作者一起悲伤,一起欢乐,这样才很有意义。

3、触摸春天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触摸春天》。

  我知道这个单元是围绕“热爱生命”这个主题,还没有开始读,就觉得这篇课文一定很感人。

  课文里的盲童安静是一个善良、热爱大自然的人。

  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是她的心灵没有关闭,不像别的盲人一样,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没有意义了就自杀或者整天呆在家里,也不出去走一下。安静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愿意浪费掉。她整天在外面的花丛中流连,就是想把这个地方熟悉,熟悉后,再熟悉另一个地方,把这些地方熟悉后,自己就能亲近大自然,走路不会磕磕绊绊了。

  她竟然能把一只睁着眼睛的蝴蝶抓住了,这是因为安静的内心没有想要抓住蝴蝶的欲望,所以蝴蝶才心甘情愿被安静抓住。我真想给予安静一副适合她的眼角膜,让她重见天日。

  这可能是安静第一次捕捉到一只生命,以为安静会把蝴蝶关起来,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这小生命放回了大自然。我觉得她很善良,因为她不仅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生命,还热爱一个很微弱的生命。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是她值得我们学习。她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明白:只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触摸春天读后感

  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这个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小女孩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心灵感受春天,用双手去触摸春天,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美好,用双手去触摸她的希望。贝多芬是个音乐家,他一生共写了32首奏鸣曲,九部交响曲,被世人称为“乐圣”。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尤其在他50岁时,他耳聋严重恶化。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双耳失聪限制了他的钢琴演奏。令人震惊的是,病魔没有打倒音乐家的意志,也就在这段时期,他创作出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命运》交响曲。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平时在大街上也经常能看见一些失去双臂的人用嘴叼着笔写出了一张张优美的毛笔字。

  作为健全人的我们,根本没有珍惜过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生活条件优越,有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照料,想得到的东西很容易就能得到,却连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最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都嫌麻烦,与那些身体有残障的盲人、聋哑人、瘫痪的人……渴望相比,我们是那么地浪费,从没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你可以好好的利用它,你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这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热爱生命,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才会永远拥有春天。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连有困难的残疾人为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宁可付出比他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也要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我们这些健康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制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并且让我们多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让他们心里充满爱的阳光。

5、《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读后感

  读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和好几场残酷的战争密切相关。

  前四个自然段写了战争把平静的大海弄得凶猛暴烈,不得安宁;战争毁坏了蜥蜴和甲虫的天下,把沙漠弄得一片大乱;战争把蔚蓝的天空变成了发黑的天空,把星星和月亮搅得很不安宁;战争阻挡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的脚步。战争是多么残酷,战争是多么可怕,战争落到哪里,哪里就不得安宁!

  生活在战火中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美丽的四季;生活在战火中的孩子们多么渴望拥有安宁,拥有幸福!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幸福,没有战争,只有平静,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要除掉疾病和破坏,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再也不要无家可归。我们要消除这一切!我们要共同欢乐,共同游戏,共同欢笑,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抓住我们的欢笑和想象,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

  从这一刻起,让我们共同为和平畅想吧!

6、触摸春天读后感

  我上四年级,在徐集中心小学上学,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每次教我们语文课的时候,我都懂许多。

  书上的17课是《触摸春天》,我读了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盲人和我们这样的人看来是一样的人看来是一样的,如果我是盲人,我要珍惜时光,珍惜所有有阳光的东西,我小时侯险些也成了盲人。

  妈妈一生下来我眼睛就没了,生下我的第一天眼睛还没事,到了晚上我睡着了,奶奶出去抬气去了,妈妈在家陪着我,等奶奶回来妈妈就哭了,奶奶说怎么了,妈妈哭着说:你看孩子的眼睛。奶奶一看说:哎呀,怎么这么大呀!赶紧送到了医院去,妈妈和爸爸和姐姐都去了,医生说:送来晚了恐怕就治不好了。妈妈激动的说:治一只也行啊。医生说好吧。过了两天两夜才治好了一只眼,妈妈说医生谢谢你,治好这病要多少钱,医生说至少要两万,妈妈惊呆了说这么多!

  爸爸妈妈为了交住院费都出去打工了,一年过去了,爸爸和妈妈都来回来了,他们共挣了5万。妈妈赶紧坐车到了医院,可是到了医院,医院里的门封住了,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妈妈和难过。

  我读了这篇课文,就和我差不多,如果每个人都是盲人,那就没有了光明,什么也看不到,一定要珍惜光明,珍惜自己的生命。

7、触摸春天读后感

  谁也留不住春天,但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一个缤纷的心灵世界。《触摸春天》里的主人公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仍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用手去触摸春天,用耳朵去倾听春天,用心去感受春天,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心灵的春天。

  一口气读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这样的两位人: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阿姨,她从小就高位瘫痪,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坚强地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的知识。张海迪看书时,她只能在胸前放一面镜子,看镜子里那些反着的字,你想想,那多么困难啊!可张海迪并没有屈服,她战胜了命运,最终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在晚年两耳失聪,作为一个音乐家,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钢琴上竖了一根棒子,用牙齿咬着,从而得知音乐是否美妙动听。就这样,他创作了妇孺皆知的《第九交响曲》。

  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这些残疾人都如此乐观地面对和热爱生活,我们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生活,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呢?我们要像安静那样,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热爱生活,微笑着走在人生并不一帆风顺的道路上。

  热爱生活是多么重要!热爱了生活,你就能创造一个心灵的春天!

8、金熊和春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坐在树上看彩虹》一书中由汤素兰写的一篇美丽而悲伤的文章——《金熊和春天》。

  文章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姑娘叫春天,她用自己与老头儿的'智慧救了一位变成金熊的王子,并将他变了回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爱有感染力,有时这份爱很微不足道,却可以感染很多人。文中的春天,也是用自己的爱的力量感染了金熊王子,这种爱虽然很渺小,可是最后,她还不是用这股力量帮助金熊得到了活下去的勇气与决心啊,还不是用这股力量让金熊王子变会了原形啊?所以,爱像春天的风,一股股的刮,把活力和感染力奉献给了我们,才会有春天那万物复苏的景象。

  我又明白了,做事要坚定、有决心、勇气和毅力。

  春天的风,温暖而感人,这个故事,美丽又动人!春天,大地复苏,花红柳绿,还有一个金熊的传奇……

9、触摸春天的读后感

  篇一:

  今天,我在学校读了这篇《触摸春天》,这里面的盲女安静,她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她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她感受到了春天,她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安静是个残疾人,但她比我们健全人都聪明。

  篇二: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

  盲女孩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美好,如果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有多好啊。

  如果她幸运的话,在她把手轻轻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尔感到下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抖。

  其实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篇三:

  触摸春天?用手触摸春天吗?不对,是用自己的心来触摸春天,用心触摸春天,用心去感受春天。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写的就是一个盲女孩用心触摸春天,用心去感受春天的故事。她拢住了一只花蝴蝶,她知道在她手中的是生命,生命是自由的,所以她把蝴蝶放了,蝴蝶告诉她飞翔的概念。人想飞翔,可是能飞吗?人不能,但用心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就像飞上了梦的花园,是美的。

  谁都有自己的权利,你有你的权利,我也有我的权利。

  篇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触摸春天》。

  读完后,我很震撼,一只活生生的蝴蝶,被一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吸引,让那个盲女孩感受到了春天。在盲女孩张开手指的那一刻,蝴蝶一定在她的心上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父母给了我生命,我们可以虚度我们的年华,白白浪费我们的青春,我们也可以仔细的规划它,让我们的这一生过的有意义,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篇文章还让我懂得了,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不虚度每一寸光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篇五:

  读了这一文后,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个人有一个缤纷的内心世界,一个忙同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看不见东西,对人是一种折磨。可是,拥有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看见一切。人一生可以创造世界,正像文中说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盲童的灵性,常人比不上。生命归于自己,我们要好好利用它,创造一个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个道理,会让我一生受益。

  篇六:

  今天,我们学了《触摸春天》这篇课文讲述了安静用心灵感受生命竟然抓住了一只蝴蝶。

  盲童安静,看不见世界的她,竟然能用心灵抓住蝴蝶,而我们正常人却做不到,因为能够看到光明的我们总是不能静下心来抓蝴蝶,而安静却能静下心来,她能用她的心灵来感受生命,因为连安静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感受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个盲童所拥有的,我们应该拥有这种精神品质!

  篇七:

  今天,我在学校读了这篇《触摸春天》,这里面的盲女安静,她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她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她感受到了春天,她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安静是个残疾人,但她比我们健全人都聪明。

10、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20世纪60年代初,由蕾切尔卡逊撰著、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作序的《寂静的春天》面世。这部由17章28余万字精心建构的“绿色经典”,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解,反对人对自然的控制,其根本宗旨是警示人们:“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美国华盛顿大学肯尼斯肖克莱博士认为:“卡逊1963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可以看成是学院环境伦理学的下一个分水岭。这本书描写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其他污染物质对环境越来越多的可怕影响。卡逊的著作引发起新一代的活动分子关注环保事业。它帮助我们认清了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应有的根本转变的需要。”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春天到了,村落里一切声音都没有了,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没有家畜嘶鸣,没有小鸟歌唱,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这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蕾切尔卡逊为我们虚构了这个城镇,她指出,如果我们继续不当地使用化学药品,这些也许会成为事实。

  作者称杀虫剂为杀生剂,因为在它杀死害虫的同时,侵害着居民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大地的景观。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杀生剂甚至反而造成了害虫的猖獗。于是,人虫之战即刻打响。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www.kuaidu.com.cn 快读)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并不清楚杀虫剂的危害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生活里,清洁剂、芳香剂、洗洁精等,更是变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业化的宣传和推销。正如作者所说,“我所争论的是我们把有毒的和对生物有效力的化学药品不加区分地、大量地、完全地交到人们手中,而对它潜在的.危害却全然不知。我们促使大量的人去和这些毒物接触,而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甚至经常不使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是非人道的。

  我们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从全球来看,冰川融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等让世界的未来危机重重;从国外来看,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让人们无不谈之色变;在国内,沙尘暴肆虐于京津地区、水葫芦泛滥于长江流域、紫茎泽兰为祸于西南边陲、泱泱中华正日益为用水问题大伤脑筋。。。。。。公害事件的发生愈演愈烈,人们在危机面前无助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当第一次看到这些时,不会有人愿意相信这是所谓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一定不愿把责任归咎于自身,我们甚至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但事实证明,这仅仅是开端,出乎意料的事情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全面的爆发着,而且是一浪高过一浪。到现在才知道,我们当初的判断都是盲目乐观的,我们把问题考虑的太简单了,我们以为科技带来的只是社会的进步,但实际绝非那么简单。

  我们肆意改造地球,其根本在于我们还没有认真地对待生命。我们认为植物不及人类重要,动物不及人类重要,我们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动物的家园。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我们只是地球的使用者,而人类常常误以为自己是主宰者。我们没有足够认真地审视与我们相同的生命个体。但只有通过敬畏的态度来对待生命,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协调和平衡的支点。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学着尽量全面的去思考问题,从沉痛的教训中逐渐养成谨慎的行事习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决不轻易地去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原本的和谐。蕾切尔卡逊女士如此告诉我们: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毕竟,我们是地球的一员,我们还必须生活在地球上,美丽的自然需要用心去理解,就如美好的环境需要用双手去呵护。

11、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

  迫切的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理想的教育,去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

  全面依靠学生。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

  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进而不教而教,感受生本教育成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迫不及待的翻阅,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再生本教育中。

  先学后教。

  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查阅各种有关资料,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本质,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少教多学,认识上的到位,随着读的深入, 这些成果的背后。

  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高度尊重学生,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去获取知识,以学定教,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就有着更多的思考,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

  不单是理念方法。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没有彻底的变化,强调一切为了学生。